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野葡萄文學誌》專訪了《張老師月刊》總編輯呂政達先生,近年來的作品常榮獲各項文學獎,今年九歌出版的《與海豚交談的男孩》,記錄了許多他與自閉症兒子彼此牽連的動人故事。轉貼野葡萄作家專訪, 和大家分享:) |
|||||||||||||
|
|||||||||||||
■ 野葡萄專訪:呂政達 ■ 又寂寞又美好的陪伴 這一道酸甜苦辣的菜,你得自己去嚐…… 所有的父母都把孩子的健康當成最大的希望,呂政達的兒子卻是一個自閉兒。他望著孩子天真純潔的眼神,雖然遲遲沒有反應,也學不會叫爸爸媽媽,但他所望見的,或許正是神秘的生命之謎。 採訪、撰文:邱垂達,攝影:邱垂達 呂政達●一九六二年生,台南市人,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畢業。目前就讀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也是《張老師月刊》總編輯,曾長期在自立晚報任職,擔任記者、副刊主編和總主筆等工作。寫過《走出生命幽谷》、《偷時間的人》等書,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接連得過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和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散文大獎、梁實秋文學獎等。 野:你的新書記錄了患有自閉症的兒子的成長過程,請問所謂的自閉症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會有什麼症狀? 呂:自閉症是怎麼發生的,目前在醫學界也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你只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去觀察,他們是不是經常出現一些重複性的執著行為。它並不是由於某個特定的心理因素造成,客觀來說,它是一種腦部受傷產生的病變,它造成的損傷會讓你的小孩變得「很特別」。而自閉症行為也有輕重之別,重度、輕度和高功能自閉症的差別很大,重度自閉症的人會逃避你眼光,幾乎無法與外界溝通,認知行為有問題。我兒子則是屬於高功能型自閉症,他跟我很親密,也很依賴我,跟熟人也能建立親密感,但認知學習功能就趕不上。而既然它是一種腦部的病變,你就很難期待它有痊癒的時候,醫學界還沒有一定的解答,所以也沒有可以治療的藥物。 野:這本書名為《與海豚交談的男孩》,是因為有份報告指出患自閉症的兒童與海豚接觸能夠改善病情,你文章中提到有做過類似的嘗試? 呂:那只是一篇文章的寫法,我個人沒有刻意地去做這件事,其實動物療法也有很多種,不止海豚可以改善病情而已,騎馬、養貓狗也都有被提到過。因為人與人的相處難免會有一些指令與情緒,而人跟動物的相處,是一種沒有心機的全然互動,能夠產生親密感,讓這些患有自閉症的小孩擁有一些跟外界生命互動的經驗,對他們的情緒有安撫的作用。 野:你的親身經驗讓人不禁想到日本的大江健三郎,他同樣有一個無法融入正常社會的兒子,但大江健三郎耐心發現了大江光的音樂才能,並用心培養,你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 呂:你這個問題背後的心態就是期待對孩子有所補救。但我認為,身為父母的我們,只能去了解狀況,不能有錯誤或過份的期待。當你把那種期待投注到小孩子身上,他們也會感受到,他們不是全然不知,只是不知如何表達。如果你曾經發現他有某方面的才能,那就讓他們自然發展,不能揠苗助長。一般人對於自閉症都有一個迷思,好像他們的溝通能力較弱,卻能在其他方面得到補償。比如說有的人對數字很敏感,有的人對音樂很敏感,或記憶力特別強等等。或許一百個自閉症裡出現了一、兩個天才,但你也不能讓其他的九十八個都要跟他一樣吧?你只能順勢發展,把他當成老天給你的禮物,陪著他成長。 野:有人說孩子是最甜蜜也最沉重的負荷,而像你這樣的情況似乎又更為特殊,就你來說,你覺得這樣的經驗帶給你最大的幸福與負擔是什麼? 呂:曾經有個讀者寫信給我,說她的女兒也有類似症狀,她形容看了我文章後的感觸是:「又寂寞又美好。」對我來說,這份親子關係的感覺也是這樣。「寂寞」是因為,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跟小孩相處,犧牲很多跟外界互動的機會去陪伴,但這個小孩似乎又不太能夠回應你的感情需要,我們覺得他很寂寞,陪伴他的我們也感到寂寞;「美好」是因為,在這樣的陪伴過程裡,你看到他一點一滴的改變,漸漸對你有所回應,那種滿足是難以言諭的。而其實,人不僅有「被照顧」的需要,也有「照顧人」的需要,我們在照顧人的過程中,產生一種新的滿足感,我想這在所有的父母與子女之間都是一樣的吧,那是人類非常基本的一種呼喚。 野:你對於遇到相同狀況的父母有什麼建議? 呂:我想每一份親子關係都是一個絕對的經驗,無法跟其他人的經驗類比。它就像一道酸甜苦辣的菜,你得自己去嚐。我出了這本書以後,得到很多家長回應,每個人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有人說看到我的書寫覺得很感動,也有人說我寫得過於美好。