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11-17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11-17》

本期內容
  ◎形上的流亡:沒有答案的人生──維吉妮亞‧吳爾夫崩潰中的書寫之十 
  ◎教授爸爸週記:唐師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形上的流亡:沒有答案的人生──維吉妮亞‧吳爾夫崩潰中的書寫之十
  宋國誠
1928年10月,維吉妮亞以「婦女與小說」為題,在劍橋大學作了兩次演講,聽眾是紐漢(Newnham)和基爾頓(Girton)兩個學院的女大學生;隔年10月,維吉妮亞集結並擴充兩次演講的內容,以《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為名出版。這部被視為女性主義史上「超級經典」的作品,其受到重視的程度並不是因為書中充滿深奧的女性主義理論,而是從日常生活和歷史回顧的對比中,來闡述女性不公平的待遇。

女性主義的「超級經典」

人們一般熟知維吉妮亞的一句名言:「一個女人要寫作,首先要先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這並不是指女性在廚房裏就無法進行寫作,因為按維吉妮亞的本意,毋寧說女性要先有一筆「遺產」才能寫作。「一間房間」是一個「女性獨立」的文化隱喻,包括經濟的獨立、思想的獨立,乃至作為不再依附於男性而使女性實現自我的獨立,並最終建立女性自己的「歷史發言權」。儘管後來女性主義理論的高度發展使維吉妮亞此時的觀點顯得有點幼稚和簡化,但《自己的房間》作為一部試圖重新改寫「無歷史地位」、「在歷史中噤聲」、「創造人類歷史卻不在歷史中留名」之女性處境的作品,恢復那處在歷史邊緣的女性地位並重新獲取女性話語權,在維吉妮亞那個時代,確實具有革命性的地位。

《自己的房間》以機智、諷刺、虛構和幽默的「論戰體」,並兼具散文抒情的型式,為女性在一個男性支配社會中所受到的歧視、排擠和受辱,發出不平之鳴。文集中的主述者:「我」,並不是演說者維吉妮亞本人,而是一個以Mary為名的女子,但不同姓氏的變幻如Mary Beton、Mary Se-ton、Mary Arimichael又說明了維吉妮亞是站在「集體女性」的位置發聲,通過以Mary為共同名字的虛構人物,維吉妮亞號召所有女性「成為自己」!

由於生長在一個「女子不教」的時代,維吉妮亞和她的姊姊凡妮莎(Vanessa)都無緣像她們的兄弟一樣進入劍橋大學,這樣的缺憾使維吉妮亞首先以「女性的失教」來討論女性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維吉妮亞虛構了「牛橋」(Oxbridge)和「芬漢」(Fernham)兩個名詞,前者是對牛津、劍橋之類最高學府的戲擬,隱喻由男性把持,服務于父權體制的學術機構,後者則隱喻著女性的學術研究在資金、社會基礎、自身傳統積累等各方面的匱乏貧弱狀態。維吉妮亞談到了來到「牛橋」的經歷:那個被保護了3百年且不斷被壓平的草坪,是不准女人通過的,只有研究員或高材生才能在草地上行走;至於圖書館,女人也是不准進入的,除非有一位本學院的研究員陪同或持有一封推薦信,女子才可以進入圖書館(註18)。行文中維吉妮亞不斷暗示,牛津學院的午餐有如豐盛的晚宴,而女子學院的晚餐卻簡陋得有如寺院的齋飯。維吉妮亞旨在批判「正規」的教育體制根本沒有女性的容身之處。維吉妮亞以她特異的隨筆性敘述,點出了歷史上對女性的「文化專制」,那種隱藏在紳士般手勢、微笑式拒絕背後的對女性的踐蹋。女性,即使是有思想的女性,就像那「牛橋的草坪」,為了讓男性知識分子昂首穿越,「3百年來不斷被壓平」!

維吉妮亞認為,只要一提到女性問題,就會有上千個問題湧上心頭,「為什麼男子飲酒女子飲水?為什麼這一性別的人如此富裕,而另一性別的人如此貧窮?這些問題的追問,難道不能在大英圖書館找到答案嗎?然而,大英圖書館卻像個『男性戰利品的史蹟陳列館』。在這座『男性英雄館』中,女性的議題總是被男性討論著,男性討論女性的總是多於女討論男性的,但是在男性觀點下的女性就像是『乖乖就範的羊隻』,任由男性『自那純礦中取出一些純晶』」(註19)。為了對應講題「婦女與小說」,維吉妮亞試圖以「婦女與貧窮」為題來找尋答案,但結果只是憤怒和洩氣。從一本出自知名男教授筆下叫《女性在智德體方面的低劣》(The Mental, Moral, and Physical Inferi-ority of the Female Sex)的書中(註20),人們看到的是一個性別對另一個性別的惱怒,「好似他正在刺某種害人的蟲子」(註21)。維吉妮亞認為,這種性別仇視出自於男性的自我優越感,而千百年來,正是女人作為一面鏡子,把男性加倍的放大,女性作為「歷史的妙手」,它造就了男性的戰蹟,包括佔有、殘害與罪惡。維吉妮亞以「男性書寫史」的路徑來探討「女性壓抑史」,換言之,一部男性書寫史就是一部女性壓抑史。但夾縫中的女性書寫(women's writings)絕不是一個女人塗塗抹抹的個人行為,而是女性自我展示的基本媒介。女性書寫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它的蓬勃或衰微,是女性歷史地位的指標。但顯然只要有女性書寫的地方就有「反女性書寫」的存在。然而,作為反女性的「男性書寫」也不過是文化荒瘠的產物,他們「將一隻鷹,一隻禿鷹放在胸臆間,不停的啄撕他的肝肺」(註22)。

