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6-04-03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4-03》

本期內容
  ◎美國傳真:如何教青少年理財譯寫 
  ◎芬蘭傳真:兒童動手玩設計 學設計也學環保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美國傳真:如何教青少年理財譯寫
  盧季寧
17歲高中生馬特‧霍夫曼在克里夫蘭郊區的一家室內綜合體育場館打工,每週能賺50美元,這筆錢該怎麼使用是由他決定。

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對美國高中生的調查顯示,近4分之3的受訪者都在課餘之後打工,超過一半的學生每週收入至少50美元。

此外,由於美國青少年愈來愈有錢,愈來愈多的銀行與信用社開始進入中小學校園,希望教育青少年金融理財知識,也希望在校園裏發展新客戶。

學生家長對這種趨勢憂喜參半,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在快餐店或超市收銀台打過工,或者像馬特‧霍夫曼一樣在室內綜合體育館找到工作,更沒有賺到過這麼多的打工收入,當然也沒有銀行堂而皇之地進入校園裡,教導理財之道。

根據華爾街日報、華盛頓觀察週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等媒體報導,青少年普遍表示,他們的理財觀與父母不太相同,意見分歧之大僅次於如何管理空閒時間這個問題。接受密西根大學年度調查的青少年有一半與父母在理財方式上存在著分歧,只有4分之1的受訪者表示與父母在衣著方面爭吵過。

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勞倫斯‧史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表示,儘管青少年和父母對理財方式的分歧很多,但他的研究發現,少有父母會監督孩子如何花錢。他說:「家長多半會說,既然錢是孩子自己賺來的,他愛怎麼花就怎麼花吧!這是他的權力。家長普遍認為,無權干涉孩子們的消費。」

在俄亥俄州衛羅比讀高中的馬特‧霍夫曼表示,他至少會把打工所得的一半存起來作為大學學費,但像他這樣有遠見的青少年並不多見。

密西根大學訪問的高中生中,有3分之2表示,他們基本上不存錢;還有3分之2表示,他們並沒有為上大學存錢,或者只存了很少的學費;有40%的受訪者宣稱,他們把大部分打工所得都花在了服飾、電子產品和夜間活動上。

1982年密西根大學首次開展這項青少年理財調查時,參與調查的研究人員傑拉德‧巴克曼(Jerald Bachman)對學生的金錢觀感到不安,這些孩子有不少錢,花起錢來又幾乎不受限制。

手頭擁有現金使青少年更容易染上喝酒、吸毒、深夜不歸的習慣,也有能力買車,因而更有條件遠離成人的監管,密西根大學的數據顯示,打工的青少年每週通常都有3至4個晚上要外出。

傑拉德‧巴克曼說,經過了24年以後,調查中唯一的變化是,青少年可以買的東西變得更多了。

天普大學的勞倫斯‧史坦伯格表示,青少年很容易被廠商推出的各種行銷噱頭誘惑,而他們手頭有錢而且消費又不受到限制。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青少年研究」(Teenage Re-search Unlimited)的調查,美國青少年去年的花費高達1,070億美元,62%的青少年在銀行開有儲蓄帳戶,22%開有支票帳戶,17%有信用卡。

美國全國信用社協會(Credit Union National As-sociation)主席丹尼爾‧米卡(Daniel A. Mica)的話指出,最近的調查顯示,現在的青少年缺乏基本的理財知識,結果造成了他們在今後生活中可能會受到財務問題的困擾,例如負債累累,甚至宣告破產,或是不能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以致於日後借貸無門。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家長應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孩子管理錢財,以及如何起這個頭呢?專家表示,家長應密切參與,但需謹慎行事。

明尼蘇達大學家庭社會學教授威廉‧道赫提(William Doherty)指出,家長和孩子應該共同制訂一項規矩,列出孩子應該承擔哪些費用,以及應該儲蓄多少錢等等。

威廉‧道赫提說,家長可根據孩子打工收入所得,提議讓他們自己買衣服、支付手機費用和繳納汽車保險等。

勞倫斯‧史坦伯格說,父母們應該有權查看孩子的花費,並否決一些昂貴的花費。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倫‧卡茲丁(Alan E. Kazdin)表示,公立大學每年的學費達1萬2千美元,因此要求孩子存大學學費恐怕不切實際,家長應要求孩子為達到某一目標而存下部分打工所得,但目標不要定得太高,要符合實際,例如,購車或繳納保險費。

這些專家建議,這套規矩應在孩子打工之前就確定下來,然後家長就應抽身而退。

威廉‧道赫提表示,青少年對家長在各種小事上干預會心生反感,家長管得過細反倒會讓他們掩藏自己的秘密,甚至撒謊,還會激起他們的反叛情緒,家長應根據自己家庭的價值觀為孩子的花費定下規矩。

