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6-06-05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6-05》

本期內容
  ◎美國傳真:商學院開課幫媽媽重返職場 
  ◎芬蘭傳真:多元文化藝術教育向下紮根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美國傳真:商學院開課幫媽媽重返職場
  節譯■盧季寧
許多婦女為了照顧子女、年長家人而被迫離開職場,也失去發揮潛能的機會,哈佛大學、達特茅斯學院等大學的商學院看準了這個龐大的人力市場,紛紛推出全新的高階管理培訓課程,希望幫

助這些婦女制定求職策略,彌補履歷表上的大片空白,並提供離職期間她們曾經從事的職業領域之最新動態。

哈佛大學商學院甚至準備開設一堂有關職業服飾和化妝的課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麥拉‧哈特(Myra Hart)表示,許多家庭主婦說,她們根本不了解現在的流行服飾,這令她們感到十分焦慮。

根據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報導,哈佛大學商學院今年4月推出「新道路:設定新職業方向」(A New Path :Setting New Pro-fessional Directions)的課程,希望能提高婦女的商業技能,幫助她們與職業規劃師制定求職策略,課程為期7天。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今年10月將推出「重返企業界:為妳的重返之路進行投資」(Back in Business:Invest in Your

Return)的課程,為期11天的課程,內容十分緊湊。

許多商學院也在推出類似的課程。例如,位於紐約的巴魯克學院齊克林商學院(Zicklin School of Business)就準備推出為期6週的「重返未來」(Back to the Fu-ture)課程,麻塞諸塞州貝森學院(Babson Collehe)今年9月將推出「重返職場」(Act II: Stepping Back Into the Workforce)課程,為期4個半月。

由於企業爭奪人才日益激烈,許多企業對於因個人因素而離開職場的成功女性日感興趣,調查顯示,許多為了生兒育女而離開職場的女性都希望繼續職業生涯。

紐約非營利組織職「職業生活政策中心」(Center for Work-Life Policy)針對2,443名婦女所做的調查顯示,93%離開職場的資歷豐富婦女都希望延續職業生涯,但只有74%能夠如願。

例如,布蘭達‧巴尼斯(Brenda Barnes)原來是百事可樂公司北美飲料業務總裁,1997年為了照顧家庭辭職,子女長大後,她重新開始了新事業,擔任莎莉公司(Sara Lee Corp.)的總裁兼營運長,但她的經歷只是一個特例,其中原因在於,許多職業領域變化快速,即便婦女僅離開職場短短幾年,可能就趕不上變化速度。

部分企業為了留住女性員工也推出了一些方案,華爾街券商雷曼兄弟和勤業眾信(Deloitte & Touche)會計師事務所與離職女性員工保持聯繫,以便日後將她們重新納入公司裡,勤業眾信還推出一項「個人追求」的計劃,允許女性員工留職停薪5年,並為這些員工提供培訓。部分企業密切注意商學院的最新舉動,把他們推出的課程當作與希望重返職場的婦女建立連繫的橋樑。

花旗集團企業暨投資銀行部門財務長漢斯‧莫里斯(Hans Morris)表示:「我們希望從這些課程中招募到資歷豐富的員工。」花旗集團目前資助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的課程經費,漢斯‧莫里斯說,希望在下學期能招募幾名女性員工。

對商學院而言,這類課程可以提高他們的收入,維繫與女校友的關係,高階管理培訓課程也為有豐富經驗的管理人才提供談判和管理技巧,讓他們熟悉商業市場的發變化。

會員包括50所一流商學院的美國大學主管培訓課程聯盟(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Executive Education)委員彼德‧塔平斯(Peter Toppings)表示,這類課程是各所大學的重要收入來源,每年能帶來3百萬美元至2千萬美元的收入,有時甚至會超過5千萬美元。

除了家庭主婦以外,這些課程也開放給其他專業人士。達特矛斯塔克商學院的課程接納已取得企管碩士學位,或者具有同等學歷的社會人士,但這些課程的主要對象繩是因個人因素離開職場的家庭主婦。哈佛大學商學院的課程只對哈佛女校友開放,但該校計畫擴大招生對象。

商學院主管最擔心的是,這些離開職場很久的家庭主婦是否付得起數千美元的學費,能否忍受一段時間無法與家人共處的生活。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莫妮卡‧麥克葛拉斯(Monica McGrath)指出,華頓商學院高階管理培訓課程的學費由每週7千美元至1萬美元不等,她擔心付得起如此高貴學費的婦女人數不多。

