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12-0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12-08》

本期內容
  ◎形上的流亡:沒有答案的人生──維吉妮亞‧吳爾夫崩潰中的書寫之十三 
  ◎教育論壇:對教師組織因應18%變革的一點感想 下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形上的流亡:沒有答案的人生──維吉妮亞‧吳爾夫崩潰中的書寫之十三
  宋國誠
不斷面對小說創作形式的創新和實驗,以及等待新的創作形式可能遭致「全面滅頂」的焦慮和惶恐,一直是維吉妮亞寫作生涯上極大的精神折磨。在《海浪》出版之後,維吉尼亞開始蘊釀《歲月》(The Years)的創作,維吉妮亞再度面臨新的文學道路的劇烈轉折,但是就在此刻,也就是1936年前後,維吉妮亞再度遭受嚴重的精神崩潰。斷斷續續的構思寫作和重覆修改的壓力,強制性的療養效果卻越來越微弱,使維吉妮亞體認到,這可能是她此生最後一次可以容忍的精神失控。從《海浪》到《歲月》的5個年頭中,維吉妮亞處於「創作轉型」和「精神失控」的雙重壓力下,猶如經歷一場漫長的酷刑,其內心的煎熬是難以想像的。然而在對世界與生命的感知愈形敏感而脆弱的時期,維吉妮亞的社會意識和批判精神卻是異常的勃發和高漲,她試圖用一種「社會史實」的敘事框架,為維多利亞的社會現實提供一個灰色而絕望的情感渲洩模式。一時之間,她像似一個社會革命家,將手中那隻情感之筆轉化為嘲諷之劍,對社會的不義和醜惡進行憤怒的指控。

歲月,留下了什麼?

《歲月》是維吉妮亞所有作品中最長的一部,它雖是一部家族小說,描寫一個帕吉特家族(Pargiter family)三代人之間的故事,時間跨越在1880年到1920年代之間。但《歲月》又不是一部簡單的家族小說,而是一部歷史社會小說,維吉妮亞把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敘事穿插在社會現實隨筆式的、但卻是激昂而鬱忿的評論之中。

帕吉特家族實際上是一個「極不健康」的沒落家族,充滿著虛偽、欺詐、變態、殘弱、疾病和死亡,而這個破落家族正是維多利亞這個貪婪腐敗社會的反射。在小說中,維吉妮亞像似一個「雙面作家」,她一方面直接面對當時社會中的醜惡現象,包括失業問題、貧民窟的悲慘生活、污染問題、信仰危機、戰爭傷害、精神空虛、人性的悲觀與墮落等等,另一方面,維吉妮亞也運用她一貫的詩化語言,襯托出時代的沉悶和壓抑、動盪的世局和政治的狂想、令人窒息的禮教威儀、吃人的拜金主義思想、煩躁的人心和文明的衰亡、精神的空虛和失落等等。《歲月》和維吉妮亞先前小說不同之處在於,小說的觸角從個人的內心深處向外轉向社會的陰暗角落,賦予這個末日帝國一個「精神殘疾」的斗大標記,給予現代社會一樁「禽園獸場」的圍欄。小說不僅揭穿現代進步主義虛妄造假的面莎,也表達了對人類文明的悲觀和絕望。

帕吉特家族中的第二代,帕吉特上校的女兒埃利諾(Eleanor Pargiter),是貫穿整部小說時間的核心人物。通過這個帶有維吉妮亞自己身影的多重性角色,展現了那個時代─尚未從一戰的創傷中恢復過來就已陷入二戰陰影─的人格特徵,一種「個人願望」和「社會變化」始終無法契合的對立性。

埃利諾既對家庭充滿責任和眷念又充滿反叛和逃離意識,既嚮往女性自主又為了家庭勞務而枉渡一生,她獻身於社會公益卻又對社會現實充滿鄙視和輕蔑;她感到「過去的一切永遠無法進入現在」,時間的斷裂和社會的殘缺,使個人生命始終得不到完整性,她感到「即使把現在封閉起來,也絲毫留不住什麼」,因為一切從新再起的事物看來都是徒勞無功。面對一個巨大而充滿機會的時代,「生命的總體意義」總是朦朧不清、難以捕捉。

至於帕吉特家族的第三代佩吉(Peggy)和諾思(North),從來就不知道他(她)們的上一輩在說些什麼,而他(她)們的長輩宣稱,一切曾經發生的,都不是自願選擇的。時間的流逝既是無聊的反覆和重壓,又是無從把握和思索的幻局。在人類文明的大地上,在維吉妮亞筆下,每個人既是脫離不了時代捉弄的「甕中鱉」,又是社會潮流的「局外人」。

