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12-15》 |
本期內容 | |
◎形上的流亡:沒有答案的人生──維吉妮亞‧吳爾夫崩潰中的書寫之十四 | |
◎教授爸爸週記:教學經驗分享 |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形上的流亡:沒有答案的人生──維吉妮亞‧吳爾夫崩潰中的書寫之十四 | |
宋國誠 | |
儘管以「局外人」自居,但晚年的維吉妮亞卻明顯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她開始關心工人和婦女的社會處境,參加親共的藝術團體,支持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雖然有人認為維吉妮亞並不是那麼心甘情願地參加這些組織,她只是想讓採取左派立場、具有猶太血統而且主張備戰的丈夫雷納德(Leonard Woolf)感到高興而已。維吉妮亞一方面為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每日走報》(Daily Walk-er)撰稿,一方面卻拒絕成為「社會主義寫作協會」的繼任主席。但無論如何,從維吉妮亞的社交活動來看,絲毫找不到她不久之後投河自盡的徵兆。 尋找「普通讀者」 1940年5月,也就是距自殺身亡不到一年前,維吉妮亞向位於布萊頓(Brighton)的「工人教育協會」發表演說,演說內容後來以《傾斜之塔》(The Leaning Tower)為題發表。維吉妮亞向來十分厭惡「知識階級」中的狂傲分子,一些依賴世襲豢養、性別排斥、政府補助的「教育精英」,厭惡這些竊據教育公共資財而騎在人民頭上的貴族人士。聯繫著先前《給青年詩人的信》的憤怒態度,維吉妮亞嚴辭抨擊了一群聚集在《新國家》(New Coun-try)的年輕作家。維吉妮亞甚至鼓勵工人和婦女,勇敢地「闖入」被這些知識貴族盤據的教育高塔,奪回被少數人把持的知識領地,把精英教育改造為「人民教育」。 依據生命中最後幾年的寫作計劃,維吉妮亞一方面對社會公共議題表達關切,其文學旨趣的轉變也耐人尋味。從1938年就著手撰寫的《阿儂》(Anon)一書來看,維吉妮亞開始觸及編年史的研究,試圖塑造一個以「庶民女性」、「無名者」為主體的民俗文學,題材包括鄉村歌謠、民間韻文、野台戲劇(pageant)等等。維吉妮亞實際上是在尋找自己最終的文學歸宿,她期待恢復一種從未受到現代工業和城市文明污染的「自然主義的鄉村文學」,這是一種無須標明作者是誰、與普通讀者打成一片的「匿名文學」,是一種沒有油墨臭味、充滿褻瀆語言和下流笑話的民間作品。 但是,阿儂是個悲劇人物,因為現代印刷術殺死了這個鄉村女性作家。從此,作家取代了吟唱者,讀者取代了聽眾,書籍取代了口傳,於是文學產業和出版體制成為一種壓制性的權威文化,讀者成為印刷版模壓縮下的生冷樣板,一種自由快樂的「普通讀者」從此消聲匿跡。然而,一生創作不惰的維吉妮亞,直到生命的晚年猶然努力尋找她心目中理想的「普通讀者」,這難道不是一種傷感和困惑? 《幕間》(Between the Acts)是維吉妮亞死後由伯納德編輯出版的遺作,起稿於1938年,直到1941年維吉妮亞死前並未作任何修改。小說類似《戴洛維夫人》採取雙線敘事模式,一方面描寫波因茨(Pointz)地區的鄉村生活,一方面描寫一位女性藝術家拉‧卓柏(Miss La Trobe)在當地導演一齣年度村莊歷史劇(pageant)的故事。維吉妮亞始終不滿意這部小說,她曾經要求她的出版經紀商約翰‧雷曼(John Lehmann)不要出版這部書。