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6-01-10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1-10》

本期內容
  ◎傳播線上:過了期的報紙 
  ◎網際網路中的青少年批判教育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傳播線上:過了期的報紙
  傳播學生鬥陣
11月,寒冬。冷冽的月光照著「中時晚報」四個大字。

12月,光明正大召開記者會,買下中國電視、中國廣播及中央電影公司的經營權和53億的負債。

3百人被迫失業;先是中時晚報停刊,繼之再度大裁員。

過期、折皺的報紙,早就遭人遺忘。

2005年11月1日,歷經17年風霜歲月的中時晚報走入歷史;感慨媒體寒冬也好,哀悼報業榮景不再也罷,但對於報業老闆來說,這也許只是經營策略的其中一步棋;裁員,不過是解決資金困窘的手段,員工失業,於我何干?

24個年頭了。

2004年,李明振、林長榮在中時服務將近24年,在僅剩一年即得依法退休的情況之下遭到資遣,於是兩人告到法院,要求中時給付退休金差額,然而結果卻是敗訴。由於中時廣告收入減少,從2000年起就連續虧損3年,導致業務緊縮不得不裁員,而這項裁員並且完全符合勞基法的規定。

2005年,中時工會已經領不到年終;2006年連考績獎金都縮水。中國時報虧損連連,只有

工商時報及時報文化稍有盈餘。整個中時文化事業公司在2000年到2002年,總共虧損19億餘元,早已超過16億8千萬元的資本額,有賴維京群島商Newslink Investment公司在2001年匯入3,718萬8千美元(折合新台幣12億餘元〉的資助,才稍稍抒解中時集團龐大的財務危機。

而余建新,中時文化事業公司的最大股東,手中持股8,409萬5千股,共占資本額50.05%,為Newslink Investment公司的法人代表,因此在外資不得投資無線電視台的規定下,余必不得以中時文化事業公司之名投資華夏,而由余建新結合企業界人士合組的榮麗投資公司做為人頭,其中余建新持股占99%,由此看來,這次中時集團購買華夏投資及其旗下的「三中」公司,幾乎是由余建新個人間接出資。

能夠花錢買三中,為什麼不拿這些錢好好經營中時?

跨媒體多角經營似乎已呈不可逆的趨勢,傳播企業財團統合力量制度的延伸,便是以企業財團集中的形式增長。時代華納的合併案造成一百億美元的負債;梅鐸的媒體帝國基礎,建立在80億的短期貸款之上,空間化的集中形式釀製一隻隻「巨獸」,在此之下很可能傾壓威脅的卻是脆弱微薄的勞工生命;甚且是所謂的白領勞工,亦無法逃脫此劫!

尤記得《那一天,我丟了飯碗》,中國時報中南編輯部被裁撤之後的悲壯抗爭;中時晚報無言地步入歷史,中時工會無力地盼望老闆不要忘記「苦守寒窯」的員工,甚且是中影員工的抗議行動,都讓人不禁哀嘆,黨國歷史下被犧牲的無線電視資產,除了揮之不去的政黨政治角力外,加上伸手攫取既存利益的財團,使得最基礎的勞工權益,早已像過期的報紙,終究遭人遺忘。

Our Questions:

1.媒體集團的擴張可能造成何種影響?勞工權益如何保障?

2.「裁員」是一種什麼樣的形式?對老闆及員工的意義分別是什麼呢?

媒大事

公股條例三讀 台視釋股、華視公共化3個月完成

立法院3日三讀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賦予台視民營化、華視公共化法源,完成黨政軍退出媒體配套立法;外界關切的華視5年內南遷、股權轉讓審議小組依政黨比例設置、黎明基金會持股爭議依監察院調查報告結論處理等,均列入附帶決議。

新聞局長姚文智表示,台視可望在3個月內完成釋股,華視公共化最快2月初就可以完成。他強調,不計黎明基金會持有的華視25%股分,華視現有官股已超過4成,足以主導公共化進行。姚文智指出,釋股小組預計20天內即可成立,展開台視釋股作業。不過,由於政府對即將公共化的華視,仍有高度主導權,董事長、總經理卡位戰仍煙硝四起。

小編媒批:一拖再拖、一延再延;台視釋股、華視公共化在去年年底跳票之後,現在又寬限了3個月的時間,這次已經是最後一次了;公股條例三讀後,有許多配套措施列入附帶,獨立自主的公媒體集團是我們的夢想!不容拖延,要堅持到底!

