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2-17》 |
本期內容 | |
◎重建民主政體 黎巴嫩還在努力 | |
◎哈里里之子承父志 反敘利亞行動復甦 | |
◎雙國記:敘利亞撤軍後的黎巴嫩 |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重建民主政體 黎巴嫩還在努力 | |
策劃、編譯■成怡夏、侯美如、唐澄暐 | |
Analysis: A year after Hariri's killing 在主導敘利亞自黎巴嫩撤軍的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遭暗殺一年後,黎巴嫩人民仍舊在試圖保護其完整性和安全性下,為重建一個主權國家和民主政體而奮鬥。他們的未來大部分仍仰賴他們在這個瞬息萬變地區的存活能力。 哈里里去年2月14日在首都貝魯特巨大爆炸中被鎖定目標炸死後,引爆國家主義者史無前例的情緒爆發。有上萬名憤怒的哀悼者走上街頭參加哈里里的葬禮,他們第一次大膽呼叫出要求敘利亞撤軍的口號──這個口號明顯暗示敘利亞政府涉嫌這場暗殺情節重大。 敘利亞在黎巴嫩的盟友也組織一個反示威遊行作為回應。示威遊行包括了什葉派教長團體阿邁勒運動(Amal Movement),約有70萬人參與這項活動感謝大馬士革政府對他們的支持。 一週後,超過一百萬人包括基督徒和回教徒,聚集在僅離哈里里和其隨從在貝魯特埋葬地點幾碼處的「自由廣場」(Freedom Square)示威抗議。他們要求敘利亞軍隊撤出黎巴嫩,並承諾不再對黎巴嫩政治事務進行干預。他們渴望自由、獨立、主權和統一。他們也想要知道哈里里暗殺背後的「真相」。 自從聯合國組成特別委員會調查哈里里暗殺事件後,黎巴嫩在國際社群中備受矚目。這個調查委員會一開始是由德國檢察官梅里斯主持,在他被比利時檢察官塞吉‧布拉姆特茲取代前,他下令逮捕黎巴嫩最高安全部門指揮官,並要求和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以及敘利亞其他安全與政治官員會面。一年後這項調查仍在繼續。 儘管調查還在進行,黎巴嫩的安全問題卻一再因為三位反敘利亞人士遭暗殺,以及另外兩位在基督徒地區受到一系列炸彈攻擊而風雨飄搖。所以指控的手指都指向敘利亞,激動了哈里里的兒子兼繼承人薩德以及很多反對敘利亞的人士在巴黎尋求政治庇護。敘利亞方面則反覆否認與哈里里的暗殺事件,以及之後黎巴嫩接二連三的暗殺事件有任何關聯。 敘利亞軍隊2005年4月的撤軍同時允許了黎巴嫩基督教領袖回歸政治舞台,前軍隊指揮官麥可‧奧恩將軍經過15年在法國的放逐生涯獲准返國,黎巴嫩軍隊總司令撒米爾‧吉吉則在11年牢獄生涯後獲釋放。 同時也舉辦了新的國會選舉—第一回沒有敘利亞人的出現。薩德‧哈里里和他的盟友贏得國會大多數席次,為未來的基督徒──穆斯林聯盟鋪路。這些戰爭時期的仇敵一起合作,並分化了過去長時間的盟友。 結果是,一個新內閣形成。哈里里長期的副手和財政大臣福阿德‧辛紐拉(Fouad Siniora)成為總理,這是教長首次加入政府。然而政治對話無法順暢進行的情況仍繼續。不同的政黨在聯合國安理會1559號決議呼籲教長和巴勒斯坦卸武的議題上,仍無法取得一致的意見。 在罷免支持敘利亞聯盟的總統拉赫德(Emile Lahoud)以及暗殺哈里里敘利亞應負的責任上,國會也無法得到共識,這加劇新玩家之間的差異,並為新聯盟鋪路。德魯士教派(Druze)領袖瓦利得‧將布拉德(Walid Jum-blat)和基督教領袖開始公開質問教長持有武器的權力,同時也對允許巴勒斯坦宗派擁有武器一事提出詢問。 「黎巴嫩內鬥爭的強度開始增加,」政治分析家阿敏‧卡莫利說:「黎巴嫩將繼續成為美國與伊朗、敘利亞交換訊息的地點。」他看到隨著哈里里遭暗殺後,建立強勢黎巴嫩國家的希望變得逐漸渺茫。他說黎巴嫩1975至90年的內戰只增加「黎巴嫩人的裂痕,這樣的裂痕只能在建立一個民主政體後消弭」。 上週憤怒的穆斯林的示威遊行,行進到基督徒聚集的阿胥瑞福丹麥大使館,譴責丹麥報紙刊登有損先知穆罕莫德形象的漫畫,這場遊行隨後變成暴動,讓黎巴嫩再度陷入新的宗派衝突。敘利亞再度被某些穆斯琳和基督徒指控在背後主使這些衝突。 這些控訴尚需留待進一步證明,不過黎巴嫩當權必須進一步調查是否這個國家逐漸走向遜尼派極端主義趨勢,將會變成穆斯林基本教義派的溫床。前情報部長麥可‧沙馬哈表示:「一年前自由的限度變得唾手可得,讓黎巴嫩內部的基督教和穆斯林宗教基本教義派勢力興起。」 沙馬哈談到遜尼派和什葉派裂痕時表示:「如果哈里里還在,這些事情不可能發生,儘管這些問題在伊拉克都存在。」他說哈里里扮演不同政治和宗教團體的「中立緩衝地帶」,能夠──儘管他和敘利亞不和──「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的歧異,防止這些衝突爆發」。他說,敘利亞的軍隊離開黎巴嫩,但是世界上所有在這個地區有利害關係的玩家都滲透甚深。 