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輯室報告
社運可以如何有趣?
兩週前,傳學鬥、政大種子社與世新草根三個學生社團,齊聚在政大,一同分享彼此如何進行社會運動的經驗。值得一提的,世新草根的幾位朋友,更親自前往這次香港WTO的反對遊行,並且回來時與我們一同分享這次香港行的經驗。本期的傳鬥編輯室,便邀請兩位世新草根的朋友,向大家一同分享社會運動的經驗,並且引領我們一同思考社會運動有何種多樣性與可行性。
為藝術而藝術?或為人民的藝術! 關晨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學生)
〝極盡從群眾中創造和普及化藝術品,這一切同時也為了群眾〞來自菲律賓的團體「SINAGBAYAN」(為人民的藝術)在其介紹團體的宣傳單上標明了這句話。而另外一個團體「Southern Tagalog Exposure」也以服務人民,紀錄鬥爭,作為其努力的目標。
社會運動和藝術到底可有什麼樣的接合?這樣的接合又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形式有別普遍對社會運動既有的想像?或許從這兩個民眾組織的運作可見如何透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人民展開對話。
「SINAGBAYAN」是一個民眾組織,包括藝術家、作家、音樂家、視覺藝術家、熱衷藝術者、文化工作者和行動者。「SINAGBAYAN」透過藝術積極參與人民的鬥爭。「ST Exposure」則是一個獨立的多元媒體,以菲律賓的南塔加拉(Southern Tagalog)為基礎聚集了年輕的藝術工作者、工人。他們認為傳統上使用抗爭的視覺藝術形式有街頭戲劇、壁畫、人偶,「ST Exposure」則挪用多元媒體(電視∕電影、印刷和電台)的技術作為媒介。「ST Exposure」的作品是其包括工、農、郊區貧民和原住民的成員融合、互動的產物。成員們允許「ST Exposure」紀錄他們在抵抗和解放運動中的痛苦、鬥爭和堅持,在此過程中成員們視「ST Exposure」為他們的一份子。
反世貿期間,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廣場上不定時地會有各國團體的表演。當我看到「SINAGBAYAN」於廣場上的行動劇時,第一次體會了表演並不單是詮釋角色,而是在表演的同時所看到的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SINAGBAYAN」成員的身體及所表演的故事皆來自群眾。透過舞蹈、音樂的形式陳述菲律賓人民所面臨的處境。將藝術的界線打破,拓展到人民身上。且藝術表演不光停留在戲劇院,同時也出現在學校、社區、集會、街道。他們的創作也集中在描繪人民的生活。這些文化工作者舉辦工作坊將藝術大眾化,希望更多人們透過不同文化形式團結。
而在維多利亞公園的帳棚外,一名「ST Exposure」的組織者熱情邀請我進入帳棚內觀看他們所拍攝的紀錄片。我好奇地問他們是如何和拍攝對象互動,但「ST Exposure」的組織者卻不斷地和我述說,片中某跨國集團為了開採金礦搶奪菲律賓農民的土地,讓農民無法耕種,喪失生存的權利…。在這樣的對話中,我深切感受到對菲律賓文化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將片中的議題傳達給觀者,而不是影片的表現形式、創作意圖或美學意涵上的討論。
和這些文化工作者的接觸,讓我深深理解到藝術是如何可以和人民的生活緊密結合,讓藝術普及化,且轉化成群眾的語言。反觀台灣的文化工作者,許多文化表現停留在抽象層次,失去和群眾對話的能力。我們是否更該思考,藝術是少數精英享有的品味鑑賞,或藝術可以更有力地與群眾結合。而對社運工作者來說,透過這種文化形式的開展,或許可以累積更多運動的能量。
用戲劇運動吧﹗ 李哲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學生)
2006年1月10號,於差事劇場上演了一齣,由世社社發所師生與差事劇團團長鍾喬共同合作而成的「楊儒門歷史報告劇」。該劇起因於社發所一堂名為「文化行動主義」的課程,在開課老師黃德北與學生的討論下,我們決定在該課結束時能以文化的形式做出一些行動。同時,立基於「楊儒門歷史報告劇」行動的基礎上,該劇演出後也進行了一場戲劇與社會運動的討論,邀請長期從事聲援楊儒門運動的楊祖珺老師和郭耀中同學,與黃德北、鍾喬老師等一同座談。本文茲以當時對戲劇與社會運動關係的對話,作為報導的核心。
「在媒體環伺的環境下,社會運動所挪用的行動劇,往往變為一種急就章的狀況。而從事文化運動的朋友們也在這樣的操作下,失去了他們的主體。所以我期望文化也能成為一種運動的形式。」鍾喬在座談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搞行動劇的用意。對鍾喬而言,當初會以戲劇作為一種社會運動的方式,是源自與東南亞民間組織幾次下來的接觸經驗。他表示在東南亞參與活動時,有很多場合總會看到行動劇,不管是泰國、孟加拉、印度、菲律賓等等國家的社運組織皆有戲劇的演出,來自香港、台灣、日本的組織在那幾天反倒成了觀眾。他思索著為什麼台灣就沒有這樣的團體呢?
