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九歌電子報
 

↘好久了,小工還在讀書時,班上國文老師總把報上龔鵬程的專欄張貼出來,什麼報已經沒印象,只記得「喔!一字排開~」因此,到現在看到龔鵬程老師的文章,總有要「拜讀一下」的感覺:p     中國時報曾經報導過:在大陸講學的龔鵬程,在參觀名勝古蹟時,形成遊客獨特的參觀模式:先聽導覽人員介紹,再集體一致轉向龔鵬程老師,聽他引經據典詳述歷史、文物。小工無緣見識這等深度旅遊,但推介《孤獨的眼睛》或可略窺一二。與您分享~

↘目前博客來正在辦九歌的年度書展,這種好康的事情,小工是一定要來道相報的啦~~像我們的鎮社之寶:中華現代文學大系59折、尤里西斯69折、神曲69折、九十三年度選399,都是我們史無前例、限量的特特特特特特優惠價格呢!好書還是盼望大家一起來支持、來閱讀的啦,有興趣的讀友們,千萬別錯過這一波喔!


 

  ■ 新書推介 ■

書名:孤獨的眼睛           作者:龔鵬程

龔鵬程以寫讀為樂,書中各文均顯現他腹中文章,縱橫古今、出入儒道釋,深度廣度兼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優美的文字中,一起度過一種「文化苦旅」與「文化甘旅」。

■ 新書推介‧試閱 ■

【啟程】書到玩時方恨少

人非草木,自然要行走四方。但世上也有一輩人以鄉居不移為高,偶或出離,就要大起故鄉的悲思。寫《茵夢湖》的德國作家施篤姆所說:「東西南北,雖則說是地大物博,想來想去,總不如在家的快活」,大抵便是此類人之座右銘。

而事實上,縱或家中有千般好處,人亦不能不出外去。例如覓食,就非外出不可。古代民人狩獵、游牧,後來游宦、赴考、謀職、商旅,都具有覓食的性質。若耕稼莊田,或設肆坐賈以謀生,固然可以不必奔走於道途,但貨殖交換、採買什物、尋親串友,依然不能不出去走走。何況,家中久坐,亦須調劑,出外旅遊晃盪一番,也還是必須的。

外地當然不同於家鄉。景觀、物態、人情、事理都不一樣,所以足以開益心胸、增廣見聞。走的地方越多,耳目聞見之獲益就越大,故行萬里路更勝於讀萬卷書。

但正如開卷雖說有益,畢竟仍有不少人讀了等於未讀,並未由書本子中獲益。旅行也是。一隻鴨子,讓牠去環遊世界,回來還是一隻鴨子,不會增益什麼。大部分人去旅行亦是如此的。

某次,曾與一群闊人去海參崴。一團人珠光寶氣而茅塞其心,對俄羅斯之風俗民情、海參崴之歷史,一竅不通,亦無興趣,誇靡鬥富,以「台灣經驗」衡量一切事務。我以為他們是鄉巴佬,沒出來見過世面。詢之,始知彼等什麼地方都去過了。其中一人還跟我笑話其同伴,說他們曾去埃及玩,玩完返台時,某君很狐疑地問:「阮不是去北極嗎?哇孫仔要哇拍幾張北極熊的照片給伊,哪攏無看到那個北極熊吶?」旁人說:「啊你嘛幫幫忙!咱去的是埃及,不是北極啦」,某君才恍然大悟:「哦,原來埃及不是北極唷!」

我當時還年輕,聞此奇談,驚詫不已。後來旅行得多了,才知此是常態,雄山、勝水、名城、古蹟間,所遇旅遊人士,十之八九皆為此輩。烏龜吃大麥,根本搞不清楚看了什麼,且在東看西看之後,連去了哪兒也常鬧不清。

邇來亦頗有標榜深度旅遊、文化觀光者。但嗜欲深而天機淺,往往只是帶著一張嘴去旅行,號稱美食之旅或做旅行談吃的報導,何嘗知味乎?其與「海外炮兵團」雖若雅褻不同,性質其實相去不遠。

之所以如此說,是因我對現今文化人之文化素養本就不甚敢恭維,因此也不太相信文化旅遊遊得出什麼名堂。

現在的文化人,當然術業有專攻,在其專業領域,亦儼然若聖若神。但是一旅行,就暴露了大家的無知。

某年在韓國舉行儒學研討會,會畢遊皇宮,大夥兒走到金馬門,一位新加坡代表脫口道:「哦,到了皇宮養馬的地方了」。我匿不敢笑,想起明朝楊守陳的故事。守陳以太子洗馬乞假回鄉,走到一個驛站,驛丞不知洗馬是什麼官,問他:「你們洗馬,一天要洗多少匹馬呢?」他也就漫應道:「勤就多洗,懶則少洗些,不一定的。」這位儒學大教授,不曉得朝廷金馬玉堂的典制,殆與鄉下驛丞相似。但鄉下的驛丞不了解朝廷制度,不足為奇,為何研究中華文化的大學者也不懂呢?這是因現在弄學術的人,只要抱著一兩本書,鑽來鑽去,搭個理論框子,湊些術語,照格式製造些論文,便能出書升等,廁身上庠。故雖貴為教授、大師,除了那一丁點兒知識之外,什麼也不懂。