維吉妮亞強調「經濟獨立」在女性自主上的重要性,而女性經濟自主的障礙主要來自婚姻、家務、生育「三大鎖鍊」。維吉妮亞認為,只要女性被限制在「家庭」的牢籠中,缺乏賺錢和管理自己財產的機會,就會把經濟大權拱手讓給男性,沒有財產權,女性就只能永遠徘徊在知識和教育的門外。維吉妮亞坦承,若不是她的姑媽墜馬早逝,留給她一年5百鎊的遺產,她很可能無法擺脫一般婦女的命運,在家操勞家務或外出賺錢以維持生活,而「想到(自己)那一點點天賦的才能,卻不能發展,無異於死」(註23)。在維吉妮亞看來,「女性生育」和「女性寫作」是截然對立的,她指出歷史上傑出的女性作家,如簡‧奧斯汀(Jane Austine),喬治‧艾略特(George El-liot),勃朗特姐妹等,都是單身、不育的女性,因為,沒有一個婦女在生育13個小孩之後還能經營自己的經濟產業。

維吉妮亞引述英國近代歷史學家崔維爾炎(G. M. Trevelyen)的著作,指出即使所謂「傑出女性」在歷史中閃閃發光,但也只是「小說中的女性」而不是現實中的女性,女性即使影響了歷史發展的方向和進程,女性也從未真正參與到歷史的運動中。女性是偉大歷史的「想像物」而不是「現實物」,女性是歷史的修辭,而不是歷史的主角。維吉妮亞寫道:

她自封面到封底充溢於字裏行間,但是在歷史上杳無蹤影。在小說中,她主宰著帝王及勝利征服者的生活,事實上,她卻是那受父母之命,強行把指環套在她指上的任何一個男孩子的女奴。在文學上,多少富於靈感的句子,多少深刻的思想自她的唇邊吐發,而在實際生活中,她幾乎不能讀書,幾乎不能拼字,只是她丈夫的私有財產(註24)。

然而,即使女性只能存在於想像的、浪漫的、虛構的「修辭歷史」之中,這些作品也都是男性書寫的作品,而不是女性自己的作品。設想如果莎士比亞是個女人,他還能不能成為偉大的莎士比亞?維吉妮亞杜撰了一個「莎士比亞的妹妹茱蒂絲(Judith)」,並以她一生作為一個女性悲苦命運最終黯然自殺為隱喻,指出任何一個具有「莎士比亞天才」(Shakespeare's genius)的人是不可能在一生勞苦、失學、充當男性奴隸的命運中產生的。然而,在掌握話語霸權的男性論述中,根本不會從女性的處境去思考一個「女性莎士比亞」何以不可能產生,因為無論在宗教、文學或歷史中,女人是被斷定不可能擁有「莎士比亞天才」的!女性不可能具有天份,就像貓死後不可能進入天堂一樣!

維吉妮亞回顧了從16世紀到19世紀「女性寫作」的歷史,審視這段漫長歷史中短暫的女性寫作歷程。歷來,女性作家若不是因為遭到譏諷而陷於憂鬱,就是逃離人群而自我封閉,直到17世紀碧恩太太(Mrs. Aphra Behn)開始進行「商業寫作」,也就是實際上是迫於生活而利用寫作獲取經濟收入之後,一場「比十字軍東征和薔薇戰爭還要重要的中產階級婦女寫作」才真正開始。然而即使如此,到了19世紀,簡‧奧斯汀還得「小心翼翼的,防備著她被人猜想到她在寫作」(註25)。至於那位終生貧困、以男性筆名進行寫作的喬治‧艾略特,最後也只能隱居山林,躲避世人的非難。

