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木馬電子報

: :  第三十六期  : :  2005-12-28

    本期主筆:  紀大偉

    木馬新書搶先看:說愛不愛好噁(狄得夫1)  +青春部落格系列講座

   木馬文化部落格:很久很久以前-《童話國的郵便切手》

           在各種理論(文學的,電影的,性別的…….)橫掃我們(「我們」:至少指台灣和美國的讀者以及學人)幾十年之後,我們仍然依賴經典。在文學方面,「開明派」卡爾維諾的《為何讀經典》(有中譯)在國內外都受到敬重,而「保守派」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耶魯大學英文教授)的多種經典閱讀指南在美國和台灣都賣得不錯。在台灣,各種政治光譜的學者作家都一再叮嚀年輕人記得回歸經典。

           而在電影方面,各國影評人一直推出「年度十大佳片」,「史上一百部必看電影」的名單,彷彿沒看那十部電影你的二OO五年就遜掉了,彷彿你只看了十分之一的百部名片你就不是知識分子。

           行文至此,我聽起來像個憤世嫉俗的青年,想要推翻經典似的──喔不,我並沒有那種五四運動的精神。

           首先我要澄清,最傳統定義的那些經典──請見哈洛卜倫諸書──我自己也喜歡,也覺得年輕人該看。如莎士比亞等等。

           至於新進建立的各種經典,如「女性經典電影」,「同志經典文學」,「後殖民十大代表作」,「史上十大台語片」,「十大眷村文學」也很好。這些名單不讓老經典唯我獨尊,而讓經典變得多元化,於是我們對於歷史社會培養出多元視野,當然也是功德一件。

           不過這些經典讓我覺得疲憊了。在教書的時候,我發現美國學生面對經典的時候才會認真,而一看見「非經典」就想偷懶。我必須解釋,他們「不是保守」──他們願意認真看待「色情」「暴力」,他們也可以接受電影對「國家霸權」「資本主義」的嚴厲批判。可是,他們要看那些受到各大影展肯定的,被無數影評稱讚的,被各種學術刊物(無論左派右派)分析的電影。他們願意看周星馳的「代表作」,但同時卻不想看周的早期電影(指,不像《少林足球》,《功夫》一樣「精緻」的無厘頭片)。他們要看得獎的同志電影,至於沒沒無聞的同志片他們就不理會。
          
也就是說,學生只想看早就被人「充份背書」的電影和文學;如果有些作品是沒有專家「背書」的,他們就不想看。他們仍然依賴「權威」的命令。如果某些作品從來沒有專家/權威下過定論,他們就想迴避。

           於是,我擔心年輕人被經典慣壞了胃口──以至於他們在面對「非經典」/「尚未成為經典的作品時」,他們非常茫然。

           也因為如此,在我設計課程時,我寧可多放一點非經典作品,在課堂挑戰學生的茫。經典很重要,不過他們就算沒來上課也會接觸到那些經典。而我更希望用非經典去挑戰學生的極限。

           於此我還有話說──下回待續吧。

 

這說愛不愛好噁(狄得夫1)/澤普        

漫畫家澤普1967年生於瑞士,本名菲利普.沙卜瑜(Philippe Chappuis),畢業於日內瓦裝飾藝術學院。12歲時從一本青少年雜誌裡為自己取筆名,當時他是齊柏林飛船樂團的歌迷。很小就開始畫畫、編故事。14歲時已展露繪畫天分,常在瑞士的雜誌發表作品。1992年,「狄得夫」偶然在齊卜素描本中誕生,系列漫畫在1993年甫出版隨即成為暢銷書,爾後以每年平均一本的速度出版,全系列已售出11,000,000冊以上。狄得夫系列因為非常暢銷,演變成一個獨特的出版現象,代言諸多產品,並發展多項延伸性產品像是卡通電玩圖文書等等。

從池袋溪口公園 到大逃殺到狄得夫,木馬文化準備了一系列豐盛多元的青春閱讀盛宴,請大小讀者一起來參予,希望大家可以品嚐到更多閱讀讀好滋味!

【青春部落格系列講座】

希望以『大人讀小書』的解讀方式,了解文學作品中的青少年次文化,藉由法國的校園漫ㄎㄚ狄得夫、日本的池袋西口公園小說閱讀文本,深入探索輕世代所建構的獨特價值。在類似大逃殺這樣被誤解的題材污名背後,發現小小世界另一種純粹的純真。

第一場 講題:燃燒年輕歲月-池袋西口公園的青春變奏曲

時間:17日周六晚上1930-2100

地點:誠品信義店(旗艦店)2F閱讀  Forum(北市松高路11(板南線市政府站3號出口)
講師:蔡宜容(英國瑞汀大學兒童文學碩士)

以池袋西口公園聚集年輕卻又衰落的社區(類似台北西門町)為故事背景,了解當代都市青少年的文化,網路交友、援助交際、幫派活動等地下社會的場景,如何漸進成為青少年文化的主流?從石田衣良簡潔富有現代節奏的文字當中,像是都市遊俠般的少年主角真島誠,不斷穿梭在池袋街景中,依序上演四季不同的人生故事。 

