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心靈電子報
::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133 期 / 2006年06月07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本週人生渡口,素的鹹蛋超人要為各位菩薩們介紹聖嚴師父的文章〈用慚愧和謙虛來消融自我〉。這可是延續上一篇文章喔!上次師父說道:證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將會「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煩惱永遠靜止,慈悲和智慧永遠在運作。

唉呀呀!師父這一次在文章裡更積極教導我們只要做到「自我肯定」、「自我成長」,甚至到達「自我消融」的階段,雖然尚未達到大菩薩的境界,但是對大菩薩的境界也能有所領略喔!

有沒有搞錯?這麼厲害啊!師父還說:「想以凡夫的層次來瞭解佛的境界、佛菩薩的修行,這當然是在做夢!」但是可以根據經典裡釋迦牟尼佛所提出的幾種方法,讓自己慢慢從「自我成長」過渡到「自我消融」。

至於怎麼達到「自我消融」的境地?師父認為多用一些慈悲與智慧,或是常提起慚愧的心、謙虛的心,就可以消融自我。不過素的鹹蛋超人認為,常提起慚愧的心、謙虛的心,不但可以消融自我,還可以消融肚皮喔。

啥?為啥米?還不簡單,常常心生「慚愧」,吃啥米都會很小心啦!另外,連心都「虛」起來,那肚皮還不「虛」下去?當然肚皮也跟著「消融」囉!


 
 

得意時沾沾自喜,失意時就消沉頹喪。
如果能洞燭這些喜怒哀樂的來源,
不過是一種粗糙的、表面的心理反應,
我們的情緒,就不容易被這些外在的現象所牽動。

人行道

 
用慚愧和謙虛來消融自我

心靈網路書店 ■ 聖嚴法師

自我成長的最終目的,在於自我消融,如此才能達到智慧無邊、慈悲無邊,完全沒煩惱的境界。可是這樣的境界似乎只有佛菩薩才能達到,凡夫能做得到嗎?

的確,要做到「自我肯定」或「自我成長」,改變自己的觀念,發揮優點,改善缺點,就可以做到。但是「自我消融」就很不容易,因為自我是與生俱來、根深柢固的,怎麼消融得了呢?

而且一般人常常動不動就是「我」、「我」、「我」的,根本不知道何謂「無我」,而且還誤以為自我消融以後,就不用吃飯、不用睡覺、不需要賺錢、也不需要工作了,其實,這種想法與感受都是錯誤的。

另外,也有人認為:「無我或是自我消融之後,就是菩薩,就是佛,我們普通人怎麼可能成佛,那個層次太高了,我不想達到,我也達不到,想要成佛還早呢!」

一般人要成佛,當然要花很久的時間。凡夫做初發心菩薩還容易,要做大菩薩就很難了。大菩薩是證得無生法忍,且「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煩惱永遠靜止,慈悲和智慧永遠在運作。而這樣的境界,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請教一位長老:「佛的境界或大菩薩的境界,能不能夠解釋?能不能夠說明?能不能夠讓我們學習?」他回答說:「你不要做夢!」

想以凡夫的層次來瞭解佛的境界、佛菩薩的修行,這當然是在做夢!但是我們也知道「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話,也許現在我們還達不到,但是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目標,一步一步前進,而且既然曾經有人能達到那個境地,那麼誰說我們做不到呢?

當然,要達到那個境地,需要預備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可以根據經典裡釋迦牟尼佛所提出的幾種方法,讓自己慢慢從「自我成長」過渡到「自我消融」。而方法原則其實很簡單,就是少一些自私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煩惱心,多一些智慧心。當有情緒出現時,就要用觀念和方法來調整、疏導以及化解,而這個過程就是在「自我消融」了。

自我肯定的同時,一定也要自我消融。有的人常常不經意會表現出驕傲、自負的態度,但是聽聞佛法以後,懂得觀察和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會有慚愧心,也會變得謙虛;而且想到自己些微的成果和貢獻,是由許多人共同促成的,有時是因為「時勢造英雄」,靠環境造成的,有時是因為有貴人幫忙才完成的,不全然是因為自己的因素。能夠這樣想,漸漸就會轉變自己的觀念,而不再老是覺得自己了不起,傲慢的態度和習氣,慢慢地就會轉變為謙虛和慚愧。如此,自我就能夠減少一點,自我也就消融一點了。

所以,自我消融是要可以用慚愧的心、謙虛的心,而一點一滴地完成。一開始從消融百分之零點零就好,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等到消融到百分之九九點九九九的時候,不就是大菩薩了嗎?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60期

動靜皆自在 動靜皆自在
/聖嚴法師

禪宗史上多以為日用即禪。不論出家在家,若能將禪宗的觀念和方法,用之於日常生活,縱然處身萬丈的紅塵,也會體驗到安定灑脫又活潑自然的人生境界 …<more>

 

聖嚴法師教禪坐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

禪的修行方法,不出調飲食、睡眠、身、息、心等五要素。 後三者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與統一 … <more>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第二十三期

佛法詢問台-問

我剛學佛不久,也知道要時時反省懺悔,然而我要怎麼察覺自己言行舉止有錯呢?也想要對眾生生起慈悲心,但這個慈悲心又該如何培養呢?

佛法詢問台-答

要察覺自己言行舉止是否有錯?首先要先了解正當的言行舉止是如何,也就是清淨的身心行為是如何。這可從佛教的戒律中去了解,最基礎的是五戒十善,初學佛的菩薩可常用它來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當。其次是要培養覺察力,這可以從修定之中培養,修定的方法需要向老師學習比較安全,其中以禪坐的效果最快。

 慈悲心的培養,首先要有安定的心,然後經常為別人想,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不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對方。了解對方的需要,提供自己所能、所有,協助對方,支持、支援對方,如果能這樣來想、來做,即可增長慈悲心。

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
/作者:蔡耀明


去領會生命可拉出的向度,就是替研究尋找可用以切入的角度;有時還可拉出生命的向度。...<more>

 

天台導讀二:摩訶止觀導讀天台導讀二:摩訶止觀導讀 /作者:智者大師◎著 振法法師◎編註

天台三大部由天台智者大師所講述,弟子灌頂筆錄,是智者大師晚期對於修行法門的集大成之作。 … <more>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智慧掌中書電 子報>>大師密碼電子報
>>法鼓文化文摘報>>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心靈網路書店好康報>>修行電子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0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