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期主筆: 紀大偉 木馬新書搶先看:《47個流浪漢種》李佳穎 木馬文化作家專欄: 一直死的祖母 李佳穎 |
||
|
||
上次我在電子報提及美國大學生之間最具人氣的交友網站,臉譜(www.facebook.com;如果看倌可以借到美國大學生的電郵,就可以登入)。臉譜才成立兩年,但在年輕人之中的普及率極高,可以想像不久之後這個公司就會被高價買走。
臉譜的創立人本來是美國明星大學的學生,因為感嘆美國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冷漠,不易交友,於此創立這個學生專用網站。結果大受歡迎,幾乎成為「建立人際關係」的烏托邦。正是因為一再有學生向我邀約,我才登入該站,大開眼界。
這個站和其他交友網站有何不同呢?因為臉譜的網友以大學生為主,「素質整齊」(年紀類似,文化水平類似),而非其他網站以社會人士為主,網友就特別放得開,盡可能公布個人訊息(包括日記,照片),以便「廣結善緣」。
但是,是誰在「看」你的資料呢(為了行文簡潔,我接下來用「你」來指稱網友)?除了你的潛在朋友之外,也包括你的潛在敵人。
一,一廂情願的學生:他愛你,可是你不愛他──這種事,在社團和網路都一樣發生。他可以在網站收集你的照片,手機號碼,追查你的關鍵字(於是就可以追蹤你的交友網絡),然後一直打電話給你,甚至去你家巷口堵你。你會問:誰哪麼傻,在網上公布那麼多個人資料啊?可是事實証明,這種網路單戀狂防不勝防。
二,校方:許多學校本來很難追蹤酗酒,裸奔,喀藥的學生,沒想到這些學生竟不打自招,全在臉譜網站上承認(因為足以向同儕炫耀),甚至藥友之間都有聯結,於是校方就輕易地一網打盡。別忘了,校警也有學校電郵,也可以上站啊。
以上校方利用臉譜網站監控學生的情況,網站和學生都深表不滿──問題是,這些學生並沒有被逼供,而是自願在網站上得意炫耀他們的頑皮啊。
另一種校方介入的動機,就比較讓網站和學生難以反對了。偶有學生自殺,在網上留下自殺日記;也有學生被網友姦殺,在網上留下對話記錄。這時,網站就變成非用不可的辦案工具──網路隱私被擠到死角。
三,未來的雇主:美國雇主在招聘員工時,依照法律,並不可以詢問員工的隱私──老闆不可以問員工是否已經結婚,更不可以問員工是不是同性戀。聽起來是不是尊重得不可思議?美國的法律本來就很驚人。然而,眾多老闆還是想要刺探員工的私生活。他們大可以借到大學電郵,登入臉譜網站,進而查探某員工在大學時代有沒有和同性交往,交過多少情人,有沒有喀藥,是不是猶太人……。情報垂手可得,企業界向來不手軟,為何不拿呢?
除了這三點之外,還有別的危險。我下次再談。 |
||
《47個流浪漢種》,李佳穎著 迷信的流浪漢、會唱歌的流浪漢、說謊的流浪漢、不像流浪漢的流浪漢,城市裡不同個性的流浪漢,短短的數行文字勾勒他們的習性和氣味,無須對號入座,不用按圖索驥,也許每一天你都和其中一位擦肩而過。中時開卷2005最受期待文壇新浪李佳穎散文小品《47個流浪漢種》。 插圖繪者張雙鳳是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的新銳插畫家,特殊的風格有異於其他繪本,畫面遊走現實和奇想間:牆上浮現的臉孔、紙箱伸出捧著花束的手掌、圖騰般的眼睛……,略帶歐風的47幅插畫,誘引讀者對「流浪」產生更多想像。 李佳穎首部小說集《不吠》獲王德威、唐諾等學者作家大力推薦,現在,李佳穎以圖文書形式延續其獨樹一格的文風,以最簡練語言呈現流浪漢對話,卻引人反覆思索,藏在他們對話底下的深層涵義,這群流浪漢是世上最「意在言外」的表演者。 作者介紹 李佳穎,一九七七年夏天生於台北。交通大學外文系畢,現就讀科羅拉多大學語言學研究所。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著有短篇小說集《不吠》(木馬文化出版)。並獲選為2005年中時開卷最受期待文壇新浪。 內容摘錄 (十六號)超人氣 臉紅通通的流浪漢十六號寫了一首歌叫做「流浪漢十六號之歌」。 歌詞是這樣的:「十六 號來了 十六號來了 流浪的十六號 拜託 拜託 」 他輪番在整座城市的地下道裡走唱,引起許多人圍觀。 「拜託什麼呢?」我問他。 支持我,拜託拜託。 「支持你什麼呢?」 我這個人,拜託拜託。 「可是沒有事件我們要如何表達對你的支持呢?」 「那絕對不是問題,」他說:「請在我臉上呼個兩巴掌表示您的支持。」 圍觀的人看著我,我覺得很尷尬,只好意思意思在他臉上按了兩下。 「您是今天第兩萬三千五百一十九──二十個訪客。」流浪漢十六號大聲宣布。 名家推薦短評 伍軒宏 作家,政大英語系講師 誰為流浪漢編號? 流浪有性別之分。男人逃逸、遁走,男人是流浪漢。女人和流浪漢在一起,可能嗎?流浪 何時停止?地下的流浪漢,地上的男人,界限難分,卻有類似的多樣面貌。 勞倫斯曾經寫過處女與吉普賽人的連結,李佳穎想像女子與流浪漢的接觸。她的鏡頭快速 移動,文字跳躍像詩句,女性聲音在大漢小漢之間穿梭,編織異質的介面。 , 可惜沒有惱人的氣味。但他們各式各樣,提供人類經驗的原型,呈現男女遭遇的隱喻。 讀者一定可以從他們身上,得到想像體制邊緣的樂趣。 馬世芳 寫作者,廣播人 李佳穎的文字,極聰明而機鋒盡藏,極細緻而不造作,沈著節制,無視時俗,卓然自成一
