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吃」出健康
中國遠在周朝時,就已設置食官來掌管百姓的健康;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凡醫治病,應先以食治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何況,利用食物來治病,不但取材方便,且無藥物的副作用,何樂不為?
「物以稀為貴」這句話用在人們日常的飲食生活上,可就不是那番道理了。食療專家、也是莊淑旂醫師的大女兒莊安繡叮嚀我們遵守一個飲食訣竅,什麼東西盛產,就多吃什麼!趕在盛產的季節裡,趁新鮮變換花樣去吃它,營養能源經過消化,便都儲藏在身體中,季節病好發的時候,就可以發揮抵禦效果而倖免得病了。當今食物,既便宜又富營養更有療效,可謂一舉三得。
舉例來說,正月的蔥可以幫助恢復身體的機能。二月的菲菜可以增進體力並促進血液循環;盛夏的冬瓜可以利尿並幫助身體排除廢物;秋日的蓮藕可以保護呼吸通器官,扁桃腺容易發炎的人,尤應多吃。
中國食學當中有「食物有其一利,亦有其一弊」的說法,也就是說,同樣一種食物,甲類體型的人吃了,對身體會有好的作用,而乙類體型的人吃了,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但是,只有盛產季節裡的食物,任何體型的人都可以多吃。
我們都知道:必須要有正確的飲食習慣,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而所謂正確的飲食習慣,除了每日三餐的定時定量,注意各類營養素的均衡攝取之外,還要正確地分辨食物的「利與弊」,也就是食用適合自己體型的食物。
楊我們可以很簡單地把人類的體型大別為三類,即上腹凸出,下腹凸出以及駝背的體型。當然,還有一種標準正常的體型,這類型的人什麼都可以吃,不需要特別的飲食指導,而另外的三種體型則必須正確掌握對自己身體有益的食物,而排除對身體有害的食物。食物的調味也因體型而異,同樣要密切注意。……MORE
※摘自【光華雜誌中英對照知識庫】1994年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