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4-06》 |
本期內容 | |
◎形上的流亡:捕捉存在的關鍵詞 米蘭‧昆德拉筆下的生命悖論之八 | |
◎加考公民 再想想吧! |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形上的流亡:捕捉存在的關鍵詞 米蘭‧昆德拉筆下的生命悖論之八 | |
宋國誠 | |
1978年的《笑忘錄》(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編按:台譯《笑忘書》),寫於蘇聯入侵捷克後第10年。10年的光陰容易使人淡忘歷史的錯誤和創痛,10年的歲月容易使人在習慣中遺忘了和專制強權的鬥爭,10年的時間容易使人遺忘死去的親人而感到驚恐和焦慮。抵抗遺忘,抵抗專制強權對歷史真相和人性光華的清除和消抹,抵抗遺忘以追回逝去的青春和希望的過去,是這部以7個故事篇章交叉組合而成之作品的主題。 記憶與遺忘的對抗 刨除了腦中的記憶就能改變歷史嗎?改寫不名譽的過去事件就能使當前飛黃騰達嗎?如果沒有未來,人是不是只能「回活」到過去?故事以捷克「二月事件」為起頭,1948年2月捷克共黨頭目哥特瓦爾德(Gottwald)在寒冬中向數十萬人民發表演說,由於天寒地凍,身旁的親密戰友克萊蒙蒂斯(Clementis)摘下自己的皮帽,備感關懷地把它戴在哥特瓦爾德的頭上。官方將這張照片複製了千萬張,向百姓告知這是共產主義光榮歷史的開端。4年後克萊蒙蒂斯被判叛國罪而處死,官方立即讓克萊蒙蒂斯從照片上消失,從此哥特瓦爾德就一個人站在陽台上,人們只能從他頭上的那頂皮帽來回憶那場血腥的共黨清洗事件。 米雷克(Mirek)是一個富有理想和熱情的青年,即使在獄中也認真的寫日記,詳細記錄每一次討論當前情勢的會議發言,然而,在一個偉大的革命年代裏,所謂「當前情勢」是一個普通人可以隨便而認真討論的嗎?米雷克在「布拉格之春」後成為舉國皆知的「殉道英雄」,但是25年前和一位堅守共黨忠誠的醜女子茲德娜(Zde-na)的一場性愛戀情,卻成為他今日英雄光環上的一道陰影,他不顧秘密警察的跟蹤和監控,決心離家前往收回他過去寫給茲德娜近百封的情書。因為那些情書記載了他今日不計一切所反對的東西,記載著他「做愛時像個知識分子」的丟臉事蹟,但是這場「抹除記憶」的行動遭到拒絕,因為茲德娜對愛情一如對政治始終堅貞如一,米雷克則因家中的記錄文件在他離家時遭到搜查而再度入獄。這是一場「忠」與「不忠」的對決,有人為了未來的光環死命地抹去過去的真實,有人寧可放棄未來也要保留完整的過去。 在題為「媽媽」的篇章中,年邁的母親努力編造「失真」的往事來抵抗死亡的陰影。由於失憶而導致時空錯亂,垂老的母親的視野越來越小,她把蘇聯的坦克看成一隻稍大的瓢蟲,她把中學時期為慶祝捷克獨立朗誦一首愛國詩篇而洋洋得意之事,錯放到1918年一戰結束但卻是她中學已經畢業的時空裏,她把兒子卡爾(Karel)「被接納的婚姻第三者」愛娃(Eva)看成是年輕時的女友諾拉(Nora)。和米雷克的故事不同的是,米雷克寧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剔除記憶來換取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遺忘對母親來說是一件美好的事。通過遺忘,過去的日子會重新鮮活蹦跳起來,儘管過去已經模糊、失真、不再完整,通過遺忘,悲傷和喜悅就無法在生命中的某一個角落駐留不走,生命於是像失去重量一般的輕盈暢快。通過遺忘,一種無傷大雅的荒誕,連死神也會偷笑,人們因此意外地通過編造舊日變形的記憶來抵抗死亡的降臨。遺忘是一種美,「所謂美,就是星光一閃的瞬間,兩個不同的時代跨越歲月的距離突然相遇。美是編年的廢除,是對時間的反抗」(註14)。 披著天使外衣的魔鬼笑聲 題為「天使們」的篇章,像似昆德拉對自己一段生活記憶的追述,是昆德拉對一段不可淡忘之刻骨銘心的往事的遺忘的抵抗。這篇的主題是「笑」,但不是一般意義的笑,而是天使與魔鬼勢均力敵下的競相嘲笑,使者和叛徒相互對抗的笑。