他說:「我們主權的建立端賴那些西方大使的行動,然而他們並不是在保衛黎巴嫩,而是利用黎巴嫩,把黎巴嫩當成他們在這個區域計畫中的工具。」 雖然黎巴嫩渴望自由與主權,然而許多人帶著懷疑看著美國在該地區的計畫,害怕他們在重分配伊拉克政治結構、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達成教長卸武和保障以色列安全時,再度成為強權利益下的受害者。「黎巴嫩不能擺脫這個地區政局的牽制,從巴勒斯坦、埃及到敘利亞,從敘利亞到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和波斯灣,還有伊朗。」沙馬哈說。 美國可能轟炸伊朗核武所在地,而德黑蘭方面可能採取攻擊以色列或是波斯灣的油田的報復行動,這些都會讓目前來在控制下的伊拉克什葉派反抗美國和英國目前在該地區部署的軍隊。「如果美國攻擊伊朗將會打開怎樣的潘朵拉盒子呢?在沒有像哈里里這樣的領袖在場的情況下,黎巴嫩會面臨如何的衝擊呢?」沙馬哈問。 黎巴嫩人對於黎巴嫩可否受益於伊朗的支持,以及德黑蘭和大馬士革之間的聯盟關係,還是維持中立立場,仍無法取得意見的一致。黎巴嫩的保護者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他們都擔心敘利亞政權的垮台可能會導致「另一個伊拉克」的出現,也就是穆斯林基本教義派團體和蓋達組織興起並擴張其範圍──都曾試圖斡旋哈里里遭暗殺後黎巴嫩與敘利亞之間的關係,即使國際調查報告顯示敘利亞確實涉及哈里里的暗殺事件。(資料來源/http://www.upi.com/InternationalIntelligence/view.php?StoryID=20060213-041555-6803r) |
|
(回目錄) |
哈里里之子承父志 反敘利亞行動復甦 | |
策劃、編譯■成怡夏、侯美如、唐澄暐 | |
Hariri son tries to revive Lebanon anti-Syria protest 摘要 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Rafik Hariri)之子薩德‧哈里里(Saad Hariri)12日召集大批人馬,準備為他遇害身亡父親的一週年忌日哀悼。哈里里在去年2月14日西洋情人節這天遭不明炸彈攻擊身亡,該事件大大震驚並改變了地中海東部諸國的政治局勢。 同樣身為一個反敘利亞的黎巴嫩人,薩德‧哈里里擔心被攻擊,於是在父親遇害後一直在外國流亡。6個月後,薩德‧哈里里趕在情人節爆炸案發生的14日前回到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希望讓黎巴嫩團結起來。作為領導反敘利亞聯盟的國會一員,他表示:「參與反敘利亞行動是重要的國家任務。」 由於長久統治黎巴嫩的敘利亞和爆炸案似乎有所牽連,在貝魯特哀悼哈里里的群眾轉而聚集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進行抗議活動,陣容之大前所未見。年輕的哈里里希望,當14日群眾遊行到貝魯特烈士廣場他父親的墓前時,也能懷抱著一樣激昂的團結情操及抗議熱血。 而他們的抗議真的收到了成效。黎巴嫩這次在短時間內組織起來的反敘利亞行動受到西方世界的支持,他們證明了,中東的高壓政權是可以挑戰的。並且,由於抗議者激起的外交壓力,敘利亞總理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終於從黎巴嫩撤軍,拆除所有監視器,並不得不放下身段讓聯合國針對爆炸案事件諮詢其國內資深官員。不過,雖然這波抗議行動無疑對阿薩德的政權是個打擊,但阿薩德仍然握有大權,持續和聯合國的權限角力,挑戰世界公權。薩德‧哈里里也發表言論表示,將有一波針對反敘利亞份子的「恐怖行動」,試圖要削弱黎巴嫩高張的焰氣,他說:「他們只給黎巴嫩兩個選擇:陷入混亂,或是回到從前安全建制(security regime)的高壓監控政權。」 許多黎巴嫩人並不相信敘利亞和爆炸案沒有關係,他們對敘利亞懷抱仇恨,不滿幕後黑手竟然這樣逍遙法外。雖然案發之後已有4名黎巴嫩官員被拘留在監獄,卻沒有任何一個敘利亞人被指控,更別說是定罪了。甚至就在這個禮拜,原本被批評對聯合國在爆炸案諮詢時扯謊的資深敘利亞官員利德‧穆阿里姆(Walid al-Moallem),竟然還受總理提拔,晉升外交部長。 除了聯合國的諮詢問不出什麼所以然之外,黎巴嫩境內的調查狀況也糟得一塌糊塗。黎巴嫩警方在14日中午12點56分發生的大爆炸案件上辦事不力,初步調查蒐證嚴重不足,只知道當哈里裡的護送防彈車疾駛行經聖喬治飯店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爆炸奪走了哈里里和幾位隨身保鑣的性命。 但黎巴嫩安全服務處卻無法研判那是顆汽車炸彈、或是早就埋藏在地下的裝置。