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刊日期2006/1/20(五)
|
||||
【小啟】讀者若未收到電子 NEW!全民大請願 「我繳稅也要拿回來」 詳細資訊→(more) 下載請願書 ------------------------- HOT!公平課稅 公民行動 連署書下載 詳細資訊→(more) ------------------------- 要如何行動 詳細資訊→(more) ------------------------- 「公平課稅公投」的更多資訊 ------------------------- HOT!出賣人民利益的立委 公平課稅公投行動聯盟 詳細資訊→(more) 假稅改不如不改 詳細資訊→(more) ------------------------- NEW!想想基地二月底開學 我們共同的夢想: 歡迎參加數想想想說明會 數學想想有什麼絕招? 預約電話:23638296*104 ------------------------- HOT!數學想想體驗活動 --------------------------- 教改時代
您最可以信賴的媒體 人本教育札記 最新一期(199期)特別企畫: 培養自信自在的小孩 創刊16年, < Top>---------------------------- 友報連結: < Top>--------------------------- | 人本教育基金會 | | 人本教學工作坊 | | 人本教育電子報過期檢索 | <
Top>---------------------------- 智邦生活館 ˙您想要登廣告 |
恢復課稅不可以「課多少、補多少」 頭家,咱來提案公投 提案主文: 國家恢復教職員課稅(刪除所得稅法第四條 因為: 一、租稅優惠原因消失,恢復課稅勢在必行 公民來投票,國家不亂來
|
|||
---------------------------------------------------------------- 【來當快樂新父母,親子Q&A】 ◎人本教育基金會 我的孩子小二,男生,對自己相當沒自信,學校方面的功課或老師指定的,他很順從,也很認命達成任務,但對於生活上的學習及父母教導的,常常就會先說洩氣話。 例如:老師交待要背英文單字,他知道要背,但仍在玩他的玩具,媽媽提醒,你該背單字囉,他會回答「反正我一定背不起來的啦,反正我每次都不會考好的啦」……類似這樣的話。 例如:他看我在削蘋果,想要試試,我先告訴他削蘋果的方法,再讓他拿蘋果,他右手拿起了刨刀,左手拿著蘋果,削了二下,發現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就會放棄的說,太難了,我就是這樣,學什麼都學不好。同時,四歲的妹妹,看哥哥不削了,也要求我教她,她的手小,更不好使力,但她會問,是這樣嗎?削不起來ㄝ!媽媽,你先扶我的手削,你跟我說刀子要怎麼放……我再試試……是這樣嗎…… 雖說,孩子不要比較,但同時間,就發現妹妹的企圖心,她想盡辦法要大人指導,會尋求幫助,哥哥則是不願開口求助,又好勝心強,知道困難就先退縮,往往要大人再花數倍的力氣去鼓勵他,而妹妹在一旁積極的表現,更造成哥哥極大的壓力。 還有,他不喜歡爸媽說他的不好,但孩子有錯,都是要糾正的,例如,他剛學鋼琴,這是他主動要求學的,初期,老師相當要求姿勢要正確,在家練習時,他會用很快的速度彈完老師要求的次數,但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可能是手指位置放錯或是指法不對,媽媽也會在旁適時提醒他正確的方法,當然,彈對的地方,我也會讚賞他,但是他還是會發脾氣,他說,我一直糾正他,會害他彈不完……學鋼琴好難哦……因為這項才藝是他思考了好久、也期待了好久,我們才答應他學的,他不想放棄,又無法好好面對要練琴這件事,練不好,又會陷入沮喪之中,家裡的氣氛也常因這些事而弄得很僵。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很天真,只要完成功課,或作業,他可以立刻忘記剛才的不愉快,和爸媽一起玩樂。
張媽媽您好: 很高興能為您服務,您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究竟我們怎麼做,才能化解孩子的沮喪與壓力,甚至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原則上,人的自信是建立在三個方面上,一是對自我的理解與接納,二是環境的善意,三是安全感。這三方面緊緊相扣,互相影響,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成一個自信自在的人,對於這三方面的基本需求,我們就需要多一些了解,然後才思考如何照顧。 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對自我的理解與接納」。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究竟是如何形塑自我圖像呢?其中有絕大的部分是來自他自己的探索以及別人的反應。比如:您提到的「削蘋果事件」,兩個孩子都想嘗試削蘋果,但兩個人都還削不好,在客觀事實上,兩個人其實是差不多的,但顯然他們兩個人對自己「還不行」的解讀與反應是完全不同的。 