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11-14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11-14》

本期內容
  ◎美國傳真:學者警告 美國公立大學正走上私營化 
  ◎再現與表現 藝術與錯覺 E.H. Gombrich之讀後感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美國傳真:學者警告 美國公立大學正走上私營化
  節譯■盧季寧
根據紐約時報等媒體報導,自2001年以來,美國納稅人所繳的稅,用在公立大學的比例大幅減少,為20年來僅見,多名大學校長稱這種現象為公立大學的私營化(privatization)。公立大學在打造美國中產階級扮演重要的角色,公立大學私有化令許多有志之士感到憂心。

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校長葛拉罕‧史潘尼爾(Graham Spanier)指出,今年大學學費飆漲就是公立高等教育緩步滑向私營化的結果。其他教育人士也發表類似的看法,有些人避免用「私營化」這個字眼,然而他們形容這項危機正在轉變公立大學。

在9月舉行的一場學術論壇中,威斯康辛大學邁麥迪遜分校校長約翰‧威利(John D. Wiley)表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這麼多年,美國建立了全球最偉大的公立高等教育體系,現在卻正在拆解這個體系。

公立大學經費取自州及地方政府稅收的比例,由1991年的74%降至2004年的64%,在許多頂尖大學,比例甚至更低。伊利諾州立大學經費取自州政府的比例僅有近25%,密西根州立大學安娜堡分校經費取自州政府的比例只有18%,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經費來自納稅人所繳稅的比例最低,只有近8%。

威斯康辛大榮譽校長凱瑟琳‧李亞爾(Katharine C. Lyall)表示:「我們必須要問,這些數據對公立高等教育有何意義,美國的公立大學院校正快速地私營化,與他們服務公眾利益的目的背道而馳,如果私人捐款者和企業提供大學這麼多經費,他們也許會設定公眾喜歡或不喜歡的議題;公眾對大學的控制正逐漸消退。」

非營利組織「州立高等教育行政主管協會」(State Higher Education Executive Officers)主席保羅‧林傑菲爾特(Paul E. Lingenfelter)指出,不同意這種悲觀論調的大有人在,研究大學財務狀況的部分專家指出,政府撥給公立大學的經費比例下滑,只是大環境不景氣的現象之一,在經濟蕭條的時期,州立法機關砍掉公立大學的預算當然要比公家機關的要多,景氣復原之後,州政府就會恢復對公立大學的補助。

保羅‧林傑菲爾特說:「先別忙著說,公立大學對高等教育的承諾已經改變,而應該想想,這是大環境不景氣的一環,我們應設法恢復對公立大學的補助。」

但美國數百所公立大學院校的未來,已在美國掀起論戰,因為公立大學執行了泰半的公益研究,同時吸納了美國近80%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的科學和技術創新,是美國經濟能主宰世界的關鍵因素。

美國教育部長瑪格麗特‧史裴琳(Margaret Spellings)9月在宣布「高等教育的未來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委員名單之際,也表達她的憂慮,她指出:「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仍是全球最優良的,但已來到十字路口,世界已經趕上了。」

「高等教育的未來委員會」將探討學生能否唸得起公立大學以及公立大學的競爭力,部分委員聲稱,公立大學未能控制成本,應負擔學費飆漲的部分責任。

根據「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的數據,在2001至2004年間,全美就讀4年制州立大學的州內學生,學費平均上漲了36%,而消費者物價只上漲11%。

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為了刺激地方興辦高等教育機構而簽署了「摩里法案」(Morrill Act),根據摩里法案的精神,美國聯邦政府將無條件的捐贈土地給地方創設公立大學,而這些公立大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促進社區和各州的福祉。如今,使用「私營化」這個字眼的教育人士說,公立大學已被迫放棄這項社會契約,在私營化的過程中,許多大型公立學變得更像私立大學。

例如,維吉尼亞大學和該州的多所公立大學,為了因應州政府預算逐年減少的窘境,要求維吉尼亞州議會延展他們的自治權,以及重新確認這些大學的董事會有提高學費的權力。維吉尼亞大學副校長柯里特‧希義(Co-lette Sheehy)指出,州議員同意這些大學的請求。

