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
2006.4.24/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
|
編輯室報告 |
MOD狂想曲:電視人之造飛機
「他們三個人(無線、有線,及MOD),都一臉彷彿我根本不存在那裡的表情?他們打開門,把電視搬進屋裡...接著便把電視放在那裡...他們用遙控器依序變換頻道,可是每個頻道都是全白的...不過電視人似乎對於收訊這種事完全不感興趣...即使完全沒有影像,他們也毫不在意。好像只要按下開關把電源接通,他們就已經達成目的了。」
二十一世紀,人類面對偉大電視機即將轉型的當下,都隱藏著莫名的焦慮。界線模糊引發的爭奪戰,似乎忽略了什麼。
NCC上任後首例數位匯流案,便是面對爭議許久的「大電視」MOD。中華電信跨業經營新興電視平臺服務,雖因內容不若有線電視豐富,技術上似乎也聽到些許小抱怨,以致於2003年開辦業務以來,至今只有十二萬的用戶數,推廣成果不如預期,但中華電信龐大的資本勢力仍舊使得有線電視業有如芒刺在背。
中華電信MOD利用寬頻網路,以IP技術傳送視訊服務給收視用戶系統,是為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的一種。根據英國Ofcom 2005年的報告中指出,IPTV強調的是寬頻系統的供應商,為了將視聽節目傳送給用戶,必須將主機置於和用戶較為接近的地理位置,以使得用戶不會因為網路壅塞而無法收訊或收訊不良,其實近似於有線電視系統商的角色。
MOD目前的有幾點爭議,而最大爭議在於黨政軍退出媒體的規定。目前政府仍屬中華電信最大股東,是否應該全數退出,而自去年12月三退之後到沒有退出之前,是否需要罰款,甚至停播?然而此一爭議癥結點即在於,MOD到底算不算是媒體?如果它含有「頻道」業務,會因為附加隨選視訊服務而不成為「電視」嗎?如果只含有隨選視訊服務,那MOD有足夠的吸引力拓展用戶數嗎?再者,如果MOD至今持有的是有線廣播電視的執照,那它為何不遵守有線電視法規範,提撥營業額的百分之一金額提繳中央主管機關成立特種基金以為公共服務之用?如果黨政軍必須退出有線電視系統平臺經營,那麼東科股權結構是不是也還有問題?
「這並不是自我辯護,只不過自己的存在就這麼被眼前的人完全忽視,自己也會逐漸變得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存在於那裡了...。」
換個角度看電視,數位時代帶來的資訊匯流,扭轉電視的定義;閱聽人不再只能被動盲目的操縱自稱為「遙控器」的東西控制他們不能控制的電視。「隨選視訊」的意義在於主控權掌握在觀眾手上,回歸「遙控器」最原始的定義,就是希望閱聽人控制他們想要的內容,收看他們想要的節目。
「很不可思議地,一直看著電視人這種堪稱完美的工作態度,我也覺得那看起來越來越像(飛機)了。至少是漸漸覺得要說那是(飛機)也不奇怪了...既然那麼精密的工作,就一定是(飛機)不會錯。即使看起來不像,對他們來說,那就是(飛機)了...」
廣電三法合併草案將「頻道經營業」明白定義為「以一定頻道名稱提供節目、廣告,經由傳輸平臺播送,供公眾視聽之事業」,「平臺服務業」為播送「廣告、節目」之平臺,顯然其規範對象主要為提供電視頻道服務之業者,至於一個只能提供如同網路下載影視資料的平臺,又何以稱之為「大電視」呢?數位匯流法規定義的清楚,大家心裡明白,政策的討論,不過是一群人正在自顧自地「造飛機」。
但事實上這群人應該正在製造一台「果汁機」。閱聽人、公民的角色無從切入,補貼公共基礎建設、補助優良電視節目、輔導數位內容發展的討論並不見於NCC的檢討項目之中;所有電視人專注地造飛機。MOD與有線的爭議雖說凸顯管制不對等的問題,然而兩造在意圖性上並沒有根本的差異;他們都只是自顧自地造飛機。雖然那本來只是一個爛果汁機。爛果汁機只是把我們的心智整個攪爛,根本沒辦法帶我們飛去哪裡。
關機了。電視人。
----
註:引文部分出自村上春樹小說-《電視人》。
|
本週媒大事 |
