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光華電子報-華西街的甜美滋味<br />──阿猜嬤(2006/05/17)
華西街的甜美滋味
──阿猜嬤
文‧滕淑芬 圖‧林格立

70歲的阿猜嬤坐在台北萬華華西街角落的店內,看著兒子、媳婦招呼客人,因置換人工膝蓋關節而行動有些緩慢的她,擺攤40年,靠著手上的一雙鍋鏟,將兒女扶養長大,也看盡了艋舺由華麗到衰退的歲月。她的人生、她的店,成為艋舺興衰的一景。

如果不是事先詢問店址,許久沒去華西街觀光夜市的人,大概很難找到這家老店。夜市從有鋼架搭起的廣州街開始,一路上生鮮海產、當歸豬腳、滷肉飯等店面綿延相接;穿過桂林路,快到貴陽街時,天空又豁然開朗,這段長路果然走的值得。

兩年前重新亮相的阿猜嬤就在眼前,有光亮的照明及連貫的空間感,牆面掛上幾幅老萬華景致的圖文燈箱,帶領觀光客認識艋舺風華,也成為店面獨樹一格的裝潢特色。新設計的「阿猜嬤」甜品招牌,有著典雅的人文風,也為好鄰居基金會「老店翻新」計畫打響名號。

手工熬煮古早味

留著稀疏落腮鬍的中年老闆柯得隆在攤前招呼客人,太太在一旁包著鹹湯圓、芝麻湯圓。她熟練地將一顆顆糯米皮包進內含香菇、紅蔥的絞肉餡,入滾水煮熟,加進燙青菜、高湯,端給客人,趁熱咬下,滿是鮮美滋味。

阿猜嬤的拿手湯品還有花生湯、紅豆湯、米糕粥、冰糖白木耳蓮子湯等,都是手工製作。湯圓好吃的訣竅在於,長糯米、圓糯米要看天氣濕度掌握比例,太乾,湯圓會裂開;太濕,咬起來又不夠Q。而糯米慢熬的桂圓粥得細心看顧、攪拌,不能煮到讓米破掉;接著混入黑糖、白糖調出香濃焦糖香,呈現出琥珀色澤,好看好吃,是繁華台北街頭難得一見的甜粥。

人氣王的花生湯,使用宜蘭沙地花生,熬煮8小時。柯得隆說,只有沙地花生煮出來的花生湯,才鬆軟順口不油膩。老客人喜歡用油條或酥餅配著吃,攤前的熟客稱讚,全台北的花生湯只有這一家入口即化,而花生湯配油條更是道地古早味。秋冬季節,一碗熱騰騰、甜而不膩的花生湯、紅豆湯、桂圓粥,溫暖了不少遊客寒冷的胃。

老店從下午3點營業,賣到深夜12點。由於一般人多把甜品當成「吃巧」的點心,上門的客人多集中在傍晚及晚上9點兩個時段。

過盡千帆舊艋舺

阿猜嬤明亮、開闊的店面空間自成一格,第二代老闆的人文氣質更有別於夜市其他攤販的海派作風。在此長大、成年後出外工作,直到退休才返家照顧年邁雙親的柯得隆,對曾是游民、流鶯四竄,形象不佳,但卻充滿童年記憶的華西街有著愛恨交織的情感。

2001年底母親腳疾,準備進行人工關節開刀手術,原本任職於銀行的柯得隆,因為金融業吹起購併、裁員風,公司祭出「優退」措施,決定退休、離開工作20年的銀行,回家照顧兩老。

柯得隆對家傳的甜品生意很快進入狀況,但對老家市集週遭髒亂的環境,始終難以釋懷。

回憶萬華半世紀來的興衰,他說,1968年華江橋通車,為了加速台北與板橋的交通連繫而拓寬和平西路三段,市府將萬華戲院左右騎樓下的攤商搬遷至此。當時除了公家宿舍外,其餘房舍騎樓一律被劃為攤位,這暫時性的安置形成攤販群聚,卻也擋住後面原本住店合一的商家生意。

1987年在地方人士奔走下,華西街觀光夜市規模確立,道路中央加蓋鋼架頂棚,街口豎起中國式牌樓,曾領一時風騷。當時柯家所在的北段攤區因是木造老建築,為了顧及居家安全,婉拒參與鋼架工程。

之後由於西部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阻隔東西向交通,舊艋舺的商業活動漸趨沒落;2000年動物保護法實施,華西街招牌噱頭「當街殺蛇」銷聲匿跡;2001年公娼制度廢除,失去賴以維生條件的華西街,人潮已逐步散去。

打造老街好時光

剛回來時,柯得隆看到周遭歇業的攤位沒有照明、被據為停車位,沿街屋頂雨棚破爛、水槽鏽蝕,勉強支撐的攤位則雜物堆積,充滿油垢;部分生意做不起來的攤商,還把店面租給卡拉OK業者,疲勞轟炸鄰人,髒亂景況真是慘不忍睹。

