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6-03-29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3-29》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升學壓力與階級再製 
  ◎英語充電站:正視美式與英式英語的同質性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教育論壇:升學壓力與階級再製
  羅德水(教師)
自從去年10月,中研院李遠哲院長為「教改未減輕學生升學壓力」道歉以來,各界要求檢討十年教改的呼聲不斷,我們以為,撇開「道歉」是否能恰如其份地反應李遠哲在教改中所應承擔的權責問題不談,有關教改是否減輕學生壓力,確實是檢視所謂教改成效的適當切入點。

無可諱言,在升學主義的桎梏下,長期以來,台灣的學校教育遭致嚴重的扭曲,為了衝高「升學率」,不僅國中生與高中生的課業壓力沈重,考試領導教學更成為許多學校普遍存在的現象。為了從根本抒解學生的升學壓力,民國83年的410教改大遊行,即以「廣設高中、大學」作為主要訴求,十多年來,高中與大學的數量確實也是大幅增加,成為最顯著的「教改成果」。

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高級中學校數已從82學年度的190校,增加至93學年度的312校,增加了1.64倍;高中在學人數則是從23萬8,660人增加至40萬9,635人,增加了1.72倍。在大專校院總數方面,則從82學年度的125校(含大學21校),增加至93學年度的159校(含大學75校),單以大學校數而言,十年來竟然成長了3.57倍;專科以上畢業學生數亦從82學年度的17萬2,849人大幅增加為92學年度的32萬1,808人,十年來也增加了1.86倍。與此同時,大學核定招生人數從83學年度的5萬6,491人,增加到93學年度的11萬633人,增加近2倍,而向來被稱為「窄門」的大學錄取率則從83學年度的44.35%,增加至94學年度的89.08%(大學指考錄取率),錄取率足足增加了1倍。

理論上,這樣豐碩的「成果」應該有助於減輕高、國中生的升學壓力才是,可實際上,教育部另一個統計資料道出了殘酷的事實,截至今年3月份,全國短期補習班家數共計1萬4,586家,較10年前的2,624家足足增加了5.5倍,充分說明學生壓力並未隨著逐年增加的升學率遞減。究竟孰令致之?說到底,雖然升學機會確實大量增加了,但名校的身價不僅未隨增加的入學機會而稀釋,相反地,在優勝劣敗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氛圍下,名校的身份識別尤其讓人趨之若鶩,為了從貧窮翻身,出身於中下階層的學生無可避免地必須投入競爭尤勝以往的升學淘汰賽。

然而,正如我們之前再三強調的,台灣的升學機會與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之間有著高度的相關,因此,十年教改雖然一方面滿足了多數人都可念大學的渴望,可與此同時更無聲無息地強化了社會既有的階級結構,以下這些統計數據,已然清楚告訴我們,出身工農家庭的學生在慘烈的升學競爭中將有什麼樣的結果。

教育部公布的「高低所得家庭教育研究費支出」顯示,最低所得組的「家庭教育研究費支出」,從民國85年的8,050元不升反降至民國92年的7,943元(這樣的支出水準甚至不及私立大學每年學費的十分之一),相反地,最高所得組則從民國85年的5萬6,081元上升至民國92年的7萬7,751元,僅僅7年,高低所得之家庭教育研究費支出差距就從6.97倍擴大至9.79倍。此外,在每戶教育研究費占可支配所得比率方面,最低所得組從民國85年的2.70%下降至民國92年的2.68%,同一時間,平均每戶教育研究費占可支配所得比率則從85年的4.25%增至92年的5.34%,易言之,最低所得組不僅可資運用的教育研究費偏低,至民國92年時,就連教育研究費占可支配所得比率亦僅約總體平均水平的50%。尤有甚者,在階級兩極化如此嚴峻的情勢下,十年來,學雜費指數的變動更毫不留情地從民國83年的65.4增加到民國93年的103.06,成長幅度遠高於同時期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動趨勢(從89.93上升至101.13)。

