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電子報http://labor.ngo.org.tw ◇政治民主 社會民主 經濟民主◇ ★ ★ ★ ★ ★ ★ ★ ★ ★ ★ ★ ★ ★ ★ ★ 2006.06.05★ 您正與 5654位讀者共同分享「勞動者電子報 」! ------------------------------------------------------------ ------------------------【編輯室報告】-------------------------- ------------------------【主題文章】---------------------------- 標題\勞動權應明文入憲 作者\鍾孔炤(高雄市勞工局局長) ---------------------------------------------------------------- 憲法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在各國的憲法中,基本權向為最核心的概念, 這無庸置疑;甚至,基本權的存在,可說是高於成文憲法的基本規範 (Grundnorm),若缺乏保障基本權意義的憲法,我們可不稱其為憲法。 然而,對於基本權所包括的範圍,則有待權利清單中進一步的界定。我國 憲法明白保障了私人的財產權,然而對於勞動權利則缺乏同等的對待,當 資本家的財產權與勞工的勞動權益相扞格之際,國家權力於是節節敗退。 過去勞動法學所討論的各種勞動權,包括消極的勞動三權,和積極的就業 輔導與失業救濟等權利,其在憲法上的授權,一直是有些曖昧不明的。有 學者將憲法第十五條對工作權及生存權的保障,視為在法律的位階結構上 ,對勞動權保障的法規立法創設的授權來源,亦有學者認為憲法第十四條 對人民集會結社權利的保障,即足以證成勞動三權的憲法基礎。 但學說上另有異見認為,積極權利與消極權利應有明確的界限,憲法第十 五條所保障的工作權,應限縮於不受強制(不)勞動的自由權利。要撇開學 說的紛擾,明白解決此一爭議,確立勞動權作為基本權的地位,就只有明 白地將其寫入憲法基本權的權利清單之中。 除此之外,我們希望能明確地將勞動權,特別是團結、協商與爭議權等工 會相關的權利,具體地放入憲法條文,也是為了達成正當化勞工運動的目 的。固然我們都同意,勞動三權本就屬於先於成文憲法而存在的基本權範 疇,而以當前憲法所固有的生存權、工作權保障來涵攝勞動三權也可說是 有所本。 然而,我們尚需從憲法改訂的社會效應來思考,勞動三權入憲,特別是將 包括罷工在內的權利明文加以規範,將對於國民有政治教育的意義,使得 長期受到污名的罷工行動,在形象上可以還原為民權的實踐,此亦將擴大 支持工會運動的社會基礎。 復衡諸各國法例,日本憲法第28條規定:勞動者享有團結權、團體交涉權 及其他團體行動權,其中團體行動權即指涉罷工的權利;德國基本法第九 條第三項亦明文保障「團結自由」,即指為維持或促進勞動或經濟條件而 形成結社之自由,包攝工會的組成、團體協約制度以及罷工權;連中國在 1982年以前的舊憲法,也規定了「公民有言論、通訊、出版、集會、結社 、遊行、示威、罷工的自由」,以具體文字明示罷工的權利,可見以憲法 保障罷工為各國立憲的常態。 諷刺的是,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之後,反而廢止了這樣的憲法條文, 也見證其國家在專制官僚資本主義的發展下,弱勢人民地位的急速沉淪。 在我國逐漸步入先進開化國家行列之際,對於諸種積極社會權利,特別是 關係社會和平性,與人民根本生存利益的的勞動權,應以憲法明文地加以 肯認,方能落實完整的人權,也達到立憲民主的更高層次意義。 (本文同時刊載於台灣勞工陣線出版之 勞動權入憲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