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3-22》 |
本期內容 | |
◎教育論壇:再談教師的階級定位與立場 | |
◎英語充電站:一場國際演講點燃的溫馨英語互動 |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教育論壇:再談教師的階級定位與立場 | |
羅德水(教師) | |
上週,我們於此討論了勞家盟之所以必須強調階級問題的原因,今天將接著談談教師的階級定位問題。雖然,主張親師合作推動教改的勞家盟對教師的態度是友善的,不過,對教師而言,勞家盟成立的意義,絕不僅止於多了一個支持教師的團體那樣簡單。教師首要思考的正是,勞家盟何以特別強調以勞動者的觀點參與教育改革?這樣的觀點對教師而言有何啟示?教師自身的階級意識與階級立場又是什麼? 完全不難想見,在一般人普遍缺乏勞動人權概念,社會上又有著「天地君親師」傳統的台灣,要來討論教師的階級屬性,難免要面臨情感上與實質上的落差。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10年教改以來,即便教師的社會地位與職業聲望節節下滑,台灣的教師從來也不曾被認為是屬於「中下階層」的勞動階級;相反地,一般人所認知的教師階級圖像反而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問題在於:何謂「中產階級」?決定「中產階級」身份識別的是收入,還是他們在生產關係中所佔的位置?或許,從教師的經濟身份識別來看,教師的待遇似乎處於一個比一般工人高的尷尬位置,然而,就算教師有著稍高於工人的薪資收入,無論作為國家雇員,或受聘於私立學校,資本主義下的學校教師與工人一樣,其收入之主要來源均為他們的勞動所得,完全符合「受雇主僱用從事工作獲致工資」的受薪階級定義。 尤有進者,隨著教育的日漸商品化與市場化,不僅教師的地位今非昔比,教師的勞動條件實際上也越來越接近一般的產業勞工。政府近年來不斷剝奪削減教師權益,只是教師工作條件下滑的冰山一角;更為嚴峻的是,在師資培育多元化與學齡人口逐年遞減的內外交逼之下,中小學的師資供需已然形成一個十足的「買方市場」,教職不僅不再是穩定的「鐵飯碗」,可以預見,隨大量過剩師資而來的,將是一波波以教育行政觀點主導的所謂教師專業評鑑,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藉此迫使教師就範的企圖可說昭然若揭。由此觀之,無論名義上或實質上,台灣的中小學教師早就成為「真正的」勞工。 接著,我們再從資本主義社會裡學校教育的作用來分析教師的階級位置。主流教育學者每每宣稱,學校提供了「普及」與「機會均等」的教育,然而,誠如我們上週所說的,若以階級的角度檢視學校教育的資源分配與課程內容,在在都離真正的公平正義很遠,相當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學校教育主要就是為少數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值得討論的是,作為學校教育主要代表的教師,在學校教育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批判教育學者指出,教師是國家為維持資本主義的總體條件而雇用的非生產性勞動者,學校教育的一大功能即在維持、複製社會關係與生產關係。依據這樣的觀點,學校不過是製造勞動力的工廠,教育的過程即在培養、揀選適合的勞工,教師則在這個過程中無意識地充當起資本的代理人。 以上的看法,直接點出教師這個職業的矛盾性,那就是:作為徹頭徹尾屬於勞工階級的教師,竟然做起鞏固資本主義統治的事來。究竟教師該以什麼具體的行動化解這樣的矛盾?是繼續依附在國家的羽翼下充作資本的代理人,藉以換取工作權的保障?或是堅定地與勞動階級站在一起,從根本上改變這個遭資本主義巨獸啃食的社會?事實再清楚不過,在教育商品化與少子化的勢頭正熾,教育一如商業貿易標榜績效管理的今天,縱然教師繼續扮演政府的順民,也全然無法維護教師工作權於萬一;相反地,教師反而應該深刻地認識,勞動者就是教師在總體社會關係中的階級定位,教師與一般勞工非但沒有不同,甚至面臨同樣的問題與壓力,有著休戚與共的命運與利益。淺見以為,教師無法認識自身的階級位置,或是不以勞工階級的立場來從事教育工作,確切地說,就是意味著支持由資產階級形塑的社會現狀,Kevin Harris說得好,支持現狀就是支持資產階級對工人的統治。在財團治國的台灣,這樣不客氣的批判,著實值得吾等教師深思。 當然,光有這樣的認識顯然不足以改變什麼,教師必須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進一步的反省、實踐。到底教師可以提出什麼具體的行動改善勞動者的處境呢?先回到學校教育的目的。表面上,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看似無法決定課程與教材,許多教師對此充滿了不如歸去的無奈,可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握有較高的專業自主權,教師應該充分運用這樣的優勢,教育的目的不該只是照本宣科地教導學生順應資本主義的社會現況,更應該勇於揭露教材中的潛在課程,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教師的教學不僅要質疑不合理的現況,更要以建立較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為最終目標。 最後,再以教師的集體行動為例。雖然隨著權益的流失,近年來要求組織工會的教師比起以往要增加許多,不過,經驗告訴我們,即便只是單一的教育議題,大多時候單靠教師會的力量仍然是不夠的,學校無法遠離社會而獨成一個體系,教師同樣難以自外於整個勞動階級而單獨維持利益。因而,組織工會不該只是出於教師權益的維護,所謂的實踐也絕非表面上宣稱與工人階級站在一起而已,如何透過工會運動的持續推展,讓多數教師可以從中認識自身的階級屬性,進而與廣大的勞工階級聯合起來共同改造社會尤為關鍵。 |
|
(回目錄) |
英語充電站:一場國際演講點燃的溫馨英語互動 | |
李振清(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 |