但昆德拉主要是針對一個詩人的笑,對一個享譽歐洲卻對一個友人扎維斯‧卡蘭德拉(Zavis Calandra)慘遭絞刑視若無睹的超現實主義詩人保羅‧艾呂雅(Paul Eluard)的嘲笑,對社會主義的荒誕和人們對它無知的崇拜的笑,一種狠狠的笑,一種仰天悲憤的笑,一種對披著天使的外衣的魔鬼、一切可笑至極之事物的徹底狂笑! 故事以「一個主題、兩個變奏」的方式進行交叉敘事,主題是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的一段,在一個匿名為R的年輕女子的牽線之下,被剝奪一切職務的昆德拉以筆名為一份教育青年的社會主義刊物撰寫「星象專欄」。好笑吧?一個被視為污染共產主義精神文明的作家昆德拉,借用筆名替無神論的共黨宣傳刊物教育他們偉大的下一代!更可笑的是,昆德拉還替這位在蘇聯學習了3年馬克思主義的刊物主編算過命!其中一個變奏是,一對美國少女加百利(Gabrielle)和米迦勒(Michelle)在捷克境外的一個小島上,和視她們兩人如愛徒的拉斐爾夫人(Madame Raphael)一起學習尤奈斯庫(Eugene Ionesco)的作品《犀牛》,她們為自己終於弄懂,原來「牛角」就是這位荒誕派作家為了製造喜劇效果而編造的男性陽具的象徵而開懷大笑。另一個變奏則是布拉格城內青年人在慶典中所跳的「圓舞」,昆德拉以這種「原地跳兩步、向前跳一步」的圓形舞圈,來比喻一種「生命的鎖鍊」,「圓圈是封閉的,一離開就回不來了。……正如脫離了星球的隕石一樣,我離圓圈而去,直到今天還不停的墜落」(註15)。但昆德拉也用這種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團圈的慶典之舞,來嘲諷布拉格青年的革命幼稚病,用它來嘲諷套在艾呂雅頭上那聲譽的、詩的、假的光環,那種欺世盜名的、作為抒情暴力的「革命勵志詩」,那種掛在魔鬼嘴邊的、一副天真無邪的微笑! 回到記憶去生活 塔米娜(Tamina)的故事是《笑忘錄》全書的重心。「失落的信件」中的塔米娜是昆德拉的「專屬人物」,一個承受時代的重壓而苦尋不到逃生出口的卑微人物,她一直是昆德拉小說中最令昆德拉牽腸掛肚的女性,一如《玩笑》中的露茜(Lucie)。塔米娜在歐洲西部的一個省城裏當女侍,她的丈夫在兩人一起非法離開捷克後病死,從此她一人身處異鄉,舉目無親,生命的所有意義只剩下對丈夫的思念,她依賴著這股思念維繫著她沒有明天的黯淡生活。「世界在塔米娜周圍升起,越升越高,就像一堵圍牆,她只是下面的一片小草地。在這片草地上只開著一朵玫瑰,那就是對她的丈夫的思念」(註16)。她每天面對丈夫留下的護照上那張破舊的照片,對著照片進行精神操練,努力在流失的歲月中記取她的丈夫的一切,但是她的努力越來越吃力,她的記憶不斷在衰退,即使想用「重編記憶」的方式找回失落的日子,但丈夫的形貌在她的腦海中卻越來越模糊,於是她決定找回遺留在布拉格婆婆家裏、和丈夫總共相處了11年的日記,那一包失落已久的信件。 塔米娜之所以要找回那失落的信件,不是為了「把過去變成詩」,而是為了求生的欲望,為了那些使她能夠繼續活下去的、站在她身後的、在遠處觀看的存在: 她之所以要她的記事本,是因為她在筆記本中已經構建了一個由主要事件所組成的脆弱架構,她想為這一架構砌上邊牆,讓她成為可以住進去的房子。倘若搖搖晃晃的回憶的建築像搭建不穩的帳蓬一樣倒塌,塔米娜就只剩下了現在,這個無形的點,這一緩慢地向死亡進發的虛無(註17)。 為了鼓舞只想占有她的身體而無心關懷她的精神世界的友人雨果(Hugo)早日動身前往布拉格,以便帶回她思念已久的信件,塔米娜不惜以肉體來交換。塔米娜不能回去布拉格,不是因為政治原因,而是因為她無法為了回到祖國而跨越丈夫過去的友人對她丈夫的背叛。但即使以肉身作為交換,雨果還是背叛了她。最後,連她的親人也都背叛了她。她得知她急於尋回的信件後來輾轉到了她哥哥那裏,但日記已經被翻閱過並且零亂破損了。過去的一切已經失去所有精神私密的意義,成了一個必須重新再予遺忘的痛苦過去! (下週續) 註14:米蘭‧昆德拉,《笑忘錄》,王東亮譯,上海:譯文,2004,頁82。 註15:同上,頁100。 註16:同上,頁127。 註17:同上,頁131。 |