Kuro急轉彎 邁向合法化

線上音樂市場今年進入戰國時期。今年最受注目的兩大事件,分別是入口網站龍頭業者雅虎奇摩進軍線上音樂市場,另一個則是擁有40萬會員的線上音樂平台飛行網Kuro,一改過去強硬的態度,與音樂著作權人積極斡旋談判,強烈表達願意付費及提供合法音樂平台的立場,據了解,雙方均樂觀認為今年內可以達成共識。飛行網表示,未來將朝合法線上音樂平台業者的方向來努力,該公司也願意把目前的P2P平台進一步改良及進化,以符合音樂著作權人的期望,至於將採取什麼樣的商業模式,目前雙方還在討論當中。

小編媒批:「合法」絕對是個迷思!著作權也是一個被建構起來的概念,IFPI會積極介入版權問題,有很大一個部分是市場的餅被瓜分了吧!看到P2P會員爆增,唱片業者當然眼紅!如今兩造也找到平衡妥協的作法,在MP3音樂市場上想出新的獲利模式,聰明的消費者是否有應對之道呢?因為「免費」永遠都是網路熱潮的開始呀!

木子美性愛錄音 網路下載發燒

因在網路上公開性愛日記,而聲名大噪的中國女子「木子美」,經過一段時間沉寂後,最近突然又在網上公開她與一名陌生男子的性愛錄音,使整個大陸網路「八卦新聞」再次陷入木子美瘋狂。由於太多網民爭相下載,還導致網路幾乎癱瘓。如今木子美再以「性愛錄音」上網,果真再度造成轟動。網民評價稱木子美此舉,應是不甘心被淹沒而有所動作。

小編媒批:早先木子美以部落格形式書寫性愛日記,而前兩個月木子美也跟進新興網路媒體「播客」(Podcasting)來錄製她的性愛錄音,小編出於好奇心也有下載來聽XD。先不論其性愛錄音之用意為何,「播客』的風行也說明了對岸的網路媒體日漸普及;從部落格到播客的出現,不是後者取代前者,而是證實網路頻寬與伺服器容納了愈來愈多的人類傳播再現。

註:Podcasting(有人譯為播客)這個詞來源自蘋果公司的「iPod」與「廣播」(broadcasting)的合成詞, 其意義指的是一種在網際網路上發佈檔案並允許用戶訂閱feed以自動接受新檔案的方法。這種新方法在2004年下半年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流行以用於發佈音頻檔案。(來源/zh.wikipedia.org/wiki/播客)
(回目錄)



網際網路中的青少年批判教育
  賴建寰(輔大歷史系學生)
前些日子,金車教育基金會公布了「青少年網路休閒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台灣青少年74%具有「網路成癮失調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徵兆。所謂的網路成癮失調症,指的是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在持續上網,以致損害身體健康,並在生活中出現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論者以為,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但科技與人之間的異化(alienation)也越來越大,使得人們越來越容易罹患諸如憂鬱症等的文明病。然而,由網際網路所構成的文化型態,與過往的文化型態有什麼不同?網際網路對於青少年的影響究竟是什麼?面對這樣的新型態所該採取的教育哲學為何?

網路造成大轉變

在現實社會中,「青少年」或「未成年」是成人帶有歧視意味的標籤,用來稱呼那些擁有不同的生活實踐、價值取向、人格結構的一群人。也就是這些不同的差異,青少年幾乎與某些形容詞劃上等號:不成熟、衝動、人格不穩定、情緒不穩、反叛性、懶惰、自私等。這些歧視性的人格特質描述,往往都是成人族群單方面的解釋。但是,網際網路的出現造成相當大的轉變。

