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1-26》 |
本期內容 | |
◎形上的流亡:靈魂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哲學之六 | |
◎教育論壇:教師勞動基本權初探(下) |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形上的流亡:靈魂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哲學之六 | |
宋國誠 | |
1979年的《潛行者》(Stalker)是一部探索人類心靈密室、勇闖靈魂內核的玄秘之作,其意像之深邃、境界之渺遠、技巧之柔美,為至今人類電影史上所罕見。《潛行者》實際上是一部哲學電影,既帶有一種對海德格「存在之遺忘」的自絕性回撥和甦醒,也帶有對佛洛伊德潛意識學說的禁忌式挑戰。電影本身說明了這一時期的塔可夫斯基已走入一種形上理念的流放之境,像似一位靈魂工程師,更像一個性靈雕塑家,帶領觀眾通過精神的雜蕪和荊棘,向人類自我意識的無底深淵,匍伏縮行,縱身墜落。 我的王國不屬於這個國度 電影背景座落在俄羅斯一個村落,有一天一顆莫名的殞星從天墜落,造成大批村民死難,倖存者慌亂逃離這一災區且消失不見蹤影。20多年來軍隊始且終對這個「區域」實施戒嚴,後來傳出那個區域有一個「密室」,人類若是進入密室就可以滿足深層的意願,窺見自我最純真的面貌。曾有一名叫波苦潘(Porcupine)的潛行者帶領一群痛苦而絕望的人群,秘密潛入這個密室。雖然波古潘獨自一人返回,且攜回許多金銀財寶,但卻在一個星期以後自殺。 一位作家為了尋找創作的靈感,一名科學為了探索宇宙的真理,兩人僱請一位受訓於波古潘的潛行者(Stalker)帶領他們前往密室。在通往密室的路上,充滿了恐怖和陷阱,沿路的景象一瞬數變、如幻似真,物體不斷變換位置,地形不斷改變面貌,一種像似既來自超自然的神力,又像似來自自我的憂懼和疑慮,一直阻礙他們膽大而痴妄的探索。儘管他們最終突破最困難的邊界來到了密室,但在面臨實現深層願望的時刻,竟對什麼是深層意願感到迷惑和盲然,甚至在密室之前裹足不前,害怕面對真實的自我。一時之間,「密室」本身的超能力對一群「自我迷失」的人,似乎顯得毫無意義,一路走來的恐怖歷險全部轉化為內在的驚慌和失落。神秘的密室固然被尋獲,密室內的景物像似人類罪惡積存、靈魂碎裂滿地的記憶墳場,而靈魂的本質依然處於迷惑之中。 《潛行者》旨在表達自我意識的深度歷險,然而,這種走向自我的過程絕不是一種尋奇獵豔的探險,而是充滿殘缺與破損的體認,它一如穿越驚悚陰溼的隧道,又像跨越荊棘密佈的荒谷,在歷經折磨之後最終發現,自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充實完整的核心,自我的探索將只是一個永遠無法圓滿的追求。 影片中,「密室」裏撒滿了硬幣、針頭、武器以及宗教聖像,象徵著這個世界不僅善惡雜陳,而且是美德與罪行相互鬥爭且最終屍橫遍野。硬幣意味著貪婪和積斂,針頭意味著菌毒和疾病,武器意味著殺戮和迫害,聖像意味著悔悟和救贖。密室是人性暗室的象徵,但是當三人進入密室之後,顯露的並非人的深層願望的實現,而是私心與原欲的暴露。實際上,作家根本不相信「密室」存在的意義,科學家更是陰謀不軌,妄想毀壞密室以免真理被他人所占有。作家與科學家進入密室之後再也無法出來,這意味著自我的失敗和沉落,自我的追尋演變成自我的迷失。只有潛行者成功走出密室,這意味著「走入另一個世界以實現自我」的隱喻。 塔可夫斯基仍然對潛行者寄予道德的厚望,潛行者代表著人類意識的最高形象,一種為了精神的永生而願意犧牲個體生命的典範,在此意義上,自我的歸返意味著面向死亡的超越,因為這個世界已經徹底腐敗,正如聖經《約翰書》所言:「我的王國不屬於這個國度。」 