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6-06》 |
本期內容 | |
◎傳播線上:新聞攝影工作者社會位置與勞動條件的變遷與困境 | |
◎教育議題回顧:人口篇 西出陽關無後人 |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傳播線上:新聞攝影工作者社會位置與勞動條件的變遷與困境 | |
傳播學生鬥陣 | |
兩週前,傳學鬥邀請目前為路透社駐台首席攝影記者,同時也是世新社發所碩士的鍾宜杰先生,放映紀錄片《舞影者》,並一同進行了一場精采的討論。該部紀錄片是鍾宜杰先生的碩士論文影像部分,主要在探討,台灣的新聞媒體攝影工作者,在台灣戰後不同的歷史時期中,所經歷的社會變化、社會定位與生命歷程。 或許是因為鍾宜杰本身便是一位資歷深厚的攝影記者,這部片子能夠看出他對於攝影記者的關懷與擔憂。在片中,作者將整個台灣的歷史分為三個時代:兩蔣在位的威權時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社會轉型期,與商業主義盛行的年代。他希望藉由三個時代下的攝影工作者,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娓娓道出他們所處的時代下,作為一個新聞媒體攝影工作者的甘與苦,同時亦藉由他們的言語,了解台灣的新聞攝影工作者在該時代下所具備的社會角色。 鍾宜杰先生認為,台灣的新聞攝影工作者,在媒體與社會之中,是一群備受不平等待遇與忽視的工作者。他以目前在路透社工作的經驗,與先前在台灣媒體工作的經驗進行對照,台灣的新聞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對於文字的重視往往重於圖像。攝影記者的工作,往往只能配合文字記者的要求,而少有自己詮釋的空間。而今,更由於商業與資本主義的影響,媒體往往嚴格要求攝影記者只是其報攝或媒體工作的一個小環節,套用片中幾位攝影記者所言:「是啊,我們的確只是一群勞工」、「這就是分工……」。攝影記者在報社與媒體的地位,往往不如文字記者來的重要。 然而,社會對於攝影記者普遍存在一種知識不如文字記者來的豐富的刻板印象,社會也往往認為影像這類的藝術工作不需要用到太多的知識。鍾宜杰認為,這是需要修正與改變的,這也就是為何他要在下班之餘,與幾位同事組織讀書會的原因,以此更見其用心。 就此,透過鍾宜杰與《舞影者》紀錄片,我們可以回頭審視的是,新聞工作者乃至於新聞攝影工作者的社會角色與地位,以及他們的生命歷程與勞動條件。在台灣,新聞工作者勞動權益、工作權益與生存權益,無論在學術研究與在工會勞動保護的實務上,長久以來就一直受到忽視,一般記者或媒體工作者本身,甚至會排拒這樣的思考,往往認為自己可以透過關係與人脈解決問題,或者,認為這種工會或勞動意識抬頭的方式無法解決問題。在學術研究上,或許會有人談論記者的專業自主權,然而卻只有少之又少的研究者,會去探究記者或媒體工作者在當代社會的勞動條件,一般文字記者如此,會去探究攝影記者的人則更為少數。 無論是媒體文字工作者或是攝影工作者,如果我們要去探究其專業自主權,要去探究其是否盡到社會責任,我們是否要先了解或提供,這些媒介文化工業中,最為底層的「受雇者」,他們們最為根本的「人權問題」──生存權、工作權,與勞動條件? 鍾宜杰在座談會中提到,他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喚起攝影記者,乃至於媒體工作者普遍的勞動意識。作為一位資深的新聞攝影工作者,他深深的體會到,商業與資本主義以結構性的強烈壓力籠罩著的痛苦。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發現愈來愈多的媒體開始以成本考量為理由,犧牲這些最為辛苦的基層媒體工作者的工作與生存權益。中時中南編如此,中時晚報、世界日報、自立晚報、台灣時報、台灣日報,乃至於6月1日熄燈的中央日報亦付如此。台灣的媒體工作者們,怎麼能還不站起來呢? OUR QUESTIONS 1.