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打扮成台灣鬥魚、大肚魚、雞、狗、羊及黑冠麻鷺的苗圃彰化社區合作小學(以下簡稱苗圃小學)的孩子們,以行動劇的表演方式進行了一場「面對重金屬污染」的非暴力遊行。
彰化縣重金屬污染問題存在已久,稻田因污染而被禁止耕種,沿海的漁業也面臨停止採收的窘境。位在洋子厝溪上游北分支河道上的彰秀橋下,排水溝長期受到重金屬污染,苗圃小學的校地就位在這個區塊上。而今,苗圃小學的師生與家長,一起站在大眾媒體前,為遭受污染的學校及社區環境發聲。
這次的非暴力遊行與其他的遊行有沒有不同?一個國中部的孩子說,在電視上看到的遊行,都是拿著白布條,有的丟雞蛋,但是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要說什麼,可是這次的遊行的想法很清楚,就是要抗議污染,要大家重視,而且,是非暴力的。
有趣的是,也有因為剛進學校,對於狀況還不清楚,因而選擇不參加的孩子,「因為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對事情不熟悉,也還沒有對活動的熱情,所以沒有參與。」這個孩子很認真地說。
2006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
「世界都在哈台灣」徵文
|
一、活動主題:「世界都在哈台灣」徵文
二、活動時間:2006/04/20-05/20 (收件)、05/21-05/27(票選)
三、參選辦法:
1. 國內組:你認識很「哈台」的外國朋友嗎?你遇過外國人「哈台」的新鮮事嗎?請將你所知道有關外國人喜愛台灣、迷上台灣的實例寫成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和所有人分享你的新奇故事!
2. 國外組:所有喜愛台灣的外國朋友注意了,請將你喜愛台灣的原因、過程和熱愛台灣、「哈」台灣的方式或照片寫成200字以上(英文、台文、中文、日文)的小故事,大聲和所有人宣告你的哈台主張!
3. 所有由國內組與國外組的參賽作品都將於投稿截止後於5/21日在http://blog.yam.com/2006tw開放由網友投票,各選出3篇最有趣、最爆笑、最溫馨的小故事致贈獎品,並將作品刊登於自由時報、蕃薯藤及「世界都在哈台灣」blog。
四、優勝獎品:
獎品包括:
1. 「台灣紅」精美糖罐(每個價值新台幣兩千元)
2.《漫畫台灣史》一套(中英對照,每套10本,新自然主義出版)
3. 《台灣光華雜誌》(Taiwan Panorama)半年份
4. 唐能理五月出版新書《台灣的神像:一名美國文物收藏家研究紀事》
5. 得獎者並可受邀參加「2006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之歡迎酒會(5月28日),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哈台學者共同分享哈台心得。
五、投稿方式:
請在截止日5/20日前,將作品(有圖片或照片更好,中、英、日文皆可)連同您的姓名、性別、國籍、出生年月日、電話、E-mail、住址等資訊email到hataiwan@2006tw.tw就可以參加,信件標題請註明「哈台灣徵文-您的姓名」。(個人資料請填寫詳細,才能寄送獎品及得獎通知喔)
主辦單位:2006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http://blog.yam.com/2006tw
E-mail:hataiwan@2006tw.tw
(詳情請見)
|
|
小孩們的所有反應,對於苗圃小學的老師來說,都是關注的焦點。苗圃小學的創辦人梅世傑說,身為一個蒙特梭利老師,最重要的是要去觀察孩子,去了解某一種活動或是教學會如何去影響一個孩子,每種經驗都是學習的機會。
「今天有媒體記者請一年級的孩子講話,我沒有注意聽孩子說什麼,但我特別注意孩子的態度。孩子展現的態度就是—我要告訴你是怎麼一回事,孩子有這樣的勇氣。」
◆貼近環境的課程與行動
苗圃小學創立於一九九九年,當時坐落於鹿港鎮,是台灣第一個政府認可的小學蒙特梭利教育課程,自從二○○二年八月遷移至彰化彰秀路的新校址後,就一直面臨附近的廢水排放問題。
面對一個學校與社區的環境議題,在教學內容與設計上可能會有很多種方式,苗圃小學又是怎麼做的呢?