這樣的統計數據殘酷地說明,就算有一天大學錄取率正式突破百分之百,就算來自勞工家庭的學子格外努力求學,實際上,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仍然有著比例懸殊的教育資源與就學機會。對勞工子弟來說,通常考上大學後挑戰才跟著開始,他們不得不花費長時間打工,以換取遠超出父母負擔的學費與生活所需,在這樣的限制下,要能有突出的課業表現著實不易。相較於此,出身高社經地位家庭者,就不乏有人以學費是個人的投資成本,企圖為高學費政策緩頰。原因無他,因為唯有繼續維持讓中下階層「投資」不起的高學費政策,教育才能益加發揮其鞏固優勢階級利益的作用。

由此看來,有關李遠哲是否必須為「未減輕學生升學壓力」道歉一事,比起教改加速台灣階級世襲化的情勢,就顯得枝微末節甚至是無關緊要了。但話說回來,如果所謂的升學壓力真能延緩、改變兩極化的階級結構,這點壓力又算得了什麼呢?
(回目錄)



英語充電站:正視美式與英式英語的同質性
  李振清(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英國駐台代表麥瑞禮(Michael Reilly)博士3月15日在世新大學的演講(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lobal Age - Studying in the UK:全球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在英國深造的現況),由於講者精湛的內容,與紳士學者的風采,掀起了校園內外的一陣討論。在全球推動21世紀人才培育、價值倫理重建,與教育國際化的共同理念中,麥瑞禮「大使」的一席話,以及演講後與世新師生的不斷互動,包括主動寫e-mail鼓勵一位只能聽懂演講內容30%的二年級生,並附加個人的演講稿以供參考,使得這位同學與他的同儕們,甚至筆者,均受到無限鼓舞。同時,大家也深深感受到以認真的態度勤學英文,終究會有意想不到的喜悅的。

學習英語文或其他外語,只要誠心誠意下功夫、方法正確,自然會樂趣無窮。

的確,麥瑞禮大使鼓勵William切勿氣餒,同時也指出「英式英語」(British English)與「美式英語」(American English)有差異,因此對有些台灣學生較難適應。關於這一點,早在1964年,美國語言學家Al-bert H. Markwardt和英國語言學者Randolph Quirk就已在《A Common Language: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共通語言: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一書中,闡釋得很清楚。兩者之間,確有語音及文化、社會與歷史背景引發的詞彙差異。例如,從下列的常用英語詞彙中,可以看出「美-英」兩國的用詞差異:apartment-flat(公寓);automobile-motorcar(汽車);bill-note(紙幣);city hall-town hall(市政廳);corn-maize(玉蜀黍);dessert-sweet(甜點);elevator-lift(電梯);fall-autumn(秋天);gas、gasoline-petrol(汽油);generator-dynamo(發電機);lumber-timber(木材);motor-engine(引擎);railroad-railway(鐵路);term paper-essay(學期報告);windshield-windscreen(擋風玻璃)等。

然而,在主要的語法結構方面,「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差異不大。這也是為什麼Albert H. Markwardt和Randolph Quirk強調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是「共通語言」的道理。如今,台灣學生聽英式英語有較多困難的原因,除了不適應其腔調與演說者的講話速度外,主要在於平時僅聽「美式英語」,殊不知全球除了講「美式英語」以外,尚有「英式英語」,或帶有瑞典、澳洲、紐西蘭、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荷蘭等國腔調英語的機會,非常之多。打開BBC(英國廣播公司),大家自可體會到為什麼當今有World Englishes(世界英語)之正式學術研究,並由英國的Blackwell Publishing出有專門刊物《World Englishes》。

從Michael Reilly的演講原稿中,除了語速與腔調讓台灣學生較難適應外,其他的語法、用字等,與美式英語並沒有多大差別。然而,仔細研究麥瑞禮大使的講稿,我發現其中的現在分詞片語結構,是學生較為陌生且缺乏練習的。這種將眾多獨立的簡單句子群,轉化(transform)為紮實的「現在分詞片語結構」的現象,正是「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的同質性句法。只要稍加研究、瞭解這種「現在分詞片語結構」的語法轉換(syntactic transformation),則不但可以提昇聆聽美式及英式英語的能力,而且也可以藉此寫出精湛的英文文句。

例如,在Michael Reilly代表3月15日的演講中,就有這4個含有現在分詞片語的優美句子:

(1a) Sitting here today, you may well be thinking "Why Study in the UK?"