請問您在閱報的時候,是否會去留意新聞照片的角度圖說與文字報導之間的關係呢? 2.您是否認同,無論是文字或攝影記者,以及新聞媒體工作者等,在媒體中是「受雇者」與「勞動者」的角色呢?您是否可以有脈絡的清楚說明您的看法與論點? 3.您是否會認同,在討論專業自主權之前,必須要讓這些基層媒體工作者具備基本的生存權與工作權,以及足夠的勞動條件的保障? 媒大事 廣播及無線電視執照 延長年限 立院5/26三讀通過「廣播電視法第12條條文修正草案」,將現行廣播及無線電視執照有效期間從兩年延長為6年。原核發兩年有效期限執照尚未屆期者,自動延長為原發照日起6年,並加入兩年評鑑一次。領銜提案修法的洪秀柱指出,目前規範有線電視台的衛星廣播電視法第6條,規定業者執照是每6年一換。但反觀同為電視的5家無線電視台,卻每兩年就要換照一次。為求公平,她提案修法將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的換照時間一視同仁。而立委鄭運鵬也提案要求增列「主管機關應就廣播或電視事業所提出營運計畫執行情形,每兩年評鑑一次」,並且三讀通過。 小編媒批:NCC整併修法尚有一段時間,在這段空檔混亂期,主管單位幾呈真空狀態,然媒體產業卻趁此時暗潮洶湧,股權交易頻仍;此外,無線商業電視台長期壟斷屬於全民的頻譜資源,此時攸關我國媒體之重要轉變,NCC不可不慎阿! 台灣電視新聞 看不到世界 6/2中時社論周小姐投書「台灣電視新聞 看不到世界」提及:「趙特權」、「搞軌案」,光這兩則新聞,就占了每節電視新聞2分之1的時間,各家新聞台投入的相關資源,加起來可能比專案小組還多,而台灣的一天不只有這幾則新聞吧!我們的財經、科技、社會、民生、教育、兩岸新聞到哪去了呢?現在的電視新聞只追逐重大新聞,且為不落於別台,就耗盡資源,相對的其他議題的資源變少,新聞品質也因此降低,未能努力求證、未做平衡報導,錯別字更是所在多有,更別提及新聞內容的多樣性了…… 小編媒批:連載式的同質新聞報導不是一天兩天,台灣的民眾不只是關心「內線附馬爺」、或他的岳父大人民調歸零之日。看不到世界,就只能猛盯著肚皮上的肚臍眼,怪了,倒是愈看愈好看? 搶救這牆倒塌 請支持連署 許多的音樂表演空間受到法規的擠壓,各個表演空間陸續接到罰單,從去年的「地下社會」,今年5月中旬輪到「The Wall」也收到禁令。音樂表演空間開始受到法令規定與文化傳承的兩難,需要大家的支持連署,使自由、獨立的音樂團體能夠有公開展演的合法場所,不要扼殺了喘息的地下樂團!欲參與連署的朋友,可至以下網址留言回覆,並請留下真實姓名(或樂團名稱、單位名稱)與e-mail。http://www.bigsound.org/bigsound/weblog/001703.html。 小編媒批:在表演空間漸趨壓縮的景況下,自由、獨立的創作團體如何與擁有廣大的行銷網絡的唱片公司藝人競爭呢?日本東京有186個live house,但全台卻只有6個,獨立音樂的空間在哪裡呢? |
|
(回目錄) |
教育議題回顧:人口篇 西出陽關無後人 | |
全國教師會 | |
先說一個真實故事:阿龍今年38歲和他的兄弟4人,4對夫妻生了十幾年,共生出4個孩子,這4個小孩都成為獨生子女。 逢清明節,自從春假取消後,阿龍要勸獨生子小林一起回到雲林鄉下掃墓,愈來愈困難,表面上有了二高,車流卻一樣集中,不是前一晚連夜趕車,就是當天往返,只是好像大家都有默契,還是一起塞在路上。 「不是最愛台灣的政黨在執政嗎?連給我方便掃墓的彈性都不願。」阿龍去年拜託人家轉請某縣立委能將228改成只紀念不放假,放假則挪到4月4日去放,將部分人的悲情轉換成給大家方便掃墓,慎終追遠。建議上去,沒消沒息,還好,阿龍兒子的學校去年特別把4月2日(週六)拿來辦活動,4月4日補假,方便大家掃墓踏青去。 去年到了墓仔埔,阿龍大開眼界,原來老爸、老媽為了「體諒」兒子們多半要當天來返,已經把大部分的祖墳堆上的雜草雜木事先處理好,兒子們只要輕鬆繫上墓紙,就完成掃墓工作,孫子也不會因十幾個祖墳要大費周章整理,掃完後又要趕回北部而覺得反感或麻煩。 阿龍的老爸老媽這麼敏感,這麼貼心是有原因的,因為「這麼少的孫子,再不回來掃墓,就好像沒有香火了」。