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心靈電子報
::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113期 / 2006年01月18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 本周素的鹹蛋超人為大家挑選了惠敏法師的文章【順解脫分相︰悲欣毛豎】,惠敏法師根據《大毘婆沙論》裡的:「謂若聞善友說正法時,身毛為?,悲泣流淚,厭離生死、欣樂涅槃。於法、法師深生愛敬,當知決定已種順解脫分善根。」提到當我們內心「向善、離惡」的認知的形成,將會引發「愛敬」、「歡喜」與「悲泣」等情緒;甚至會有「身毛皆?,涕泣橫流」的現象。

哇!惠敏法師的分析真是高身莫測啊!素的鹹蛋超人雖然有聽沒有懂,但是前陣子素的鹹蛋超人去爬山的時候,差點從二公尺高的裸岩上摔下來的時候,的確也有「身毛皆?,涕泣橫流」的現象。蝦米!好康阿今說那是怕死的現象,哎呀呀!懂什麼啊!素的鹹蛋超人是因為害怕從此之後無法聽到佛陀的法義,而有「身毛皆?,涕泣橫流」的現象。

最後文章中,惠敏法師從情緒的經驗來印證這一切都是心裡認知所造成,身體的反應是由心來轉化,所以心是很重要的。所以下次爬山的時候,素的鹹蛋超人一定要重複告訴自己:「不用怕!我會飛!我會飛!」咦!不對啊!素的鹹蛋超人本來就會飛啊!啊!一定是素的鹹蛋超人那天忘記了,所以才會「身毛皆?,涕泣橫流」,所以囉!各位菩薩,你們現在知道啦!心的認知真的很重要。……

 
 
通常,我們都認為自己沒做過什麼壞事,
可是事實上,每個人從生下來開始,
多多少少都帶著一些不好的習性;
如果明明已經造成別人的不便,
卻不承認自己的習性是不好的,
最後便會自惱又惱人。
知道自己有不好的習氣,
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去糾正它,
這就是精進。。

四正勤講記

 
順解脫分相︰悲欣毛豎

■ 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對於凡夫的修行位次,聲聞乘的《大毘婆沙論》、《俱舍論》等論書都提到「順福分」、「順解脫分」、和「順決擇分」三善根。「順福分」是以布施、持戒、修四無量心等福業,感世間世間生活條件的改善。「順解脫分」則是「欣求涅槃、厭背生死」之「增上意樂」(強有力的意向)。「順決擇分」是指見道以前,修觀四諦的智慧,以達無漏聖位修行階段。

其中,順解脫分善根的產生是修行關鍵階段之一,因為它將引發解脫生死的決心。所以《大毘婆沙論》卷一七六有以「魚吞餌鉤」的事例,譬喻種植順解脫分善根的人,猶如魚雖然還在水裡,但可以說已經在魚夫手中了,因為不久就將被釣到岸上。

此外,具備「順解脫分」善根眾生身體中之解脫的種子(意樂)相雖然是內在性、微細難知,但是《大毘婆沙論》提到可從如下的身心變化來判斷︰「謂若聞善友說正法時,身毛為?,悲泣流淚,厭離生死、欣樂涅槃。於法、法師深生愛敬,當知決定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若不能如是,當知未種。」

所謂「身毛為?,悲泣流淚」的身心反應,根據生理學解釋,是當聽神經接收到訊息除了上傳至大腦皮質,產生認知外,同時也會經由下行路徑,將訊息傳遞至脊髓的交感前神經節細胞(sympathetic preganglionic cell),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後,會引發皮膚豎毛肌(arrector pili muscle)收縮,因而提高毛孔在皮膚上的高度,造成「雞皮疙瘩」;這個現象與皮膚遇到冷空氣或聽到美妙的音樂的自然反應十分類似。

在《優婆塞戒經》卷一則說明「身毛皆?,涕泣橫流」的原因是︰由於聽法受持,聞三惡苦,對犯戒墮落生怖畏心,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此外,也可能是由於「歡喜踊悅」所伴隨身心反應,例如《佛說身毛喜豎經》卷三:「爾時,會中有一尊者,名曰龍護,去佛不遠,執孔雀扇,侍佛之側。時即置扇,前詣佛所,合掌頂禮,而白佛言︰我今得聞此正法已,身毛悚豎,生大歡喜。世尊!此經何名?我等云何奉持?佛言龍護︰今此正法,名身毛喜豎,如是名字,汝當受持。」或在《大般涅槃經》卷三,更敘述須跋陀羅(Subhadda) 聞如來說八聖道,「心生歡喜,舉身毛?」,進而了悟八聖道之義理,「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得初果而發心出家,聽聞四諦法,乃至獲得漏盡,成阿羅漢。

所以,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者的「身毛為?」現象,可能歸因於「向善、離惡」的認知的形成,而引發「愛敬」、「歡喜」與「悲泣」等情緒。此種現象似乎可用「斯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斯開特與辛格;1962)來解釋這些情緒的形成(張春興《現代心理學》PP. 547~548)。斯辛二氏主張︰「情緒經驗實乃起於個體對兩方面訊息的認知:一方面是對刺激情境性質(可笑的還是可怕的)的認知,另方面是對自己身體生理變化的認知(自己覺得如何)」;又因為他們的情緒理論重視當事人自己的認知解釋,故而又稱「情緒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或「認知標記理論」 (cognitive labeling theory)。