研究發現,即便青少年與家長在如何支配打工所得的問題上發生爭吵,但他們確實還會聽取家長的意見。

密西根大學的調查發現,青少年在飲酒、毒品、約會舉止、政治、種族及有關生活的各種重要價值觀方面,基本上與家長意見一致。

如果家庭在開銷方面毫無節制,根本沒有儲蓄的習慣,那麼規勸孩子存錢,或者為未來著想而存下部分所得,就難上加難了。

耶魯大學的阿倫‧卡斯丁表示,家長應與孩子開誠布公地對話,如果家長和孩子能在金錢上展開對話,那麼日後談論毒品、性等的問題也會比較輕鬆,對話能讓家長進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金錢應該是最適宜的話題。

馬克‧霍夫曼的同學傑弗瑞‧菲克在克里夫蘭美國紅十字會捐血站打工,每小時收入7美元,傑弗瑞‧菲克表示,經與父母協商後,雙方對他的勞動所得做出了下面的安排:把一半收入存起來,支付自己的汽車保險和購買衣服。

傑弗瑞‧菲克很少花大錢購物,最近的一次是買了一個2百美元的保齡球。他說:「我與父母的協商很輕鬆隨意,他們知道我會存錢,根本不會擔心,他們信任我。」

而由於美國青少年愈來愈有錢,愈來愈多的銀行與信用社開始進入中學校園,希望教育青少年金融理財知識,也希望在校園裏發展新客戶。

根據美國全國信用社協會的資料,目前會員在美國中學校園開設的信用社分行已從2003年秋季時的1百家增加到了現在的近150家。

部分大銀行也開始重返校園,今年亞特蘭大的SunTrust銀行就在幾所中學增設了分行,使其學校銀行的總數增至9家,其中有4家設在小學。

對銀行而言,在學校開設分行的短期意義並不大,因為學校成員畢竟以沒有收入的學生為主,業務量並不高;但就長期意義而言,在學校開分行是宣傳自己、培養新客戶的最佳陣地,銀行希望透過青少年的親身參與,來增加他們與銀行的親近感,在畢業以後的人生路上,能夠繼續使用該銀行的服務。

波士頓的德夫(Dove)金融服務諮詢公司高級諮詢師克里斯‧吉爾(Chris Gill)表示,銀行進駐校園是金融機構為發展客戶數量而採取的一種戰術。

家長對於銀行進駐學校的反應不盡相同,多數家長對孩子能從學校銀行獲得親身體驗式的理財教育感到歡迎,尤其是孩子在學校銀行打工,而獲得工作經驗與能力的家長。多數學校銀行都要求學生在使用學校銀行的服務之前必須得到家長書面許可,以讓家長放心。

但也有家長認為,銀行在學校開設分行將使校園進一步商業化,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時候刺激他們的消費欲望,部分消費者團體也持相同的看法。

旨在遏制校園商業化趨勢的非營利性組織「商業警報」(Commercial Alert)的負責人蓋瑞‧拉斯金(Gary Ruskin)指出,理財教育並不一定非要與實際的銀行聯繫在一起,因為這樣只會進一步把學校變成商場。
(回目錄)



芬蘭傳真:兒童動手玩設計 學設計也學環保
  涂翠珊
走進「奇想設計」的展場,眼睛就為之一亮:廢棄的油桶搖身變成椅子,黏土被自由捏成各式各樣的門把,椅子被做成可以隨身攜帶的提包,微笑著的沙發讓人看了心情就好,這些都是小學到中學的年輕孩子,從生活的需要中擷取靈感、創意設計的原型呈現!

「奇想設計展」,是芬蘭2005設計主題年的一個重要活動,以設計聞名又重視學習的芬蘭人,不忘在設計中結合教育,這由小孩當家的設計展,是芬蘭設計年中最有趣的活動之一。

奇想設計 讓設計教育向下紮根

「奇想設計」是歐盟資助的3年設計教育專案,在芬蘭,約有30個學校參與這項計畫,除協調工作由芬蘭主導外,參與國家還包括丹麥、挪威、蘇格蘭、與比利時,而這個國際巡迴設計展,則是孩童作品的展現窗口。專案的目的,是讓學童們在設計中學習解決問題及藝術表達的能力。學童們先藉由博物館與設計展的導覽了解設計,專業設計家再走進校園舉辦工作坊、為學童一步步講解設計如何產生,產品如何被創造,並協助他們創造自己的設計品。設計品完成後,除了在各地方學校安排展覽外,5個國家的評審也從兩百多個被選出來的作品中,選出65個參加國際巡迴展,各國主辦單位並分別與當地的設計公司協商合作事宜,盡量讓孩童們的創意在工業設計流程裡具體實現,大約一半的成品就在孩童與設計公司共同討論與修改下完成。