第二場 講題:人小鬼大看世界-歐洲漫畫的小人天下

時間:114日周六晚上1930-2100

地點:誠品信義店(旗艦店)2F閱讀  Forum(北市松高路11(板南線市政府站3號出口)
講師:蔡宜容(英國瑞汀大學兒童文學碩士

在台灣,「漫畫書」一詞,長久以來聯想到的是日本的漫畫類型,但是歐洲漫畫卻提供了另一種漫畫的觀看方式。時而幽默、時而諷刺,偶爾帶有一些哲學,歐洲漫畫許多小主角, 都有他們自己觀看世界的一套方法,漫畫不只是漫畫,更是了解該國文化的另一扇窗。

第三場 講題:殘酷青春筆記-追殺同盟之愛的大逃殺

時間:121日週六晚上1930-2100

地點:誠品信義店(旗艦店)2F閱讀  Forum(北市松高路11(板南線市政府站3號出口)
講師:JOJO(傻呼嚕同盟召集人)  

大逃殺的原始文本分別有小說、漫畫、電影等不同創作方式展現,但除漫畫電影等畫面的驚悚震撼之外,小說文本當中更細膩描繪了現代青少年的想法,在成人制定的生存規則當中,是該加入遊戲還是逃離戰場?不只有驚世駭俗的故事內容或是殘酷的場面描寫,大逃殺還有許多更值得探討的人類心理層面或是文化精神的問題。 

 

很久很久以前--《童話國的郵便切手》/木馬文化主編劉憶韶

就在我唸小二的時候吧,無意間在老家抽屜裡找到一本父親塵封已久的集郵冊。
還記得那是有著紅色天鵝絨帶絲光質感的布面書封的大型集郵冊,我為它和鄉下老家樸素的面貌相悖所傾心,驚奇的是打開她後的世界更令人眩目,讓人就這樣跌入了色彩繽紛的圖畫世界。
一幀一幀郵票現身了,整齊羅列在屬於她們的行伍上,一字排開,每一個小小的方格都訴說著許多故事,看一眼不夠,還得拿近眼瞧,當時便常因為發現新的小細節或隱藏的人物大感興奮。不過人的記憶總不牢靠,如今只記得一、兩張像偷摘芒果般被我私藏起來的(其實父親根本記不得冊子裡有多少郵票啦)。每一回長假難耐,山間百無聊賴,而鄰家孩子的遊戲又讓人提不起勁時,我就會跑來打開這本集郵冊。
那時台灣發行的郵票題材多半是忠孝節義,也不乏歌頌情愛貞節,我們熟稔的唐詩宋詞亦常伴隨入郵票,那些結合傳奇歷史和古詩詞的圖案也是我最鍾愛的,父親的集郵冊也因此成為我對郵票所具懵懂概念的開始。即使長大後並未熱中集郵,但對於寫信以及信件相關的「傢俬」卻始終懷特殊情感。因為喜歡對方收到信時能夠感受到寄件者搭配心情細選過的郵票圖案,所以只要一有空我便會去郵局「補貨」。
不過現在呢,補貨的事大多交回給了記憶,依賴的是電子郵件,連年節卡片都少費心了。

也是這樣因緣下,在讀到安野光雅《童話國的郵便切手》時,我為之感動不已。

安野光雅是享譽國際的日本繪本大師,他的畫多為淡色調水彩畫,營造出獨特溫柔的氣氛,他運用想像力與好奇心,將藝術與科學融於一體,創造出富詩意又充滿童趣的安野風格。
《童話國的郵便切手》,不同於他在台灣已發行的以圖像為主的兒童繪本,裡頭不僅有安野手繪的美麗郵票,還有他展現過人說故事本領,以設計郵票為由,打造出的一千零一夜般童話,文字生動幽默之餘,圖畫亦令人把玩再三、愛不釋手。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年代不可考的王國裡,主角有國王、大臣和一個半調子畫家……開頭是大臣提出建言,希望能以發行郵票為策,振興國家的郵政系統,但因為郵票這玩意兒實在太古老連國王都不認識,大臣還花了三天才讓國王了解什麼是郵票和它的重要性。(咦,這不是咱們現代社會的寫照嗎?!)國王聽完之後欣然答應,但希望自己來畫郵票圖案,但大臣以此舉影響社稷安定為由勸阻了。
接下來大臣找到比國王畫技高明一些些的畫家佩達,和他一齊努力催生國家第一張郵票,但對於郵票圖案,諸人各有想法,於是乎,佩達畫過一張又一張郵票,每一次提案都利用其天賦的瞎掰本事試圖說服大臣,但大臣一下子出於嫉妒、一下子出於對原著故事的尊重,或者出於對國情是否有正面鼓舞的激勵作用為考量,屢屢駁回,兩個人一來一往間,形成有如對口相聲演出的好笑場面,激盪出許多創意,也啟發了不少耐人尋味的反省。大臣說:「一幅畫若不具任何涵意,豈不變成單純的人物肖像?」佩達回答:「要是有涵意,涵意恰不恰當便成了問題。」此時你驚覺你讀的並不只是故事書,或是輕鬆繪本,其深度是建構在設計美學的論述上。楊茂秀教授在看過這本書之後曾評論,故事在經過安野光雅重述後,也就突破了文化隔閡,產生更高層次的述說的藝術。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話頭書」,透過欣賞精緻迷你的手繪郵票,或許安野光雅,想讓大家重新認識郵票之美,與寫信(可不是打信)之樂,深切期望找回過去那對人對事與對物的濃濃情感。

     

木馬文化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