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由學界、新聞界與關懷媒體環境與發展人士共同組成,並以『維護新聞自由、落實媒體正義、促進媒體自律、保障人民知之權利』為成立宗旨。 ---------------------------------------------------------------------------------- ***小編叩首:向各位讀者說聲抱歉,由於小編我一時不察,竟然把前兩期的電子報期數誤植為167,168,事實上期數應該是154, 155才對,向所有讀者朋友說聲抱歉,本週期數回到156期,請勿見怪。*** ---------------------------------------------------------------------------- 廣播節目:本週主題:空中讀書會---《台灣傳播研究史》 主持人:管中祥、洪貞玲、萱萱 連線來賓:作者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林麗雲老師 還有媒體大小事單元,歡迎大家在節目中Call-in進來(02-23888985),與全國聽眾分享您的媒體使用經驗哦~ 內容報報 本週的空中讀書會將帶領各位思考台灣傳播的相關關鍵問題,身處台灣的我們是否有一個屬於台灣本土在地脈絡的傳播知識發展?以及時至今日,台灣傳播學術知識的發展,是何種樣貌?台灣的新聞傳播知識發展又受到哪些政治經濟的環境所影響?或者,台灣在地脈絡的傳播知識分子,又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台灣的新聞傳播學理知識、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台灣的公民社會?這或許都是身為台灣新聞傳播知識領域的一份子,所該了解與思索的!或許,本週的連線來賓,也就是《台灣傳播研究史》作者---輔仁大傳系的林麗雲老師能引領大家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考。 首章,作者先討論傳播知識的定義與範疇,並概略討論五十年來,台灣新聞傳播知識社群的興起發展與變化。其次,作者介紹了五種傳播研究史的分析途徑,此五種途徑計有大師巨擘、里程碑、內容分析、政經結構與典範轉型等途徑。作者並一一介紹了各種途徑的意義、方法與台灣本地脈絡中以此途徑所建立的傳播知識圖像與史觀。接下來的三章,作者則將自國民政府遷台至今以來,台灣的新聞傳播學術研究史分為三個時期,並逐一分析解釋之。 最後,本書則從台灣在地脈絡的傳播研究史中,探討台灣傳播研究者或傳播知識份子所應持的態度為何?何種知識探究與實踐的態度才是一位台灣在地脈絡的傳播研究者或知識份子所應秉持者?普遍主義的專家型知識份子與在地脈絡的公共知識份子型知識份子,其差異與關注世界的態度為何?未來的台灣在地脈絡傳播研究,又該如何發展?作者暫時給予的答案,乃傳播學術社群應再思考對在地社會的承諾,並在討論中建立共識與信念,以提高行動者的能動性。作者希望透過台灣傳播研究史的建立,冀望台灣在地脈絡的傳播研究與知識份子,能夠建立一套關注台灣本土問題的思考與理論架構,並且經由對此套思維的共識與實踐,促使台灣的公民社會獲致良善。有關本書的相關書介參考資料如下: http://www.wretch.cc/blog/SCSTW&article_id=2500420 --------------------------------------------------------------------------------- 媒體活動 : 公共廣電集團與華視的未來 公視廣納社會意見 台灣的公共廣電集團在華視加入後該怎麼走?新的挑戰會是什麼又該如何解決?該如何做才能將公共電視所服膺的公共利益發揮到最大效果?而未來的公廣集團該做些什麼?在9號的一場公視座談會中,公視與華視的未來成為眾所矚目的議題焦點。 今年元月初,立法院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而三日前,行政院亦已確定華視公共化一案,就此,台灣的公共廣電體系即將邁入集團化的新時代。而為了因應台灣公共廣電集團的即將成形,公視特別於近期規劃四場座談,希望廣納社會意見,提供公視集團化與華視公共化後,相關的資源整合,及其未來經營走向、公共廣電集團該如何兼顧商業與公共利益等問題,一些思考與建議。 9日的座談會為此公視座談會其中的第一場。會中與談者,包含公視董事長陳春山、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廣告主協會秘書長王彩雲、師大大傳所陳炳宏老師,以及政大廣電所劉幼俐老師,以及主持人台大新聞所張錦華所長。