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為期11天的課程學費為6千美元(含食宿),授課教授康斯坦絲‧赫法特(Constance Helfat)表示,這只是實際學費的一半,花旗集團資助的17萬5千美元,使學員可以少付點學費。康斯坦絲‧赫法特說,該校還在積極尋找其他贊助廠商,幫學員分攤費用。

哈佛大學商學院為期7天的課程收費3千美元,麥拉‧哈特指出,哈佛大學不熱衷找企業贊助課程,但她認為企業可以按學生需求提供獎學金。貝森學院為期4個半日的課程,校友或校友配偶收費1千4百美元,校外人士收費1千6百美元。

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重返企業界」的課程將於10月開課,學員將學習金融和會計等領域的課程以及這些領域的最新變化,學員也將學習履歷寫作和面試技巧,課程也提供學員建立人際關係網的機會,花旗集團等公司的代表將為學員演講,並提供指導。

貝森學院的課程包括為學員進行職業評估,聘請婦女領袖和職業發展方面的專家為學員授課,參與該校於9月15日舉行的婦女領袖會議等。哈佛大學商學院提供學員金融、會計以及技術方面的課程,讓學員了解商業領域的最新動態。

一些婦女希望透過這些課程來開啟全新的職業生涯。哈佛大學校友、曾擔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副總裁的達莉雅‧威曼(Dahlima Weinman),2000年為了照顧小孩而辭去工作,那年她才34歲。2004年在生下次子後不久,達莉雅‧威曼認為自己已做好重返職場的準備了,但她還不想從事全職工作,而想發展新的興趣──蛋糕裝飾,並創辦一家公司。

達莉雅‧威曼知道自己必須充電,才能實現願望,在收到哈佛大學高階管理課程的電子郵件後,她就立刻報名繳費,並請親戚幫忙照顧小孩。達莉雅‧威曼說:「這個課程讓我獲益匪淺,特別是一對一的職業指導課程,我利用這段時間汲取新知。」後來,達莉雅‧威曼設立了一個網站www.dahliascakes.com介紹自己設計的蛋糕,準備在明年年初開始營業。
(回目錄)



芬蘭傳真:多元文化藝術教育向下紮根
  涂翠珊
時間是星期一的早晨,在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多元文化中心裡,十幾個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每週一次的猶太音樂舞蹈課。移居芬蘭數十載的猶太音樂家依娃,熟稔地帶領著小學生們席地而坐,娓娓地說起了猶太人的文化、信仰及民俗故事,並帶著學生們一起唱猶太歌曲,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想敲打猶太人的傳統樂器,一個多小時的課程,就在充滿輕鬆活力又帶著些許混亂的氣氛下結束。

這是多元文化藝術組織Kassandra,與赫爾辛基多元文化中心、兒童文化中心合作安排的課程。赫爾辛基的文化中心提供場地,藝術組織居中協調安排藝術家與課程內容,讓有興趣的小學班級免費報名參加。

除了上述的猶太音樂課外,還有例如「世界各地的舞蹈與遊戲」、「非洲鼓與拉丁韻律」、「戲劇玩偶製作」、「手工串珠」、「戲劇表演與遊戲」、「非洲歌唱與舞蹈」等課程。所有的老師都是芬蘭的移民,來自不同文化不同國度:巴基斯坦、塞內加爾、印尼、墨西哥、奈及利亞、土耳其等等,有的移民甚至有在五大洲居住過的經驗,他們將多元文化的豐富,藉由戲劇及各種藝術形式,帶進課堂。

角色對換 移民成為教室的權威

這是為多元文化融合而努力的有志之士,透過藝術教育,將多元文化的種子向下紮根的理念實踐。他們認為,移民,是芬蘭未來的寶藏,藉由這樣的方式,移民便有機會展現出,他們能提供給這個社會的豐富,並增進芬蘭人對移民的了解。而藝術,正是跨越文化鴻溝,讓人們更了解彼此的最佳管道。

「一般人總覺得,移民來到芬蘭,就應該學習芬蘭的一切,事實上,移民自身豐富的文化也可以教導我們的社會。當常被看輕的移民,在課堂上以教學者的身分出現時,角色就對換了,對芬蘭的孩童來說,他們會在潛移默化中習慣,這些長相、膚色不同、芬蘭語也不一定說得很好的人,都可以是他們的老師,也都是他們學習的對象。」長期為芬蘭多元文化族群融合努力的系卡拉女士這麼說。