受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用戲劇與群眾接觸的可能」的啟發,於是鍾喬在台灣展開了一連串的文化行動—民眾劇場。舉凡1980年代以反對GATT為由,與東海大學學生社團「人間」所合作的戲劇工作坊,或是近年因921地震在石岡與社區媽媽所進行的民眾劇場…等等。以戲劇與群眾接觸的理念,是鍾喬在文化行動的過程中不斷對話的核心。
2005年因楊儒門一事,差事劇團與社運團體在二林合作了一個農村營。營隊期間除了進行農村問題討論、田野調查等等,並再一次以戲劇工作坊的方式與當地群眾對話。這次文化行動主義課程,也是在這樣的想法下,鍾喬與社發所的師生們一同構想了「楊儒門歷史報告劇」。黃德北所長表示,希望能使學生在戲劇的參與過程中,如劇本資料的收集、閱讀與揣摩表演下,能有一些認識上的轉變。此外,除了希望這個稱為文化「行動」主義的課程能真有一個行動外,也能繼續積累聲援楊儒門運動的能量,與社會有更多的對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受理楊儒門一事的檢察官也來到了現場觀戲。
從中不難理解,民眾劇場不只是一齣戲,就像「楊儒門歷史報告劇」一樣,它更可能會是一種使參與者轉化,並與社會對話的過程。就戲劇與社會運動的關係,我想在座談尾聲中鍾喬的一段話,可以是一個最好的結語:
「演員是戲劇中的主體,戲劇的事件本身是副體。而我們要作的就是如何持續形塑演員的主體,並因此讓演員加入此事件的運動,成為該運動的主體。」
|
|
|
|
|
本週媒大事
1.AZN電視頻道 為亞裔美國人發聲
在美國,非裔、西裔因母語大多統一,因此資源集中,媒體能成氣候;而亞裔因語言種類繁多,亞裔族群長期各自為政,滿是嘈雜分裂的聲音。於去年四月開辦的AZN有線頻道,即是針對亞裔觀眾成立的電視台,針對年輕、富有、說道地美語的亞裔觀眾,製作專屬節目以及向亞洲各國電視台購買影片;經過市場調查,AZN發現儘管亞裔各族文化有所差異,但年輕人對體育、功夫、新聞、電影有興趣,因此在內製節目方面,設計了「亞裔論壇」、「NBA和姚明」以及實境節目秀等,以共同關心話題激發回應,打造亞裔族群圈。
小編媒批:美國的AZN電視頻道如此體察亞裔美國人的需求,不外是為了創造出更有效的市場區隔,明確的頻道閱聽族群是更易於尋求特定的廣告主,「打造亞裔族群圈」「成為全球最大的亞裔有線電視」不外乎是一種行銷策略下的想像?
2.KURO急轉彎 邁向合法化
線上音樂市場今年進入戰國時期。今年最受注目的兩大事件,分別是入口網站龍頭業者雅虎奇摩進軍線上音樂市場,另一個則是擁有四十萬會員的線上音樂平台飛行網Kuro,一改過去強硬的態度,與音樂著作權人積極斡旋談判,強烈表達願意付費及提供合法音樂平台的立場,據了解,雙方均樂觀認為今年內可以達成共識。飛行網表示,未來將朝合法線上音樂平台業者的方向來努力,該公司也願意把目前的P2P平台進一步改良及進化,以符合音樂著作權人的期望,至於將採取什麼樣的商業模式,目前雙方還在討論當中。
小編媒批:明眼人一定看得出來,這是合作營利之下的妥協,合法化機制在於向消費者削更多的錢,音樂著作權也是為了保護營利組織的一套機制,音樂的數位型式早就引領著新的音樂營利模式,唱片公司砸大錢的包裝與行銷,而音樂創作人的收入卻似乎沒有隨之增加!
|
|
|
|
|
媒論壇
除了限制 我們還可有什麼作為? 文/林靖堂
前鎮子新聞局長與立法院又為了韓劇等外來片的問題吵的不可開交。其中,單純只禁是否能夠達到保護本土劇之效?這是許多人對於新聞局最大的質疑。就此,筆者想要提出一些保護本土影視產業的思考。
台灣的廣電市場太小而頻道數量與競爭者太多,台灣多數的媒體亂象由此而生,這已是眾所周知之事,傳播學者也有許多人在此多所有著而意圖解決問題。此般過度競爭,所導致台灣本土影視產品的粗織濫造,亦是關聯處處,以此,我們如要思考振興本土影視產業的第一步,應是整頓台灣當前的廣電市場,並建立機制獎勵與扶植之,而非單單禁止外來片的播放。市場整頓後,我們應回到台灣影視製作過程的各個環節來看,從每一齣節目的劇本發想、資源資金籌措、拍攝過程,乃至於後製作,與節目的行銷映演等,每個環節似乎在台灣都有問題要處理與規劃,那我們是否要思考從內部整頓的重要性?
再者,由於近半年來部分演藝人員所發生的新聞亦告訴我們,我們似乎更要去關注演藝人員,甚至一般製作節目的影視工作人員的「勞動條件與工作環境」等問題。筆者近來翻閱諸多文獻資料,發覺,我們似乎很少人去關注這些默默在每個綜藝節目與連續劇等影視產品後工作的人們。這些人包括導播、助理導播、攝影師、燈光師,乃至於場記、助理等。在學界在業界,有多少人關心這群人的生存環境呢?有多少人關心製作一些優良紀錄片的獨立製作的導演們,他們接案子的情況往往很不穩定。這些人是製作節目的根本資源,試問我們多少人關心過他們?如果他們的工作環境與勞動條件是如此的不穩定,我們又何來有精采的節目可欣賞?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分出一些心力,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給這些節目製作的核心人物一點重視,多點穩定的生存條件。
以此,我們是否應要期待與推動,立法院、新聞局、文建會、NCC、勞委會,以及各大媒體財團,甚至教育部(藝專與藝校等人才培育機構)等單位,分出多點時間與力量,制定一些真正有效的影視產業政興政策,來幫助台灣的影視工業,從每個影視產業的生產環節的「根本」救起!
|
|
|
|
|
媒邀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yahoo.com.tw)。此外,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