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心靈電子報
::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108期 / 2005年12月14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 「洗刷刷洗刷刷…早上起床要刷牙…」,「洗刷刷洗刷刷…吃完飯後要刷牙…」,「洗刷刷洗刷刷…睡前要刷牙…」,蝦米!問素的鹹蛋超人在碎碎唸什麼?素的鹹蛋超人可不是在施咒喔!(雖然素的鹹蛋超人閒閒沒事,喜歡穿著禪修斗篷假裝巫婆在那飛來飛去^ ^),是素的鹹蛋超人看了惠敏法師「刷牙習慣與受戒戒體」這篇文章之後的感想啦。

在文章中惠敏法師提到利用刷牙的時候,可以進行「三番觀想」,經由飯後刷牙的清清爽爽,閃閃動人的感覺(哇!這比素的鹹蛋超人的原子雷色光束還耀眼啊),而增強「持刷牙戒」之信願,然後建立起勤快的刷牙好習慣。

沒想到吧!刷牙不但成為好習慣,透過「三番觀想」還能成為生命中的「長期記憶」,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多棒啊。想想素的鹹蛋超人除了吃飽了睡,睡飽了吃以外,實在沒有太多的好習慣…蝦米?覺得素的鹹蛋超人這樣子太懶散?唉喲!不要這麼讚我啦!我會不好意思喔!

好!不囉唆,素的鹹蛋超人從現在開始要培養良好刷牙習慣,「洗刷刷洗刷刷…早上起床要刷牙…」,「洗刷刷洗刷刷…吃完飯後要刷牙…」,「洗刷刷洗刷刷…睡前…唉喲…」(竟然咬到大舌頭><|||)

 
 
要用智慧劍將榮耀心斬斷, 用悲願火將得失心焚毀, 不要讓煩惱、習氣殘留在我們的身心。

法鼓晨音

 
刷牙習慣與受戒戒體

■ 惠敏法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94年度新春從2月14 日到2月19日期間,法鼓山體系在台北市北投農禪寺,一連舉辦二個梯次「在家菩薩戒」第十一屆傳戒活動,由聖嚴法師親自傳戒,希望佛門弟子透過受持菩薩戒,提起精進心,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再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常常反省,遵循菩薩戒止惡、修善、利益眾生的原則實踐佛法。

「戒」,梵語cila(音譯︰尸羅),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廣義來說,善、惡習慣皆可稱為戒,好習慣稱「善戒」或「善律儀」,壞習慣稱「惡戒」或「惡律儀」。一般所說「受戒」是指藉由一定的儀式,受戒者由身業的動作─長跪、合掌,口業則是出聲隨念或回答,以表達出將建立起各種好習慣的信願心。表達儀式過後,雖然時過境遷,依此所產生之隨時隨地「防惡止非的力量」稱為「戒體」。

一般在受戒的過程中,大都是跟著得戒和尚念三遍受戒文,例如:得戒和尚念一句,受戒者跟一句「我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隨念三遍)。以功德成就的三寶為典範,作為學習的對象與標竿,建立起持戒的信心與願心。受菩薩戒時,此念三遍的過程,得戒和尚常會教導配合「三番觀想」的力量納受戒體,建立起菩提心、引發菩薩行。

所謂「三番觀想」,是當第一次念受戒文時,作第一番觀想︰萬法全部轉變成善法。對象是遍法界所有或親或冤的眾生與各類或順或逆的境界。當心境翻轉時,萬法都可震動、翻轉。過去和各種黑法、煩惱法相應;現在則轉變成白法、善法。好像滿天的黑雲轉變成白雲。當第二次念受戒文時,作第二番觀想︰所有翻轉的善法如祥雲、如傘蓋,集中在受戒者頭頂上。第三次念受戒文時,作第三番觀想︰無量無邊善法從頭頂灌進身心。如此虔誠、殷重的觀想歷程,雖然是短暫的受戒之表達儀式經驗,但可以建立起從煩惱凡夫蛻變為菩薩的「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也可說是「戒體」,隨時隨地開展自利利人的菩薩行。

從心理學來看,「長期記憶」是經過「重複」或「情感」因素而強化的資訊。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新合成的蛋白質被運送到新近啟動的腦神經突觸後,或學習引起突觸已有蛋白質的構型(shape)修飾,保存了長期記憶。

