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6-01-2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治水,牛肉,塔雷伯
動物商品化



【社論】
治水,牛肉,塔雷伯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夫,在這期《商業周刊》寫了一篇評論,大談經濟預測與風險評估的概念,非常巧合的,碰上台灣處理有關兩個棘手的「兩岸貿易」的時機。一個是台灣海峽兩岸的經貿往來與國家安全之間開放與管理的矛盾,另一個則是太平洋兩岸有關美國牛肉與食品安全之間開放與管理的爭議。兩個兩岸貿易,同時糾結了政治交往與貿易往來的利益衝突,不約而同地都涉及到風險預測與風險管理的治國哲學。

馬丁沃夫在文章裡引述了一個經濟學現象,稱之為「塔雷伯分布」,意思是指長期平順的穩定獲利會降低人們對突發風險的警覺性,由於不切實際的安全感,造成人們在風險一但實現時採取矯枉過正的修正,而引發了更大的危機!綜觀台灣的地方政府由於長期忽視水利設施,終於在前年氣候異常情形下釀成嚴重水患,總統的故鄉竟也無法倖免,引爆了執政黨第一次的政治危機,迫使民進黨丟出粗糙不堪的8年8百億治水。去年喧騰半年的高捷弊案,在民進黨自恃其清廉形象的不切實際的安全感作祟下,遲遲未斷然處理,終於因為縣市長選舉大敗引發第二次政治危機,使得行政院長不得不成為政治祭品而狼狽下台。前後兩次政治危機與塔雷伯分布現象驚人的雷同,是因為政治與經濟的變動其實都與人類社會的集體心理有關,我們不妨將此政治上的風險處理失當稱為「塔雷伯現象」,以資與經濟預測學區別一下,但兩者其實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兩岸經濟往來也有這種塔雷伯現象,一向被認為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新潮流,近來頻頻向政府的管制政策開炮;過去被視為台獨醫師的立委洪奇昌,搖身一變以台灣產經建研會會長的頭銜,吹起開放兩岸貿易的號角。看來民進黨一直以挑起兩岸對立獲取政治利益的太平日子過久了,一夕之間發現自己的金主都具有「大陸台商」的身分,也慌張失措地要發動黨內的路線辯論,以便取得修正兩岸關係的政治權力。

有關美國牛肉進口的爭議也將如此。昨天我們已經在社論中分析指出,美國牛肉進口的決策完全是美國政治壓力干預台灣內政的結果。但是出賣台灣人民食品安全的衛生署官員,為了欺瞞民眾,就得一再強調「美國牛肉是安全的」之類鬼話。要圓這鬼話的謊,衛生署就不能採取積極管理狂牛症疫區牛肉風險的措施,只教美國農業部在進口牛肉的箱子上貼一張不保證安全的黃符紙。由於即使吃了狂牛肉也要10年才會發病身亡,民眾眼看吃了美國牛肉不會立即口吐白沫,自然會產生不切實際的安全感,肉商自然樂得誇口證明美國牛果然可以安心吃,市場一旦恢復,美國養牛財團也必然要求政府放鬆管制。到時候,依據塔雷伯分布的鐵律,危機與慘劇還能不發生嗎?風險預測的歷史說明了一個定律,低估風險必然增加危險;從治水到牛肉,都逃不過這樣的天算。

(回目錄)



【左右看】動物商品化

【左看】
商品魔咒動物遭殃
蔡明賢╱學運工作者

最近動物變成了十分盛行的流行現象,從跟動物的相關產業的發達就可看出,這不只是包括獸醫,連動物園、寵物的美容事業都蓬勃發展,連人都並不一定能活得那麼好。

只是這些寵物就如古代宮廷美女,看似天之驕子,但什麼都要看主人臉色。主人喜歡時,摸一摸、抱一抱;主人覺得厭惡時,往往就予以丟棄,要嘛橫屍街頭、要嘛就穿梭於都市叢林間。能變成寵物的,還算幸運。有些動物一生下來就是注定死亡,要嘛成為饕客的嘴上肉、要嘛成為衣服的原料。

動物的現象是特別的嗎?非也。資本主義運最大的邏輯,就是能變成商品的,就變成商品。如果食品產業發達,就把動物變成食品;如果服裝產業發達,就把動物變成服裝;按照這個邏輯,如果某某產業發達,動物就會變成某某產業的犧牲品。更可怕的是,對於動物的宰制,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生產-消費機器」。從掠捕、養殖、屠殺、到消費者的身體,每個人都被迫捲入這個機器中。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成為一個宰殺動物的集中營。

從這裡也可以看見資本主義「物盡其用」的可怕,所以提倡動物權的社會人士,如果只是提倡對動物要有「感覺」、對動物要能慈悲云云,而非針對社會結構的問題進行對症下藥,動物解放其實是遙遙無期的。




【右看】
人是動物的一份子
林淑芬╱退休教員

自從希臘哲學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以來,人就以自己的想法,去衡量萬物,這從許多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與寓言故事中就可以看出。而隨著人類科技日新月異,人就更妄尊自大,不只是「萬物的尺度」,還是「萬物的主宰」。

這從人對動物的宰制上,就可以一清二楚。譬如說把動物當成生產的工具、把動物當成飲食、更有甚者把動物當成洩慾的對象等。對於人來講,動物只是人的對象而已。人對動物的關係,本質上是一種權力關係。也因此有許多人在探討「動物權」時,還是把人擺在第一位。譬如就有人說提倡以人對動物的「感覺」與「慈悲」作為動物權的出發點,可是這僅僅只是最低層次的訴求。況且,這種出發點只會淪為莊子與惠施在魚池邊的無聊辯論。

要探詢動物權另一種出路,只有從人的角色定位出發才有可能。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其實是從動物進化而來,人跟動物都有一樣的生理需求,所以除了人的意識之外,我們難以說人有什麼特殊性可言。人跟動物的優越性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譬如說動物可以輕易做到的某些事情,人就無法輕易做到。

只有在人自我體認到自己是動物的一份子、乃至於自然的一份子時,動物權才有可能落實。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