家,非凡人所能效顰。《不吠》已經證明她足以躋身當代華文世界最頂尖的短篇小說作家 之林,《47個流浪漢種》則讓我們進一步見識到這位有著「大聯盟實力」的寫作者,如何 不動聲色展現她洞燭人世的才華。
|
||
| ||
| ||
每月第一、三週刊出。 本周推出 一直死的祖母 李佳穎 |
||
一般狀況下,漢語的「死」是述語動詞,描述一個沒有終點的狀態,不像「打」、「踢」、「跳」等動作動詞,可以重複一做再做。小朋友在學習與認知的過程中,如果學會了表重複動作的語法,卻尚未懂得「死」的概念,便可能在看見媒體重複播放一則新聞時,說出「他一直死一直死」這樣的句子。 我們忌諱說「死」。口語上我們總是有許多方式來避開「死」這個字。我們說他「過去」了。他「走」了。他「去世」了。他「往生」了。他「不在」了。他「回老家」了。他「告終」了。他「闔眼」了。他「不會回來」了。我們喜歡將人生比為一趟旅程,或將生與死喻成兩塊無交集的空間,因此這些代「死」而生的動詞或狀態描述本身多半帶有「行走」與「跨界」的意涵。 我是二十世紀末的台灣大學生。大學時若翹課或作業不交或遲交或請假或考試考爛想求過的時候,常見的理由大概不出交通(車禍、塞車、宿舍門反鎖)、疾病(感冒發燒腸胃炎)、科技(email漏接、電腦當機沒有備份、印表機爆炸)、外務(寵物病痛、各類比賽、自己失戀或室友失戀)等範圍。在美國我開始有機會以對反的身份,接觸到二十一世紀初美國大學生各式各樣關於翹課或作業不交或遲交或請假或考試考爛想求過的理由,發現台灣與美國的大學生之間一個極明顯的不同。 先讓我們把前提拉平。假設――假設所有理由皆為藉口,是大學生為了達成目的而撒的謊,那麼比較兩國大學生的種種胡扯,最大的差別大概便是親友死亡這件事。 我不記得自己大學時聽聞過同學間有誰為了學業成績而在口頭上賜死自己的親友。然而在美國,每到大考前(甚至不必到期末)一班二三十個學生就一定有不只一個的學生親友會死亡(通常是祖母或高中摯友),於是他們或必須返鄉奔喪,或太過悲傷而無法唸書寫作業等。一開始每每有學生來告訴我他的誰誰誰死了,我一律相信(意思是,比相信那些告訴我他的電腦死了的學生還要相信),但一段時間下來,事情發生的頻率讓我無法不感到懷疑。 後來我收到一篇網路上流傳的偽論文:〈祖母死亡/大考前症候群與美國社會覆亡的潛在危機(The Dead Grandmother/Exam Syndrome and The Potential Downfall of American Society*)〉,才知道我的懷疑並不寂寞。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指出「長久以來一直有人提出此論點:大考前一週對大學學生的親人們而言是一段極危險的時間……」簡單說,文章立論為:「美國大學生的祖母在大考前夕猝死的可能性比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裡都要高上許多。」然後作者在一番偽田野調查與圖表後,反推出這些學生家人死因必然為「過份憂心該學生考試結果而在考前緊張而死」,並以此為結論提出了三個解決方法:一、廢除考試。二、只准孤兒入學。三、教學生對家人撒謊(寧願說他們去從軍或參加邪教或被外星人綁架等,反正絕對不是去上大學,以免家人對其成績過度擔憂)。這份報告並將美國大學入學率升高與高離婚率擺在一起解讀,認為大學教育普及造成祖母猝死的機會大增,家族基於安全理由,必須增加每戶祖母數,而唯一的方式便是離婚再結婚,因此離婚率才會居高不下…… 文章很可能出自一個百無聊賴的無奈助教,然而至今我仍無法想像那數量大到足以激出這篇偽論文的現象――那些曾經為了幾天寬限而在嘴上賜死祖母(假設無數的祖母們此刻仍健康地活在某處)並表現得極度哀傷的美國大學生――他們輕鬆說「死」的能力比〈南方四賤客〉卡通裡每集都要死一次的阿尼還要令我驚奇。 *〈祖母死亡/大考前症候群與美國社會覆亡的潛在危機(The
Dead Grandmother/Exam Syndrome and The Potential Downfall of American
Society)〉原文:http://www.cis.gsu.edu/~dstraub/Courses/Grandma.htm | ||
李佳穎 一九七七年夏天生於台北 交通大學外文系畢 小說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等獎項 現就讀科羅拉多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班 |
||
木馬文化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