他們甚至也沒法確定那是自殺炸彈、抑或遙控引爆的炸彈。由於黎巴嫩安全當局的無能,還讓兇手有機會在案發後幾小時清除銷毀關鍵證據。而雖然詳細案情還籠罩在迷霧之中,黎巴嫩當局堅信,這整場攻擊是由大馬士革策劃的。 雖然得到陣容堅強的聯合國團隊幫助,黎巴嫩專家們在幾個月的仔細調查後,卻仍然沒有找到足以證明敘利亞涉嫌的證據。一直到去年夏天敘利亞軍隊和間諜都撤出黎巴嫩之後,案情才終於在各國專家的幫助下有了點進展。其中英國的潛水小組在當地一個小艇碼頭發現了證據。小小的證據證明,黎巴嫩人的直覺推測可能是對的。 他們在地中海的海床上發現了一個卡車引擎的部分殘骸,上頭留有2千2百磅該次爆炸攻擊時採取到的炸藥。而日本鑑定專家則靠著那個引擎追蹤到了敘利亞,還查出了那輛車最後一次被看到的時候,是爆炸案幾週前,由一個敘利亞上校開著,正要穿過國界進入黎巴嫩。不過,雖然好像可以慢慢拼湊起案情的細節了,卻還沒有足夠證據可以明確指出這場令人髮指的暗殺和哪個敘利亞政權的人有關。 此外,近日阿拉伯世界對丹麥之前刊出的諷刺漫畫反彈最激烈的抗議鬥士們,也藉著這個機會齊聚大馬士革和貝魯特等大都市;對此,敘利亞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他們的抗議活動。丹麥一家報社曾登出暗示穆斯林是恐怖份子的卡通畫像,去年9月首先在丹麥報章(Jyl-lands-Posten)刊出,其他歐洲國家也在今年2月初刊出該系列卡通漫畫,12幅的漫畫中,有的給穆罕默德的頭畫上炸彈形狀的頭巾、有的把他畫成持刀的游牧民族,兩旁還有頭蓋黑布的回教婦女,暗指伊斯蘭教徒是恐怖份子,在伊斯蘭世界引起宣然大波及強烈不滿。 看來,不管是阿拉伯世界各國的政治角力,或者是伊斯蘭與國際間的強烈衝突,中東地區的紛紛擾擾會一直持續下去,富爭議性的話題也會持續在中東和全世界燃燒吧! (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電訊報http://www.telegraph.co.uk/news/main.jhtml?xml=/news/2006/02/13/wleb13.xml&sSheet=/news/2006/02/13/ixworld.html) 原文 The son of Rafik Hariri, the murdered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Lebanon, appealed yesterday for a huge turnout on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his father's death - an event that changed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of the entire Levant. Saad Hariri has returned to Beirut from six months of self-exile to try to unite the Lebanese as they mark the Valentine's Day bombing.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duty," said Mr Hariri, a member of parliament who heads an anti-Syrian coalition. When Syria, Lebanon's long-term overlord, was implicated in the bombing, mass mourning in Beirut turned into unprecedented protest rallies against Damascus.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coalesced briefly into a unified anti-Syria movement, hailed by the West as proof that repressive Middle East regimes can be held to account. Mr Hariri is hoping to kindle the same spirit of uni-ty and protest when marchers gather tomorrow at his father's grave in Martyrs' Square in Beirut. Under diplomatic pressure that was energised by the protests, the regime of