鄉愁─靈魂的不治絕症 拍完《潛行者》之後,塔可夫斯基離開了蘇聯來到義大利,從此,塔可夫斯基就再也沒有回到他的祖國。 1983年的《鄉愁》在義大利拍攝完成,劇本是由塔可夫斯基與義大利著名劇作家托尼諾‧蓋拉(Tonino Guerra)所合寫,由功力深厚的攝影師斯文‧尼克維斯特(Sven Nykvist)掌鏡。片名本身就像一句籤語,預示了塔可夫斯基從此將承受「流亡」這一精神的不治之癌。踏上流亡之路的塔可夫斯基開始真正體會了作為一個失去故國領土之「異鄉人」的蒼涼之感,更感受到一個苦尋精神出路而惶徨不安之局外人的疏離感。 《鄉愁》描寫一個俄羅斯詩人安德烈‧哥查可夫(Andrey Gorchakov)為了替一齣歌劇撰寫材料,到義大利尋找一位農奴音樂家帕維爾‧索斯諾夫斯基(Pavel Sosnovsky)的生平事蹟。然而義大利不只是一個「地名」而已,而是一個人類文明起源的隱喻,但它已經離開人類很久遠,羅馬已成廢墟,不再是智者們漫遊行走的場所。義大利之行也不只是蒐集創作材料而已,而是一場渴望人類原初智慧的朝聖之旅。 帕維爾‧索斯諾夫斯基是一個流亡俄國的義大利詩人,因為無法承受鄉愁的折磨寧可返回故鄉淪為農奴,最後死在自己的土地上,以自己的音樂埋葬了自己的驅體。在此意義上,「尋找索斯諾夫斯基」也不只是探訪一樁陳年軼事,而是靈魂知音的苦尋,對一個消失的文化英雄的懷念。整部電影由眼前的幻象和模糊的記憶所組成,煙裊迷霧的鄉間,黑白對比的草原,無主無愛的野花,冷默的人群,無法溝通的誤會,整個世界像似失去了空間的包圍而陷於無邊的深淵,真實的景物溢出了時間的軌道而失去了存在的依托。衰敗、破舊、冷澀,成堆的空瓶,廢舊的輪胎,斷了前輪的自行車、倒落的雕塑,佈滿蜘蛛網已無法辨清面孔的鏡子,這一切意喻著文明的塌陷,人的迷失與無助。 重返信仰的故國 哥查可夫遇到了一個老人多明尼克(Domeni-co),傳說中曾經是個數學家,他把自己的妻兒鎖在家裏長達7年,似乎不願自己的親人遭受外部世界的污染。詩人前來拜訪老人,室內只是一些破落的器物,但卻是詩人夢中故鄉的回映,詩人想起家鄉的妻子和小孩,想起父親的形像和幼時的生活。詩人憂鄉情切和老人憤世棄俗的心境在這小屋裏交會契合,一種末世的蒼涼彌漫整個屋內,詩人應允了老人死前的囑附,要護送「火靈」到河的對岸。 多名尼克是一個精神上無家可歸者的象徵,是這個世界上失去所有精神支柱而抑鬱寡歡的畸零人,更是流亡異鄉的塔可夫斯基心靈痛楚的寫照。 老人預言世界末日已經來臨。老人來到羅馬向公眾演講,他站在奧瑞留士(Marcus Aurelius)的古老雕像上向眾人宣講他的末世論,並宣誓將以自焚警告世人,他告訴廣場上一群麻木不仁、呆若木雞的眾人,人們只要看看大自然,就知道生命簡單得有如稚嬰或芻兒,人們應該回到我們的生命源頭,回到我們誤入歧途的那個第一步,回到我們本真和始源,找回那已失去的信仰。老人點燃澆滿汽油的身體,以一身的焦黑來見証末日的預言。然而,死亡對老人來說不是個體的終結,而是重返信仰的故國。在此意義上,「鄉愁」具有雙重的意義,它既是此生的流離也是面向彼岸的歸心。 而毫無疑問的是,多明尼克正是哥查可夫分裂自我的「另一半」,哥查可夫在多明尼克身上看到的是一個精神陷入極度困惑的自我,於是,一種像似萬年隔世卻又近在身旁的「同心共鳴」穿流在兩人的同感和互憐之間。老人的遺言─哥查可夫為他點燃臘燭並護送過河,像似一場安魂之祭,一種信仰路上真正的返鄉。在上帝的懷裏,人不再被鄉愁所苦,因為離開了塵世,人就不再孤獨。 詩人患有心臟病,但依然決心履行對多明尼克的諾言。在歷經兩次失敗之後,詩人捧著然燒的燭火,越過水池,一步千斤的渡向對岸,終於完成了保護信仰和靈魂的火焰不被吹熄的任務。在任務完成之後,詩人終於獲得了心寧的平靜,他閉上雙眼,在長長的石階上安然逝去,此刻傳來貝多芬的《歡樂頌》,為死去的靈魂奏起了悲歌,此刻回憶中的故鄉不再鄉愁寄情的夢境,而是信仰安息的淨土。(2月9日續) |
