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崔媽媽電子報】公寓大廈推動社區營造的經驗與機制初探(三)941201
公寓大廈推動社區營造的經驗與機制初探(三)

四、鳳毛麟角的公寓大廈推動社區營造案例

  儘管當前台灣的公寓大廈社區營造案例,仍是屈指可數,不過,像今年(2005)甫獲「第二屆國家永續發展獎(都會型社區)」之首例--中和世紀皇家社區,以及「基隆壯觀台北」、「汐止城中城」等經常被討論與參訪的案例,在其自力救濟、披荊斬棘地為公寓大廈的社區營造開闢一條道路的過程中,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來思考與學習。

  根據筆者們多次與前述社區接觸及座談的經驗顯示,中和世紀皇家社區之所以能由單一管委會跨越到具有22個社團 的公寓大廈社區,並與慈濟基金會、崇德文教基金會、紅十字會等地方團體及鄰近學校結盟,培訓社區的各項專業人才,主要是由一群社區熱心人士,利用社區充足的公共設施與空間(一樓全部做為公共空間使用,並有游泳池、戶外庭園等開放空間),善用社區管理費用(以小額補助方式,獎勵成立社區團體),以及慎選優質的樓管公司,共同來培育社區住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和經驗。經由多年的努力後,不僅社區的社團已超過20個,更重要的是,許多住民在社團的歷練下,不僅學習了公共事務的參與,也激起住民投入社區公共事務的熱誠,這不僅是反映在高出席率(65%以上)的公寓大廈管理權人會議上 ,更展現在許多住民競相做為社區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委員上,各種社區活動的住民參與率也都很高,終在今年獲得了「第二屆國家永續發展獎(都會型社區)」,得到各方對其社區營造上肯定。

  另二個目前已經動員起來的公寓大廈社區–「基隆壯觀台北」及「汐止城中城」則是因集體危機及天然災害而讓住民動員起來,共同為解決問題而一起努力,換來扭轉局勢的成功。其一,基隆壯觀台北社區為一封閉型山城,由樓高一二十層住宅大樓群所形成的新興社區,區內近千戶住家,在建商有意隱瞞之下,出現了無路可同行的環境危機事件,在多數住民經過多年的協商、抗爭、運動後,終將此危機解除掉。然而,危機結束後,並沒有將動員起來的住民解散,反而在熱心人士的推動下,將分散的管委會組成聯合會,並獲得社區規劃師的協助,引進社區大學,為基隆社區居民創造學習機會,更因社區總體營造種籽培訓而成立了跨管委會的社區營造團隊–「大壯觀願景工作坊」。這樣一個自主的工作坊打破了一般管委會各自為政的刻板印象,成為結合多個管委會共同推動集合住宅社區營造的首例,至目前為止,各種社區營造的特質仍逐步在基隆壯觀台北社區中開花結果之中。

  其二,「汐止城中城」座落在昔日全台最大煉鐵廠「台灣煉鐵」的舊廠址上,主要由十幾棟一、二十層新大樓集合住宅社區及部分城中城低樓層舊社區所構成的生活圈,因居民大都是自外地遷入,對於「水返腳」乃至於「台灣煉鐵」的輝煌歷史不了解。由於對於現今的汐止不認識,於是疏離感普遍存在於社區之間,更由於基隆河的整治不利、水患連年,使得城中城地區一直處於年淹水的災區。(高松根,2005)不過,正由於水患這個年年避免淹水的事件,讓這個社區裡的住民練就一身應付水患的組織網絡。在熱心的專業者與社區熱心人士的推促下,觀摩基隆壯觀台北社區的經驗,組成了「城中城築夢聯盟」。築夢聯盟除了吸收「大壯觀願景工作坊」的寶貴經驗,更全力配合社區規劃師執行台北縣政府「城中城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的「造景」與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城中城地區防救災總體營造計畫」的「造產」工作;另為提升社區再造的力量,這些社區引進社區大學,將社大的學習過程與社區結合,藉由共同參與練習社區公共環境的推動,居民從參與的過程中使得社區營造工作更為貼近日常社區生活中的真正需要。