可是旅行中須要懂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一次我由張家界返長沙,火車上同座一對科學院研究員夫婦,看見火車過處水田驚起白鷺,都很訝異,問:「那是什麼?」我說:「白鷺。王維詩『漠漠水田飛白鷺』的白鷺。」他們一臉茫然,既未見過白鷺,也沒聽過王維。好笑嗎?一點也不。旅行,就算只是走過尋常村陌、只是登山涉水,不去看人文古蹟,也是需要學問的。草木鳥獸蟲魚之名,吾人泰半不識。缺乏博物之功,去做自然之旅,其實就是烏龜吃大麥,何況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又往往與藝文掌故相關呢。

旅中所涉典故史事,往往又不像漠漠水田飛白鷺那麼簡單。像在各地都可看見的豐碑巨碣,下面常刻一大龜馱著。有點知識的人就會知道那不是龜,乃是龍王九子之一,叫贔屭,善能負重,故以牠來馱碑。可是龍生九子,除牠以外還有哪些,可就不好答了。明孝宗曾以此問李文正,文正答以:一、螭吻,形似獸,性好望,所以用為屋頂獸頭裝飾;一、蒲牢,形似龍,性好吼叫,所以用為鐘紐;一、狴犴,形似虎,有威立,故立於獄門;一、饕餮,好飲食,故用於鼎盤;一、趴夏,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一、睚堅,性好殺,故用於刀環;一、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刻於香爐;一、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閑,故用為門舖首;一、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於鎖鑰。焦竑《玉堂叢語》卷一特載此事,可見並不易作答。但民間建築上用這些東西卻甚為普遍,其象徵意義遂不容不知。

可是旅人的毛病,卻在於不知就算了,並不深究;又或強不知以為知,不肯虛心下問,或訪書求解。所以遊山的人固然多,讀過該地之山經、地志、草木狀、花卉譜者可說絕少。

至於金石、人物、掌故、藝文、釋道之詳,誰也不甚了了。去玩時,既不可能帶著書去,亦不可能預先曉得會看到些什麼,會有什麼難疑待考之處,有什麼知識須要補充,故亦不知相關的書該有哪些。到了旅遊地,則除了哄觀光客的旅遊介紹外,大抵也買不著什麼真正值得參考的有用之書。回得家去,累極了,睡覺都來不及,又怎有閒上圖書館去翻查資料?縱或去了,地方文獻泰半也蒐集難周,因此終究是弄不清楚的。

故而工夫不在旅中,乃在於平時的涵茹積漸。

如今遊大陸者,每年數百萬人。但如果不懂宗教史、美術史、建築史及音樂史,到底要去看什麼呢?

我見過太多對佛教、道教毫無基本常識,而去遊天台、普陀、雲岡、敦煌;未聞燕王黃金台、燕太子丹的故事,不知趙武靈王射騎、邯鄲學步成語,而去遊燕趙;不知唐宋朝代先後,不曉官制儀注,而遊西安洛陽的人。這些人平時缺少文化涵養,屆臨旅遊地又不虛心,不知「書到玩時方恨少」,東摸摸,西看看,隨任導遊哄弄,與牧人牽掣放牧的羊群無異。那些跑來跑去的羊,能說牠們是旅行家嗎?


■ 新書推介‧延伸閱讀 ■

 

書名:經典與生活           作者:龔鵬程

人生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有時沉澱了,就成為經典。經典記錄的事相與言語,有時與生活印證著,也令人感到特具會心。一時的哀樂,契會萬古;偶然感興,則遙接千載。

 

書名:人在江湖              作者:龔鵬程

人不管在哪種江湖,都需要理想和擔當的勇氣;龔鵬程以當代文學工作者身份闖盪人文環境時,深刻體會文學家的特殊生命情調,全書辛辣中帶有柔情,值得細品。

■ 典藏小說 ■

書名:貓臉的歲月           作者:顧肇森

以紐約為主要舞台的「旅美華人譜」,用科學家精神剖析在美華人的種種生活型態,從女企業家到按摩女郎,從醫生到賭場郎中,從女留學生到家庭主婦,或是曠男怨女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與內心世界。

■ 典藏小說‧迴響 ■

讀《貓臉的歲月》/陳雨航  ◎文(資深編輯人)

像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一樣,「美國生活」曾經成為我們之中不少人念茲在茲的人生願景,努力奮鬥的目標。而一般人對美國夢即使不是那麼積極,在這夢想下外表的一環卻隨著經濟、文化的浸蝕,不經意、自然地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裏成為一種憧憬。