Syria's President Bashar al-Assad pulled its troops out of Lebanon, dismantled much of its spy machinery and suffered the ignominy of senior members facing United Nations interroga-tion.But while this has undoubtedly weakened the Assad regime, it remains in power and continues to def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ome of the Arab world's most violent protests a-gainst the Danish cartoons of Mohammed were in Damascus and Beirut, with the apparent connivance of the Syrian government. And this weekend Walid al-Moallem, a senior Syrian official who was criticised for lying to the UN inquiry into the Valentine's Day bombing, was pro-moted to the position of foreign minister by President Assad.For the many Lebanese who distrust Syria, there remains a strong sense of resentment that those who were behind the bombing have got away with it. Four Lebanese officers remain on remand in jail but no Syrians have been charged, let alone convicted. Months of detailed investigation by Lebanese ex-perts, helped by a well-staffed UN team, has so far failed to find conclusive evidence of Syrian involve-ment, Mr Hariri stayed abroad fearing for his life after at-tacks on anti-Syrian figures in Lebanon. He said a wave of "terrorist acts" against anti-Syrian forces was designed to weaken Lebanon. "They are giving Lebanon two alternatives: chaos, or a return to the se-curity regime, a regime of tutelage and domination." The initial inquiry by Lebanese police into what happened at 12.56pm last Feb 14 was hopelessly in-adequate. What was clear was that a huge blast killed Mr Hariri and several bodyguards as his convoy of ar-moured cars swept past the St George hotel. But the Lebanese security services could not work out if it was a car bomb or a device planted under-neath the road. And they had no clues whether it was the work of a suicide bomber or a remote detonation. The incompetence of the Lebanese security au-thorities, who allowed a bulldozer to clear away cru-cial evidence just hours after the blast, convinced many that the whole affair had been organised by Damascus.It was only after