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51109】這不是我們決定離開客家的萬言書 (葉日嘉)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這不是我們決定離開客家的萬言書

作者:葉日嘉(文化大學客家風情社)

◆兩個時空,兩種畫面

2005年10月5日,立法委員朱鳳芝、徐國勇對於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以客語在國會殿堂進行施政報告時,予以抗議並制止說:「用客語報告是『自卑』!(朱鳳芝)」及「我相信你在行政院會,不會跟院長說,我用客家話報告,你再聽翻譯,你不會這樣嘛!(徐國勇)」這樣的字句與語言。

同樣是客語發言,我們記憶猶新的知道,中央銀行總裁謝深中用他那濃濃的客家國語在電視上為國家的貨幣政策辯護與說明時,卻沒聽人家說聽不懂。

◆客家(人、社團)反應

在字面上,朱委員的用句確實對客家族群造成了直接的傷害,徐委員較為委婉的態度,卻也反應了某種心態上的封閉。

事件發生之後,我們看到了客家鄉親北中南串聯的三場記者會(2005.10.12),也提出了具體要求道歉與要求通過「語言平等法」的訴求。很可惜的,記者會後至今,依然不見朱鳳芝、徐國勇等人出面解釋或道歉,更不見客家鄉親們熱烈的支援與社團後續的、更激烈的行動。

其實事件的發生與反應,再再顯示了族群議題已經不被台灣這個社會所重視,客家族群的反應出奇的冷淡,也顯示出一種族群對自身公共事務的疲態。

◆冷戰時期與全球化下的台灣客家

整起事件發展至今,對客家社會的意涵其實非常明顯,也重重的打了「客家運動」這十幾年來的「成果」一個巴掌。1988年還我母語大遊行,開啟了客家運動的序幕,其所提出母語教學、成立專責客家事務單位、成立客語廣播電台、增加公共媒體的客語使用率等,至今都已一一達成,這樣的訴求對於1988年時的台灣政經社環境是個前衛且正當的訴求,當時的時空背景台灣所表現出的政治經濟社會是個冷戰體制下的反應。時空荏苒,台灣社會對於客家的誤視、偏見與歧視也依然存在。而我們的客委會,不論中央或地方,卻依然執行著那個冷戰體制下台灣社會反應所反應出的「客家政策」,這就是客家議題在今天顯得突兀以及政策令人詬病的原因。

在我們對這起事件忿忿不平的同時,也該反躬自省。

◆反躬自省

在台灣這樣高度族群敏感與政治性強烈的社會,客家族群近年來已經擁有相較於過去威權統治時期更多的社會與政治資源,但是也因為如此,「客家」的能見度往往隨著政治的議題才有曝光機會。

我們反躬自省的發現,客委會的成立,美其名為專責客家事務,但是綜觀台灣整體行政與立法機關之編制,如果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這些母語教育及多元文化的教育內涵,應該是滲透在每一個部會中被推動實行,尤指教育部、內政部、新聞局、文建會及立法院內被具體實踐與體現。

可是沒有,所謂的客家專責機構,每年以分配中央總預算約一兆六千億中千分之一不到,約十五億的經費,扣除人事行政的經常支及辦公室租用開銷與客家電視台的經費,其餘舉凡客語教學、社區發展、媒體人才培養與例行活動等皆須開支。卻又不斷面臨客家社團對客委會經費的爭奪,看著有資源而成立越來越多的客家社團,一來一往間,資源的競逐更為嚴重,反而造成了只要是客家相關的活動,只能尋求客委會的幫助。美其名專責機構,事實上卻養成客家人「牛欄內鬥牛嬤」的惡性。相對的,其餘的政府預算與機構,反而對客家事務產生預算上與心態上的排擠,致使客家的環境更為險惡。中央都尚且如此,地方上的就更不用說了。

又長期以來客家活動難逃嘉年華式的慶典活動,造成他族群對客委會及對客家族群在文化的認識上易產生盲點與誤識。我們認為客家人應該反躬自省,不該只沉浸在1988年以來所達成的成果而已。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台灣法學會、21 世紀憲改聯盟

《21世紀憲政改造論壇》第一場「總統制與內閣制的制度選擇

自20世紀末全球民主化的潮流形成後,各新興民主國家紛紛進行憲政改革,甚至制定新憲。我國過去十年來也有過七次修憲,不過主要還是受限於當時政治環境的困境,僅針對國家體制修改。
但是,憲法應該是國家發展方向、基本國策與目標的決定;應該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許多社會問題都應該在憲法上找到相關的依據。

所以為兼顧全球新興憲政發展及我國現況的需求,我們認為應該要推動憲政教育與憲政改造運動,透過學者論壇,讓學者與人民經由對話與探討,一一釐清我國憲法的各個問題,進一步提出未來憲政改革的方向。

【第一場】總統制與內閣制的制度選擇: 總統制?內閣制?這是大家一想到憲改,腦海就會浮現的幾個字…
但是制度內涵是什麼?各有什麼優缺點?
落實在我國社會,會有政治、文化或者傳統上的適應落差嗎?
還是,我們有其他的選擇……

‧時 間:11月12日(星期六)上午九點半到十二點。

‧地 點:東吳大學城區部國際會議廳5211室(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號)

‧主持人:陳繼盛資政(總統府)
‧與談人:
黃秀端教授(東吳大學政治學系主任)
周育仁教授(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王業立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林繼文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籌備處)

‧為方便準備資料,須事先報名

詳情請見

◆問題依然存在

朱鳳芝委員的心態,反應的是一個威權時期國語政策下對方言的歧視,以及將國語高貴化的表現。徐國勇委員的發言更另客家錯愕,反觀民進黨籍多少委員曾經在國會殿堂以河洛語發言,卻不見其發言制止?難道國會殿堂該使用何種語言的標準是在於「聽不聽得懂」或「該語言背後所代表的族群人口與勢力」如此簡單的判斷標準嗎?

整起事件,也並沒有讓客家族群深深感到「自尊受辱」、「攸關族群生死」或「非得行動表示抗議,否則對不起祖先」,我們看到的還是一樣只是幾場記者會,作態式的表示抗議,即使對方不予以回應我們也就無疾而終、莫可奈何。當客家再也沒有動員上萬人上街頭造成政治壓力的能量時,對外揮重拳擊海綿,對內又凝聚不了共識,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