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章波(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佛」是哲學的、也是宗教的個人內在成長的指引。在佛陀創見之下,發展出自覺、覺人、覺滿三層級。自覺,以智慧解脫個人痛苦為主的生活的理念及作為;覺人,以慈悲之心延伸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造福別人,讓大家都沒有煩惱;最後關懷到整個環境,天人合一,非常的覺滿。
隨著外在環境的轉變、衝擊,當代的「佛」也有不同的適應、回應、轉化。以漢傳佛教為例,當印度佛教傳到中國,中國因為本身已有孔孟儒家及老莊道家的哲學思維,所以佛教很快就漢化、本土化,成為禪宗──最無宗教氣息的中國化佛教;而在藏族,因為藏人本身就有神秘主義的認知,因此發展出密宗之流的藏傳佛教特色。
近代西方世界的文化特色,是宗教的沒落、理性邏輯的進展及資本主義之重商社會。造成當今環境衝擊有兩項主因,一是人口增加,往年出生率低、死亡率高,都能夠有效地壓抑人口的膨脹,但今日醫療發達,人口劇增;二是工業革命以後,物質取得非常方便,加上資本主義的推波助瀾,人類追求私利,因而造成環境更大的破壞。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佛」應如何發展?在西方的文化衝擊之下,漢傳佛學一定要綜合其優點,提出有效的因應。
在自覺方面,人類基因數十萬年來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人的自覺機制,本質上還是和佛陀所創的年代相同,沒有差異。但今日科學科技,尤其腦方面的研究成果顯著,正可以在佛法、禪宗思辯上加以應用,讓抽象的哲學思維更加有其實質面的基礎,例如有的證實了佛的論點,有的則補足其在哲辯上有所缺失不足之處。
我們的腦有許多分區,個個分區之間又相互連結,因而能協調一致。例如參與覺性的區域為副腦之一的邊緣系統及右大腦半球的大腦皮質;靈感就是覺性的一種表徵,用理智邏輯思維產生不了靈感,但經重重困境之後,突然轉換到覺區,就有可能產生靈感,心靈越自由,靈感就越容易產生。禪宗互用哲學思考和覺性的方法,也就是說左右兩個大腦半球都有交替使用,是為完人。又人的成長過程中,小孩子的腦中有很多神經元,因受到刺激而存留下來,且因為人人有不同的刺激,而人人有不同的認知、思維及作為。現在認知科學之發展,對開悟機制、第八識、三世十二因緣等應可有更新、更合理的解釋。
今日環境的破壞已有燃眉之急,要真的做到個人與環境都要覺滿,一定要有非常不同的作為。第一個基本作為,要體會在西方物質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衝擊之下,人人都受到危害,已經沒有辦法「個人」心淨就可以「國土淨」,所以佛教的覺醒者一定要深深地改變行為,不可以只隨緣地覺人。因為不讓每一個人都脫離資本主義的物慾衝擊,地球及人類是沒有希望的。一定要積極覺人,不能再隨緣地布施,來解決人與環境的困境。
第二在覺滿的標地上要以尊重生命為主。漢傳佛教是不殺生的宗教,可是植物是整個地球很重要的一環,所以不是單純地吃素不吃葷就可以解決問題,而是要進一步做到減量。內心的簡單、減量、淨化,反而多出更多的時間與精神來做文化的深化。少即是多。
第三,每一個人都要能避兇趨吉,快樂地活著才是真正的存有。一定要建構出努力成長與快樂連結的機制,生理學上快樂中樞、報酬中心的激發,已有科學「知其所以然」的闡明及禪宗「知其然」的作為,更重要的是要把覺人及覺滿,這樣的不懈怠,慈悲工作與快樂結合,正是最值得學佛人智慧的展現。
人類能夠隨著外在環境的變遷而調適,作出最正確、最適宜的生存之道,這也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自然淘汰下,適者生存的展現。因此也就沒有反對教改之人士所擔憂的,孩童變成像白老鼠一般的固定行為模式的悲慘結果。
覺人是自覺者的菩薩大道,快樂之源。自覺,一人心淨;覺人,人人心淨;覺滿,才得國土淨。
本文摘錄自《人生新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