延續《奧蘭多》的觀點,維吉妮亞一方面提倡「雌雄同體」的寫作理想,再次強調寫作的物質基礎,一方面呼籲一個非虛構的、真實的「莎士比亞的妹妹」能在歷史中誕生。儘管維吉妮亞的女性觀點被批評為「紳士派、唯美主義」(snobbery, aestheticism),認為維吉妮亞關切的是「天才型女性」而不是一般普通的女性,所訴求的是「創造一個可以讓莎士比亞的妹妹發揮才華的世界,而不是一個平凡主婦可以合法擁有財產的世界」(註26),但維吉妮亞認為女性受制於異化勞動、受制家庭無償勞動,應是所有階級女性共同面臨的噩運。維吉妮亞所謂「莎士比亞的妹妹若出生於勞動家庭就無法寫作」的說法,並不是對一般勞動婦女的歧視,而是對所有婦女受制於「服務男性」的勞動而無法展現自身才華的深刻同情。

(下週續)

註18:中譯本參見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1990。

註19: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頁56。

註20: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 New York: Harvest, 1989, p. 31。

註21: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頁61。

註22: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頁71。

註23: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頁70。

註24: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頁80~81。

註25: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頁118。

註26:Mary Gordon, "Foreword" to 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 New York: Harvest, 1989, p. viii。
(回目錄)



教授爸爸週記:唐師兄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唐師兄回台灣的時候,我們週一到週五,固定會在景美堤外便道碰面,切磋太極拳。

唐師兄已從小學教師退休,原來與我在台大文學院前向柯老師學拳,後來移民美國,有一段期間不見人影。這是在練拳的團體中常常發生的事,我並不預期會再見到他。

沒想到的是,一年前,我走景美堤外便道時,卻看到他獨自一人練拳的身影。一問之下,才知他女兒及女婿在美國安排秀場,一到旺季,人手不夠之下,他就必須到加州幫兩個年青人看小孩,淡季時他才會回國,這也是他時而在台灣、時而消失的主因。

碰到他的那一天,我問他為何不一齊到台大打拳?他回我說,那邊的年輕人喜歡動手動腳,用力者多。他這種年紀已經無法應付,更何況他認為太極拳不應該是用力的拳術,因此,就漸漸不去,改成在堤外便道自己運動。

那個早上,我陪他打了一趟拳,他點出不少我的問題,我才了解他對太極拳的體會已不少。從此以後,只要他一回來,我就會提早離開台大文學院門口的場子,趕到堤外便道與他會合,跟他一齊練習。

我們通常都先打一趟三十七式的鄭式太極拳,然後摸索一下推手。大約8點40分走右,才慢慢走回學校,他則回到考試院附近的家。

與他碰面這幾年,我慢慢知道他在美國偶而會與從中國去的老師學拳,雖然不是挺頻繁,但他似乎收獲很多。為此,我也不斷在思索,一樣是在學習,他為何會有比我深的體會?想一想,道理並不難理解,唐師兄年紀已不小,這種年紀學東西,比較心無旁騖。另外,因為與人無爭,特別能體會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精神。

與他比起來,年輕人學藝不精的原因,主要還是躁進與好勝。什麼都想學,太極拳、太極劍、散手及推手想倏然間一齊學會。其次就是好勝,與人推手,極力求贏,非把人推出去不可,結果落入用力不用意的毛病,師兄弟之間更因此常常最後歹面相見。

最近也在思考,我暑假以來,太極拳會有較大的進步,除了小曾師父幫我真正學到鬆腰坐胯外,唐師兄的點撥更是功不可沒。以前,他屢屢告訴我「扭毛巾」、「纏絲勁」等概念,我就是做不出來。但這次他回來才幾個禮拜,我已漸能體會這些概念的精髓。以前他常以理髮店旋轉跑馬燈的比喻,形容中心軸旋轉的概念,最近我開始了解。事實上,重心下沉如泡開的茶葉飄墜而下的理論,也是他最常喜歡的比喻。

這一些比喻,有的是他在美國拜師所學來的理念,有些應該是他自己親身體會所得。比較令人敬佩的是,他並不藏私,而且極度有耐性。練太極拳必須花很多時間,改掉自己前此用力的習慣,再慢慢體會扭毛巾及纏絲勁的細緻面向。這些都不是一天半月可就,常常必須不斷地重覆練習。很難得的是,唐師兄真的是很有耐性,總是不斷地陪我練習,直到我學會為止。

我研究默會知識多年,深知默會知識很難以語言形容,通常必須以比喻來幫助了解。《創新求勝》這一本書中,就指出不少日本知名企業以此進行產品創新的著例。唐師兄在傳承太極拳的默會知識時,亦復如此。如果沒有他以扭毛巾,中心軸旋轉的比喻,我確實很難掌握太極拳的奧秘知識。這也是為什麼,我有時覺得很慶幸,人到中年可以碰到這樣的老者,以無比的耐性帶領我走進太極的不可思議境界。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