由系卡拉女士成立的組織Kassandra,也與一所移民學童所占比例高達35%的小學進行密集合作,每個禮拜都有好幾天上午,安排來自不同文化、在不同藝術領域各有專長的移民前往小學,與班級導師合作,幫小學生們上藝術課程。他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合作,班級導師可以親身體會多元文化藝術、學習與不同文化的教學者相處,而移民的藝術家們,也能更了解芬蘭的教學系統。

透過藝術 了解自己認識別人

這所移民背景學童比例高的小學,幾年前就曾經與赫爾辛基市政府及各藝術戲劇音樂等大學合作,嘗試透過藝術經驗,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童,更認識自己與他人。

許多來自移民背景的小孩,對於自我的認同與認識處在一個複雜困難的階段,教師們則與研究者合作,設計不同的活動與主題來讓孩子探索,比方其中一個叫做「另一個我」的活動,請學童們以尋找自己名字的起源,做為一個開始,在課堂上討論「我是誰」、「我的家庭」。學童們也在課堂上一起閱讀來自不同家庭與文化的兒童故事,並將自己不同階段的生活照片連成一棵生命樹,回顧記憶、家庭、與生活。藝術教師則帶小學生去參觀國立美術館,讓他們運用素材創作出各種「自我圖像」。教師們並以「帽子」為媒介,做角色扮演遊戲,學童一戴上不同的帽子,就成為不同的人,試著用另一個人的角度思考,表現另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一旦拿下帽子,就再做回自己,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更了解自己與他人。學校也主辦國際文化週,邀請住在學校附近、來自不同文化的家庭參加,透過烹飪、說故事,讓大家一起體驗不同文化的氛團。

這所小學結合多元文化與藝術教育的嘗試,不斷地在進行中,關心移民學童認同與文化議題的教育學者們,也不斷地在尋找,如何能讓每一個來自不同文化的學童,都能享受在學校的時光,幫助他們找尋自己的認同,也讓多元文化向下紮根。

用藝術課程 提高移民的自信心

除了學童外,成年移民也一樣有對新環境與自身的認同與困惑,儘管藝術不是唯一的答案,卻是一道橋樑。

「不少移民的女性閉塞在自己的世界裡,由移民女性主導的藝術課程,則讓她們認識更多的朋友。這些同樣具移民背景的藝術教師,也提供了某種角色典範,讓移民更能以自身的文化為榮。有些移民教師,剛開始教學時芬蘭語還不夠好,現在不但芬蘭文與教學能力齊頭並進,在這個社會生存的自信心也跟著提高。」於是,從土耳其、南美洲民族舞蹈、各國烹飪、泰式水果雕刻、到索馬利亞手工藝,來自不同文化的女性們共聚一堂,彼此欣賞學習。

「當我看到來自芬蘭、索馬利亞、伊拉克等各個不同族群的女性,突破語言文化疆界,坐在一起專心地學習手工串珠時,我心裡無限感動。」負責策畫藝術課程給移民女性的艾亞這麼說。

僅管課程的目標對象是移民女性,來參加的有一半是芬蘭人,因為他們也想多了解移民的文化藝術,其實這也是課程的初衷之一:把移民文化的豐富性,展現給對移民還不夠開放接受的芬蘭社會。當人們能親身體驗不同藝術文化的豐富,就更能學習到真正的欣賞與尊重。

尊重 來自深刻的體驗

「許多芬蘭人,出國會欣賞異國的藝術文化,但一回到國內,就對移民的活動興趣缺缺,這是對移民的一種潛在歧視,其實,移民,是把世界的豐富帶回芬蘭來。僅管要改變人們的認知,過程很漫長,但我們希望能深刻地去影響每一個人,要體驗深刻,才會學到豐富。」系卡拉女士這麼說,「很多移民歷史比芬蘭悠久的國家,移民常各自成族群,互不往來,我希望未來的芬蘭,有的不是許多分裂的移民族群,而是個多元文化和平共處的豐富社會。」

以藝術為媒介的多元文化教育,從學童到成人,僅管是這個社會與教學系統裡的小支流,然而,多元文化的議題在芬蘭越來越受到重視,也開始吸引年輕的教學者投入,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也希望將會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初始源頭。
(回目錄)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