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12-06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12-06》

本期內容
  ◎傳播線上:資訊?監視?資訊社會的現代性弔詭 
  ◎政大塗鴉事件的另向思考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傳播線上:資訊?監視?資訊社會的現代性弔詭
  傳播學生鬥陣
「嗶嗶~~」(手機傳來新簡訊聲)

「12月3日,請您用選票為正義發聲!請支持○○○……」

相信最近這一陣子,讀者你也常接到類似的拜票電話。令人訝異的,不是訊息本身;而是候選人究竟如何知道我們個人的手機號碼呢?此外,幾天前報載了一則新聞:檢警調單位為了查緝賄選,分別在北中南各部署了上千部「現譯台」,進行監控與蒐集犯罪資訊之用。全國估計有超過5萬支電話被監聽。無獨有偶,法國通過新的反恐法案。未來公共場所將設立更多監視器,並鼓勵私人行號增設監視器;誇張的是,網咖的電子郵件或是MSN即時通訊軟體留言,都將存檔一年備查。

這些看似單一事件的集結,其實透露了關鍵訊息:我們的生活居然處處充滿了監視!無時無刻不觀察、蒐集我們的個人資訊。但,竟究什麼是監視呢?它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有多大呢?若我們以為監視這個概念只存在過去的威權國家,或著共產主義國家,那就大錯特錯了。生活中的監視無所不在,它就是整個現代性社會的一環,如同紀登斯所言:

「現代社會打從開始形成時,就已經是……『資訊社會』。這是很根本的事實……所有的國家都是『資訊社會』,因為國家權力的創生,就是要先蒐集、儲存與控制資訊的使用,然後將資訊用於行政目的。但是到了民族國家的時候,由於它所獨具的高度行政事權之統一,這個情況又到達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高峰。」

進一步地來看,現代性所表現的科層組織就是一種監視。不妨想一下,我們每日固定搭車上班、上課;火車、公車的時刻表該如何安排規畫?鐵公路局勢必得先調察民眾的通勤尖峰時段。下班、課後,我們到餐廳吃飯;餐廳老闆該提供何種菜色?想必餐廳老闆要先蒐集商圈附近的飲食消費資訊。甚至回家後,我們打開電視所收看的節目,都是電視台經過詳細的閱聽收視調察才製播的。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現代生活組織化的表徵──整個現代生活已進入史無前例的社會化組織。而為了要使織正常運作,資訊蒐集變得極為重要!於是,組織與監視是對連體嬰,同步與現代世界成長!這當中,個人生活中的選擇性看似提高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大的監視與更多的國家與商業控制。

然,資訊蒐集或監視本身一定是件壞事嗎?人口普查是國家進行監視的一種合理化手段,方便對國境內的人民擁有更高的掌控力;但其所得的資訊卻也可用於規畫公共建設、提供完善的公共醫療資源服務……等社會福利政策。以此說來,監視系統的正功能,就是回應了公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顯然,我們不能快速推斷「監視」本身是個負面意涵。至少,它帶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功能。但事實上,除了就監視本身的危險性進行討論,我們更不能忽略的應是「權力面向」的考量。是誰發動監視?又是誰執行監視?仔細思索,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影響國家機關、企業財團;但反過來看,國家與財團卻可輕易地監視人們,以便在設定好的遊戲規則中,誘使人們朝他們所預想的方向前進。

這種對「監視」概念的反覆思辯,僅僅在告訴我們現代性的弔詭。一方面,資訊科技的快速流通,大大限制或說侵犯了個人隱私;但另一方面,卻是經由這種資訊的累積,每個人的個性選擇得以多樣化。

Our Questions:

1.你習慣用信用卡消費嗎?當你收到銀行特別為你設計的消費資訊,你會覺得貼心,還是覺得自己被監視?

2.對於架設在你家巷口的那台監視器,你會因此感到「安全」嗎?還是覺得隱私受到侵犯?至少,你不能因此隨興地挖鼻屎?

媒大事

NCC籌備處:電信頻譜擬開放轉售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籌備處兼任組長張天欽表示,NCC籌備處法律組做成的最新建議是,未來打破目前電信頻譜資源不得拍賣的限制,改為已取得頻譜資源的業者可以轉售部份頻譜,以增加頻譜資源的有效利用,並透過轉售頻譜創造次級電信市場興起。這項建議案一旦在明年NCC成立後進一步落實,將打破頻譜只能由政府拍賣的現況,放寬到取得頻譜業者也可以當起「二房東」進行轉售頻譜,算是電信市場一大突破,在目前頻譜資源有限情況下,這項建議成為NCC成立後,電信業者緊密關注的方向。

小編媒批:頻譜拍賣不是不行,但一定要有相關的配套規劃,不管怎樣,政府拍賣所得之經費以及媒體與電信企業所得頻譜之經營,都「一定」要本著服務公共利益的精神。頻譜本為公有之自然資源,不是賣了就完全是某特人士或集團的,請務必銘記在心,謝謝!