雖然多年來政府各部門相繼在全台老街實施社區改造、環境改造、商圈更新等計畫,但華西街北段卻從未被眷顧,破敗景象依舊。

2002年,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計劃在廣州街進行徒步區改造工程,柯得隆主動向都發局爭取,將老家附近納入施工範圍。趁此機會,他也商請周圍攤商更換破爛雨棚。

不過,2003年SARS的襲擊,差點又毀了柯得隆的計畫。由於華西街被列為疫區,整條街空空蕩蕩,讓他幾乎想把店收掉。好在SARS疫情在3個月內迅速告一段落後,老店也通過好鄰居基金會的補助計畫,拿到20萬元補助金。柯得隆自己又出了25萬,在輔導團隊的建議下,將沾滿油漬的瓷磚料理台打掉,改換成容易清理的鐵製料理台,並把旁邊早被父親買下但一直廢棄的兩個攤位重新整理,讓3個攤位連成一個乾淨清爽、附設木製桌椅,讓人可以舒適享用美食的空間;攤位上方一片片木牌書寫著湯品名,使小店看來更有味道。

從一塊煎板起家

熟悉萬華舊時風情的柯得隆,常為萬華社區大學刊物撰文,介紹經歷清末貨物吞吐渡頭、日治遊廓藝旦文化、國府播遷多元族群聚落的艋舺興衰,也常應邀為學員做導覽解說。興致來時,客人或許也會聽到老闆講古,而母親阿猜嬤的擺攤歲月,正是艋舺的歷史故事之一。

二次大戰後,花樣的阿猜丫嫁入柯家,除了侍奉長輩、養育子女與操持家務外,也要協助婆婆的米漿攤生意,雖然辛苦,卻也練出一身好廚藝。

隨著6名子女相繼出生,婆婆年趨老邁,家中經濟負荷更重。1965年,阿猜嬤買下一塊2尺見方的鐵煎板,兼營油煎芋粿早餐,之後又增加米苔目、鰻魚酥,流動餐車由雙輪單爐擴張為四輪三爐,「芋粿嫂」的名號不逕而走。柯得隆小時常在天色微明時,被父母叫起幫忙引柴火、燒木炭、燃煤球。

1976年柯得隆退伍後,他建議母親終止早餐生意,投入人潮較多的午、晚餐與消夜市場。當時爸爸退休,兄弟姊妹們也大多完成學業,幫忙人手多,店內招牌食品水餃、牛肉麵,配上各式小菜與酒類,創造出生意高峰。

不過連續3年的晝夜顛倒生活與體力透支,雖然改善了家境,卻也賠上多位家人的健康,不得不放棄薄利多銷的大眾化路線,改由小弟披掛掌杓,與母親二人經營起海產攤生意,其他兄弟則各自出外謀職營生。萬萬想不到留守家門、照顧雙親的小弟卻因酗酒導致肝硬化,37歲就過世。新店面牆旁貼著一張柯家小弟6歲時與攤車合影的放大照片,默默述說著家人的思念。

爾後父母斟酌健康與體力,重起爐灶,並轉戰產品單純、流程簡易、節奏步調較緩和的各式甜湯與鹹圓湯。1982年店面招牌改換成「阿猜嬤」,二十多年時間,阿猜嬤的甜湯已樹立好口碑。

華西街社區改造的工作未竟全功,但老店翻新後,生意漸有起色,因為燦亮的街燈會吸引觀光客走進來。40年的歲月,阿猜嬤見證了華西街幾番浮沉,現在她的兒子柯得隆接手後,希望遊客品嚐香甜花生湯時,也能回味華西街特有的風華。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6年05月號)

明亮的招牌、寬敞的空間,華西街裡的「阿猜嬤」有一股其他攤商少有的人文氣。
柯得隆將英年早逝的小弟童年時與媽媽攤車的合影照,放大懸掛在店面牆邊,表達深深思念之情。(柯得隆提供)
華西街觀光夜市的中國式牌樓,曾領一時風騷。
「阿猜嬤」的紅豆湯圓、花生湯、鹹湯圓,溫暖了逛夜市遊客的胃。

  1. Her life and her shop provide a vista through which the wax and wane of Wanhua is revealed.
    她的人生、她的店,成為蜢舺興衰的一景。
    *wax and wane 月之盈虧,引伸為人事興衰
    My grandfather was born in 1911 and during his lifetime he's seen the wax and wan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 Anyone who has not frequented the Snake Alley night market for a spell would be well advised to ask beforehand about directions to her shop; otherwise you'll be hard pressed to find it.
     如果不是事先詢問店址,許久沒去華西街觀光夜市的人,大概很難找到這家老店。
    *for a spell 一段時間
    I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f you don't show up in media for a spell, you face the crisis of being forgotten by the public.


  3. After growing up in this area, Ke left to find work as he came of age, then returned after retirement to take care for his aging parents.
    柯得隆在此長大、成年後出外工作,直到退休才返家照顧年邁雙親。
    *come of age 成年、長大成人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this small village all left to work in big cities when they came of age.

光華畫報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06 TAIWAN PANORAMA MAGAZINE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