對於這部如果維吉妮亞活下來可能會被她「全部銷毀」的手稿,假設像過去一樣經過維吉妮亞修改定稿之後,這又將是一部充滿象徵語言和歷史寓言的實驗性創作,甚至是維吉妮亞一生中唯一無法理解的作品。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維吉妮亞瀕臨全盤精神崩潰下留下的草稿,但如果認定「精神病人」實際上是一種最堅持自己原則、最接近自我真誠的人格典型,《幕間》將是維吉妮亞內心最深沉的哀嚎和呼叫。 生命的最後巡禮 《幕間》旨在表達這個世界已經完全無法溝通和理解的絕望感,它象徵著一個終生作家將失去與世界所有的聯繫而走向枯萎,它流露出一種無可挽回的失敗之感和對死亡的期待。 在等待歷史劇開場前,奧利佛(Mr. Oliver)一家人和客人集聚在花園裏,沒有人在說話,只是看著風景,好像在等待那塊田裏會發生點事情,來解除他們無法溝通對話的負擔,人人無事可做,個個沉默不語,而且,在這個月明星燦的夜裏,人們卻在談論化糞池,一隻凌空飛起、象徵知識與智慧的夜鷹,人們竟稱之為「白晝鳥」(day-light bird)。 至於拉‧卓柏小姐,她試圖將村人融入她的歷史戲劇之中,但她的熱情與專注總是被觀眾「愚蠢的分心」所打斷。拉‧卓柏小姐以村民做活演員,試圖恢復記憶中的歷史,試圖「將走動的人體和浮動的聲音燴聚在一鍋並從中再造新世界的人類」(註47),試圖活現一種歷史在當下延續和重生的美感,但是她失敗了,觀眾的渙散與無知使拉‧卓柏小姐不斷的生氣咒罵,她直言「觀眾就是魔鬼」,她體認到,觀眾都是「飯渣、油渣和碎片」。想到人類的文明就是由這些飯渣、油渣和碎片堆積和支撐起來的,那文學與藝術還能做什麼? 維吉妮亞運用她在《阿儂》中已經歸納出來的靈感,試圖混合象徵人物與真實人物、混合歷史與現實,試圖通過「露天劇場」的佈置,將古代生活的事跡以現代敘事的方式重新予以表達。小說中的拉‧卓柏小姐是維吉妮亞自己最後身影的投射,而小說中「觀眾/舞台/藝術家」的搭建,實際上是維吉妮亞對自己生命旅程──讀者/書房/作家──最後的一場巡禮。但是,維吉妮亞失敗了,觀眾像似一群白痴,舞台已經塌陷,藝術家(就像《幕間》裏的拉‧卓柏)雄心已滅。早已註定,維吉妮亞形上的美感與理念,只能是今生無港可靠的飄泊、無室可居的流亡。「生命,是一樁艱難的事」! 《幕間》表達了維吉妮亞最後的生命體悟,「一切皆流,無物常住」,這是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遠古傳來的智慧之嘆。生命像似「一間空屋」,空蕩蕩、空蕩蕩、空蕩蕩,靜悄悄、靜悄悄、靜悄悄,在房間的中央佇立著一隻花瓶﹐「雪白﹑光滑﹑冰涼﹐它容納了從這一片空無寂靜之中抽取出來的靜謐的精髓」。喧嘩的生命終將歸於寂靜。人生最後的真理﹐就是走進死亡﹐品嘗那永恆的韻律。 維吉妮亞已經體認到﹐戰爭將使她一無所有﹐自知自己的精神已無法承受任何在世期間即使是清醒的時刻﹐而且最重要的是﹐維吉妮亞自覺已經無法得心應手的寫作﹐她終其一生無法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的讀者(包括他的丈夫在內)﹐但是她清楚知道﹐只有離開﹐才能贖回她一生牽累雷納德的愧疚。到此﹐留在人世﹐已是多餘。 永遠的沉思…… 1941年3月28日上午11點﹐維吉妮亞走出她最後居住的「僧侶」(the monk)小屋﹐拄著一根柺杖﹐她把自己身上的口袋裝滿了石頭﹐縱身跳入烏斯河(River Ouse)。她身後的骨灰﹐撒在「僧侶」小屋花園裏的一棵橡樹之下。印象中﹐有一顆橡樹﹐奧蘭多在樹下沉思寫作……。 在寫給雷納德的遺書中﹐維吉妮亞以滿足和感激的口語說道﹕ 最親愛的﹐我知道我自己將再度崩潰﹐我們不能再經歷一次類似的處境﹐而且我知道我這次不會再恢復……。 沒有我在﹐你可以好好工作﹐我知道你可以的……。 我生命中的歡愉來自於你﹐你以最強烈的耐心與愛意﹐……假使有任何人能夠救我﹐那必然是你……。 縱使我已經分崩離析﹐你的愛是我唯一能確認者……。 我認為我們在一起的所有時光﹐是兩個個體所能達到最快樂的光陰……。 (完) 註47﹕《幕間》﹐谷啟楠譯﹐北京﹕人民文學﹐2003﹐頁124 |
