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五億,叫我李安吧!
就在全台慶賀李安導演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為台灣增光之時,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又神來一呼,高喊要「投資國片五億元,培植李安第二」。從媒體報導上看到這則新聞,小編的直覺是,這大概又如同「x年x百億」的政策公式一樣,只是一種受到一時衝動的口號政治而已。政府投下五億,就可以培養一位金獎導演嗎?小編想,如果真有五億,那大家都要跑去改名叫李安嚕!
台灣有許多東西,諸如棒球、電影,在10、20年前是如此的風光、繁榮,但曾幾何時,這些產業卻變的欲振乏力,這兩者發展至今境遇雖不見得相同,然卻也有著同樣的歷史脈絡與背景,度過在相同的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與國際政經環境之下,而所面臨的困境也似乎雷同。然我們將焦點關注於電影上,台灣的電影產業在產業經營的角度上而言,的確欲振乏力,但仍有一群影迷、影像工作者,一群熱愛台灣電影的人希望他起死回生。也就這樣,才有振興台灣電影產業的呼聲。
然而,談電影產業如何振興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老調重談。不多說,我們也應該能理解,電影的問題必須從整體台灣產業環境,以及台灣在全球影視產業的新勞動國際分工來看待。台灣自加入WTO之時,將包含台灣電影的文化產業的問題撤守,並且在美國動輒以超級301的壓力施壓下,好萊塢與美國跨國媒體企業的影視產品大剌剌的進佔台灣的電影與電視、廣告代理界等地方。當下的台灣電影產業,最嚴重的問題在於美商八大電影公司佔據了台灣戲院的電影配額。因為院線片放映制度,再加上好萊塢商業娛樂路線的強勢吸引力,台灣電影的娛樂商業路線逐漸失據,也因為商業電影無法生存,致使台灣電影趨向發展藝術電影模式,而從此般政治經濟結構面來看,台灣新電影浪潮便是這樣的經濟結構下的產物。藝術電影的小眾化,再加上國片輔導金制度的諸種問題,理所當然國片市場必然萎縮,最後終至死氣沉沉。
跟棒球一樣,台灣一向不缺基層的影像製作人才,也不是沒有製作好的電影與電視產品的技術能力。台灣的李安不是只有一個,而是在這樣一個整體產業環境從上游到下游都爛掉的結構中,除非成為這個全球化世界體系中勞動國際分工的一份子,否則難以在台灣生存,更別說是成就了。如果台灣本身的產業體質不做改革,企業不敢投資、政府只會喊口號而無階段性政策的規劃與輔導,那麼再多況時也於事無補,因為他們唯有到真正具備發展條件的環境時,才能被琢磨成為鑽石,那麼,這些鑽石永遠無法成無法成為真正的「台灣出品,品質保證」。
五億就能培植李安第二嗎?小編相信這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我也不相信吳念真所言,要振興台灣電影唯有集資進軍好萊塢說自己的故事。小編以為,要振興台灣本土電影產業,必須要在戲院的電影放映配額上、企業投資電影事業的投資環境上、台灣電影藝術培養教育的教育政策上、劇本創作人才的培養與發覺上,以及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勞動條件保障上有所作為,台灣電影才能起死回生。
小編很喜歡看《好小子》、《異域》、《報告班長》、《新烏龍院》,而這些國片也都是當時國片電影市場繁榮的時代下,出類拔萃的經典電影,小編仍衷心期待的是,台灣國片市場的復甦,也希望能夠看見民眾走在街上大談台灣國片的好。政府的確有其責任,拜託不要再只出一張嘴了。
Our Question :
1.你是否知道最近有幾部國片放映的訊息嗎?你是否知道最近有幾部國片是走商業娛樂的方式嗎?如果你有在關心國片,那你覺得國片的問題在哪裡?有沒有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建議與出路呢?
2.你覺得台灣的電影導演以及拍電影的人的工作條件與生存情況如何?你是否覺的他們應該是需要被支持的一群人?如果是,你會以什麼方式支持?如果不是,理由是什麼?
3.你覺得國家或企業在國片市場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國片需要支持嗎?為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