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對於凡夫的修行位次,聲聞乘的《大毘婆沙論》、《俱舍論》等論書都提到「順福分」、「順解脫分」、和「順決擇分」三善根。「順福分」是以布施、持戒、修四無量心等福業,感世間世間生活條件的改善。「順解脫分」則是「欣求涅槃、厭背生死」之「增上意樂」(強有力的意向)。「順決擇分」是指見道以前,修觀四諦的智慧,以達無漏聖位修行階段。
其中,順解脫分善根的產生是修行關鍵階段之一,因為它將引發解脫生死的決心。所以《大毘婆沙論》卷一七六有以「魚吞餌鉤」的事例,譬喻種植順解脫分善根的人,猶如魚雖然還在水裡,但可以說已經在魚夫手中了,因為不久就將被釣到岸上。
此外,具備「順解脫分」善根眾生身體中之解脫的種子(意樂)相雖然是內在性、微細難知,但是《大毘婆沙論》提到可從如下的身心變化來判斷︰「謂若聞善友說正法時,身毛為?,悲泣流淚,厭離生死、欣樂涅槃。於法、法師深生愛敬,當知決定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若不能如是,當知未種。」
所謂「身毛為?,悲泣流淚」的身心反應,根據生理學解釋,是當聽神經接收到訊息除了上傳至大腦皮質,產生認知外,同時也會經由下行路徑,將訊息傳遞至脊髓的交感前神經節細胞(sympathetic preganglionic cell),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後,會引發皮膚豎毛肌(arrector pili muscle)收縮,因而提高毛孔在皮膚上的高度,造成「雞皮疙瘩」;這個現象與皮膚遇到冷空氣或聽到美妙的音樂的自然反應十分類似。
在《優婆塞戒經》卷一則說明「身毛皆?,涕泣橫流」的原因是︰由於聽法受持,聞三惡苦,對犯戒墮落生怖畏心,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此外,也可能是由於「歡喜踊悅」所伴隨身心反應,例如《佛說身毛喜豎經》卷三:「爾時,會中有一尊者,名曰龍護,去佛不遠,執孔雀扇,侍佛之側。時即置扇,前詣佛所,合掌頂禮,而白佛言︰我今得聞此正法已,身毛悚豎,生大歡喜。世尊!此經何名?我等云何奉持?佛言龍護︰今此正法,名身毛喜豎,如是名字,汝當受持。」或在《大般涅槃經》卷三,更敘述須跋陀羅(Subhadda) 聞如來說八聖道,「心生歡喜,舉身毛?」,進而了悟八聖道之義理,「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得初果而發心出家,聽聞四諦法,乃至獲得漏盡,成阿羅漢。
所以,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者的「身毛為?」現象,可能歸因於「向善、離惡」的認知的形成,而引發「愛敬」、「歡喜」與「悲泣」等情緒。此種現象似乎可用「斯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斯開特與辛格;1962)來解釋這些情緒的形成(張春興《現代心理學》PP. 547~548)。斯辛二氏主張︰「情緒經驗實乃起於個體對兩方面訊息的認知:一方面是對刺激情境性質(可笑的還是可怕的)的認知,另方面是對自己身體生理變化的認知(自己覺得如何)」;又因為他們的情緒理論重視當事人自己的認知解釋,故而又稱「情緒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或「認知標記理論」 (cognitive labeling theory)。
斯開特與辛格曾經設計如下的實驗證明其理論︰先向受試者偽稱,實驗目的是想驗證一種新注射用的維他命對視力的強化作用。而後將受試者分實驗與控制兩組。實驗組接受注射的是會使交感神經系統興奮腎上腺素,從而引致心跳、氣促、臉熱、兩手顫動等現象。控制組接受注射的是對身體不會發生任何生理變化的作用的生理食鹽水。
之後,再將他們混合編為兩組,分別置於兩種情境。偽稱要他們等待一段時間;然後分別作視力檢查。其中一組在等待視力檢查期間,安排有人作滑稽表演,情境令人發笑。另一組在等待期間則有人故意向受試者干擾,強行要他們填答問卷,引起受試者惱怒。然後,在偽裝視力檢查時,研究者對原實驗組(注射腎上腺素者)中一半的人,告以注射的藥物會影響他生理變化,對實驗組的另一半人則不作任何說明。對控制組的受試者,也不作任何說明。如此設計的目的在讓部分注射藥物的受試者,對自己身體生理的變化的原因,多一份認知的資料。
上述實驗設計是假設:受試者知道藥物效應者,將自己心跳、氣促等生理變化,歸因為藥物,而不歸因於外在情境。不知道藥物效應的受試者,則將自己的生理變化,解釋為自己的情緒反應,且情緒變化係來自情境。實驗結果發現:在可笑的情境中,實驗組內未告知藥物效應者,表現出較強烈的興奮情緒。在令人惱怒的情境中,實驗組內未告知藥物的受試者,也表現出較強烈的惱怒情緒。所以,研究假設獲得了支持。
我們也可藉由如上的情緒理論來解釋佛典所說「順解脫分」善根者為何有「悲欣毛豎」的反應。此種認知與情緒經驗可以產生「增上意樂」,並且引發「順解脫分」善根者的身心轉化。《大毘婆沙論》以金器和瓦器的來說明有無「順解脫分」善根的區別。譬如有人帶著金器和瓦器外出,不小心跌倒,金器和瓦器都摔破了。人們對他所惋惜的是瓦器而不是金器,覺得奇怪。他回答說金器破了,失器形不失器體,還可以請金匠修復。但瓦器破了,是無法修補的,因此才會對瓦器覺得可惜。或許我們也可藉此譬喻瞭解「順解脫分」善根者之品質的提昇猶如從瓦器轉化成金器一般。佛典中此種身心轉化的實踐或許可作為推行「提昇人的品質」的參考。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61期/人生新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