幾位與談人並且針對當日座談會的主要題綱進行討論。最後並與在場民眾進行提問與回應。 會中,相關的討論在於,由於未來的公華視的經費來源政府尚不明確,可能的方式,是將公視與華視一個分別,兩者在頻道的節目經營與經費來源爭取上有所差異。在華視方面,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與政大廣電所劉幼俐教授認為,未來華視取法韓國KBS2與MBC等公共電視台,應可以廣告作為收入來源之一,並且應以「健康的娛樂」以及大眾化、教育性的節目作為華視頻道的節目主軸。而公共廣電集團則應在節目委製上尋求更多個節目製作人共同來製作節目,而公視的節目可走向較為精英、弱勢族群的節目進行不同的頻道分工。 而動腦雜誌社社長、廣告主協會秘書長王彩雲女士則站在廣告主的角度,提供紐西蘭兩個備受大眾歡迎收視率高又不失教育與娛樂意義的節目,作為公共廣電集團未來在爭取可能的廣告收入上,一些同時可以兼顧的節目內容與做法。她建議公廣集團應多執行閱聽人調查,從需求面來了解台灣的閱\聽眾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其亦提到,台灣現行電視節目在許多廣告主眼中,的確都是不夠好的,廣告主選擇節目進行分配時只能從不好中選擇,但由於近年來網路與行動媒體的崛起,廣告主為求廣告效益已將廣告分配逐漸遞增至這類新興媒體上,電視這類大眾媒體影不再是廣告主的主要考量。但她也希望藉由公廣集團的成立與付出,台灣的電視節目可以邁向更好的未來。 於師大大傳所任教同時也是公視監事的陳炳宏老師,則提出了一些問題給大家思考。他首先重新回到多年前部分人士對於公視的質疑,再回來思考當下公共廣電集團現在的任務與價值。他認為,台灣的「公共」意識的土壤一直以來尚未成熟,公視集團更應當要讓更多民眾了解何謂「公共的價值」,並且建立大眾的公共意識。他更認為,我們不能再把台灣的閱聽大眾當作只是一般的「消費者」來看待,而更應該是將其視為台灣社會的「公民」,以此,才能給予社會大眾許\多更符合其公共利益的資訊與節目內容。其亦認為,當公共廣電媒體在思考頻道該如何分工與節目製作之時,應該回到最基本的核心,先問「這個頻道與節目的任務與願景是什麼?」,以此,才有一個基本的依據與精神製作符合社會大眾期待與利益的頻道與節目。 在最後,由於政府政策的模糊與對未來的徬徨,多位華視員工與工會代表在座談會末尾相繼提出了許多問題與看法。針對於此,公視董事長陳春山與總經理胡元輝以台灣公共廣電機構的組織架構中,公視與華視兩者是為平行、彼此無分高低,而華視亦不會改名且其總經理的徵選會在公開透明的機制下舉行等進行回應。而這場座談會就在公視董事長的「歸零」中畫下句點。 (本文作者林靖堂為媒觀志工團成員、輔大大傳系研究生) -------------------------------------------------------------------------------------- 媒體活動 : 「許公廣集團一個未來」系列座談會第二場 第二場:『公共廣電集團新聞的使命與期待』 近年來商業媒體過度競爭,新聞從業人員在收視率壓力以及社會責任之間,掙扎求生存。立法院年初通過「無線電視公股釋出條例」,確立華視公共化的法源基礎,今後公、華視可望整合資源,實踐新聞的公共價值,提供公眾不同於商業媒體的選擇。公視基金會即日起已展開公廣集團籌備工作,並朝向樹立台灣新聞媒體標竿的方向前進。 然而,在競爭激烈的新聞環境中,公共廣電新聞該如何定位,以符合公眾需求及期望?公華視新聞如何分進合擊,擴大公共廣電新聞的影響力,落實公共服務與新聞專業自主的使命?這些主客觀的考驗,都將是影響公廣集團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公共電視將於2月19日舉辦第二場「許公廣集團一個未來」系列座談會,探討公共廣電集團新聞的使命與期待。 在這公廣集團即將成立的關鍵時刻,我們希望聆聽您的聲音,告訴我們您對未來公視集團的想法。您的貴寶意見,將是公視集團成長與茁壯的基石! 公視基金會 敬邀 -------------------------------------------------------------------------------- 「許公廣集團一個未來」系列座談會 第二場:『公共廣電集團新聞的使命與期待』 座談時間:2月19日(日) 下午3:00~5:00 座談地點:誠品敦南店B2視聽室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45號 合辦單位: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引言人:台灣記協常務執委 何國華 公視總經理胡元輝 與談人:政大新聞系教授 翁秀琪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紀惠容 中天電視執行副總陳浩 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鍾起惠 討論題綱: 1.