1、東森媒體科技 13億美元出售卡萊爾集團 國內第二大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東森媒體科技,將由卡萊爾集團以十三億美元取得八成股權。東森電視日前董事會決議,將透過公開市場出售東森國際全部股權。東森國際是東森媒體科技大股東,這項股權出售案,將牽動國內有線電視市場。有線電視業者表示,東森出售東森電視四成有線電視股權,雖然涉及到外資持股敏感問題,但仍符合六成以下外資持股上限的規定。 小編媒批:乖乖嘰個隆咚~東森媒體集團的名目怎麼這麼多?資本額一五○億元的東森國際,主要股東為東森電視、財團法人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與東森得意購,怎麼看都像是集團內的交叉持股,雜糧發展基金會又什麼來頭?看來王董的數學一定很好,這麼愛玩數字遊戲。 2、新官上任三把火 小野停播七節目惹爭議 小野上任,華視大刀闊斧整頓節目,不僅停播「華視5點現場」和「華視新聞廣場」兩個政論節目,連與政治無關的「絕代雙椒」、「星戰擂台」、「台灣無線唱吟」等綜藝節目也慘遭夭折的命運。同時,為了拉抬華視新聞,又重金挖角中視氣象主播任立渝,並一度傳出鎖定當家主播沈春華。小野強勢的作風,吹皺電視圈一江春水。 小編媒批:各類節目的製播與否,華視自然有絕對的掌控權,但是否可以有效的溝通,替代隔空開記者會相互叫囂?華視雖納入公共廣電集團,但運作上為商業模式、自負盈虧,在賺錢與製播優良節目間,華視是否應確認自己的定位?否則外界很難對公廣集團有良好的印象。
|
媒來稿 |
◎世界體系理論概述(上) 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楊博智
前言 李安、王建民的議題持續延燒,現今的世界也越來越「全球化」。然而,在全球化現象另一面,隱含的卻是國與國、地區與地區間的不平等關係。本文擬由1970年代華勒斯坦(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world-system)理論切入,該理論前承依附理論、後開媒介帝國主義之先河,成為政治經濟學在討論不平等國際分工時的重要依據。而隨著全球化的持續發展,世界體系論也在批評之下作出回應與修正。以下本文將就其中幾個重要概念以及受批評之處加以整理說明,並提出幾點問題與思考。
世界體系與核心─邊陲 在華勒斯坦的理論中,現代世界體系是「一個有著廣泛勞動分工的體系。這種分工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地理上的。…經濟任務的分佈範圍不是平均地分配在整個世界體系之中。…它擴大和合法化了這個體系之中某些群體剝削其他人勞動力的能力,也就是能得到剩餘的更大分額。(郭方等譯,1998a:522)」這樣的一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體系起源於十六世紀的歐洲,所得物分配的不均,導致一種層內有層的多層結構,在16世紀歐洲世界經濟中存在核心地區與邊陲地區的差別,在核心地區有國與國之間的區別,在國家內部有地區與階層間的區別,在某地區內有城鄉之間的區別。(郭方等譯,1998a:123)
而其中「核心」與「邊陲」為一種關係,涉及不平等的交換關係、不平等的地理關係、以及擊壟斷與自由競爭的關係。如果有兩對剩餘價值的生產者和受益者,而其中一對的受益者也將得到另一對部分的剩餘價值,這不是直接來自於第二對剩餘生產者,而是其受益者,這樣的關係即是所謂的「核心─邊陲」關係。越靠「核心」越有壟斷權,而越靠「邊陲」則有越多擠破頭的競爭,核心化與邊陲化亦形成兩極分化的局面。」(蕭新煌,1987:320-321;郭方等譯,1998c:420)
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內的普遍原則即是追求最大的資本累積,其本質上是對累積資本的酬報,這也包括個人資本,它們要比未訓練的勞動力得到更高比例的酬報,是以需要高水平技藝和較大資本額的任務保留給較高等級的地區,而世界經濟缺乏一個中央政治機制使它很難對報酬的分配不當有著加以制衡的力量。(鄭斐卿,1998:11-12;郭方等譯,1998a:523)
半邊陲 資本累積主要是透過壟斷,壟斷則轉化為核心─邊陲關係。而我們在地理上可以觀察到一些傾向核心行為的地區以及另一些傾向邊陲行為的地區。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三層式的區域分配。(郭方等譯,1998c:422) 生產行為在這些半邊陲(semi peripheral)國家裡更平均的分割。一部分表現的像是邊陲國家對核心國家的行為,而另一部分反是。(Wallerstein,1979: 97) 而核心地區國家企圖使它們成為聯繫邊陲地區的中介,剩餘利潤的傳送帶,在核心國家相互爭鬥激烈的地方,某些地區可以改善自己的相對地位。(郭方等譯,1998b:342)
