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60616】在那土地上的人、梅道診所與我 (廖志穎)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在那土地上的人、梅道診所與我

作者:廖志穎 (梅道診所志工)

打開電視看CNN新聞,或上網瀏覽YAHOO國際新聞,多少會看到一些其他國家關於戰亂、貧窮、愛滋病的報導。然而,這些卻都是沸沸揚揚炒作"趙建銘"與"泰安休息站"的台灣新聞頻道所忽略的。或許我們可以選擇花點時間,關心世上其他人的生活,少些腥煽八卦與口水交鋒?

由於喜愛旅行,在北醫求學時期,便嚮往著歐洲青年的"漂鳥運動",想去探索這個世界。畢業後成為了正式醫師,渴望著跳脫"我很可以想像"的住院醫師生活,想像著回歸一種單純的生命熱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這部電影,深深激起了自己那份潛藏心中已久的想望-趁年輕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不要只為了努力賺錢。

今年初幸運地有機會讓自己放個長假,透過網路聯絡上了位於泰緬邊境的梅道診所 (Mae Tao Clinic),並踏上了為期三個多月的公益旅程。緬甸曾是東南亞的魚米之鄉,卻在軍事獨裁與高壓統治之下,成了貧窮落後的代名詞。1988年的學生運動,被列為黑名單的緬甸女醫師-辛西雅(Dr. Cynthia),被迫流亡到泰緬邊境,創辦了克難的梅道診所,至今已18個年頭,提供了診療和庇護的服務,給同樣受到迫害而流離異鄉的難民,及在泰國打零工的貧困緬甸同胞。

雖然只是趟短暫旅程,但對我來說,無論是臨床上的醫療診治,以及如何面對醫療資源的匱乏,都讓我這個畢業沒多久的醫學生,深刻體悟最根本的醫病關係和醫學實踐。心想習慣了台灣現有的醫療系統,其實很容易讓人忘了最根本的東西,在這裡我重新檢視了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價值觀。

在梅道診所我扮演著一個輔助者的角色,並不會也不需要直接單獨問診,而是協助那些由診所訓練出來醫護人員的看診工作,當他們覺得診斷困難的時候,我們經由互相討論,共同尋求最適宜的處理辦法。如此的激盪交流,對我而言,是在學習,也是在成長。

行政院青輔會、台灣原住民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協會
巴黎客藝文饗宴暨 Youth Hub 青年交流中心開幕典禮

原住民只有 12 族嗎?阿美族的文化藝術是什麼?鄒族的祭典內涵?原本被稱為阿美族的 Sakizaya (撒奇拉雅)族正名的原因為何?為什麼不遷村?原住民有必要加分嗎?在這「原住民」迅速串紅的年代,雖然許多原住民團體為了自己的族群不斷努力,但台灣社會對於各族群的文化、經濟、及政策等各方面議題被重新探討並延續傳承的腳步卻不如預期。

根據內政部主計處統計,花蓮縣原住民總人口數約為 89,000 人,佔全縣人口的 26% ,是原住民人口最多的縣市之一。我們這由各族群原住民所組成全國性質的「台灣原住民族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協會」,即將在花蓮成立由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輔導成立東區巴黎客 Youth Hub 青年交流中心。希望藉由中心的成立提供原住民青年一個就業及各類活動資訊豐富的公共空間;設計活動協助原住民青年開拓視野,思考原住民相關議題;透過原住民青年志工的訓練,鼓勵青年回到部落服務;透過花蓮區各原住民 NGO 活動的參與,整合原住民資源以及行銷發佈管道;此外,希望協助花蓮及台灣各地有興趣之非原住民用更為深入的角度來瞭解原住民。

巴黎客藝文饗宴暨 Youth Hub 青年交流中心開幕典禮

‧時間: 2006 年 6 月 24 日(六)

‧地點:花蓮市中正路 622 巷 2 號,縣級古蹟 - 陸軍港歷史空間(歐香牛排旁中正橋頭)


詳情請見

許多時候,一個看似簡單的診斷,得要考慮很多的因素。例如病人從緬甸走了大老遠的路來求診,卻沒有足夠儀器可以做診斷或治療,要動手術也只能轉診到泰國醫院,但這些貧窮難民既沒有身分、更負擔不起這樣的費用。雖然自己常會因此相當掙扎,陷在病人應該享有醫療權利和資源不足現實之間的衝突,但所有工作夥伴仍在最有限的資源下,努力為患者做出最妥善的處置。

或許當初來當志工是為了滿足一份小小的成就與虛榮感,但隨著日漸熟悉這群善良的朋友,雖然他們並沒有機會像我一樣接受多年的醫學院訓練,但他們始終都是這些緬甸難民真正的守護者。心中那份最初的志工心情早已不同,進而轉化成一種友誼關係,是種和朋友們一起真誠服務的感覺。

每當我有機會問起這些夥伴為什麼離開故鄉而來到泰國時,聽著他們訴說起擔心緬甸軍隊的夜半伏擊、強徵民伕、焚燒房屋,以及地雷遍佈的生存恐懼,種種暴行迫使這群人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家園。殺戮、恐懼、逃亡,已不是電視上秀出的戲碼而已,卻在緬甸這個飽受軍政獨裁的地方真實發生著!

這段日子以來,深刻感受到這些緬甸朋友對於回家的渴求;無奈的漫長等待,卻沒有減少他們對看診的熱忱、對患者的關懷,不論是非法外勞與難民,或是翻山越嶺跨過界河來求醫的病患,都在這裡獲得基本的協助。這群非正統訓練的醫療人員,盡己所能,運用有限的設備和藥物守護弱勢同胞的健康。

如今,走出醫院白塔,跨出台灣海島,步進難民營,穿越外勞村,我經歷了在台灣未曾想像過的景象:人們取用池塘的污水,瘧疾威脅的小生命,孩童在茅草屋席地讀書,被逮捕而遣返的不安;但這群人卻沒有放棄希望,而是選擇勇敢面對,除了衝擊與感佩縈繞之外,也讓我更想要為這塊土地的人們多做些什麼…。

幸運地在泰緬邊境結識不少新朋友,有一群來自台灣到診所參訪的高醫夥伴,以及進行數位服務的中原學生,更與長期在此服務的良恕姊和樹盛哥相識,雖然爭戰與貧病,不是來幾個月或小額捐贈就能改善些什麼,但我們仍希望在離開之後能夠以行動力來延續這份情誼。

難民朋友回家的路或許還很長,但我們仍可選擇不冷漠。梅道診所與泰緬邊境只是個開始,也是讓我們單純地想做些事情的啟端。想向在台灣的每位朋友分享這些地方、這些人的勇敢故事,一起懷抱著更謙卑的態度,去理解這廣闊的世界;同時,我們也相信藉由持續不斷的關懷和參與,一份人道精神會深植台灣社會,將更豐實你我的心靈。

每年的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這一天提醒著我們這世界上還有很多流離失所,受苦受難的人,他們在艱困中依然懷抱著希望。

很多人問起我,會不會再回去梅道診所服務?我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此刻,我已再一次來到泰緬邊境,與我的難民朋友一起工作,一起協助照顧生病的人們。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後獨立時代的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