網際網路是由許多的地區網路系統組合而成,透過各種通訊傳輸協定(TCP/IP)、統一的資源位址設定(URL)、主機領域名稱與伺服器應用(DNS)、主機位置(IP)等,連結全球上百個國家,提供資訊交流與傳輸服務。網際文化(cyber culture)所形塑的自我認同,迥異於近代以來的傳統文化。此種認同不同於現代性中的本質性、固定性、穩定性的認同型態,而呈現流動、分裂與多元的後現代認同。在網路空間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並且具有匿名性,可以隨意的變換身份,也因此網路空間可作為多重認同產生的場域,它允許人們去探索自我並改變認同。

焦慮的「道德恐慌」

網路的這些特性,讓想像力較為豐富的青少年,可以依其構想遨遊於網路空間之間,也可以較無拘束地扮演網路中的角色。這樣一來,青少年便可以輕易地改變現實生活中的地位、性別、角色等,建立起屬於網際文化中語言符號,在網路世界中重新建立起新的人際關係,尋找新的自我認同。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備受壓迫的青少年,可以網路遊戲中扮演稱霸一方的英雄;在一個性別涇渭分明的現實世界中,可以一嘗扮演異性的刺激感。青少年受到現實世界中成人的價值規範,其反抗意識與能量也極為容易為主流文化收編,但是,網際網路的出現,提供了青少年、弱勢者反抗的管道,將現實社會中的權力關係逆轉,成人在網際文化中不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青少年以一種反抗的形式,創造出足以提供定義自身的自主空間。

保護與被動取向的傳統教育觀點卻主張:假若不限制網際網路,諸如色情、暴力、網路成癮等問題,將嚴重地影響青少年與兒童的發展。為了保護青少年與兒童,政府必須制訂相關法令進行保護與管制,並且提供有益青少年與兒童身心發展的材料給他們。這樣的觀點其實忽略了,網際網路對於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論者認為,依上述對於網際文化的描述,青少年本身就是此文化的創造主體,並不全憑外界的資源運作。縱使加以限制,青少年仍舊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得到成年人不讓他們獲得資訊,除非完全禁絕網際網路,不然全面禁絕似乎過於天方夜譚;目前也無法有效證實,媒體或網路所提供的資訊,與被認定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之間有直接關連。

反而,許多時候是因為,成人不夠理解新興的網路文化,漸漸感到失去青少年的掌控權,而感到焦慮的「道德恐慌」(moral panics);另外,保護與管制的觀點過於強調科技決定論,將青少年視為單純的接受者,被動地接納由上而下的資訊灌輸。論者想問,難道青少年就沒有主動詮釋與批判資訊的能力嗎?

一般對於網際網路的正面評價,通常只侷限於校內的學習經驗,並且集中於資訊的流通性,提供教師良好的教學素材等。只要涉及到校外網際網路使用經驗,便會與網路成癮、色情、暴力等負面表述牽連在一起,並且對此加以保護與管制。然而,若深究網際文化的內涵,它展現出的流動、分裂與多元的型態,主要是為了對抗保護與管制觀點下的固定、穩定的傳統型態。

從學生經驗出發

基於上述觀點,「青少年網路休閒調查報告」中青少年的三不現象,包括上課不專心、晚上不睡覺、假日不外出,可能只是青少年對抗主流觀點的展現。上課只教青少年毫無興趣的內容,比起網路的多元性,自然學習動力不高;平常上課長達8個小時,白天時間幾乎耗在學校,那當然只能利用晚上上網;青少年的娛樂場所,諸如撞球場、保齡球館、網咖等,都被成人加以限制,假日出去也沒用,那還不如待在家玩網路遊戲。

保護與管制的教育觀點,只是迫使學生在其預設的價值規範下成長,在如此教育環境下成長學生,無法了解所處的社會權力和文化語言脈絡,更別談追求社會的正義與公平。Paulo Freire在其名著《受壓迫者的教育》當中,一開始便強調「人性化」與「非人性化」的經驗思考,由此揭示了以馬克斯主義為基礎的學說,也展開他對於教育中促使人異化的分析。Freire強調,解放是對抗人在各種社會制度、生產關係中可能淪為物的困境,而教育應是一種自由的實踐,並且具有意識覺醒的效果。意識覺醒指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對自身的世界有一種覺醒,發現自己有能力改變世界,知道自己能創造文化並改造文化,從客體(object)變成主體(subject)。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灌輸知識,而是由學生的經驗和世界出發,共同發現與解決問題。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