變遷的可能 vs. 體系的穩固性 在世界體系之中的國家位置並非全然不變的,隨著自然條件、生產技術、以及國家政策等內外在因素的改變,一個世紀裡的外部競爭場經常在下一個世紀變成邊陲或半邊陲地區。而核心國家可以變成半邊陲地區。半邊陲地區也可以變成邊陲地區。(郭方等譯,1998a:523-524) 華勒斯坦強調「體系的穩固性」是在於,任何國家在世界體系內位置的變化,都不會使得體系本身改變。(蕭新煌,1987:313)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交換基礎乃是在於剩餘資源的徵收與佔有,是以不能讓所有國家都同時「發展」,此體系本身在功能上運作即是不平等的、有核心與邊陲之分的。(Wallerstein,1974a;引述自蕭新煌,1987:313;戴曉霞,2002:62)
◎台客符號的歧視與再造 文\東吳大學政治系四年級 黃國瑋
台客搖滾演唱會不僅標示出一個舊名詞新詮釋的創意,更是一個舊現象新運動的轉折。二十年前,外省幫派慣用台客一詞來蔑稱本省掛流氓,然而,隨著世代變遷,文化發展,族群界線在後現代社會的模糊與融合下,台客一詞在內涵上,已從歧視意味,轉碼至一種文化米克斯主義(mixed)的精神,這種文化混血或混搭的台製符號,逐漸成為顛覆現代流行的一種台式時尚。
整體社會文化的演進,重編與再造,催生出一部部電影文本,藉由符號學的分析,可以看出台客歷史的演進與重組,一九八五的「童年往事」,台客是一種白襯衫加大喇叭卡其褲的穿著投射,八九年的「悲情城市」,陳松勇的木屐,武士服的寬腰帶,和本土黑道大哥的形象,就是一種台客的影像(形象)投射,九六年的「南國再見,南國」,台客是一種三溫暖,KTV和酒吧內獨有的俗艷誇張的風格投射,二千年的「愛你愛我」,台客是一種檳榔西施的符號投射,藉由這些穿著、影像、風格和符號的文本投射,台客在年輕人的心目中,已經不再是省籍情節的矛盾區分,我認為是一種有趣的描述。
所以,假若台客如今已演變成一種文化現象,它也絕對無雅俗之分,重點在於它和大眾互動所產生的意義,因此,台客可以是一場搖滾演唱會,可以是一種穿著風格,可以是一則商品,可以是一部電影,可以是一種流行,可以是一句標語,可以是人際溝通的有趣話題,可以是一種音樂型態,甚而是一種驕傲(如五佰等人),不是嗎?為何什麼都要放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光譜上檢驗呢?為什麼會有中國是主,台灣是客的偏狹觀點產生呢?
台灣的社會喜歡倡導多元價值,崇尚民主精神,在台客現象掀起一群文化精英大加撻伐時,在文化精英批判五佰等人有自虐傾向時,請問,這些文化精英對於措辭用語的嚴格與計較,有運用在「大陸妹」、「菲傭」、「外勞」與「老芋仔」上嗎?如果沒有,那麼為何只針對台客現象,大張旗鼓的結合各團體召開記者會?無庸置疑,台灣社會到處存在歧視,而且歧視正漸漸內化於每一個人的認知系統中,對於來台灣工作的白種人,我們稱呼外來工作者,而那些離鄉背井來台灣求取機會的南亞居民,我們稱呼作外勞,這樣的歧視意味難道低於台客一詞嗎?
最後,與其去定義台客,不如去尋找台客豐富多元文化的可能性,與其去比較今昔的台客,不如去釐清台客在今天所引起的文化漣漪,與其去消滅台客的歧視性意涵,不如去創建台客當代的新文化意義。當內存歷史發展脈絡的文化饗宴,蛻變成一場短暫歡愉的搖滾演唱會時,它清楚標示著一個時代的殞落,和另一個時代的崛起,這是一個屬於後現代的新紀元,一切定義都不再重要了,界線也模糊了,只是,當大家都把矛頭指向台客現象時,請先想清楚我們對於其他族群的歧視程度有多嚴重?以及,文化究竟有無雅俗之分?如果你的答案與我一樣,那麼,恭喜你,你的文化視野將會無線寬廣!
|
傳學鬥2006春季讀書會 |
◎傳學鬥2006春季讀書會開跑囉◎
媒體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窗口嗎?當媒體片段的擷取社會,我們的瞭解即因此失焦了嗎?媒體重不重要呢?如果說媒體自成一股社會力量,混雜於其中之政商糾葛怕是難以釐清,然日常生活之進入卻又似乎無法將之完全抽離;加以媒體事業的活力與品質乃民主所需,則媒體之優劣實影響甚鉅。
商業媒體真的給了我們想要的嗎?有足夠的政策資訊管道流通嗎?號稱全球媒體工業最發達的美國,出了什麼狀況?為何被稱為「問題媒體」?透過對美國媒體發生情況的探討,讓我們一起對照台灣媒體的問題現況,一同思索其中癥結,甚至研究該如何對症下藥吧!
