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擎起
夢想的支柱!
撰文/朱心嚴
一場「 Aalto 家具展」的規劃設計,讓日本建築師坂茂開啟「紙建築」的想像。
一九八六年,甫從美國學成歸國的坂茂,任職於東京的Axis Gallery,在負責芬蘭知名的建築師 Alvar Aalto的家具展上,因為經費不足他靈機一動,以再生紙製造的紙管為素材,設計展場的內牆、天花板和展示台。
而這次的經驗,「我意外發現紙管的強度遠遠超過想像以上。」應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邀請的坂茂建築師於「建築作品與人道主義行動」的演講會上指出。
「紙建築要符合法規並不困難,最大的挑戰是人對它的偏見。」日本建築師坂茂表示。〈攝影:彭雲祺〉 |
迄今坂茂完成的紙建築近二十座,從水琴窟的東屋、詩人的書庫、紙的家、紙的精品館、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日本館、紙教堂……坂茂讓一棟棟紙建築成為可能,並受到世界的矚目。
「紙建築要符合法規,應該不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人的偏見是最大的挑戰。」經由不斷的科學測試與實例,日本、德國、法國等地,坂茂已取得紙建築的永久許可證。
「建築師過去都是為那些王公貴族工作,在工業革命之後,建築師開始為大眾服務,長久以來我的心中一直有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建築師究竟為這個社會做了些什麼?」坂茂陳述,「如果說一般大眾建築的出現是現代主義的一大特徵的話,那麼如何為那些新增的貧困階層解決住屋的問題,或許將是後現代主義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九九五年坂茂成為聯合國難民高等委員會的顧問,以紙管作為盧安達難民臨時避難所的支撐材,正式成為聯合國的推動計畫,解決了大量砍伐木材所引發的環境危機。〈圖:坂茂提供〉 |
「通常發生大災難時,弱勢族群的處境會是最艱辛的。」
一九九四年,非洲盧安達因為內戰引發了難民潮,兩百多萬人離開了家園逃往鄰近國家。九月,盧安達進入雨季,聯合國難民高等委員會提供給難民的塑膠帆布擋不住風寒,導致許多難民罹患了肺炎。一群非洲居民緊緊裹著衣物,瑟縮無依地聚在空地上的照片,讓?茂親赴瑞士日內瓦聯合國難民高等委員會,提出以紙管搭蓋避難所的建議。
但因為一家五口避難所的造價不能超過三十美元,另一方面則擔心萬一避難所蓋得太好,難民會賴著不走,因此,坂茂的提議被否決。
但難民居住的塑膠帳棚卻得砍伐林木作為支撐架,「兩百萬人要砍很多的樹,這是很不環保的做法。」坂茂強調,「後來聯合國提供鋁管作為支撐材料,但昂貴的鋁管又被難民賣掉,又回頭去砍樹,樹越砍越多。」
隔年三月,以紙管作為支撐材正式成為聯合國的推動計畫項目,坂茂也正式成為聯合國難民高等委員會的顧問。
坂茂集結了義工,為阪神大地震的越籍難民搭建了三十座臨時住宅。〈圖:坂茂提供〉 |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抱持地震不只是天然災害,認為「建築師也要為這樣的災難負起責任」的坂茂,一月底時找到「災後只剩下一尊基督像」的鷹取教會,跟神田裕神父提出興建紙建築被婉拒後,他每個禮拜從東京前往神戶,希望說服神父,其後,他主動募集一千萬日幣、招募一百六十位以上的志工,建造鷹取「紙教堂」。
地震過後的夏天仍有許多越南籍難民住在公園裡,塑膠布搭設的臨時住所,白天溫度高達四十度,下雨時裡頭又很潮濕。越籍災民深怕遷到郊外的組合屋會找不到工作機會,一般住民則擔心公園會變成難民窟,坂茂集結義工一起搭設三十座外型美觀生活機能完備的「紙的小木屋臨時住宅」。
今年贏得法國龐畢度中心梅茲(Metz)分館國際競圖的坂茂,也以他的專業貢獻給土耳其、印度、日本新潟、斯里蘭卡等遭地震蹂躪國家的弱勢族群,為災民搭建臨時避難所。
災難不分國籍,隨時可能發生‧在這個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期待建立人類的互助網,攜手走過災難,打造更美好的未來。圖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右〉贈送台灣知名藝術家陳永模的墨寶「愛與互助」予坂茂建築師。〈攝影:彭雲祺〉 |
在日本神戶震災重建極具象徵的鷹取Paper Dome,在台、日雙方鷹取Paper Dome台灣再生計畫推動委員會的努力下,即將在台灣埔里新故鄉基金會社區見學園區展開再生計畫,「搬到台灣後,我希望它也成為當地民眾和台灣的一個象徵,我們希望持續為一般普羅大眾服務。」坂茂表示。
Paper Dome台灣再生計畫,將由曾獲三屆台灣建築獎的邱文傑建築師負責規劃,日後將扮演台日震災重建社區的交流站、台灣社區營造的聚會所、新故鄉社區見學中心的學習場域。
在演講會現場,象徵夢想支柱的小紙管,由坂茂建築師和日本鷹取Paper Dome台灣再生推動委員會垂水英司,交給了邱文傑建築師和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講演結束前並進行小額募款,共募集了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二元,作為將來的建造資金,並有三十九位聽眾加入Paper Dome 再生的志工行列。
「歡迎社會大眾一起加入,擎起這夢想的支柱,一起書寫屬於台灣在地的生命與故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呼籲。
「建築作品與人道主義行動」演講會後心得 /林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