《歲月》一書表明了維吉妮亞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對社會政治問題維持清醒的批判。延續著從《雅各的房間》對「劍橋精英主義」、「好戰英雄主義」的冷嘲,到《戴洛維夫人》中對帝國主義中產階級自戀意識的熱諷,《歲月》探索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段動盪時期人們精神世界的悲怨和沉淪,反映了這個瞬息萬變的歷史時代──帝國殞落時期──所造成的人文災難、信仰危機與生命徬徨。然而,維吉妮亞一方面顯示出政治態度的激進化,一方面也顯示出她深重的社會疏離感,她以「局外人」自居,她拒絕所有加諸在她身上所有的尊名和后冠,拒絕榮譽博士的頒授和明星式的恭維,她把一切有如潮水湧來的功名利祿視為社會腐敗體制對她的賄賂,儘管維吉妮亞十分「欣賞」來自高等學府對她的禮遇,但她依然把這一切視為兩千年來男性宰制社會的「一堆垃圾」。

拒絕「男性共謀」

「局外人」可以說是維吉妮亞出自「性別立場」而衍生的反歷史態度,一種基於對男性宰制歷史的厭惡而拒絕參與男性罪惡之共犯關係的抵制態度。1938年的《三枚金幣》(Three Guineas)就是這個激進思想的代表作。

在此時期,西班牙內戰爆發(在這場戰爭中,維吉妮亞失去了她摯愛的外甥朱利安[Julian Bell]),希特勒已經在德國掌握軍政大權,一場以猶太人為「人類替死鬼」的種族屠殺已經安排就緒,二戰爆發的壓迫感不是傳聞,而是響在空中的隆隆機械聲。在《歲月》的末尾,維吉妮亞已經為戰爭的罪惡寫下暗語:在這個充滿不幸的世界中,在每條街角的佈告上都已張貼著死亡。許多評論家認為,《三枚金幣》是一部天真地想為戰爭尋找答案的女性主義著作,因為維吉妮亞堅定但卻矛盾地認為,戰爭是歷史中「生理男性」的殘暴遊戲,許多男性僅僅為了證明自己的「生理性─男性」就死在悲慘的戰場上,因此,身為「國家之外」的女性應該拒絕參與到男性操縱的「戰爭世界」中去,但她同時又認為,女性應該享有和男性一樣決定世界事務的權力。

然而,《三枚金幣》絕不僅僅是一部反戰文集,認為維吉妮亞主張女性統治的世界就不會發生戰爭乃是一種膚淺的誤解,而是表明戰爭的愚蠢歷來都是在男性霸權意識中獲得鞏固的。維吉妮亞成功地建立了一種旨在瓦解「父權/民主/戰爭」之男性論述的女性對話體例──(女性)書信體,而不是出自女性「單性經驗」而進行一種烏托邦式的反抗,從而試圖建立另一種用來對抗男性意識的女性意識。在此意義上,局外人是指歷史認知和生活本體的再造,只有通過女性美學的闡釋才足以疏緩男性英雄史話的流毒與作孽。

《三枚金幣》以回答一位希望阻止戰爭爆發的男性律師來函為體例,混合了對話與論辯的形式,以大量的書信、宣言、傳記、報導為材料,維吉妮亞娓娓道出了「男性氣質」和「戰爭浪漫主義」之間的關聯性。維吉妮亞把榮耀、偉大、雄壯、責任、愛國主義、民主堡壘等等「好戰」的本性,歸諸於一種男性氣概的虛榮化象徵,正是這種男性氣概,誤導了人類走向戰爭、相互殘殺,而男性氣概的發揚總是以扭曲和壓抑女性權利為手段。「在所有的工作單位中,沒有一個名為母親的工作單位;在所有薪資項目中,也沒有母親的薪水這一項」(註46)。維吉妮亞還運用「信中有信」的創新式體例──在回答一位為阻止戰爭而募款的男性律師的同時,也回答一位為重建女子教育基金而募款的女性財務官──探討了戰爭與教育的關係。維吉妮亞質疑這位律師,當一種不准女性受教、宣揚男性威武和好戰品德、灌輸愛國愚忠思想的教育體制還沒又獲得徹底的改造之前,以募款來宣傳反戰觀念和阻止戰爭爆發,會有效嗎?維吉妮亞也質疑這位女性財務官,如果女子重建教育沒有能夠為國家製造有利於戰爭的輔助物或實用品,誰又願意捐款呢?如果人們認定「女子劍橋大學」不能為「男子劍橋大學」犧牲服務的話,那麼這位女財務官就只能拿著帽子站在街上,像個乞丐在討錢!(下週續)

註46:《三枚金幣》,王蕆真譯,台北:天培,2001,頁82。
(回目錄)



教育論壇:對教師組織因應18%變革的一點感想 下
  羅德水(教師)
三、反對投降主義:相較於前兩種機會主義,亦有少數會員主張,18%優存的社會正當性基礎薄弱,眼看既然擋不住18%變革,教師組織何必甘冒不諱傷害形象?無論此種想法的動機為何,顯然就是一種失敗主義,進一步說,持此種論調者似乎也沒有真正理解全教會的主張。事實上,教師組織反對的是當局藉改革之名行鬥爭之實的陰謀,從未反對理性改革,例如:退撫從國家恩給改成相對提撥、取消福利互助金、基金提撥率從8%提高到明年的12%,幾時看到教師反對?