Syrian soldiers and spies left Lebanon last summer that progress was made with the inquiry supported by international experts, including a British diving team, who found evidence in a local marina. From the Mediterranean seabed they recovered parts of an engine from the truck that carried the 2,200lb of explosives detonated in the blast. Japanese forensic investigators were able to trace the vehicle to Syria where it was last seen being driv-en by a Syrian colonel across the border into Lebanon three weeks before the blast.But while the inquiry has been able to fill in some of these details, it has not found enough evidence to pin the crime on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Syrian regime. |
|
(回目錄) |
雙國記:敘利亞撤軍後的黎巴嫩 | |
策劃、編譯■成怡夏、侯美如、唐澄暐 | |
A Tale of Two Countries: Defining Post-Syria Lebanon 什葉派的幾位部長最近「中止」加入黎巴嫩內閣,儘管他們並未辭職,卻讓後敘利亞時代的的黎巴嫩情勢更為明顯:兩大強力陣營的共存。一個是由真主黨所領導,與「阿邁勒運動」結盟的陣營,以什葉派社群為後盾。另一個則反映了跨社群的國會多數陣營,以遇刺的前首相哈里里之子薩德‧哈里里為領袖的遜尼派未來行動黨。 這樣的二分法其實過於粗略。在宗教力量之外,對敘利亞的不同態度也個別分化其政治觀點。然而,自從敘利亞於2005年撤軍之後,黎巴嫩就遭到兩種不同未來遠景的衝擊,大體上是遜尼與什葉的對立,而非1975年內戰前的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對立。 哈里里陣營的願景建立在典型的城市商人理想,認為黎巴嫩應該轉型為阿拉伯世界與西方的自由交易投資中心。穆斯林與基督徒可以和平相處,儘管保守主義瀰漫,顯示宗教勢力仍有極大影響。與以色列的關係則遵守1949年的以色列—黎巴嫩停戰協定,但除非所有阿拉伯國家接受和平,否則永久停戰協定不會簽署。支持這種願景的一方,希望找出殺死哈里里的真兇,相信敘利亞政府責無旁貸,應受到懲罰以促進區域和平。這樣的願景嚴格來說不太像遜尼派的希望,但遜尼派確實是這陣營的主要支持者,並相信這樣能夠使前首相哈里里的價值觀具體化。 在願景之下隱藏的問題,是差異極大的遜尼團體必須在哈里里陣營的大旗下共存。拉菲格‧哈里里總是強調願景中的都市化穩健風格,但他從來沒有完全隱藏一件事:身為遜尼派的強大領袖,他也求助於激進的遜尼伊斯蘭主義者和遜尼派的下層社會,這兩個團體的觀念都與哈里里提倡的實用主義相左,他們偏向更激烈的宗教主義。 另一個相對的願景,是由兩個什葉派政黨──真主黨和阿邁勒運動的聯合陣營。他們的看法建立在對西方世界,尤其對美國的不信任,以及在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同時對以色列進行武裝抗爭。陣營的擁護者強調,能維護黎巴嫩民族主義的永遠是什葉派,他們從未對外委屈求全。他們拒絕將敘利亞視為敵人,並追憶當初是敘利亞政權,讓什葉派第一次在黎巴嫩的政壇獲得顯著地位。經濟上來說,這個陣營傾向對公營事業大量私有化。對於貧窮的什葉派來說,哈里里的「商人共和國」的誘因太小。空間上來說,貧窮什葉派社群被排除在貝魯特新建的市中心黃金地帶之外。 許多什葉派擁抱這樣的願景,尤其支持真主黨,因為真主黨讓什葉派社群在數十年的忽視之後,第一次獲得尊重。什葉派仍然將真主黨的交戰狀態視為一種榮耀,以及要求更多條件的正當手段。這也就是為何他們覺得,聯合國企圖讓真主黨解除武裝,只是想再次弱化這個陣營的力量。真主黨本身擔心的是,一旦沒有武器,他們就只能是單純的宗教組織,而把擔任抗衡美國、以色列的區域領導者的位子拱手讓人。武器也讓真主黨履行與伊朗的承諾,藉著從南黎巴嫩威脅以色列,以牽制以色列攻擊伊朗的核子設施。 (資料來源/華盛頓近東研究機構) |
|
(回目錄)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