兩年前,俄亥俄邁阿密大學(Miami University of O-hio)成為美國第一所採用私立大學學費模式的公立學校,廢止了州內學生和州外學生繳交學費的差別。

教育人士說,美國各地民眾除了對學費飆漲漸感不滿外,他們對大學增聘更多人員從事研究而非教學,以及大學校長周旋於政商名流和億萬富豪之間漸感不耐。大學行政政主管表示,這3種現象與大學經費來源轉變有關。

由於私人捐助和聯邦政府補助佔大學經費極大的比例,愈來愈多教授獲聘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從事研究。當州政府的補助減少之際,許多大學的校舍興建計畫就得靠私人捐贈。

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商學院所在的葛蘭格大樓(Grainger Hall)主要是由芝加哥的工業產品配銷商葛蘭格公司(W.W. Grainger Inc.)總裁大衛‧葛蘭格、他的妻子及葛蘭格基金會捐款興建而成。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藥學院位在剛剛完工的瑞尼波姆大樓(Rennebohm Hall),就是由知名的藥粧店連鎖商奧斯卡‧瑞尼波姆(Oscar Rennebohm)成立的瑞尼波姆基金會捐款興建而成。

威斯康辛大榮譽校長凱瑟琳‧李亞爾表示:「威斯康辛大學師生都看到校舍一棟一棟地建了起來,卻不明白校方不斷抱怨預算被刪減,校舍雖然建了起來,教學資源卻不斷地縮減,這是目前本校所面臨到的問題。」

但「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主席大衛‧華德(David Ward)表示,與數百所未開設博士課程或進行重大研究的州立4年制大學相較,頂尖大學較不受預算減少衝擊,頂尖大學可以用聯邦補助和私人捐獻來取代州預算,但4年制州立大學就沒有這麼多經費來源。

大衛‧華德說:「私營化可以用來形容頂尖大學,但不適合描述4年制州立大學,若沒有州政府預算,州立大學就無法生存。」

非營利組織「美國公共政策和高等教育中心」主任帕屈克‧柯蘭(Patrick Callan)表示,他也不喜「私營化」這個字眼。帕屈克‧柯蘭說:「空氣充滿了『私營化』這個措辭,但證據並不支持公立大學私營化的現象,若以公立的經費而論,最近幾年州政府撥給州立大學的經費並未大幅減少。2001年,美國各州政府撥給州立大學的經費達670億美元,2002年為7百億美元,2003年為690億美元,2004年亦為690億美元。」

但根據「州立高等教育行政主管協會」的數據,最近幾年,由於大學註冊人數爆增逾一百萬人或增加11.8%,每名州立大學學生的可用經費較1980年代初期大幅減少,由6,874美元減至5,721美元。

根據城市研究中心(Urban Institute)的數據,就經費核撥的比例而言,過去幾十年來,州政府稅收撥給公立大學的比例已經下滑,1977年為6.7%,但在2000年降至4.5%。

伊利諾大學榮譽校長史丹利‧伊肯貝利(Stanley O. Ikenberry)指出,他相信多數的州立法機關仍願意支持州立大學,然而當州預算減少之際,刪減健保、監獄或州立中小學的預算反而更不可行。

史丹利‧伊肯貝利表示:「州立大學的預算不該刪減,但『私營化』並非描述現狀的最適合字眼,它只是描述我們正朝哪個方向前進。」
(回目錄)



再現與表現 藝術與錯覺 E.H. Gombrich之讀後感
  許耿彬(蘆洲仁愛國小教師)
藝術史隨著時間不斷演進,說是藝術技法的不斷更新、演進、與進化的一段漫長的歷史也不為過。例如古埃及時期永恆不朽的概念,造就了金字塔崇高的建築藝術、古希臘、羅馬時期追求完美、均衡的理念創造出古典之美、經過中世紀宗教象徵藝術、直指文藝復興時期追求真實模仿自然,使得西方藝術開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但是,藝術是否真正如李奧納多‧達文西所言,有如面對鏡子一般真實摹寫自然呢?事實似乎並非如此。縱使在矯飾主義(Mannerism)短暫的出現一絲個人主觀意象的表現,經過巴洛克時期(Baroque)卡拉西兄弟、羅倫、普桑等人走向古典學院之路的同時,卡拉瓦喬、霍加斯、康斯特伯等人的自然主義也在同一時間中與之並行。康斯特伯(Constable)認為我們應該真實面對我們所看見的世界,而不是窩在畫室中重複著古典學院傳下的「圖式」不斷練習和臨摹;評論家羅斯金更認為我們都應該排除一切知識的束縛,以最原始的眼睛──「純真之眼」──去面對所看到的一切。從這裡,我們似乎隱約的已經看見一條路──擺脫前人創作的傳統「圖式」,走向另一個嶄新的自我「風格」。

