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過了期的報紙
十一月,寒冬。冷冽的月光照著「中時晚報」四個大字。 十二月,光明正大召開記者會,買下中國電視、中國廣播及中央電影公司的經營權和53億的負債。
300人被迫失業;先是中時晚報停刊,繼之再度大裁員。 過期、折皺的報紙,早就遭人遺忘。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一日,歷經十七年風霜歲月的中時晚報走入歷史;感慨媒體寒冬也好,哀悼報業榮景不再也罷,但對於報業老闆來說,這也許只是經營策略的其中一步棋;裁員,不過是解決資金困窘的手段,員工失業,於我何干?
二十四個年頭了。
二零零四年,李明振、林長榮在中時服務將近二十四年,在僅剩一年即得依法退休的情況之下遭到資遣,於是兩人告到法院,要求中時給付退休金差額,然而結果卻是敗訴。由於中時廣告收入減少,從二○○○年起就連續虧損三年,導致業務緊縮不得不裁員,而這項裁員並且完全符合勞基法的規定。
二零零五年,中時工會已經領不到年終;二零零六年連考績獎金都縮水。中國時報虧損連連,只有工商時報及時報文化稍有盈餘。整個中時文化事業公司在二○○○年到二○○二年,總共虧損一九億餘元,早已超過一六億八千萬元的資本額,有賴維京群島商NEWSLINK INVESTMENT公司在二○○一年匯入三七一八萬八千美元(折合新台幣約一二億餘元)的資助,才稍稍抒解中時集團龐大的財務危機。
而余建新,中時文化事業公司的最大股東,手中持股八四○九萬五千股,共占資本額五○.○五%,為NEWSLINK INVESTMENT公司的法人代表,因此在外資不得投資無線電視台的規定下,余必不得以中時文化事業公司之名投資華夏,而由余建新結合企業界人士合組的榮麗投資公司做為人頭,其中余建新持股占九九%,由此看來,這次中時集團購買華夏投資及其旗下的「三中」公司,幾乎是由余建新個人間接出資。
能夠花錢買三中,為什麼不拿這些錢好好經營中時?
跨媒體多角經營似乎已呈不可逆的趨勢,傳播企業財團統合力量制度的延伸,便是以企業財團集中的形式增長。時代華納的合併案造成一百億美元的負債;梅鐸的媒體帝國基礎,建立在八十億的短期貸款之上,空間化的集中形式釀製一隻隻「巨獸」,在此之下很可能傾壓威脅的卻是脆弱微薄的勞工生命;甚且是所謂的白領勞工,亦無法逃脫此劫。
尤記得「那一天,我丟了飯碗」,中國時報中南編輯部被裁撤之後的悲壯抗爭;中時晚報無言地步入歷史,中時工會無力地盼望老闆不要忘記「苦守寒窯」的員工,甚且是中影員工的抗議行動,都讓人不禁哀嘆,黨國歷史下被犧牲的無線電視資產,除了揮之不去的政黨政治角力外,加上伸手攫取既存利益的財團,使得最基礎的勞工權益,早已像過期的報紙,終究遭人遺忘。
Our Questions:
1.媒體集團的擴張可能造成何種影響?勞工權益如何保障? 2.「裁員」是一種什麼樣的形式?對老闆及員工的意義分別是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