競爭激烈的新聞環境中,公共廣電新聞該如何定位以符合公眾期待? 2.公華視新聞如何分進合擊,擴大公共廣電新聞之影響力? 3.擴大公共廣電新聞影響力之階段性發展建議? ------------------------------------------------------------------------------- 兒少與媒體 : 『第一屆 好『媒』人-優良平面兒少新聞報導獎』頒獎典禮暨「兒少新聞大家評」圓桌座談會 台灣兒少新聞的報導品質在強勢的媒體「收視率」迷思及市場機制運作下 常見侵入式或連續劇誇大渲染式的報導,往往造成兒少當事人基本隱私權益的侵害與二度傷害。您也想要為每天不斷上演的兒少新聞報導品質來發聲嗎?邀請您一起來為健全的兒少新聞環境來努力! 台少盟及兒少權益保護連線等17個民間兒童青少年團體,將於2/17日舉辦『第一屆好『媒』人--優良平面兒少新聞報導獎』頒獎典禮,以鼓勵優質兒少新聞平面報導媒體人,藉此提昇兒少新聞報導品質。同時於頒獎典禮後舉辦「兒少新聞大家評」圓桌論壇,邀請各界關心兒少新聞議題之專家、學者及青少年閱聽人參與,就換照後的「兒少新聞報導品質」,共同探討如何打造健全的兒少新聞報導環境。歡迎一起來為兒童青少年的閱\聽權益善盡公民責任,攜手媒合好「媒」人! 指導單位:內政部兒童局 主辦單位: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靖娟兒童安全基金會、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台灣冒險學習發展協會、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立心基金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台北市孤兒福利協會、廣電基金會、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白絲帶工作室 協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 時 間:2006年2月17日(五)PM:12:00 地 點:青輔會青年交流中心 Youth Hub (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1樓 捷運善導寺站6號出口) 捷運善導寺站 青輔會青年交流中心 Youth Hub 館址 :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1樓 『第一屆好「媒」人--優良平面兒少新聞報導獎』頒獎典禮暨座談會流程表 時 間 內 容 12:00~13:00 餐敘 13:00~14:00 好「媒」人--優良平面兒少新聞報導獎頒獎典禮 14:00~14:20 中場休息 14:20~16:20 「兒少新聞大家評」圓桌論壇 --------------------------------------------------------------------------- 媒觀的消息 : 2006年春【媒觀志工團招募活動】認識再現、認識媒體 媒觀在2005年秋辦的志工活動,收到了很大的成果。我們一起閱讀並討論《問題媒體》這一本書,藉由參考了美國媒體與社會、政治互動的歷史,我們對台灣的媒介現象也有了更寬闊而深入的認識! 新的一年到來,媒觀有許多新的工作計畫,想邀集更多的朋友加入,一齊為健康的媒體環境打拚。因此我們規畫了新一波的志工活動,希望招募有志於媒體改造的熱血朋友來做工。 這次的活動主題,在討論各種類的人事物在媒體上的「再現」。比如勞工在媒體上慣常出現的形象,或胖子在媒體上慣常扮演的角色,等等。想想看,為什麼勞工一定要喝維士比,不是喝窖藏三十年的蘇格蘭威士忌呢?胖子為什麼總是傻呼呼又慢半拍,不是帥氣而強勢呢? 我們的媒體,除了羶色腥讓人受不了,他們也不斷地製造或強化我們心中的刻板印象,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事。但是我們注意到了嗎?2006年的春季,讓我們一齊腦力激盪,去更敏銳地看透:媒體如何「再現」我們的世界! 我們先想好八類的人事物,分別是勞工、名人、族群、宗教、貧窮、性別、青少年、疾病。他們是如何被媒體習慣地呈現,被我們看到呢?你可以現在就想一想,他們在媒體上的樣子,和本來的樣子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是為什呢? 