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6-03-15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3-15》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勞家盟為何必須強調階級問題 
  ◎英語充電站: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教育論壇:勞家盟為何必須強調階級問題
  陳巨擘(勞家盟政策部主任)羅德水(教師)
「勞動者家長聯盟」正式成立一個多月來,我們雖然持續在報章上說明我們的組織宗旨,但有人還不是很清楚,為什麼這個時候要成立以勞動者家長為主體的教改團體?難道台灣現在還有階級問題?階級問題有影響到教育的公平性嗎?

教育學者經常指出,我們的教育制度裡,包括教科書的撰寫,隱藏著一種「潛在課程」。例如以前國小的國語教科書裡有課文寫著「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旁邊還有圖畫配合著。我們以為這只是一篇課文,在教學童認識這幾個字,而沒有意識到這一段文字和插圖事實上在傳遞一種訊息:家事是媽媽的責任,爸爸起床之後儘管媽媽在旁邊忙著打掃,還是可以自顧自地在旁邊看報紙,而不必問媽媽需不需要幫忙。解嚴之後,在中小學課本中類似這樣的文字和圖畫,就被主張性別平等的學者提出檢討。後來也就促成大家全面檢討隱藏在社會各個角落裡不平等的性別關係,包括婦女在某些行業裡一懷孕就會被迫離職的不平等待遇。

這種表面看似中立,背後卻在傳遞某種差別待遇訊息的潛在課程,也發生在族群的議題上。從以前對待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到現在對待外籍配偶子女的方式,在在表現出我們的教育把這些人視為和一般人不同,因此需要受到不同的對待。這樣的潛在課程也受到許多批判教育學者的揭露,因而促成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當性別和族群的潛在課程一一被揭露,我們這時也才逐漸意識到,那些以往被視為弱勢者的意象,原來是被我們的刻板印象所塑造出來的,他們和我們是一樣的人,不該因為出生為女性或非漢族,就要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教育制度中性別和族群的潛在課程逐漸受到正視,大家開始思考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樣的制度是性別歧視,是種族歧視。但到目前為止,卻還有一項潛在課程一直被忽略,整個教育制度對某些人還是非常的不利,這就是階級。

許多人認為階級問題已經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的快速成長、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而消失了。事實是,隨著人力被機器取代,隨著產業向低廉工資的地區外移,隨著資本家藉由併購來提升操縱市場的能力,隨著工會談判的力量愈來愈薄弱,隨著生活水平不斷往上竄,隨著政府的福利預算逐年減少,底層階級所擁有財產佔GNP的比例已愈來愈少,社會中貧富的差距也愈來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教育中的潛在課程卻仍然傳達,我們的社會到處是機會,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三級貧民也可以當總統,這些一直處在底層階級的人,完全是因為不努力才造成今天的結果。

然而,這些掩蓋事實的說詞,完全經不起近幾年來媒體所揭露的統計數字的檢驗。在2003年,美國收入最高的前1%的人口,擁有所有資本收入的57.5%,這些人在1980年的資本收入是佔35.6%,足足增加了22%。相對地,收入位處底下80%的人,他們所擁有的資本收入則由1980年的23.5%,下降到2003年的12.6%。國家68%的財富由前10%的家庭所擁有。這裡面大多是那些坐擁高薪的五百大企業的CEO。依據估算,一般工人大概須要工作3,894年才能賺到大公司CEO所擁有的收入。很明顯地,社會的財富似乎在增加,但卻是往少數上層階級集中,而且情形愈來愈嚴重。

台灣的情形亦復如此,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結果顯示,在2004年,台灣前40%的家庭可支配所得佔總體家庭可支配所得的63.46%,後60%的家庭可支配所得卻只佔了36.54%,最高所得組(前20%)平均家庭可支配所得為179,1796元,足足是最低所得組(後20%)平均可支配所得29,7305元的6.03倍,這還只是以「大級距」平均美化帳面數字後的結果,如將統計級距縮小,貧富差距的情況勢必益加嚴重。此外,比較同一級距歷年之統計則可發現,與1996年相比,最低所得組2004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反而減少了1,138元(298,443元-297,305元),同一時間,最高所得組則足足增加了184,762元(1,607,034元-1,791,796元)。再以平均每戶儲蓄額進行比較,在2003年,最高所得組竟是最低所得組的428.28倍,而在2001與2002兩年,最低所得組的「儲蓄金額」甚至是負數(-4,516元、-10,302元)貧富兩極化的情形讓人觸目心驚。

這種階級差距愈來愈大的現象,更在教育現場毫不隱瞞地顯現出來。報導指出,這個學年度就有超過7萬學童無力繳交學費,比去年成長2%。如果把城鄉差距納入考慮,則有更多的學童無力負擔營養午餐、書籍費、服裝費,更不用說要繼續升學。但教育主管機關仍恣意要去調漲學雜費,資產階級則附和著表示高學費問題是合理的個人投資,高學費才能提升教學品質。難道這就是所謂公平正義的教育政策嗎?