在提昇及培養英語文聽、說、讀、寫、譯等多面向能力的過程中,台灣學生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忽略語言的實質內涵與詞彙、語音、語法、語意等的相互衍生與相關結構,尤其是語音與拼字的對應關係。盲目死背單字和文法規則,以及對內容不求甚解,已經成為大部分學生的通病和錯誤導向,結果造成英語文學習的排斥、挫折和焦慮。要解除時下學生的英語困境,培養年輕人21世紀的國際宏觀,則必須採取西維吉尼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由Drew C. Appleby博士所倡導的:化「被動的學習」(Passive learning)為「主動學習模式」(Active learning),並培養閱(悅)讀與聆聽英語演講的好習慣。對於已經在大學進修的年輕人,他(她)們應該多利用在中學裡所正常習得的英語詞彙和語法知識,從事口語表達與聆聽演講的活動。若能參與悉心安排的英語演講會,且在會中與會後參與雙向的對談活動,則必能因「實質溝通之需求」,而直接有效地激發英語文的學習潛能。這種嘗試,曾出現於2004年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教授Marshall James Unger應邀來世新大學的一系列演講中。學生和Unger教授熱絡地打成一片,成效至佳。 今(2006)年3月15日,英國駐台代表(Director General, British Trade & Cultural Office, Taiwan)Michael Reilly (麥瑞禮)博士,應邀前來世新大學發表一場題為〈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lobal Age - Study-ing in the UK〉(全球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在英國深造的現況)的演講。這場全英文的演講吸引了近2百名聽眾,座無虛席。除了麥瑞禮博士(等同「大使」)的精采演講內容和分析外,演講後12位聽眾的提問,更是反應熱烈。其中,率先舉手發問的兩位大一學生,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位大一同學(朱行恩)雖然有點緊張,但仍勇氣十足地在大庭廣眾下,說出了她聆聽麥瑞禮大使演講後的回應: "Ambassador Reilly. It must be challenging and competitive to apply to famous universities in the UK and in other countries. How should we be better prepared? How can we build up our confidence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麥瑞禮大使:請問有關赴英國或其他國家的重點大學深造,挑戰和競爭性必然很大。作為一個台灣的大一學生,我們應如何培養信心,以便因應挑戰?) 麥瑞禮大使演講一結束,看到有聽眾迫不及待地舉手發問,而且是大一的學生,他顯得更高興。他同意,要進入一流學府,難免都會有重大的挑戰與競爭。他鼓勵這位同學要在現階段全方位地培養好英語文能力,以便通過「雅思」(IELTS) 聽力、閱讀、寫作及口試等測試,或托福(TOEFL) 的新式電腦英語能力測驗。如此就會有信心負笈國外深造,並接受國際化教育的考驗。同時,麥瑞禮大使也鼓勵同學多與教授們接觸,讓老師知道學生的潛在能力和表現;多勇於嘗試申請,包括牛津、劍橋、帝國學院等。如此,機會自然會到來。 第二位發問的同學也是大一新生羅絜心。她以流暢的英語問道: "In your learning experience, why did you choose to study in Yongsei University in Kore-a? How important 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o every college student?" 麥瑞禮大使明確地告訴羅絜心同學: "Everyone should study abroad for new and fundamental ideas, and learn to appreciate the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people of another country. In this manner, we can learn to be pre-pared for the world, and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Yonsei is a great university, just lik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每一個人都應該出國深造,以便瞭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社會和人民。如此方可因應世界的變遷和機會。【韓國首爾的】延世大學是一所很好的學府,有點像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 兩位大一學生的問題,掀起了大家更熱烈討論的高潮。來自波士頓Emerson Col-lege的國際交換生Anna,也緊跟著問有關出國後的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與生活適應問題,提出討論。公廣系的大四學生賴佳緯、英語系的四年級同學牟書萱等,也就高等教育品質管控、人才培育、牛津大學「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s)和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s, Oxford Uni-versity)等問題,提出請教。甚至世新大學的牟宗燦校長、賴鼎銘教務長、詹昭能學務長等教授,也跟同學們一般,加入精采的提問和討論,場面之熱烈,屬空前罕見。 從這一場高品質、高能見度的國際演講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學好基礎英文後,將之應用於實際的溝通場合如麥瑞禮大使的演講中,實際並不難。真正難的是學生的心理因素,以及無法克服的個人壓力。