造成這種不同,有他們天生氣質的差異,也有大人的反應所造成的影響,從來信我們感覺您是比較傾向認同「人應該勇於嘗試」這種價值的媽媽,所以,您很能欣賞妹妹年紀小小就想試著削蘋果的勇氣,自然的,從眼神、態度及語言上,都會透露出「妹妹好棒」的訊息。受到這種肯定與鼓舞,妹妹自然會愈來愈覺得自己很棒,勇於嘗試是一件很好的事,所以她也就更敢順著天性展現自己了。假若妹妹今天是遇到一位在價值認同上比較傾向「小心謹慎」的媽媽,恐怕有沒有嘗試削蘋果的機會都是問題呢!因為「哥哥都削不好了,你怎麼會?等長大些再學吧!」,這時如果因為拗不過妹妹,讓她試著削削看的時候,小心謹慎型的媽媽很容易脫口說「你看,你看,就跟你說,你還學不會嘛!每次都這麼魯!」。此時,天性原本勇敢的妹妹,是否還能坦然接納自己的天性,肯定自己的嘗試呢? 就我們的經驗而言,掙扎於自己的天性跟父母的肯定之間的孩子,常常都是充滿困惑與矛盾的,往往他們都很想照父母的期待去做,但未必都能成功,而這種「做不到父母期待」的挫折,正是挫敗孩子信心跟親子感情的主要關鍵。此時,大人可以有兩種做法,一是看出孩子的努力,就其努力的過程給予肯定,而對於結果不要在意,這可以鼓勵孩子向大人的人生價值靠近;二是大人先將自己的人生價值放一邊,練習體會充滿學習挫折的小孩會有什麼心理狀態,同理他的感受,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委屈被理解與接納,但對於孩子自我貶抑的話要給予平衡,可以用「不會啊,像上次你在做…事情時就非常棒,削蘋果又不用一天就學會。」這類有具體證據能否決哥哥的自我否決來取代純粹的安慰。 無論採取那一種作法,下次哥哥想學削蘋果時,或許您可以先別急著教他怎麼削,可以先瞪大眼睛,讚賞的看著他說:「哇,你想學啊?可是你的手還很小,力量可能還不大夠喔!真的要試試看嗎?」哥哥若點頭,表示想學的話,還是別急著教他,可以說:「可是我不大會說耶,我直接削,你觀察看看,好不好?」然後,就慢慢的,仔細的削幾刀給他看,然後說:「這樣看,你覺得可以嗎?要不要試試看?」哥哥若願意,就讓他試試看,只要他削動一刀,您就可以發出讚嘆:「哇,你的觀察力怎麼這麼好?你是怎麼看的?」這樣,哥哥就有機會想清楚自己是怎麼會削的了。而事實上,因為孩子力量還不夠,大概削幾刀之後,手就酸了,這時可以繼續讚美他:「哇,沒想到你手這麼有力,我還以為你削一刀就會削不動了呢!你真棒!」,若氣氛不錯,還可以問哥哥:「怎麼樣,直接削,跟看的感覺不一樣吧?」,這樣哥哥就有機會說:「對啊,我沒想到削起來那麼費力……」,若玩得有興味,還可以試試削不同材質的東西,感覺不同材質與力之間的關係,這樣也算是「力與摩擦力」的初探了。 場景換成背英文單字或彈鋼琴也是一樣,孩子如果說:「反正我一定背不起來的啦……」,這時候大人若說「不會啦,你一定背得起來的……」,或「你根本就沒認真背,當然背不起來啊……」,這些都只是在否定或責備孩子的感覺。這時候,或許我們溫柔地看看他,說「背英文讓你覺得很沮喪嗎?願不願意說說看你的感覺?」或「有我幫得上忙的地方嗎?」……,這些說法大概都可以幫孩子繼續說出及整理自己的感覺,而釐清或紓解情緒後,人通常也就比較想得出辦法來了。 至於,說出來之後,孩子如果還是不去背英文生字,怎麼辦?就像我們不期待他一天之內就學會削蘋果一樣,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可能的挫敗也沒關係的,背有背的痛苦,不背有不背的代價,孩子其實都知道自己選擇的後果,對於可能發生的不好的後果,建議您務必要向孩子表達您的心疼與不捨,但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承受自然衍生的責任,自然衍生的責任並不會帶給孩子真正的傷害,但父母變成「鐵面督工」,卻有可能不斷加深親子鴻溝。 總之,將親子關係建立在相互的理解與接納之上,這無論是對那一種氣質的小孩,都是獲益無窮的。 祝您跟孩子如意、快樂 人本教育基金會 敬上
---------------------------------------------------------------------------------- 全台娃娃車抽查 45%不合格 教學卓越計畫 增至3年150億 教育部昨天宣布,今年起擴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預算由一年10億增為3年150億元,獲補助學校應加強淘汰劣質師生,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也希望扭轉「重研究、輕教學」現象。......(2006/1/20聯合報) ---------------------------------------------------------------------------------- HOT!與孩子們立約 <Top>---------------------------------------------------------------------------------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歡迎收聽「台灣教育向前行」! <Top>--------------------------------------------------------------------------------- |
||||
關心教育, 思考教育, 改革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