(2a) More than 100,000 of them are from Asia - more than from any other region in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rest of Eu-rope - and we have a long tradition of welcoming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3a) From Abertay to York, and with courses ranging from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to zoology, there is both a univer-sity and course to suit every taste and preference of the more than 2 million students at our universities.

(4a) And for students taking time at UK from a career, it means one year away from employment, not two.

這四個句子若要改寫成較為易懂的簡單句,則可分述如下列的複(合)句結構(complex/compound sen-tences):

(1b) As you sit here today, you may well be thinking "Why Study in the UK?"

(2b) More than 100,000 of them are from Asia - more than from any other region in the world. The other region includes the rest of Europe - and we have a long tradition of welcoming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3b) From Abertay to York, and with courses, which range from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to zoology, there is both a u-niversity and course to suit every taste and preference of the more than 2 million students at our universities.

(4b) And for students who take time at UK from a career, it means one year away from employment, not two.

上述(1b)到(4b)是改寫自原文的句子,的確是簡單容易多了。然而,隨著英語文的精進,與品質的提昇,(1a)到(4a) 的句法,應是最終的歷練目標。大家只要打開一般書籍,或紐約時報的報導、小品文,讀者投書等精采作品,都可看到這些類似(1a)到(4a)的精鍊句法。例如,在2005年紐約時報名記者Nicholas D. Kristof(紀思道)在一篇題為〈China, the World's Capital〉(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雲煙)的絕佳好作中,就有這麼一句含有現在分詞片語的複合句:

As I roamed the Kaifeng area, asking local people why such an international center had sunk so low, I encountered plenty of envy of New York.

(我在開封一帶漫遊時,曾詢問當地百姓,為何當年的國際交流中心竟會沉淪到這個地步;我得到的回應有不少是對紐約的羨慕。)

原句可分解成簡單易懂的基本句子:

(5) I roamed the Kaifeng area.

(6) I asked local people...

(7) Why had such an international center sunk so low?

(8) (Then) I encountered plenty of envy of New York.

請特別注意,在語法結構上,第(6)句相同的主詞I需要刪除,同時asked也要改成現在分詞片語asking。至於(7)的獨立句子(sentence),因需當作asking的受詞,所以必須改成子句(clause): why such an inter-national center had sunk so low.這種複合句能否靈活利用,那就要看個人的英語文能力了。類似的句子和說明,也出現於紐約時報(Sep. 12, 2004)的經典名句:

Standing on a sunny balcony overlooking ground zero, Gov. George E. Pataki said, "We are not going to forget. September 11 is never going to become just another day."

這個帶有現在分詞片語的句子,也可分解如下:

(9) Gov. George E. Pataki stood on a sunny balcony.

(10) Gov. George E. Pataki overlooked ground zero.

(11) Gov. George E. Pataki said, "We are not going to forget. September 11 is never going to become just another day."

最有趣的是紐約時報在2005年6月5日,刊載了一篇由Peter David Marks所撰的幽默風趣小品文,《A Bad Case of Puppy Love》(「寵」愛過了頭)。其中,就有17句含有此種現在分詞片語結構的句型,例如:

Ally picked him up and cradled him, speaking in a baby voice.

(= Ally picked him up and cradled him. Ally spoke in a baby voice.)

該文中的其他例句如下,大家可參考,並進一步練習改寫或轉換其語法結構:

(12) "Back off," I said.

I swatted him away.

→ "Back off," I said, swatting him away.

(13) I patted the spot next to me.

I invited him to lie on me.

→I patted the spot next to me, inviting him to lie on me.

(14) Rusty looked on, too.

It wagged his tail, confused.

→Rusty looked on, too, wagging his tail, confused.

(15) I stared at Rusty, and then the tears that wouldn't come for so long finally erupted.

The tears spilled down my cheeks.

→I stared at Rusty, and then the tears that wouldn't come for so long finally erupted, spilling down my cheeks.

從本文討論的英語語法中,可以看出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的同質性。初學英語的人,通常由簡短的句子著手。到了相當程度後,就可以開始學習使用含有上述現在分詞片語結構的句子,從而學得簡潔、紮實有力的英文。把這種歷練應用於「口、筆譯」(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中,大家會發現效果更顯著。
(回目錄)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