阿龍的哥哥前一陣子還開玩笑的說以後可能會有遠距掃墓,網路祭祖。講完,大家都笑了,只有老爸老媽愣在一旁,說不出話來,也笑不出來。 台灣地區93年度出生的嬰兒,屬於頭胎的有52.6%(114,021/217,685)這其中約有40%至50%將來會成為獨生子女。新店市某國小,94學年度全校小一平均23%是獨生子女,其中某一班35個新生中有15位是獨生子女。永和市某國小,今年度全校小一新生有16.49%是獨生子女。該市93年出生的小孩只有83年的4成(3,848→1,541)! 誠然小一新生在未來還有一點機會可以擁有弟妹,但根據過往的資料及當前的人口趨勢,愈來愈多獨生子女已是事實。根據中國大陸及各國的研究,獨生子女最後不見得比較任性驕縱,但要發揮優勢,家長跟教師要花更多力氣。 另一方面,與外籍配偶(含中國大陸)所生子女,在92、93兩年平均達到該年度出生嬰兒的13%,他們帶來台灣新的希望,但大家都知道:這新希望需要更多的照顧、教養才會形成正面資產。 台灣地區每戶人數從民國84年每戶平均3.67人到了94年每戶平均剩下3.12人,預估到97年就會降到3.0人以下,這裡包括獨居老人、頂客(自願或非自願)夫妻、單親家庭,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家庭成員的減少意謂功能弱化或被分化,而支持系統亟待建立或強化。 面對這麼重大的人口變遷、家庭變遷,看看我們的政府在哪裡?內政部從2003年才開始修訂自1992年以來的人口政策,準備擬訂「人口政策白皮書」,但是本應於2004年完成的「人口政策白皮書」因為未能整合內部意見及未有足夠的政策工具支持,從2004年延到2005年,現在已是2006年3月底,沒有媒体追蹤為何延宕這麼久。 我們要問的是: 一、非自願性的不婚不生,難道不是受全球化「恩賜」?在勞動成本被資本家精打細算之下,很多年輕人「婚不起」、「養不起」政府難道只能喊「多生孩子就是愛台灣」、「愛台灣就多生孩子」嗎? 二、孩子變成稀世珍寶,貴族式私立小學在台灣北、中、南紛紛成立(私小學生數90學年到94學年度,4年之間增加27%),面對入學選擇的分流,公校的設備、人力編制如何和私校相比?一般人家的子女、外籍配偶的子女、無力進入貴族私小的子女,政府拿什麼去給這多數的民眾及其子女一個升級的、精緻的國教? 三、人口問題如同財政,是庶政之本,當人口結構變遷如此劇烈,影響所及,從經濟發展面、從社會安全面、從文化傳承面,台灣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國政的重心自當以此為重,然而主政者偏不如此想,以教育為例:因為對教育投入資源不足,教育轉型缺乏動能,又迫於急效,導致教育改革事倍功半,在這同時企業人力需求轉變更為迅速,企業菁英不耐教育轉型緩慢之下,對人力發展遂轉而只要收割高教菁英成果,不過問資源投入不足(把每個學生帶上來的成本是較昂貴的):事實上由於教育資源不足與稀釋的結果,各級教育哀鴻遍野,從國教到高教,尤其是技職教育更被漠視,不是即將崩解就是已然蛀腐。證諸於愛爾蘭與芬蘭,教育投資不但是國家翻身的基石,也是施政良心的溫度計,光是教育就敷衍了事、進退失據,更別提「交通設施改良」、「住宅環境調整」、「勞動力轉換」、「社會關係改變」等工程,當今主政者從有心熱衷「終統」、「制憲」,回神過來關切內政嗎? 「2千3百萬人」已在政治人物口中已經喊了4年,其實他們不知道台灣人口已不像2千萬到2千1百萬,或者從2千1百萬到2千2百萬那麼快速,這兩個階段都只花了5年,而從2千2百萬到2千3百萬卻至少要花九年,而且是靠二次大戰時期出生人民長壽才疊得上去的,不是說人多才是好,而是這中間有太多課題被忽略了。 政府在人口政策上的不及格、不關心,和對家庭、對教育的漠視是一貫的,這樣的政府有臉說要讓「台灣永續發展」?一個不關心人民掃墓、生育、養育、教育的政府,就是一個祝福大家「西出陽關無『後』人」的政府! |
|
(回目錄)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