|
(回目錄) |
加考公民 再想想吧! | |
賴建寰(輔大歷史系學生) | |
日前,教育部宣布,將就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是否增列「公民與社會」,提案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討論。據教育部新聞稿上的說明:公民與社會是「社會科學教育而非道德情意教育」,且希望「增進並確保學生一定的社會科學涵養及公民素養,改善以往高中偏重智育教育,忽視公民與社會教育之缺失」。論者以為,單純就加考的目的性而言相當合理,但採用考試達到目的,似乎難有成效,反而是現實中的矛盾關係,阻卻了公民教育的發展。 規範與價值 以最粗淺的社會學理論來說,文化的內涵至少包含了規範(norms)與價值(value)兩項要素。規範透過賞罰的強制性力量(sanctions)給予人獎賞和處罰,使得人們不得不規範遵守規範。以加考公民與社會的建議為例,教育部利用大學的資源分配作為賞罰的手段,希望建立起「社會科學涵養及公民素養」的規範。只是,行為不一定代表價值,價值所代表的是廣泛且抽象的原則,以考試作為方法,至少牽涉到語言符號上的轉換,與抽象的再現(reconstruction)等等複雜問題。 行為與價值的不等同關係,在某平面報導中表現得十分明顯。該報導引述了某補習班業者的看法說道:「教育部若決定大考加考公民與社會,補習班會立即找師資開課。因廢考三民主義而被淘汰的公民補教老師,很快都會重出江湖,屆時社會組考生不但要補國、英、數,可能補公民更有效,因為不管政治、經濟或法律議題,都難脫時事,考生哪有時間看報紙,補教老師整理好大補帖更有效。」這篇報導戳破加考公民與社會,除了製造就業機會外,大多數學生只是虛應故事一番,根本無助於增加「社會科學涵養及公民素養」。 更何況,在現今公私立大學資源極不均等的情況下,再以資源的分配充作手段,根本上違反教育權作為現代公民權之一的內涵。依法治國的含意而言,國家必須提供足夠且良好的教育設施,讓國民擁有足以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不是設定門檻,將龐大的教育資源投入於少數人身上。 假若,只是為了測驗學生關於公民與社會的基本常識,大可在高一或高二較無壓力時,採用統一的會考方式加以測驗,以作為將來教學方向的參考。 矛盾的環境 杜正勝部長媒體上還補充道:「現在很多成年人法治觀念不清楚,年輕人更是犯法都不自知,絕對有必要加強法律等社科知識。」諷刺的是,台灣的校園環境卻是最欠缺法治的場所。 以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4年判字626號為例,該判決書駁回了請求撤銷警告處分,而理由乃根據:第一,「如學生所受處分係為維持學校秩序、實現教育目的所必要,且未侵害其受教育之權利者,除循學校內部申訴途徑謀求救濟外,尚無許其提起行政爭訟之餘地。」第二,「若僅為其他公行政為達成特別權力關係之目的,所為的其他對內部行為措施即『管理關係』,則非司法審查之範圍,自不得提起行政救濟。」這裡講白了,在學校為達「教育目的」的前提之下,除非學生就學權利受到嚴重影響,否則任何學校對於學生的懲戒,都只是行政的內部關係,法律保留原則及比例原則在此並不適用。問題來了,為什麼戴上一頂「教育目的」大帽子之後,便可以剝奪學生行政救濟的權利?更不要說,所謂教育目的只是一個未經檢驗的語句而已。 社會一方面教導學生何謂法治,另一方面卻又剝奪學生基本權利,這種知識與環境的矛盾關係,難道不值得加以檢討,反而責怪學生的公民素養不夠?法治不只是教導諸如飆車、吸毒等恐嚇學生的法律條文,而是教導法律背後所代表的價值,不然就會徒知法治的空殼,卻不知其相對應的社會關係了。 |
|
(回目錄)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