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童得以思考設計產品時應考慮的不同面向,例如美學、使用性、消費性等等,專案強調思考設計在日常生活裡扮演的角色,這正好也是北歐設計重視的觀點。在一場辦給教師的研討會裡,設計了著名Stokke座椅的挪威設計師Peter Opsvik強調,設計師與消費者對產品設計有共同的興趣,而這個專案可以讓這群學童,未來成為有創意及批判性思考的消費者。

於是,教師參加設計教育與講座,設計師教學童從生活中有興趣的主題出發思考設計,設計公司則協助將學童作品做成原型(prototype),在這多方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學童,得以從自己第一手的設計體驗裡,了解工業設計的流程,整個專案產出的教學材料與經驗,也有助於設計教育向下紮根。

有趣的是,從不同國家學童的設計作品中,還可以看出這個民族所重視的設計與生活觀,一名記者觀察指出:「芬蘭學童設計的物品明顯注重功能性、以及環保再生的想法。」的確,有學童將舊唱片結合木頭做成置物盤,也有學童設計出可一再清洗重覆使用的餐巾布,以避免資源浪費,還有學童使用舊繃帶編成衣服,這重視環保與再生利用的觀念,正是芬蘭設計的重要特質之一。「奇想設計」的芬蘭負責人也說,Nokia的成功與新科技的發展,對芬蘭學童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許多芬蘭小朋友的設計作品都包括較複雜的科技用途,比方一個學童就設計了慢跑計時器,另一個學童則設計出可以留言的門鈴。

一個參展學童說,「以前我以為產品只要設計出來就好了,現在才知道,原來這個過程比想像中要漫長得多。」設計可隨身攜帶「椅子包」的學童則說,他的設計點子來自於去參觀博物館的經驗,發現同學們常得坐在地上聽導覽,於是「應該有這樣的需求,需要可以隨身帶著走的椅子包。」椅子包提在手上時像是一般的包包,隨時需要就可以展開來做為一個座墊。一位老師則形容這個設計活動:「讓學童帶著玩耍的心設計物品,打開他們的視野,學習關注環境的質感,並勇敢地去影響及改變它。」

某電視頻道也配合活動推出6週的兒童新聞,呈現設計做為電子媒體的一部分,舉凡頻道背景、Studio、新聞編排都是設計。兒童新聞也由7到17歲的學童自己設計、選擇有興趣的議題採訪、編輯、播報新聞,內容包括他們的學校朋友、設計、流行、與環境等。學童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訪問芬蘭總統與國會總理。

與這個專案相呼應的活動與教材也很多,比方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的線上工業設計實驗室,就在網上提供為13到19歲青少年設計的學習材料,呈現工業設計的思考流程,隨堂作業舉例來說可以設計一個給救火員的手錶、給老祖母的手袋、給超人用的通訊工具,先引導學生從角色的需要來思考、研究相關素材、創意發想、再進一步發展方案、設計、呈現方式等等。建築與空間教育也走入校園,舉辦建築設計主題日與工作坊,讓設計師及建築師走訪60幾個中學,與學子們分享作品、空間、及對建築的觀察。

設計教育 培養重環保的理性消費者

芬蘭政府在過去幾年來推動設計教育的動機,除了強調工業設計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性外,也欲教育下一代成為了解環境與物質文化的消費者。他們相信,設計教育可以養成年輕人環保消費習慣,因為設計所重視的,不只是外形的美感,還包括整個與科技與商業思考相關的製造流程,某參與教育的設計家也說,設計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在於教出一堆「小設計家」,而是讓年輕學子們了解生活用品的相關知識,並學習思考。

讓孩童「自己動手創作」,也是這些活動裡最重要的一環。孩童不是大人創作的目標對象,而是自發的主體。當他們自己動手思考創造後,對生活週邊用品與環境的關係,才有更深的體悟,與主動關心的興趣,不論未來是不是成為一個設計師,都至少會是更聰明、更有設計及環保意識的消費者。

由這些活動中,我看到,芬蘭如何將優秀的設計思惟與環保意識,傳給下一代。政府、企業、組織、學校一起合作,讓學童得到學習機會,在日常物品裡看見設計、思考設計、了解設計、也思索人與環境的關係。看似一小步,相信也為年輕學子的美感訓練與人文思考,開了一扇影響深遠的窗。
(回目錄)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