五、公寓大廈推動社區營造的關鍵要素

  環境危機經常是社會動員的關鍵要素之一。一般而言,環境危機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且當危機發生後,利益關係人通常也比較容易被動員起來,共同解決或避過危機的傷害。不過,有危機不見得就一定可以造成團結及參與,不同危機與不同的社區資源,也會影響策略的選擇。一旦危機過後,若無持續的議題或事件可以動員或組織相關人員,則原被動員起來的人與組織就很容易潰散,回復到危機前的狀態。可貴的是,前述二個因環境危機而動員的公寓大廈社區,在成功扭轉局勢且解決危機後,仍能持續地讓社區的住民動員起來,共同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就在於一個可以善用循環性的天然災害動員網絡,成功地轉化為社區組織性網絡,另一個則是在道路危機過後,成功地將因危機動員的組織轉化為社區社團的網絡,更轉化成日後社區營造的社會網絡基礎。

  儘管這兩個案例中居民動員、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背後的動力並不相同,選擇的策略與對未來願景的想像也不同,然而它們都能化險為夷,重建鄰里關係與公共性,其成功的關鍵要素均在於有效地轉化因危機而組織的社會網絡成為日後社區動員的組織與社會網絡。不過,危機並不是必要的因素,像中和世紀皇家案例就不是靠社區危機來動員與組織住民,反而是善用制度性組織-公寓大廈管委會的角色和資源,重塑自主性社區組織(社團)和人際網絡,為其進行社區營造奠立了組織性的基礎。

  如是,三個案例都顯示了,除了前述組織性人際網絡的基礎之外,每一個社區必須有一些熱心人士們,不遲辛勞、雞婆地為社區的未來而努力,只要有適當的機會-外在的資源引入或內部活動的開創,經由住民的動員及參與,也能讓強調「造人」的這顆社區營造種子,在被視為封閉而冷漠的公寓大廈社區中成長、茁壯、甚而開花結果。

  從前述的討論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若能善用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這個制度性由下而上的組織,並給予相對應的行政及政策資源的支助,激發社區中熱心人士的投入,只要有適當的機會與管道,公寓大廈的社區營造工作終能有所成就。這應是現階段台灣社區營造亟需面對與思考的主要課題。

■參考文獻

  • 行政院文建會(2004),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新:社區營造計畫,台北。
  • 李永展(2005),公廈管理,十年有成?,中國時報2005.06.28。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 高松根(2005)營造集合住宅的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營造學會,「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系列論壇,第四場次-都市社區營造,2005/06/22,台北:紫藤廬。
  • 陳世鴻(2005)深耕公寓大廈、落實社區營造:是他們不願參與,還是我們忽略他們,社區營造學會,「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系列論壇,第四場次-都市社區營造,2005/06/22,台北:紫藤廬。
  • 陳其南(1998),造人的永續工程-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社區學院 -城市論壇。

■備註:

  • 目前成立社團組織計有「元極舞社」、「羽球社」、「長青社」、「美術社」、「英語會話社」、「書法研習社」、「桌球社」、「國際標準舞蹈社」、「烹飪社」、「插花社」、「棋藝社」、「游泳社」、「撞球社」、「鋼琴社」、「韻律舞社」、「鐵馬社」、「珠算社」、「環保社」、「讀經班」、「烘培社」、「排舞社」、「國樂社」等22個社團。(陳世鴻,2005)
  • 參考陳世鴻,2005。


◆「崔媽媽基金會」
◆電 話:(02)2365-8140(代表號) ◆傳 真:(02)2368-3073
◆地 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2-3號2樓
◆服務時間:每周一~周五,下午1:00~5:00;晚上6:30~9:00
◆網站地址:http://www.tmm.org.tw
◆優良搬家網:http://move.tmm.org.tw
◆崔媽媽基金會Blog:http://blog.twblog.net/tmm/
◆E-mail:tmm2.org@msa.hinet.net
◆服務項目:1、弱勢居住扶助
      2、租屋資訊提供(房東托租、房客找屋)
      3、租屋、公寓大廈法律義務諮詢
      4、優良搬家公司推薦、搬家糾紛諮詢
      5、網路社區生活資訊(二手舊貨)
      6、台北市大學社區工作推動
      7、各種社區工作經驗分享
      8、全台資料最齊全的社區工作網站
      9、公益社團活動資訊托播


◤「崔媽媽」電子報 一份專注於住宅、社區、都市、環境議題的網路通訊,
 歡迎網友採取以下任一種方式訂閱(免費囉!) ◢

 Ⅰ.章魚網訂/退報界面 https://enews.tacocity.com.tw/browser.phtml?enews=tmm
 Ⅱ.易達網訂/退報界面 http://www.edirect168.com/enewsv2/login.asp

◤訂閱環境資訊網絡請到:econews-request@etf.ngo.org.tw
 在信件裡頭鍵入subscribe ;退訂則信件內鍵入un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