爾後印象派(Impression)的興起正代表著藝術形式大革命時代的來臨。他們以光為繪畫的主人翁、否定固有色、與崩解輪廓線的大膽藝術主張,復加以照相、攝影技術的發明,使得人們不再以「像不像真實的」為批判藝術優劣與否的唯一標準。到了後印象派(Post Im-pression),賽尚、梵谷、高更等人為藝術注入了個人主觀情感的要素之後,藝術便不再被視為是單純的「再現」現實自然的工具,而是具有動人情感「表現」要素的一個新世界。

無可否認的,藝術「風格」的產生乃是根源於藝術創作前輩所經歷的技法而來,經由後人提出自己的見解,逐漸對於前輩們所遺留下來的技法、理念加以創新(即是使有可能是失敗,或是錯誤的),繼而又開創出另一個新的藝術「風格」,週而復始的不斷重複著此一過程,顯現在藝術史的更迭之上──「圖式」不斷被創新,而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

儘管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微不足道,但也因為這樣,人更具有與之抗衡的未知潛力。自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拉斐爾,直到巴洛克時期卡拉西、普桑等人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人類是如何運用明暗、透視、前縮……等技法,在小小的二度平面空間上呈現出躍然於眼前的深遠立體效果。這是令人何等驚訝,使人甘心臣服於這個美麗的幻覺之中。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或許都對於這些創造出美麗幻覺的技巧早已耳熟能詳、習以為常並熟練的操作它們。但若是我們設想自己身處於16、17世紀的歐洲世界,想必對於這些有如巫師魔法般繪畫技巧所感受到的驚異程度,與今日我們對於科幻電影的讚嘆可說是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算是強調天人合一、境與性會的中國繪畫,對於宋迪所說貼在敗壞剝落牆壁上的畫布,做出令人嘆為觀止的繪畫技巧(敗牆絹素),也無可避免的創造出人手所不能及的幻覺。

隨著時代的進步更替,傳統對現實自然的完整模仿,早已隨著電影的發明而逐漸失去意義。科學與藝術已經不如閔斯特堡所說──科學使藝術更為模糊、遙遠,相反的,心理學等學科的發展與藝術更為親暱。不論是談論人體大腦皮質電流效應的格式塔心理學,還是羅夏的墨蹟試驗(Rorschach test)等,已經確實的為我們指引出藝術的新道路──探索藝術「再現」與「表現」所存在的一個曖昧的模糊地帶。

然而,藝術之所以可貴,之所以不若Hegel所說的終將走向消亡,而歸於哲學,便是在於藝術乃是存有一絲令人(無論是創造者的白日夢,或是觀者的自我解讀)流連忘返、寄託情感,任憑機械如何進步也無可取代的空間。藝術的再現並非全是一味的追求現實自然的完整模仿,而是在於對藝術創作者而言,通過「再現」技巧的呈現,使得觀者得以藉此去瞭解創作者所要「表現」的意念,甚至體會出一種自我情感的湧現與感動。

因此,藉由「再現」,「表現」得以躍然而出,呈現在世人的眼中;憑著「表現」,「再現」也得以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多媒體藝術如電影、動畫、電腦繪圖等在今日的興起,彌補了昔日藝術所無法表現的同時、歷時性。藉由網際網路的傳播,使得身處世界不同民族、地點、身份的人們,也能夠在同一個時間領略到藝術的魔力。直至今日,藝術的幻覺仍舊持續在發揮它的影像力之中,同時也引誘著人們,甘心被它所操控,無可自拔。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