梅世傑提到,他們曾經帶著孩子一起研究學校附近的排水溝,也到鹿港、濁水溪、復興排水溝等地一路實際觀察,才進而發現這些廢水的流向與可能影響的區域。
「……我們到了河邊,孩子們發現到處都是垃圾、動物屍體,我們都看到對大自然做了什麼,所以孩子自己決定要解決這一個問題。一開始苗圃小學的教師群帶著孩子思考,要怎麼作?要撿垃圾嗎?還是會有人丟啊,後來開始帶孩子去研究整個生態系是如何,才決定要開始種水邊植物,如水筆仔、海茄苳等,可是水真的太髒。」
梅世傑談到,一開始就有很多家長說學校的水這麼髒怎麼辦,地下水都是紅色的,草坪上也油油的。「……一開始通知環保局,兩年無任何下文,對方只說『事情很複雜』……」。直到去年有一位苗圃小學的家長協助跟環保局交涉,環保局的代表來到學校,也跟小孩談。環保局說,如果工廠再排出廢水要通知他們,結果通知了沒反應,因為原來負責的人調走了,新的人不了解,結果交涉重頭開始,並一直演同樣的戲碼。
而遊行活動的開頭,則是接續這一連串認識環境的課程而來。
「在這個學期開始九月份的時候,學校內的兩顆大榕樹倒了,孩子們在倒下的樹旁玩,看到樹根腐爛了,發現榕樹很不健康。後來孩子們跑來說,『他們』又放了廢水,很臭。之前曾經帶孩子們到台中的廢水處理場參觀,孩子們知道廢水最大的問題是因為缺氧,所以他們用磚頭碎塊在學校內的環水系統搭成小瀑布,希望能製造流動,打進空氣。可是看見孩子一直泡水,我們覺得不能這樣下去。」梅世傑說。
因為看到學校植物與水的實際變化,苗圃的師生不想只是等待政府單位的回應,所以他們開始在每週固定的大聚會時間,談論學校所遭遇的污染問題,後來,國中部的孩子們決定要「抗議」。
抗議,這兩個字,對某些人而言也許是不習慣或排拒的,更何況要在校園內談這件事。問梅世傑對於孩子們的決定有何想法,他回憶說,「那時候學校通知環保局,環保局已經說沒辦法,結果孩子們說我們要抗議,我也一直在掙扎要不要做,半個月都在想這件事情……我想了很久,知道孩子們有做精神上的準備,但是不知道怎麼去抗議,怎樣面對工廠的人的態度與記者等等……」。
與孩子們的對談一直持續著,直到十二月份,苗圃小學設計了一個十二月~一月份的「非暴力遊行計畫」,內容一開始是邀請荒野協會等環保團體,與孩子共同討論遊行活動,一方面支持孩子,另方面也提供利用大自然處理彰化廢水的計劃方針。而且,也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日當天,與孩子的家人共同享用湯圓,並念一封名為「面對黑暗最長的時刻」的信件給家人,宣告社區需要改革、進步,冬至是翻身的一天。
梅世傑談到當時設計這個計劃的心情,他說:「冬至原來的意思是黑暗最久,最沒有希望;但是聖誕節和冬至的精神就是每一個家庭要找出來一個新的希望,我們可以把過去的那一年不好的地方放在後面,有一個新的希望與未來。在那時候,我就覺得這就是對的時間了,孩子會了解這些事情的精神。在黑暗的季節,台灣的狀況也很搖擺,我們要找出新的力量,為孩子奮鬥……」。
其實,與其說「非暴力遊行」是一個活動計劃,倒不如說是一個主題教案。從學期開始每週大聚會的討論,到課堂上有關冬至、聖誕節的意義、研究地理、水文與地球科學等等學習內容,直到具體的遊行計劃的出現,整體貫穿的精神也無非是人與環境、人與社區的關係,而且,教學設計中也隱約實踐了融合式教學的精神。
「我告訴我所有的助理老師們,不要擔心要教自然、地理、社會、國文等等,十二月二十八日的遊行活動,已經把這些學習內容都涵蓋在裡面,演戲、畫畫、 唱歌、文字,而且是一個活的教學」 梅世傑說。
◆協助孩子與家長溝通
活動當天,一群苗圃小學的家長,手舉標語牌與布條,雖然沒有任何發言,但是他們圍著小孩,用行動支持孩子。
一個五年級小孩的家長談到,今天來參加活動的目的,是要突顯問題,讓社會大眾知道,廢水是一種危害,來共同監督業者。而且,應該讓孩子知道問題的存在,並知道有解決之道。
也有些家長提前參與了遊行活動的籌備工作。李爸爸目前有兩個小孩就讀苗圃小學,他說,學校在半個月前陸續告知家長這個活動,也有行程表,活動申請路段使用權的部分家長也有參與。雖然本身個性不太喜歡抗爭行動,但是污染的問題已經檢舉很多次了,但每個單位都置之不理,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這是到最後勢必要走的路線,活動也很理性,父母的參與孩子也都看在眼裡。
在這整個過程中,學校是體貼家長心情的。梅世傑說,家長一定會有擔心,所以他們在課程裡,安排了讓孩子與家長溝通的各種活動,包括「給爸媽的一封信」,是孩子寫給家長請求支持,讓家長有機會知道孩子對事情的想法;學校也在每個星期五寫東西給家長,以及在例行的讀書會裡告訴家長,活動主要的精神在哪裡。
◆人與土地因此親近
遊行告一段落了,情況會有任何轉變嗎?梅世傑說,改變與不改變,或是污染有沒有在明天就不見,並非最重要的問題,反而是苗圃的師生們是不是有所行動、要不要去做?一旦去做,問題已經獲得解決,而且,這樣的行動不會只做一次,而是會一直燃燒下去。
對苗圃小學而言,學校不是一個給孩子上課的建築物,而是社區的一份子,是聚會與溝通的地方,也是一個可以將想法化為行動的地方。在這裡,孩子與他的家庭可以一起創造未來社會的想像,在這裡,人、土地、環境與眾物的關係顯得親密,也透過多元型態的教育,得到了昇華。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