|
(回目錄) |
教育論壇:教師勞動基本權初探(下) | |
羅德水(教師) | |
(四)教職神聖說:無可諱言,教師於我國傳統社會中確實有其特殊之地位,然而,無論教職多麼清高神聖,也全然無法改變教師「受雇主僱用從事工作獲致工資」的勞動者身分與事實,教師階級除了是一般所認知的教育專業人員外,亦是受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之一般人民,怎可因為其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即否定其在憲法所應獲得保障之各種基本權利?進一步分析,主張教職神聖其實也隱含著「教師非工人」的立場,筆者以為,統治階層將受僱者區分為「工人」與「非工人」之作法,其實亦帶有將教師視為統治階層的禁臠與工具,並分化整體受薪階級的企圖,其目的在於防止教師與勞工進行連結,以進一步弱化台灣之工會運動。(羅德水,2003) (五)教師專業說:表面上看,這個反對教師工會的理由似建立在尊重所謂教師專業的基礎上,實際上,則不乏連帶把工會運動「不專業」的偏見定型化,甚至藉此將教師運動隔絕於整體社會運動之外的企圖。問題是,誰說工會與專業非得擇一而行呢?以教師為例,若從職業社會學來分類,教師是所謂的「專業白領勞工」。換言之,不因其為白領及所擁有之專業,而失去所謂的受雇勞工的身分!因此,所謂的「專業」根本不應該成為禁止組織工會的理由。(劉梅君、羅德水,2005) 行政部門此種「工會主義」(unionism)將影響「專業主義」(professionism)的論調其實有兩個更為深層的指涉,教師不是勞動者,或勞動者不具專業,我們以為,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是對全國九百萬勞動者的污辱,工具化的所謂「專業主義」不僅無法提昇教師專業,更恰恰是教師族群追求專業的最大阻礙。準此而論,所謂「工會主義」根本就是「專業主義」的先行與基礎,完全無需分開處理。(羅德水,2005) (六)資方恐嚇說:自全國教師會發起2002年928大遊行以來,教師組織爭取勞動基本權之努力未曾停止,然而,教育部易曾多次公開表示,「全教會若執意要組工會,按邏輯應該名實相副,採行符合勞工的制度。」 問題是,何謂「符合勞工的制度」?「勞動基準法」第八十四條指出,對於「公務員兼具勞工身分者」,基本僱用條件,應適用公務員法令之規定,但若所定勞動條件優於公務人員法者,從優適用,不發生兩者保障相牴觸的問題。此處所指公務員應為廣義公務員,教師理應適用,與釋字308號解釋文並不違背。亦即是說,教師組織工會是基本人權問題,只要是受雇者都應該有這樣的權利,職場福利與結社人權根本就是兩個問題,豈可混為一談? 其實,教師既有權益大多來自法律的保障,例如公教人員保險法對於教師保險之規定、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對於教師退休之規定、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對於教師撫卹之規定,這些規定都是立法院三讀通過經總統公布之法律,可視為法定之教師勞動條件,即便要改變也需經勞資協商與正常修法程序,由此可知,組織工會與教師既得權益是否變更並不必然相關。 (七)反對罷教說:有關教師是否應擁有罷教權,確實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不少反對教師組織工會的論者,即是以此作為反對教師工會的理由。基本上,公部門的受僱者與私部門一樣應享有勞動基本權的保障。勞動者之基本三權乃是一組權利之三個部分,相互配套而共同發揮作用,不可或缺其一或妄加割裂,(黃越欽,2001)限制公部門受僱者之罷工權是否具有足夠之正當性尚待釐清。 