依據主流教育學的理論,教育是促成階級流動的最佳途徑。但最近的一些調查卻指出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學生受教育的年限及最終取得的學歷,與其社會經濟背景之間有高度的相關。也就是說,即便入學考試猶勉力維持形式上的公平,公立大學,或者精確地說是名校的入學機會顯然並不均等,高社經地位出身的學生確實遠比中下階層的孩子有更多進入公立學校就讀的機會,更別提那些向來只考量國外名校的權貴家庭。與此同時,則有更多的受薪家庭為了高額學費只能被迫向地下或地上、合法或非法的錢莊借貸,尤有甚者,在產業外移日加嚴峻的現在,台灣的就業市場根本無法有效吸納每年2、30萬的大專畢業生(依據教育部統計,92學年度專科以上畢業生共達321,808人),於是乎,所謂的名校證書與學歷成為勞動市場揀選「人才」的主要標準,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的勞工子弟,在負債完成學業後又將面臨失業的危機。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學校教育體系下,教育改革被描述成符合全民利益的公共政策,但是,按照以上的脈絡發展,我們實在不敢想像,漠視階級因素卻宣稱要進行所謂符合全民利益的教改之可能性何在?如何釐清隱藏在教育議題背後的政治、經濟、意識型態意涵,揭露教育與階級之間的關連,既攸關廣大勞動階級的利益,更直接影響教改的走向與成果。這樣看來,儘管勞家盟成立大會當天,沒有如同全家盟成立時的排場與賀客,但全國教師會吳忠泰理事長以Paulo Freire的名著《受壓迫者的教育學》致贈並期勉勞家盟的意義,更值得所有家長與教師共同思考。
(回目錄)



英語充電站: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李振清(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面對21世紀國際化挑戰的當代台灣學生,若要學好英語文,則須從落實價值倫理做起。荀子《勸學篇》有這麼一句深具時代性的話,可用來叮嚀時下的年輕學子: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讀書不求甚解,或僅想短時間就精通英(外)語文,不但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任務),而且是很危險的事兒。著名的18世紀英國大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就以他那家喻戶曉的詩篇《批判論》(Essay on Criticism),在第15至18行中,表露跟荀子《勸學篇》相同的現代理念,極值得全民省思:。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Drink deep, or taste not the Pierian spring:

There shallow draughts intoxicate the brain,

And drinking largely sobers us again.

(Alexander Pope. Essay on Criticism. Part ii.)

筆者經與世新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洪國樑教授、人社院同仁李立行、黃佳珊、牟書萱等小姐,以及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外文系李文肇副教授討論後,將Alexander Pope的警世名言詮釋如下:

膚淺之學乃危殆之事;

窮經深探始能品嚐百靈甘泉。

淺沾使人徒入迷津;

飽學深思終可戒懵增慧。

台灣的青年學生大都很聰穎,優秀學生遍佈全國各地,可是亟需力行荀子和Alexander Pope的睿智之言,始能終成造福社會的大器。今(2006)年的大學學測中,有159人考得滿級分外,全世界12萬多人報考的「全美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AMC),在今年3月11日公布的第10及12級成績中,近半數參賽台灣學生拿到高分,表現極為突出。對於這種傑出的國際表現,我們理當引以為傲。然而,誠如筆者在本專欄的「資優生的英語文能力培養與提昇」(3月1日)所擔心的:這些資質聰穎的高中生,能否以現有的基礎,在未來進入大學之後,持續地在專業與英語文上,全方位發展,這才是大家應該關心的重點。

九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啟麟教授憂心地指出,「台灣學生的AMC表現,隨著年齡增長,領先全世界的幅度愈來愈小,而且『推理』能力薄弱、中文程度退步,值得教育界關切。」曾經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的顏啟麟博士,對台灣學生數學能力的憂慮,正如同筆者對他們的英語文學習與未來人格發展之擔心一般。即使是資優生,若缺乏前瞻性的教育政策、正確的學習態度與方法,則顏啟麟教授所指出的年齡增長,表現反不如預期理想之現象,將會持續發生。在英語文方面,這種大學生現象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了。

台灣大多數的學生要等到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後,才會開始領悟為學之道的真諦,然後悔恨在大學裏沒能及時把握學習機會。於是為了職場與工作的需要,得在畢業後另外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到補習班認真專注地「重新學習」原本已在學校裏教授過的英語文。