|
(回目錄) |
教授爸爸週記:教學經驗分享 | |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 |
作為教務長,現在最讓我為難的,恐怕是推動教學經驗分享這回事了。 每個老師,教學各有特色,也各有個人的訣竅。照理講,應該可以互相分享才對,但事實卻大謬不然。學校最近推出不少教學經驗分享的活動,老師參與的熱度顯然離期望值仍遠。 確實的原因仍有待深入地了解。有的老師因為課多,時間調配不過來,無法參加。又加上必須常常撥出時間指導學生,更是無法配合學校的安排。 這些原因,一般都可以接受。私立學校的老師,教學負擔本就比較重,又不能如國立大學,指導研究生還可以減授鐘點。因此,大家一方面要教學,又要研究,能挪出來的時間真的是少之又少。 但令我們比較擔憂的則是,老師並不深刻體會自己的教書,是不是碰到了瓶頸。我自己的經驗裡,就常常碰到課上到一半,有些學生趴在桌上睡著了。我自認教書還算認真,講課內容還算精采,學生竟然還會睡覺,這確是令我沉思良久。 我最近曾打電話,徵詢幾個系主任,想找幾個上課時,學生不會打瞌睡的老師,意圖辦一場經驗分享研討會。果然天從人願,有位系主任告訴我,公廣系的蕭湘文老師就是這樣的老師。 很巧合地,學校要求得到教學特優的老師,必須進行公開的教學經驗分享,蕭湘文老師就是5位其中的一位,人事室為此正好邀請她講講她的訣竅。 那一天下午,我們果真見證蕭湘文老師的魅力。她講話奇快,但卻字字清晰。更重要的,她上課要求學生參與的模式,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也是學生不會打瞌睡的主因。聽完了演講,終身教育學院的吳院長,稱許她比補習名師徐葳更厲害。中文系的洪國樑主任,當場邀請她到國文科的教學研習會再做一場演講。 為了讓學校老師,都能看到蕭老師精采的經驗方享,我們將過程拍製成影片,第二天就透過電子郵件告知老師,直接點閱,即可欣賞到蕭老師完整的經驗談。 我無法知道,有多少老師真的點選過,但我相信,有去觀看的老師一定都會有不同的收獲。牟校長事後告訴我,連他自己都受益匪淺。 蕭老師的演講後,我們也接著為李泳泉、郭敏華及李功勤三位老師,安排另一場的經驗方享。這一場分享會,郭教授特別點出,作為一個老師,教學的熱情(passion)最重要。她極為令人感動地說出教書愈久,自己對教學的熱情愈高。李功勤老師展現出來的則是,作為一個優良老師的自我反省能力,他自陳那一天書沒有教好,他就於心難安,無法睡好覺。李泳泉老師讓我們看到的則是,如何利用一段短短的影片,引導學生走入電影內在意義世界的功力。 其實,我慢慢從這二年的教學特優教師的觀摩中,看到這些老師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為熱情,二為認真。這種熱情,從對教書的喜好就看得出來。說起認真﹐那就是一種將教書當成一生志業的態度﹐展現出來的則是﹐希望無私無悔地將一切所知道的﹐都傳給學生有教無類的精神。 作為一個教務長﹐為了學生的學習品質﹐我其實非常希望﹐所有的教師都能公開自己的教學心得。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師間形成一個實踐社群﹐為終身的教學志業﹐戮力以赴。 |
|
(回目錄)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