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中祥
新聞局對TVBS作出了罰款一百萬、要求限期改善的處分,引發各界不同聲音,相關事件仍在延燒。新聞局的作法的確可議,也留給外界操控新聞自由受限的疑慮,但台灣的言論自由與空間真的大不如前?
不容否認,民進黨政府對新聞自由的限制雖不若國民黨時期惡劣,但政府控制媒體的手仍未拿開,甚至透過經濟利益等更細緻的手段,讓媒體心甘情願地自我設限。不過,即使如此,每天晚上7點半開始一直到12點就有近10個電視政論節目在天空飄盪,再加上重播及廣播電台,幾乎24小時都能聽到政治評論,如此「蓬勃」的聲音,難道沒有言論自由?沒有言論空間?
「寧要媒體,不要政府」大概是台灣這幾年最常被人拿來討論言論自由一段話,不論是執政者的自我宣示,或在野黨對政府的批評,都是他們用來說嘴的重要依據。 這句話出自於美國開國元勛傑佛遜寫給朋友卡林頓(Carrington)的信件,不過,大部分人的都只引用「寧要媒體,不要政府」經典名句,卻漏掉後頭更重要的文字。信件接續寫道:「但我必須說明的,我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收到這些報紙,也要能讀這些報紙。」傳播政治經濟學者McChesney指出,這段話點出了消極的保護報業系統(言論自由)並不足夠,我們必須積極讓更多的公共論述讓更多的公民知道,公民有權知道多樣的聲音,因為這是民主的核心價值。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言論空間似乎十分有限,近10個「政論節目」完全從「藍綠政治」的立場討論公共事務,幾乎看不到「性別政治」、「階級政治」、「年齡政治」、「種族政治」的角度提供不同的公共論述,顯然的,台灣即使有進步的新聞自由國際評比,人人有言論的自由,但言論空間卻是非常狹隘,多元的聲音也因此受到政治與商業力量的排除。 另一方面,台灣雖然有不少政論節目,但節目品質卻是大有問題。不僅觀點偏狹,「看到黑影就開槍」的無責任評論,灑狗血式對立叫囂,雖然能吸人們目光,激起群眾熱血,但同時也會讓許多人逐漸對政論節目,甚至公共事務厭惡與退卻,而這將是民主政治的另一個危機。就如同在傑佛遜寫給卡林頓的信中所提到的:「如果有朝一日,人民不再注意公共事務,你、我、國會、議會、法官及州長,可能得會變成野狼。」而這就是另一個極權主義的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