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兼教務長、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虛擬實境」此種利用電腦繪圖或影像合成技術並結合聲音處理、觸覺、味覺等所模擬建構的虛擬世界之用途中,讓我覺得功德無量的項目之一,是多種動物解剖虛擬教學光碟的開發,替代動物活體解剖實驗,讓數以數百萬計的動物免於殺害之苦。
由資訊科技所建構的3D立體空間的虛擬世界,使用者頭戴頭盔顯示器,手握3D滑鼠或穿上資料手套(data glove)等設備,與虛擬世界間產生互動(interaction),配合人們的想像(imagination),並有近乎真實的融入(immersion)感。雖然世界是虛構的,但卻覺得好像就在真實的世界一樣,有立體及層次的視覺感;有環繞音場效果的聽覺感;有觸摸質感與反應的力道;甚至還有逼真的嗅覺與味覺。
其實,所謂虛擬實境的三個要素(3 i):融入(immersion)、互動(interaction)及想像(imagination),與禪法之觀遍大地為白骨充滿的不淨觀、遍緣無量有情起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的假想性「勝解作意」有關。
為了對治貪欲,修行人「由勝解作意力故,令所觀骨鎖,漸增漸廣,遍滿一床、一房、一院、一僧伽藍、一村、一田、一城、一國,乃至大海邊際所有大地,皆為白骨周匝遍滿。復以勝解作意力故,從彼漸略,捨大地骨觀於一國,捨一國觀一城,乃至捨一房觀一床。復捨一床所有骨相,但觀身骨,謂觀足骨次觀踝骨,次觀脛骨,乃至最後觀髑髏骨,捨髑髏骨,繫念眉間」(《大毘婆沙論》卷166)。若能如是廣略觀察自在,則是不淨觀禪定的成就指標。
同樣的,為了對治怨恨與身心煩熱,修行人「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阿難﹗此四無量,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無量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中阿含經》卷21)。
為了同時對治貪欲、怨恨、愚痴,修習念佛三昧,與不淨觀、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等類似,起初是先觀一相,然後擴大,如不淨觀從一骨到骨骸處處遍滿,念佛三昧修行人「念二佛神德、三、四、五佛,乃至無量盡虛空界皆悉如是。復還見一佛。能見一佛作十方佛,能見十方佛作一佛,能令一色作金、銀、水精、毘琉璃色,隨人意樂,悉令見之」(《坐禪三昧經》卷1)。
這些假想性「勝解作意」的禪法與虛擬實境的發展原理有相通之妙。根據《科學人》雜誌(31期,2004年9月),在美國西雅圖的港景燒燙傷中心,燒燙傷患者融入在虛擬實境的電腦程式中,藉以減輕療傷過程所產生的疼痛。患者戴著頭套,手握操縱桿,悠遊於專為燒燙傷患者進行傷口處理時量身訂製的虛擬實境「雪世界」,讓病人感覺好像在雪花飄飄時,翱翔於冰川和瀑布構成的冰峽谷中一樣。患者飛翔於虛擬峽谷之際,還可以朝位在狹窄凸岩上或漂浮於河中的雪人、小屋、機器人以及企鵝丟雪球。若被雪球擊中,雪人與小屋會噗噗然消失於粉末之中,企鵝會嘎嘎然栽個大跟斗,而機器人則頹頹然變成一堆廢鐵。
研究顯示,對於傷口處理時的難耐疼痛,虛擬實境程式轉移患者注意力的效果,比起一般電動遊戲來的好。若利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測量腦中疼痛相關部位的活動,當自願者接受熱刺激而沒有虛擬實境來轉移注意力時,他們表示有嚴重的疼痛與不愉快,且大部分時間想到的都是他們的疼痛,而他們疼痛相關腦區的活動則大幅增加。
虛擬實境系統應用範圍相當廣,從教育訓練、醫學、學術研究到商業、娛樂、藝術、工程等方面。雖然,使用者不能只停留在虛擬情境的自滿自得,仍然必須面對真實情境的考驗,才算真正成功。但是,虛擬實境系統對學習或生活品質的提升確實有驚人的效果,而且隨著電腦資訊技術的日新月異發展,我們可以肯定它將會是改變二十一世紀生活的重要因素。
假想「勝解作意」的禪法雖然不是引向勝義解脫的「真實作意」,但是對於定心的增強與煩惱的對治確實有相當的效果,進而可以從此類隨心轉變的勝解力的定心經驗,推論到一切外在境界的沒有絕對的自體性──「唯識無境」的體悟,這也是佛教「唯識學」或「瑜伽行派」的重要理論根據。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6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