除了這八類,你一定也想到了更多對吧?如果你來參加,歡迎提供不同想法,我們後頭幾週的活動主題還有調整的彈性,就保留給你的想法囉。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志工活動的討論成果,將有機會在空中對全國放送!!各週的主題都有可能成為【媒體觀察站】的節目內容,帶領討論的志工朋友可以上節目和全國聽眾一齊分享你的心得哦! 讀書會的活動資訊如下,歡迎報名。來信請提供姓名、就讀學校系級、聯絡方式,以及你對媒體的觀察心得短文(300字),寄到 media.watch@msa.hinet.net 即可。並請在信件主旨註明報名志工招募,我們將一一回覆。 --------活動資訊--------- 招募對象:大專院校學生、研究生。 招募人數:五人。 活動主持人: …管中祥(媒觀董事長、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 …張時健(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班學生) 費用:FREE。 進行頻次與期間:自03/02始,隔週週四(兩週一次),晚間六點半到九點。為期三個月。 日期:03/02; 03/16; 03/30; 04/13; 04/27; 05/11; 05/25; 06/08。共八次。 活動地點:媒觀辦公室。(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237號4樓,建國南路與仁愛路交叉口) 進行方式與注意事項: 1. 每週有一人帶領討論,各主題由參加者輪流帶領。帶領討論者,須事前找到一篇與該主題相關的學術文章或分析報導,先行閱讀,並提供其他成員參考,以利討論。 2. 該週未帶領討論的其他成員,各自準備該主題相關報導。活動進行時與大家分享討論。 3. 討論結束後,帶領討論者匯整討論心得並記錄(1000字內)。該記錄將公布在網站上。 4. 前面五個(04/27)主題,分別是勞工、名人、族群、宗教、貧窮,已經有志工成員認領。餘三週主題,開放選項與認領。 5. 活動地點(辦公室)備有甜點、咖啡與茶,適合飯後使用。 ------------------------------------------------------------------------------ 媒體觀察:親子「共讀」與「共視」 中央大學與美國國際教育評量協會針對臺灣25所國小,1200名4年級學生進行閱讀能力檢測發現,國小學童每週的閱讀課程時間為4到5小時,與國際平均時數7到9小時相比,較為偏低﹔而閱讀文章長度,臺灣學生為500字,遠低於國際平均的1000到1200字。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台灣父母親閱讀的時間並不多,不過,買書給孩童的金額卻比其它國家還高。 從媒介特性來看,書籍﹑報紙等印刷媒體,相較於電視更有助於想像力及邏輯思維的培養,印刷媒體所提供的資訊也會比電視更具深度,因此,過低的閱讀率會對整體的知識能力產生負面的影響。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透過推廣閱讀來培養孩童的知識與創造力,例如,1988年泰國成立智慧協會(Tai Wisdom Association)便在2000年設立親子圖書館,館藏有6千本童書,每個月進行書目更新,並且在泰國坤敬省﹑馬哈沙拉堪省及碧差汶省進行「社區愛小孩」﹑「山地社區的早期兒童發展」﹑「童話故事與小孩」﹑「說故事和讀書」多項實驗計畫,推廣兒童閱讀及親子共讀的觀念。 台灣部分中小學﹑社會團體也積極進行相關計劃,例如高雄市教育及在95年度起全面要求學校實施親子共讀活動﹔國泰慈善基金會與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也共同舉辦「親子共讀」研習課程,協助新移民女性學習如何與學齡前子女分享故事﹑增進親子互動。 換句話說,透過親子共讀不但涵養知識,親子之間更能藉由閱讀增加互動﹑相互了解﹑彼此學習﹑共同成長。 親子除了「共讀」,還可以「共視」。許多家長習慣性的將孩子交給「電視褓姆」,或者一味的禁止孩子看電視,前者有可能讓孩童陷入某種「危險」情境,而後者則可能讓孩子失去從電視獲取資訊機會,甚至影響人際關係。 事實上,電視不僅是家庭的資訊和娛樂的來源,如果親子之間可以和「共讀」一樣一起「共視」,透過討論,除了可以增進親子互動,也能適時地提供孩子不同的觀點,更何況「共視」比「共讀」容易得多,千萬別忽略和孩子共同相處、彼此學習的寶貴機會。 (本文作者為本基金會董事長 管中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