今年年初,我利用機會在南陽街參觀某補習班的進階英語教學。看到大批年輕人認真研習的態度,以及老師的教學內容後,我著實感慨萬千。為什麼在大學裏可順理成章地培養好的英語文知能,要繞一大圈後,又從原點再出發!這種不幸的現象,正在台灣社會中惡性地循環著。

以台灣北部地區一所新興的知名學府為例。該校為了落實教學品質的提昇,不但積極啟蒙新生、輔導在校生敦品勵學,而且對畢業校友仍然保持聯繫,並延伸在職輔導。2006年初,該校經濟系對已畢業的校友進行了一項全面性的問卷調查。其中,「畢業後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一項,高達47.1%的校友一致的答覆是「英文不好」。相對地,認為專業不足的僅有26.5%。這項驚人的事實,也反映出當前大學生英語文能力的日漸衰退。

另一具體的數據是2005年大學評鑑中發現的現象。在10所重點國立大學中,平均有39.9%的學生反應進入大學後,英文「沒進步」。為了因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挑戰,以及英語文能力欠佳的窘境,各大學院校莫不卯足全力,在教育部的政策要求下,鼓勵學生參加「全民英檢」(GEPT)、托福(TOEFL),或開設「全英語教學」課程。問題是,沒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任何教育措施,都會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

今(2006)年2月24日,我應邀參加北區技專校院「全英語教學知能研討會」,並跟與會的大學教師們討論時下各學校所關心的英語教育問題。既然全國的大學校院都不遺餘力地努力提昇高等教育品質、追求教育國際化,因此,我就以「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挑戰與策略」為題,從台灣進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的高等教育挑戰,到提昇英語教育與全英語教學的品質策略,我以個人蒐集的最新資訊,並利用Power-Point圖文並列地向大家說明。同時,我鄭重呼籲,各大學應該輔以大一新生的啟蒙與輔導為配套措施,以便藉人文素養的提昇,將新鮮人導入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與正軌,如此方能有效逐步加強英語文能力,然後帶動「全英語教學」;否則,要讓當前技專校院,或普通大學的學生接受全英語教學,任務極可能會很艱鉅。

果如所料,老師們接二連三地表示他(她)們的焦慮:學生英語文能力太差,如何推動「全英語教學」?這更讓我聯想到參加教育部一項有關提昇全國技職大專校院學生英語文能力的政策會議中,數位與會的校長們抱怨,有些大學生絲毫沒有英語文的基本知能,需要從ABC開始教起;部分學校只好聘請「專業教師」專門輔導這些「大學生」的「基礎英文」。

今天台灣的高等教育重大挑戰之一,是學生鮮少下功夫勤學英語文。當英語已經成為無所不在、無往不利的國際語時,不懂得英語,不但處處吃虧,也等於失去了更上一層樓的競爭機會。對英語文的認知與持續學習,也等於為各人開了一扇人生的方便之門。20世紀網路科技的發達,與資訊平台的普及,提昇英語文能力,外加積極進取、倫理誠信、創新價值等選項的落實與否,可以決定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未來。韓國和新加坡的崛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範例。

根據報導,目前128萬名大學生中,高達30萬人有憂鬱症及英語恐懼症。許多大學生熱衷上網聊天、晚上熬夜、早上起不來、上課遲到、課間吃東西、睡覺、作業抄襲、流行「共筆」。這也是對英語文及其他外語學習的嚴重障礙。難怪國科會(3月8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針對台灣各大學院校的特質與狀況、學生素質、學習行為與表現的調查研究報告中,發現半數大學生不喜歡唸書,「每天K書不到一個小時」。這種現象以大一到大三的學生為烈。調查也發現,公私立大學的新生剛入學時,均有超過40%都滿懷雄心壯志,打算學好英文,畢業後出國深造。但到了大三,還打算出國留學的人數,明顯下降了一成左右;大四畢業時,比例更低。歸根結柢,學習動機薄弱,一般課程很難學好,英語文尤然。既然英語文能力差,出國深造的意念當然會動搖。

面對當前全球化競爭、價值創新理念普及,與2050的「金磚四國」(BRICs)之興起,大學畢業生「英文不好」,就業求學均會備感艱辛。個人如此,整體國家亦然。如何借助荀子和Alexander Pope的睿智,輔導、啟蒙大一新生體認高等教育的特質、重建價值倫理,並以邁向國際化的思維做為積極努力與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基礎,才能有效提昇英語文能力的學習成效。這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深切體認的高等教育普世價值。
(回目錄)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