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5-11-0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零體罰」入法的侷限
外勞子女上台大



【社論】
「零體罰」入法的侷限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日前曾邀集包括縣市政府與教師代表、學者專家、家長代表等,開會研商「零體罰」正式納入法律明文規範的修法事宜。據報載,開會當日除身處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仍然擔心動輒得咎之外,其他各界代表都表示支持「零體罰」入法,最後並傾向於將「零體罰」納入「教育基本法」的規範,以期能夠產生較為全面的規範效果。

針對第一線教師的疑慮,我們亦同感憂心,因為任何教育措施若無法取得教師的認可與配合,那麼必然將會衍生更多紛擾,近幾年來的所謂「教改」便是一極為突出的例子。然而,對於教師們的憂慮,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是如同部分所謂家長團體或教改團體,以「如果不會體罰就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小孩的老師,請滾出校園!」、「不會教小孩沒關係,外面還有很多流浪教師等著教」等等言詞來譴責嗎?製造對立的態勢無濟於事,火上加油也非智者所取。

其實,「零體罰」入法與體罰,這兩件看起來對立的事物,卻有著非常高度類似的邏輯,亦即,二者都是利用「外在的強制」來規範行為,只不過,前者強制的是教師,後者強制的是學生,對象雖不同,道理則同一。問題是,當我們知道強制的作用有限,因此反對體罰的同時,為什麼卻又想像力貧乏的企圖透過強制的力量來規範教師不得體罰?或許有人會說,理已經和教師們講透,但不得其法,所以只得強制;但問題是,就部分教師而言,他們是不是也在「理已經和學生講透」卻無效的情況下,只得施行強制?當然,我們這麼說並非是好作「相對化的詭辯」,而是希望各方皆能再進一步思考,透過強制的方式,真能達成效果嗎?

如果教師處在教導學生、班級經營、應對家長、分擔行政、應付考核等等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對於規勸無效的學生──而且可能還不只一、兩位──又無法採用體罰方式,也不能坐視班級秩序的混亂,那麼,這樣的一位教師,該如何面對呢?放棄管教?不行!因為學者專家說「教師放棄學生管教權可視為不適任而予以處罰」,那麼,我們將可以預期,要不就是教師「折損率」暴增,要不就是發展出另一些「巧妙」的處罰手段,而這將使得體罰由明轉暗,更難以規範。

因此,在制止教師不得體罰之時,我們是否也必須同時檢視教師的整體工作條件?如果一對父母在家中僅有一、兩位孩子的情況下,有時也感到耐心管教之力不從心,那麼,如何能苛責同時要面對3、40位學生的教師呢?除此之外,我們是否也該反思已經被忽略多年的道德教育,該如何能切實有效的在賦予新內涵之下,再被帶回生活、教育中來呢?當大多學生皆能「道德的生活、行為」之時,體罰還會存在嗎?還需要再以強制的方式來禁制嗎?法律只能起一時的強制作用,卻無法長久。

(回目錄)



【左右看】外勞子女上台大

【左看】
有何不可
朱政騏/博士生

昨(7日)「境外優秀科技人才子女來台就學辦法」成為立院質詢的焦點,立委痛批放寬科技人才認定標準會嚴重影響本國學生的就學權。部份媒體更以「外勞子女免試進台大」的聳動標題質疑各明星學校的「品質」會因為低落,使教育部急忙澄清「一般外籍勞工」不等於「境外優秀人才」。

沒錯,兩者確實有天壤之別。前者在台灣的奴工體制下被剝削得體無完膚,是雇主用完即丟的商品,自身溫飽經常都成問題了,怎敢奢望子女來台就學。況且這些明星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中上階級家庭,是統治者培養其接班人的所在;如今有外勞子女可能與其平起平坐的競爭,這些養尊處優的溫室花朵怎堪比較?於是炮火猛烈地使用各種歧視性的理由將外勞子女排拒在外。立足點的平等都求之不得,以此虛飾的名星學校有何「品質」之有?

產業升級常是資本規模的問題,即使引進科技人才有助於升級,但更多所謂傳統產業的需求是靠藍領外勞的支持而得以運作,無論藍、白領外勞同樣對都升級有所貢獻,何以在法規上厚此薄彼?教育部稍微放寬認定立刻就有立委跳腳,輿論打壓;站在最基本的平等價值上,外勞子女讀台大又有何不可?




【右看】
吸引人才不是搞社會福利
吳三少/公務員

「境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子女來台就學辦法」的立意是為了引進具關鍵技術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協助我國重點產業的升級。在此前提下,考慮其子女教育的問題,才訂定此辦法,解決其「後顧之憂」。因此,這並非對外籍人士的擴大就學方案,原本就不具社會福利的性質,有沒有照顧到一般外勞的子女,的確不是在立法者的考量之內。

外勞子女若真是學業有成,何不申請獎學金或其他開放給外籍學生的名額,偏要適用此辦法,佔用這僅有2%的名額?教育部此次任意放寬認定標準,乃誤會了立法的本意。如此一來,要鼓勵高科技人來台的辦法反而變成鼓勵外籍看護工,對象不明,屆時要是所有的名額都是各行各業外勞、看護的子女就讀,我國真正需要延攬的人才卻無法利用,豈不是本末倒置?

再者,雖然是以外加名額來滿足這部份的需求,但是在教育經費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其實還是擠壓了本國學生的權利。職是,若為了配合政府重點產業發展政策倒還說得過去,要是把它當成一種社會福利,那麼請當政者多想想每年那十幾萬擠破頭的本國考生吧!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