然而,若大家均能像兩位大一學生,Grace和Joyce一般,演講前先作作業,瞭解演說者的背景和題目;演講中專心聆聽,並作筆記;最後,把提問當作個人的英語表達歷練;這種一系列的持續磨練、建立信心、保持鎮定,終究會激發及培養大家對英語文的樂趣,進而好學不倦、廣結國際善緣。最後,有一天可能隨麥瑞禮大使或其他知名學者的腳步,邁向國際的舞台。正如同賴佳緯同學所問的: "I am working at the Department of Euro-pean Affairs, MOFA, as a volunteer, and am in-terested in knowing about your own profes-sional challenges? (我對於您在英國外交部的工作非常有興趣,由於本人目前在台灣外交部歐洲司擔任外交志工,可不可以談談您的工作的挑戰呢?) 沒想到麥瑞禮大使竟幽默地微笑回答: "I am sure you are well aware of this profes-sion. Some other students here might not be in-terested in it. However, I will be happy to share it with you after my presentation." (我相信你對於這行業非常的瞭解,但其他同學不一定有興趣,會後我將再進一步跟你分享。) 除了現場熱烈提問、會後又再留下來討論外,麥瑞禮大使的演講也在網路上活絡起來。英語系二年級的同學William(王世宇),跟我寫了這麼一封內容充實、文句順暢的電子郵件: It was so great about the lecture of Dr. ("Am-bassador") Michael Reilly yesterday, especial-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pro-fessors, as well as the speaker and us students in the end. I was excited about that. Unfortunate-ly, I could only hear 30% to his lecture. Al-though I fell over myself, trying so hard to un-derstand all his words and sentences, I found that I couldn't. Through the lecture, I finally know that my English ability is still poor. And through the lecture, however, I will try harder to go beyond my present limit. William 收到William的電子郵件後,我至為高興。這也是學生藉聆聽英語演講後的迴響,而且是提昇英語文的重要策略之一。以一位大二學生能聽懂英國大使的專業演講達30%,確實不易。所以我立刻回答如下: Dear William, I am glad to hear from you. First of all, for you to understand 30% of Dr. (Director General) Reilly's lecture on March 15, that's good enough. Congratulations! When I was a sophomore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 could only understand 20% in an English lecture like that delivered by Dr. Reilly. Thus, you are great. Keep plugging, and you will improve your English rapidly. Be sure to read every single message I am sending to you all, including my response to a student leader at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in Tainan. Chen-ching Li 學生跟老師不時地透過網路與老師進行英語e-mail的聯繫,是我協助學生歷練英語文的策略之一。學生必需跳脫出傳統的學習方式,改以務實溝通、學以致用的模式,才能開創更大更廣的機會。 果然,麥瑞禮大使從我跟William的e-mail 聯繫附件中得知這位台灣學生的困境,竟然主動地寫給他(William) 一封電子郵件: Dear William, Thank you for coming to my lecture. I was sorry to read that you had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me. I know its never easy understand-ing someone giving a talk in another language. I know too that some students are more used to hearing American English spoken and find British English very different until they are used to it. I am therefore sending you the notes for my speech, in the hope that you may find them helpful. Kind regards Michael Reilly Director General BTCO Taipei (+886)(0)2 2192 7009 麥瑞禮大使主要是鼓勵William 切勿氣餒,因為英式英語的確對有些學生較難適應,但只要習慣就會改善。為了協助William,麥瑞禮大使甚至將他的演講稿直接寄給William參考。這種意想不到的最佳「禮物」,只有以虔誠之心努力的人,方能獲得。而麥瑞禮大使在世新大學的精彩演講,不但為全台灣的青年學生指出一條由英語文能力建構,邁向國際化的大道,也為國人展現了21世紀現代公職人員的最佳表率。 |
|
(回目錄)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