三退期限將屆 台視將全面民營化

廣電三法於92年12月修正,規定黨政軍須於今年12月26日前退出媒體經營,老三台現有的股權結構均須作大幅調整,在「台視民營化」、「華視公共化」的政策下,台視現有的47%官股將全部釋出。台視的官股比例占47%,由土銀、台銀、合庫、三商銀持有,另國民黨持有一成左右股權,日本富士電視台等日商也有近兩成股權。由於官股釋出須等公股釋出條例完成立法後才能進行,而此一條例還在立法院審議,能否在12月26日前三讀還有變數,一旦立法進度落後,可能影響台視官股於限期內釋出。

台視官股釋出動作至今仍在檯面下進行,台視董事長賴國洲和總經理鄭優已和多家財團接觸,未來官股釋出後,可能由幾家金控公司接手,屆時新的股權代表必然無法忍受台視的嚴重赤字,可能交由新的經營團隊掌控。

小編媒批:台視的民營化,可預見的是各大財團爭將相搶食無線電視的版圖。無線電視作為一大眾媒體,又因著無線電波頻譜的稀有性與公共性,我們雖不樂見台視的民營化,然而一旦台視完全民營化成真,只能說,請台視的股東老闆行行好,善待台視的員工,也請好好善待台灣的普遍閱聽大眾。
(回目錄)



政大塗鴉事件的另向思考
  洪世謙(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
這幾天政大貓空行館BBS站正沸沸揚揚地「聲討」著在校園裡「塗鴉」(噴漆)的四個藏鏡人。然而這幾天的討論,卻完全朝著枝微末節的方向發展,討論的焦點多半集中在這些塗鴉是否為藝術,以及他們這樣的行為是否違法?事實上,校園是否可以出現塗鴉(噴漆),與藝術並無直接關連,朝藝術的方向討論,僅會讓問題糾結在藝術的真偽和定義上。這個事件的重點在於,究竟學生和校園的關係為何?教育和校園存在的意義為何?校園內是否能夠容納不同的聲音,是否可以進行對話?校園中的每分子,是否願意學習與校園中的它者共存並且思考如何共存?

教育的意義除了承傳過往的知識,還有另一個意義在於創造,而創造的條件之一,便是勇於挑戰現存的現實,提供現實存在更多新的可能性,使得整體的現實結構和關係,有更大的開放性及想像,而不再是單向直線式或者充滿既定、無法撼動的權力結構。

此外,教育還有另一個功能,在於讓校園內的每一分子,透過校園生活養成成熟的公民概念。除了積極參與校園公共事務外,在消極的層面上,願意容忍異端,包容雜音,並且理性地與它者對話,共同創造出一種超越且適合共同生存的公共空間。這其中的人,不論是參與者或未參與者,皆共同地分享了校園的質變。

簡言之,校園以及教育,能不能容忍反叛,能不能容忍異論,便是檢證校園是否民主,成員是否具有成熟公民意識的指標之一。

其次,在看待一個脫離規範的行為時,不當僅僅由犯罪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尤其是在教育的場域中),更重要的是,這個脫序的行動,產生的效果是什麼?是誰受益?

無可否認的,在校園中塗鴉,就目前台灣的環境而言,是個脫序的行為(即使在國外,它可能是個極普遍的現象),然而一個越軌行為所凸顯的,恰好就是權力規範的界限。因此透過脫序行為來凸顯目前現存的狀況,僅是一種手段,但重要的是,這個行動的目的為何?它有三種可能的結果。其一,它僅利於個人,其二,它既有利於個人也同時有利於公眾,最後一種是,它不利於個人,但卻有利於公眾。

因此,就這次的塗鴉事件來說,顯然並非第一種狀況,即行為者個人想要出名的假設。那麼若這種對校園現存環境的衝撞,最後爭取到的是政大成員更大地包容性,甚至是政大師生對空間的重視、對權力關係的反思、對公共事務有更多的發言權、使校園成員有更多的自主權;這個行動創造出一個新的公共空間和新的思惟模式,大家重新意識到校園與人的關係;這種因為少數人的行動,而使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可以享受行動後所得到的權利,不論是否參與這次的行動,每個成員此後都可以均沾到行動後的成果;這個成果,便是一種公共財,是政大校園內每個成員共同擁有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的塗鴉事件,甚至有可能是第三種,即行為者受到懲罰,但政大的學生可能獲得更大自主空間。

最後,也是最次要的,即從大家討論最熱烈的藝術觀點來看。所謂的「美感」,是主體將自身的想像力關連並作用於表象之上,透過這種感受力,主體與客體對象同時獲得了改變,甚至獲得解放。再者,藉由想像力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與現實保持距離或超越現實,這種超越現實的美學向度,說明了藝術創作其本質就是一種反叛,它質疑現存世界的價值規範、意識形態等,不受它者所規範,不做為工具性存在;也正因為這樣的自主性,藝術敞開了更多可能性,顛覆現存世界既有的界限,進而改造整體,並重新改變創作主體。

因此,即便從藝術觀點討論政大的塗鴉事件,我們都不應該忘記,藝術的美感,不是藉由感官經驗或邏輯分析,而是透過想像力,重新理解、超越現實存在,並藉此讓主體獲得解放。若將政大的塗鴉事件,框架在感官經驗或者法規的層次來討論,忘了藝術本身具有的反叛性格以及它帶給主體和現存世界的衝撞,那顯然政大學生對自身存在的現實(校園),少了些深刻的思考。

綜合上述,這次事件不論從教育或從反叛行動甚至是美學的觀點出發,它都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如果連校園都不能具有最大的包容,連教育都不能接受衝撞現實,那教育以及校園的意義,還能提供給我們什麼?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