斯開特與辛格曾經設計如下的實驗證明其理論︰先向受試者偽稱,實驗目的是想驗證一種新注射用的維他命對視力的強化作用。而後將受試者分實驗與控制兩組。實驗組接受注射的是會使交感神經系統興奮腎上腺素,從而引致心跳、氣促、臉熱、兩手顫動等現象。控制組接受注射的是對身體不會發生任何生理變化的作用的生理食鹽水。

之後,再將他們混合編為兩組,分別置於兩種情境。偽稱要他們等待一段時間;然後分別作視力檢查。其中一組在等待視力檢查期間,安排有人作滑稽表演,情境令人發笑。另一組在等待期間則有人故意向受試者干擾,強行要他們填答問卷,引起受試者惱怒。然後,在偽裝視力檢查時,研究者對原實驗組(注射腎上腺素者)中一半的人,告以注射的藥物會影響他生理變化,對實驗組的另一半人則不作任何說明。對控制組的受試者,也不作任何說明。如此設計的目的在讓部分注射藥物的受試者,對自己身體生理的變化的原因,多一份認知的資料。

上述實驗設計是假設:受試者知道藥物效應者,將自己心跳、氣促等生理變化,歸因為藥物,而不歸因於外在情境。不知道藥物效應的受試者,則將自己的生理變化,解釋為自己的情緒反應,且情緒變化係來自情境。實驗結果發現:在可笑的情境中,實驗組內未告知藥物效應者,表現出較強烈的興奮情緒。在令人惱怒的情境中,實驗組內未告知藥物的受試者,也表現出較強烈的惱怒情緒。所以,研究假設獲得了支持。

我們也可藉由如上的情緒理論來解釋佛典所說「順解脫分」善根者為何有「悲欣毛豎」的反應。此種認知與情緒經驗可以產生「增上意樂」,並且引發「順解脫分」善根者的身心轉化。《大毘婆沙論》以金器和瓦器的來說明有無「順解脫分」善根的區別。譬如有人帶著金器和瓦器外出,不小心跌倒,金器和瓦器都摔破了。人們對他所惋惜的是瓦器而不是金器,覺得奇怪。他回答說金器破了,失器形不失器體,還可以請金匠修復。但瓦器破了,是無法修補的,因此才會對瓦器覺得可惜。或許我們也可藉此譬喻瞭解「順解脫分」善根者之品質的提昇猶如從瓦器轉化成金器一般。佛典中此種身心轉化的實踐或許可作為推行「提昇人的品質」的參考。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61期/人生新視界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26&ClassType=1&CommId=114 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
/聖嚴法師

有佛教心理學之稱的「唯識學」,比西方心理學發展更早,精確無比的解析,層次綿密的歸納,令人嘆為觀止。從最源頭的「識」逐步剖析…<more>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11&ClassType=1&CommId=72佛遺教經
/聖嚴法師

是佛法的基礎,佛教徒的基本生活規範,不懂此經,對佛法的認識和實踐將會有所偏差。 佛一生說法制戒,到了《佛遺教經》,則將戒律和教法做了一次 … <more>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第十九期

佛法詢問台-問

我哥哥與嫂嫂最近吵著要離婚,媽媽感慨地宣稱這是他們夫妻應有的果報,並認為與兩人當初執意搬出去不與她住有關。請問這真的能用因果報應來解釋嗎?

佛法詢問台-答

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現在一生,已有過去的無量數生,尚有未來的無量數生,現在這一生,若將過去及未來的生命之流連貫起來看,實在還不及石火光影那樣的短促渺小。善惡因果是貫通了三世漸次受報的,業力的大小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惡,未必即生受報;今生的禍福苦樂,未必是由於現世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於往世業力的果報;今生的所作所為,多半尚待後世感報。再說,佛教所講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誤解的宿命論或定命論。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業力不能轉變而被稱為定業之外,人是可以憑後天的努力而來改善先天的業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窮人的業因,今世果然也感生為窮人的業果,但是,生為窮人不要緊,只要自己肯努力,窮困的生活環境是可以改造的,這是將過去的因加上現世的因,綜合起來,就是當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定命論,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論。佛教如果落於宿命論或定命論的泥沼,眾生成佛的理論,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運都是前世決定了的,人生的修善,豈不等於白費?

 可見,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離緣生法則的。從過去世的業因到現在世的業果,中間尚須加入許多的外緣,方能成為業果的事實,這些外緣,就是現世的努力與懈怠、作善與作惡。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質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檸檬或咖啡,便會改變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樣。

 總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而又連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現世承受先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現世的行為造作,既是後世的業因,也可加入先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所以,因果的道理聽來簡單,說來並不簡單。(以上是節錄於聖嚴法師所著《正信的佛教》──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嗎?)

 對於你哥哥與嫂嫂要離婚的事,你們家人應以慈悲心、同情心來規勸,從旁協助他們,使他們能互相體諒與互相尊重,同時要視對方為人生道路中成長的菩薩伴侶,如此即可避免離婚。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    >>智慧掌中書電 子   >>修行電子報
   >>法鼓文化文摘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心靈網路書店好康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0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