我是覺得,這樣一種絕對的經驗,你是無法跟其他人作比較的,雖然如此,但你還是可以去分享你的經驗與感受,因為當你生下了這樣的小孩,對於你個人或小孩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成長機會,所以我會用文學式的想像,來記錄我跟小孩的相處,用一種比較昇華的角度去寫,心靈空間變得更寬闊,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這麼做。 野:你長期從事記者、編輯的文字工作,但從一九九七年開始的幾年間,突然得遍了國內各大文學獎,怎麼會在那個時候積極地參與文學獎? 呂:我長期從事社會觀察的工作,看到有些新聞事件會讓我有感覺,比如寫漸凍人的〈最慢板〉,或寫關於兇殺案的〈長夜暗羅〉,這樣的東西寫完以後不知道去哪發表,想在報紙上發表的話很不容易,因為現在的報紙副刊都要求你在八百字以下,而且壓稿壓得很嚴重,於是就想去投文學獎試試看。再來,我本身就是文字工作者,在報紙寫文章做翻譯等等,在這樣的工作量下很難再分神去寫純文學的創作,文學獎的好處就是有個截稿時間,而且有三、四千字的篇幅,我必須在這樣的限制下去舖陳一個意念,是一種無形中的訓練。 野:你身為《張老師文化》的主編,經常要掌握當前社會現象與隱憂,就你的觀察,近年台灣社會比較嚴重的問題是? 呂:你也知道,最近選舉又到了,每到這個時候就變得很混亂。我們在歸納,台灣其實有兩個問題,一是地理位置,二是心理位置。台灣如果離大陸更遠一點或近一點,很多問題今天不會發生,就是這種不即不離的地理位置,造成我們的海洋性格,充滿投機、勝者為王的取巧心態;而心理位置造成我們的躁鬱,我們害怕被邊緣化。現在不管哪個政黨,都是以短期利益為考量,沒有長期文化的培養,商業跟資本決定了一切。這些性格造成了我們文化的危機,那就是:每個人看書都只看五分鐘,沒有耐性。盧卡奇講過:「政治是手段,文化是目的。」現在剛好相反:「文化是手段,政治是目的。」這種現象很讓人憂心。 轉載於《野葡萄文學誌》第27期
好爸爸的隨身配備 隨著時代進步,呂政達對兒子的愛也跟著數位化,手機裡存著許多「王子」--他寶貝兒子--的照片。 |
|||||||||||||
■ 延伸閱讀 ■ 《與海豚交談的男孩》 呂政達以簡潔流暢、嫻熟準確的文字,記錄了與自閉症兒子的點點滴滴,每篇文章都深刻動人,飽含詩的屬性與張力。結合心理學,讓讀者跟著他的敘說進入故事之中,觸及內心深處,在閱讀中得到各自的生命對照。 《怪鞋先生來喝茶》 自1997年開始的幾年間,呂政達頻獲國內各大文學獎的散文首獎,以細膩的文字記錄了某些社會事件帶給他的衝擊,及自身的生命體悟。本書收錄了呂政達多篇受到梁實秋、時報、聯合報文學獎等大獎肯定的作品,值得細細品味。 |
|||||||||||||
■ 聯合報‧書評 ■ 對一名在學校教書的人來說,討論一本有關師生戀的同志小說,還真有點戰戰兢兢,尤其在這個道德氣氛日益緊縮的環境中,更是如此。現今關於校園內發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愛關係,唯一的想像框架只有性騷擾,師生「戀」的空間可以說是壓縮到幾近不存在。 這本小說所提供的,就是這樣一種人性理解的可能,以及壓抑人性的對照警告。小說故事環繞著一所有錢人小孩上的中學裡幾代老師:主要是身為校長、老一輩的路易士,以及二十來歲、新就職的崔西。崔西是名有著清楚認同與相應生活方式的男同志,他初到學校任教,小心翼翼地掩飾自己的同志身分,卻已在老校長心中激起了漣漪。路易士其實也是同性戀者,卻始終壓抑自己的情慾,並且結了婚(他的太太則是個女同志!),他在崔西身上看到了自己逝去的青春。 崔西儘管頗警覺與自我克制,卻還是情不自禁和他的學生諾亞發生了感情與親密關係。小說在相關情節的鋪陳上頗具說服力,而不致淪為浮面的情色幻想,因為年紀輕、還在摸索的諾亞其實渴望成年人的帶領。他對崔西說:「難道你希望我的第一次是隨便找個人?」是這點突破了崔西的心防,因為他自己在青少年時也有過類似愛上成年男人的經驗。相對而言,壓抑了一輩子的路易士,在無意中得知他們的戀情,以及他當年來任教時的老校長與學生的曖昧情事,只能感到無比的震驚與悵然。 崔西與諾亞兩情相悅,也並未造成醜聞,但故事終了兩人的關係還是在強大外界壓力下曇花一現。顯見即使在今天的美國,師生戀(主要一方仍未成年)仍受到高度焦慮與緊張的脈絡制約。原書名為「風暴將臨」,正說明了作者為這類情愛提供人性理解的同時,還是無法擺脫外在強勢的意義解讀所造成的自我限縮。這不免讓人想起民國初年,沈從文在中國公學任教時追求女學生張兆和的過程(兩人後來真成了夫妻),校長胡適還為老師向學生說項呢,那是一個怎樣的文化氛圍啊?硬要人們脫離現實生活中自然發生牽連的許多關係,才能夠來談感情,也未免是有些太枉顧人性了。 轉載自《聯合報》讀書人‧2005.12.04 |
|||||||||||||
★中時開卷「十大好書票選活動」、印刻「2005我的文學閱讀推薦/大專院校篇」活動 、誠品書店「百年純愛‧經典再現」,持續進行中,請大家幫忙推薦九歌好書吧:) ★根據可靠消息來源,美國最幽默作家兼最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大衛」要陪你一起歡渡《瘋狂聖誕》啦!: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