再者,「教師組織工會將行使罷教權,行使罷教權會影響學生受教權益」的推論實過於簡化,且缺乏實證基礎。試想若教師缺乏合理的工作條件、專業自主性被不當干預,受教品質勢必也將落空。西方先進國家教師享有勞動三權是社會早已有的共識,試問這些先進國家的學生實際上受教權被剝奪、被侵害了嗎?經驗世界裡,即便法律賦予教師百分之百合法的爭議權,台灣的教師又如何可能動輒發動抗爭?畢竟任何沒有社會正當性的罷教,幾乎也沒有成功的可能。 更何況,工會發動罷工還要經過現行勞動法的嚴格把關,「工會法」第26條規定,「勞資或僱傭間之爭議,非經過調解程序無效後,會員大會以無記名投票經全體會員過半數之同意,不得宣告罷工。」足見要成功發動一起所謂合法的罷工並不容易。此外,有論者以為,教師為廣義公務員,教育工作具有公共性格,教師不應擁有罷工權利。事實上,具有所謂「公益性」之職業豈獨教師?從郵政、電信業到公共運輸,不也具有所謂的公共性格? 反過來說,如果教育改革與教育商品化、市場化造成之民怨已達無以復加的地步,人民要上街抗議,又豈是任何法律所能加以限制的?以國外經驗為例,也絕非是所有罷工都是合法的,任何成功的罷工,關鍵在於社會的支持,而非只是法律的授權。 教師組織工會之方案與修法建議 有關教師組織工會之問題,教育部「教師與教師團體之定位與合理協商、協議權」工作小組,曾做出以下幾點重要結論(教育部,2002),頗值得各界參考: (一)教師組織工會之結社自由不應否認,工會法第四條之限制應予修正。 (二)教師之工會與教師之專業團體並非性質絕對互斥,教師可同時加入工會及專業團體。教師之工會與教師之專業團體這兩種團體之功能也並非全無結合之可能,但必須完整而能發揮實質功能。現行教師法關於教師會任務之規定應作修正調整。 (三)教師組織採強制入會制並非當然違憲,應視其採強制入會制之必要性而定,否則工會法亦同樣有違憲之問題,但如自願入會制能輔以防止搭便車之規定(團體協約法修正草案第十五條),則強制入會制並非絕對必要。 該小組對於教師組織工會之方案,另有如下建議:方案一:教師直接依工會法組織工會。方案二:直接以教師會為教師工會。方案三:以特別法規定教師工會。限於篇幅,筆者於此不擬進一步探討,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依何種方案,有違憲之虞的工會法第四條條文,均應儘速做一修正。此外,由於我國憲法並未明文保障勞動基本權,是否於下次修憲時,將勞動基本權納入,亦值得進一步思考。(劉士豪,2003) 代結論:讓教師工會引領社會進步 早在民國13年,孫中山先生即曾以大元帥名義頒佈「工會條例」共21條,其中第一條即明訂,「學校教職員、政府機關事務員,得適用本法組織工會。」(中國勞工運動史編撰委員會,1958)詎料在21世紀號稱人權立國的今天,台灣的教師卻仍然無法享有組織工會的勞動基本權,直讓人不覺今夕何夕?事實上,在相關法令未做修正之前,目前已有多個教師工會陸續成立,筆者呼籲:眼下該關注的似乎不是追著教師工會的適法性問題窮追猛打,而是國家如何正視法律遠遠落後於現實的尷尬,如何解決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卻不承認教師工會的荒謬。 勞動基本權的形成與確立,通常經歷「禁止彈壓」、「消極容忍」、「積極保障」等三個階段的奮鬥,才逐漸在先進民主國家中獲得普遍確立(李允傑,2002)。吾人相信,人權立國絕非只是口號,而是一種對於民主的實踐,相信經由各界對於教師工會的討論,可以喚醒更多的國人共同關注包括教師在內所有受僱者的勞動基本權問題,進而落實人權立國的理想。 |
|
(回目錄)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