傳學鬥春季讀書會,邀請您與我們一起閱讀 McCHESNEY的「問題媒體」/羅世宏、魏玓、馮建三、唐士哲、林麗雲、王菲菲、王賀白合譯(巨流出版),讀完本書,也許你也會心生縱然社會變化,但因為公義的伸張而增添人生快意;另一種世界不但可能,它就在那裡,等待贏取。
第四週(5/6):媒體政策與媒體改革-CH6、7
媒體政策與媒體市場(包括結構與邏輯)存在何種關係?媒體體制背後,是怎樣政策制訂的過程?美國在傳播科技發展與規劃、媒體所有權政策以及公共媒體三大傳播政策領域的發展歷程為何?可能給予我們什麼啟示?在政策制訂過程中,掌握充分資訊的公共參與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媒體改革在美國造成的風潮造成何種衝擊?對公民社會的重要意義為何?
第五週5月 20日《舞影者》影片座談會
地點:人性空間新生店(新生南路3段286巷4弄1號) 時間:14:00 欲報名讀者會,請附上基本資料,寄到:scstw2003@yahoo.com.tw信箱,或電0933-747-068。
|
媒活動 |
4月29日Education is not for sale「當企業併購大學」座談會
學生數是學校存活的指標 論文多寡是老師的業績壓力 學費是未來錢途的投資 熱門學系由市場取向決定 就業率是社會考核大學的首要項目
原是知識和真理構築的學術殿堂,如今已是與企業掛勾,競逐報酬的商場。學生排隊搶營養學分的盛況,與麥當勞櫃檯前的點餐人潮有多像?曾幾何時,盈餘、績效、市場取向這些概念落到了教育的頭上。教育進入市場,學問成為商品,知識開始被稱斤論兩。知識的價值已不在其自身,而是它的投資報酬率及能夠換取的貨幣量。我們抱怨這個功利的社會,但功利的心態難道不是從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出來的嗎?大學應該要是什麼樣貌?它的存在是要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價值?歡迎你來與我們一同,為知識、也為屬於你的教育找出路。
時間:2006/4/29(六) 地點:Youth Hub青年交流中心(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近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6號出口) 主辦單位:教育公共化連線http://www.wretch.cc/blog/publicedu 活動流程:
10:00-12:00 〔座談一〕「大學.不容出賣!」全台首映會 什麼是大學的企業化?大學的企業化對你有什麼影響?透過影片放映及映後分享,打開你對大學商品化的探索。 與談人: 教育公共化連線神秘嘉賓
13:00-15:00 〔座談一〕學術殿堂正被商業考量蠶食鯨吞:從大學商業化、教師評鑑談起
大學市場取向經營,需要測量出老師的生產力和效率。但教育和學術可以量化嗎?為了錢研究,為了拼業績,學術進展幾等同商業機密,老師之間彼此由合作轉為競爭,築起學術防火牆,豈是學術與教育之幸?大學商業成本考量,知識再也不是無價。高科技、商管財金相關科系競相成立如雨後春筍,將人文社會學科視如蔽屣。一切向錢看的後果,就是犧牲不賺錢卻是民生必需的基礎醫療、人文學科等。
與談人: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丘延亮(中研院族群研究所研究員)
15:00-17:00 〔座談二〕在大學鬆綁、自由化教育政策下,談大學何處去? 面對每年政府教育經費的短缺,教育部一方面提出「培養頂尖大學」、「五年五百億」的政策,另方面修改私校法,希望在鬆綁、自由化的政策下,同時增加對於私立學校的管理;同時,又修改大學法,朝向法人化繼續前進。而在這樣既開放又限制、看似矛盾政策下,究竟教育部的大學政策方向背後的預設是什麼?而教師、學生、家長又能如何因應?而教育公共化是否是條出路?期待透過這場座談,展開對大學新方向的探詢。
與談人: 劉梅君(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 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系專任助理教授) 楊祖珺(文化大傳系助理教授)
|
媒邀稿 |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 @yahoo.com.tw)。此外, 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