回顧我一生中,有一箇我自認為守的很精進的好習慣(善戒),似乎也合乎「自利利人」的條件。那就是在30多年前,所建立之勤快刷牙習慣。當時我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有一年學校校慶的園遊會,我經過牙醫系的口腔保健社團的攤位,有位學生教我如何是正確的刷牙觀念與方法。沒想到,雖然當時只是短暫的教學經驗,我卻好像受了「刷牙戒」一樣,建立了精進的刷牙習慣。從此,逐漸養成隨身攜帶牙刷、牙線的習慣,不僅正餐之後,任何飲食後,即時刷牙,也隨緣勸導別人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並且精進於刷牙方法的學習,從早期「劃圈法」、「旋轉法」,到目前國際上最受推薦的「貝式刷牙法」(Bass Method;刷毛朝向牙肉與牙面成45度~60度,涵蓋一點牙齦,依序兩顆、兩顆來回的橫刷)都能利用。現在我使用的方法是「貝式法」配合「旋轉法」。在道場的法師似乎受到影響,大都養成刷牙習慣,變成道場中用齋後的「道風」。剛入道場的新人也無形中也會跟著學習,不知不覺也養成刷牙習慣了。這或許是我對道場的少數「政績」之一。

我也能體會不容易養成刷牙習慣的各種原因。有一次,當我在鼓勵良好的刷牙習慣時,有人向我回應說︰餐後刷牙,太可惜,無法讓食物的美味於齒頰留香。事隔一年,再見此人時,他已因牙周病而牙齒幾乎全壞,需要帶剪刀上飯桌,以便以剪刀代替牙齒,剪切菜餚,才能吞嚥,實在令人感傷噓嘆。此外,大多數人覺得隨身攜帶牙刷、牙線太麻煩,特別是又要帶牙膏,使人卻步。我的建議是︰不一定要每次都有牙膏才刷牙。因為只要用心刷牙,縱然不用牙膏,也是對牙齒有保健功效

反之,我之所以養成刷牙習慣的原因是︰由於從善知識(牙醫系學生)聽聞正法(正確的刷牙觀念與方法)時,猶如經過「三番觀想」的力量,很清晰、純真、調柔的納受戒體,而且從日後食後刷牙的清爽的感受,反覆的增強「持戒」之信願,再加上經常內正思惟、法次法向的思惟修習,因而建立起不退轉的「刷牙戒」。

我也借助此堅持「刷牙戒」的經驗,運用於其他好習慣的養成,特別是「身心刷牙戒」的養成,身心有煩惱時,即時刷洗乾淨,身心感受到清爽,逐漸遠離惡業(壞習慣),猶如《六祖壇經》中,神秀大師所提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心性偈」。如此,我們則可期待「牙淨則心淨」,「心淨則國土淨」。希望大家能作好牙齒保健,不要等到牙齒壞光、掉光了,變成像「牙齒本無樹,牙齦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地時,那是會後悔無及呢?或者是「無齒可修可證」呢?

精句
我也借助此堅持「刷牙戒」的經驗,
運用於其他好習慣的養成,特別是「身心刷牙戒」的養成,
身心有煩惱時,即時刷洗乾淨,
身心感受到清爽,逐漸遠離惡業(壞習慣),
猶如《六祖壇經》中,神秀大師所提出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心性偈」。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60期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32&ClassType=1&CommId=662 真正大好年
/聖嚴法師

年過七十的聖嚴法師,仍堅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勞動觀念,風塵僕僕奔走於世界各地弘法關懷。在本書中,聖嚴法師將帶你撫慰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more>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7&ClassType=1&CommId=1377菩薩戒指要
/聖嚴法師

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現代社會適合受菩薩戒嗎?受菩薩戒需要什麼條件?菩薩戒很難持守嗎? … <more>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第十七期

佛法詢問台-問

目前社會上衝突與亂象層出不窮,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易遇到令自己動心忍性之人事物,所以遇到須忍辱之境緣頗多。只是,短痛或可忍一時,若遇必須長期忍受又無法離開時,該如何面對與調處?又,如何不因忍讓而使對方得寸進尺,或使事情往不合理處發展。 佛法講「戒定慧」,以般若導五度。在忍人所不能忍之時,如何導入智慧觀照,才能圓滿地處理,而使我們對「忍辱」法有更深入而有次第之體會。

佛法詢問台-答

「忍辱」是修學佛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心行。忍辱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說的菩薩為己得無生法忍。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私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


根據這樣,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餘地似的。然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十分重要。例如風雨水火的襲擊無法控制,但仍可未雨綢繆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且有益的事物,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若對雙方都有害而無益,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象、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當然要設法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還牙」的心態,應是基於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懺悔。對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除心靈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   >>修行電子報
   >>法鼓文化文摘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心靈網路書店好康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0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