雖然機會主義、冒險主義與投降主義的主張互不一致,然而,從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過猶不及顯然都於組織發展不利,這是教師組織進行18%攻防時務必特別注意的。

四、反對假工會主義:無論是否為會員,多數本案的利害關係人,大多期待全國教師會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壓力團體,以替他們爭取權益。而一個頗堪玩味的現象是,許多向來不甚關心組織甚至是反對教師組織工會的會員,此刻卻義正辭嚴地要求全教會應展現實力,甚至還有非會員或是根本就反對教師會者,也慷慨激昂地要求教師會要強硬起來。

基本上,一方面要求組織強硬起來,一方面卻又不支持組織工會,明顯已經是互相矛盾的主張,可以說是貌似進步實則保守的假工會主義者。筆者以為,只會要求組織強硬起來,卻全然不願面對教師作為一個受僱者的階級位置,絕不能算是真正的自覺,這樣的想法恰恰是教師組織朝工會挺進的絆腳石,全教會實應充分利用此次18%的攻防,乘勢向會員宣傳教育。

五、支持組織再造:自2002年以來,全國教師會接連面臨幾個攸關教師權益的議題,從課稅協商到18%變革均是典型的例子。會員參加組織的主要目的,當然是希望透過集體力量以保障個人權益,問題是,在面對權益問題時,全國教師會一方面背負身為工會組織的十字架,一方面卻又無法如同正常工會一樣擁有完整的勞動三權,也就難免要左支右絀了。淺見以為,此次18%變革對教師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迫使教師重新思考早在2002年928遊行即提出的教師工會議題,如果到了今天,教師仍然無法認同教師工會,那教師會的前景也已然可以預期。

再者,三級教師組織普遍偏低的會費,似乎也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了。相較於其他工會與公會,全教會年費兩百元的例子恐怕絕無僅有,平心而論,一個年度預算未超過兩千萬,卻有10萬會員必須服務的組織,能夠強硬到哪裡去呢?以此次因應18%變革為例,全教會光選前一天在4大報的平面廣告,花費即達百萬之譜,所有認為全教會應該拿出積極作為的會員,是否也該支持調高會費呢?至於該調到多少,筆者以為,衡量教師薪資水準與一般工會收費標準,月繳新台幣兩百元應屬適當(即年費2千4百元),其中縣市教師會與全教會分別收繳一千元,另4百元則留學校教師會運用。

六、支持會員教育:雖然取消免稅與18%變革均為攸關教師權益的大案,不過,後者影響的層面則有過之。然而,正如前面所言,自全國教師會成立以來,對於退撫制度面臨的危機與挑戰,相對來說確實較少向會員進行廣泛且深入的教育,其直接影響是,部分會員無法跟上組織的腳步,甚至不認同組織的主張。筆者以為,自18%問題開打以來,全教會的相關會訊、文宣、聲明、研習課程,只能算是組織對歷年來相對不重視此議題的課程補修,選舉過後,更應全面進行會員教育,組織不提供正確資訊給會員,會員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因此教育應以達成讓會員基本認識公部門退撫制度沿革,以及退撫基金財務現況與未來展望,並促成新舊世代會員之團結為主要目標。

七、支持抗議行動:為凝聚共識確立組織基調,全國教師會已於94年11月20日召開「第四屆第二次臨時會員代表大會」,做成「退休待遇可以調整,但必須循法定程序兼顧程序正義」、「政府如不在94年11月30日前做出善意回應,本會將隨時進行沒有強度上限的抗爭」的決議,並成立「教師退休制度調整因應小組」通盤因應,經過多次會議討論,現已確認將於12月10日發動「反鬥爭、要均富-1210行動」。其實,早在18%一案初起,就有退休教師串連發起成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並曾決定於選前發動遊行抗爭,隨後旋即擔心成為政黨操作工具而延至選後,如今選舉已不再是變數,為維護教師尊嚴,所有同仁均應響應全教會1210抗議行動才是。

八、支持國民年金:政府之所以可以操弄18%的主要原因在於,台灣沒有國民年金的建制,加上公私部門退撫制度差距過大。全國教師會深切知道,唯有與受僱者站在一起,共同爭取向上提昇,才有可能根本化解組織的戰略劣勢。準此,全教會除將「公部門優存改革完成之日,即為國民基礎年金實施之時」納入1210行動主訴求外,亦決定從捐款中,「播出十分之一款項專案研究包含勞退基金與國民年金之研究,或是支持和這兩個議題相關的團體與行動。」個人十分支持全教會上述的主張,並期待全教會仍持續與各工會友會一起努力,改善台灣的勞動人權,建立具體可行的社會安全及福利制度。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