在文學的表現上,如果是散文,多半是新奇的、快樂的美式生活記述,加上旅遊的興奮發現。當然這其中也有生活與心情的扞格,像尹雪曼的《海外夢迴錄》敘述他中年負笈美國讀書的種種,但中年的感懷成了其中的主調。表現在小說上的,顯然沉澱了許多,在人生的觀照上更周延,成了所謂留學生文學裏重要的部份。

留學生文學裏,感情與學業是兩大主軸(雖然也涉及工作,但本質上是打工性質),多半表現出在現實上的挫折,愛情發生了變化,學業遭受了困難,有不如歸去之嘆,卻又礙於家人或自己的面子……。

如今看來,在上個世紀六○、七○年代風行一時的留學生文學,雖然刻劃了現實的無情,生活在在不如己意,但因主角泰半年輕,浪漫情懷仍存,前途尚有可為。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裏的男主角,歷經幾番銘心刻骨的愛情之後,人又回到台北,在夜裏騎著單車往母校巡遊的路上,往事齊上心頭,我們看到歷練過一段人生的成熟青年繼續往前行去,而未來似乎可期。

七○年代起,台灣的非留學移民日多,而留學也在兩岸政、經改變下有了新的面貌,不再如之前的那般壯烈,留學生生活失去了原有的位置,新的「美國生活」文學對讀者而言有了新的面貌。顧肇森的《貓臉的歲月》便是最突出的例子。

這部以紐約為主要舞台的「旅美華人譜」,以十篇短篇小說細膩描繪了抽樣的旅美華人日常生活與內心世界。這些主角們不再廁身學院,而是投身到社會的不同階層。留學生文學裏一息尚存的明朗與浪漫,在這裏皆已消失無影,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殘酷人生試煉,更多的陌生、恐懼、寂寞、貪婪……,以及更多的背叛等等負面的人性。成功背後的失落,命定失敗的一意孤行,無邊落寞的反覆追尋,……整體鋪陳出一組陰鬱的調子,一如作者不斷描繪的紐約冬季的天空。

唯一著墨於留學生的是〈李莉〉,這是篇很有意思的新版留學生文學。主角李莉是新來乍到的留學生,她來留學的背景,已經反映了台灣相對富裕的經濟(她寫信給妹妹說:妳要的 Estée Lauder 化妝品已空運寄上),她的愛情有了變化,但那是小事一樁,她是新時代的女性……。如此新狀況的寫實,顛覆了上個世代的留學生文學。

顧肇森在一篇訪問裏說,「留學生文學」這樣的分類就像「公害小說」、「抗議小說」一般沒道理,好的作品無論是什麼題材總是好的,負責的作者處理的不只是現象,還包括了深一層的人性觀察和了解。

誠然,一部好的作品理應如此,就這點而言,顧肇森也不辜負他的自我期許。那麼在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生活苦旅與人性理解之後;在美國式生活已伴隨著經濟成長而成為我們習焉不察的生活部分之時,顧肇森以美國紐約為舞台、以旅美華人為主角而觀察創作的這部《貓臉的歲月》展現出怎樣的特別的主題和意義呢?

「血淋淋的認同掙扎」,這是作者在〈王瑞夫婦〉這篇點出來的。

當王瑞在美國奮鬥有成,積極融入白人社會,追求主流價值,這時候,來美「團圓」卻在各方面未能適應的妻子便成了他躋身企望並已實現的階層的絆腳石。接下來的便是凌駕、嫌惡、專橫以及背叛的戲碼。我們彷彿看到一個現代陳世美,當王瑞晉身到了一個新階級,即使在台灣是富家出身的妻子,此刻也成了陳世美不再能接受的糟糠。這不僅只是又一個負心男人的故事,更值得玩味的是認同以及它必定衍生的掙扎。這樣的氣息也或多或少地散發在〈王瑞夫婦〉以外的許多篇章。

顧肇森顯然是觀察細微、下筆冷靜的作家,在人生的實情和想像裏摒除了多餘的浪漫,直指核心。他對人物的內心世界多訴諸行動融入情節,而節制卻依然豐富的情節,更使得這部系列短篇小說精采可讀。這部小說也成為八○年代以降聚焦於旅美華人的一部代表作,至今依然成立。

習醫並寫作於醫界的作者,主要以這部小說和多次的文學獎而廣為讀者認識,卻倏忽失去訊息,也隱然成為一則傳奇。

2004年9月 九歌新版《貓臉的歲月》編輯引言

原文可參見【中時編輯部落格作家陳雨航部落格


 

★ 畢飛宇《玉米》獲【金石堂網路編輯首選推薦】、【金石堂書店強力推薦】及【誠品新書推薦】。

★ 謝里法《我的藝術家朋友們》獲【中央日報副刊每日一書推薦》。

★ 【地底三萬呎之上~我們用閱讀,與世界隨行】九歌健行全書系書展59折起,滿499元再贈送「地底三萬呎」隨行杯。


 
九歌文學網 話:(02)2577-6564  傳真:(02)2579-3056
地址:105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57弄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