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由學界、新聞界與關懷媒體環境與發展人士共同組成,並以『維護新聞自由、落實媒體正義、促進媒體自律、保障人民知之權利』為成立宗旨。

-------------------------------------------------------------------------------------------------
廣播節目:(06/23)本週主題:媒體新視界-媒體爆料的正義與爭議


主持人:管中祥、洪貞玲
連線來賓:前台灣記者協會秘書長 李瓊月


內容報報:

從去年的高捷案到最近喧騰一時的SOGO禮券案,各家媒體不約而同地以「爆料」作為號召,不管是揭弊或是監督政府,每天推陳出新的說法讓民眾眼花撩亂,媒體爆料對整個社會到底是具有監督功能還是製造亂象的源頭?民眾是否能有其他選擇權利?
本週節目邀請前台灣記者協會秘書長李瓊月,與大家談談有關近日來的「爆料風潮」是怎麼吹向政治新聞,攪亂藍綠陣營一池春水。而台灣新聞媒體用「爆料」的播報方式挾持閱聽人以衝高收視率的情況來看,來看如何發揮媒體爆料的進步意義以防止其負面的破壞。

-------------------------------------------------------------------------------------------------
媒體事件與觀察 : 爆料掛帥的失職媒體

儘管不少的調查都指出媒體是台灣的亂源,但相較於近幾年來,部分亞洲國家政治人物動輒控告、逮補、暗殺記者,台灣媒體的自由程度卻是許多國家所稱羡的。也因此,台灣媒體雖然很「亂」,卻很自由。每天從早到晚政客名流、媒體名嘴在不同的媒體中暢所欲言、批評時政,無疑地已形成一股監督政府的力量,甚至有人認為,這種自由對台灣民主有著重大貢獻。

「監督政府」、「公共論壇」是媒體在民主社會中最被期待的兩種政治角色,前者界定了媒體和權力者的關係,強調媒體扮演第四權的守望者角色,並以媒體權力制衡政治權力;而後者則意指媒體應成為多元意見表述及論辯的公共領域,讓社會中的不同群體能藉此展現自我,並達到溝通、對話的目的。媒體監督政府的施為除了揭露政府貪污、舞弊,官商勾結等情事,同時也需檢視政府整體的政策規劃是否有不當之處,以防止錯誤政策發生造成更大的社會損失,這其實是媒體監督政府的重要目的。

媒體監督政府

不過,從這幾年媒體的表現來看,媒體所關切的政治面向大多集中於前者,對於政府政策的評析卻顯得相當貧乏,相關新聞的報導往往只關切藍綠陣營的政治鬥爭,很少針對政策規劃及民意代表的問政表現堤出針砭,甚至許多媒體工作者連分析政策及預算的能力都沒有。因此,雖然媒體近來對政府及相關人士的貪瀆大加撻伐,但仔細觀察,這幾年,有多少 弊案是媒體自行揭發的呢?或者只是作為政治人物「揭弊」的擴大器?或鬥爭的馬前足?

媒體如此表現,正面一點看,可以稱之為守望者(surveillance),因為媒體告訴我們這個社會發生什麼事,誰爆了什麼料,被爆料者又是如何回應,不過,媒體在守望環境的同時,並沒有幫我們作好資訊查證與澄清的基本工作,反倒是爆料者打個噴嚏,媒體就跟著感冒。媒體充其量只是拿著爆料者的指控要求被批評者立即回應,雖然看起來符合客觀中立、兩面並陳,也讓當事人有所回應,但事實上,這樣的新聞處理方式是將證實指控真偽的責任推給被批評者,然而卻忘了,查證是資訊散佈前的最重要工作。

查證是新聞報導最基本的 SOP(標準作業程序),就如同餐廳廚師在上菜之前必須先把菜煮熟,確保食物的品質,以免客人吃了之後身體不適。換句話說,媒體在要求被批評者回應之前,應先回頭檢視爆料者指控的真偽,假若指控不實,便應該停止錯誤的言論繼續擴散。然而,媒體不但無法確認新聞的資訊品質與真偽,更糟的是,媒體人與爆料者之間,如同舞會中曖昧的男男女女,相互吸引、相互幫補、相互利用、相互獲利,也使得原本處於某種監督關係的兩造,反而形成更大的共謀關係。

這並不是說,台灣媒體在監督政府全然無功,只是這種亂槍打鳥的監督方式,即使媒體能對政治人物產生恫嚇作用,但未經查證的爆料新聞實質上和傳聲筒沒什麼太大的不同,也浪費了更多的社會資源,不僅造成無辜者的傷害,甚至是社會的信任危機。換個角度來看,這種現象也顯示台灣媒體在「監督」政府上的有限性,並且反應了媒體在查證事實的失職,挖掘真相的無能,甚至只是政治鬥爭的嗆聲工具。

媒體作為公共論壇

除了「監督政府」,媒體的另一層「政治」意義便是作為公共論壇。

許多人把「投票」或「選舉」當作民主的重要實踐,不過,不論是「投票」或「選舉」都僅能視為民主政治的一項表徵,不僅不是民主的最終實踐,更不會是民主的全部。即使「投票」或「選舉」是民主的重要內涵,在選擇之前也得要有充份的資訊,了解不同立場在政策上的差異,否則,只憑外在表現及伶牙俐齒作為投票的判準,這種民主過程是危險的。也因此,如果再從資訊充分與多元的角度來看台灣媒體在民主的貢獻,一樣還有極大的努力空間。

事實上,民主另一層更重要意義在於對話與溝通,透過對話與溝通的過程,一方面讓社會群體得以自我表述,展現其對事物及議題看法,使資訊充分揭露,同時也經由這樣的程序,達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或形成共識的目的。

媒體一直被期待成為促成社群對話與溝通的公共領域,並作為當代民主生活的重要實踐場域,理想上,媒體的運作應如獨立於政治及經濟的勢力,所有參與者都具有相等的權力。媒體作為公共領域必須關切公共利益,對社會中的不同言論採取多元、開放的立場。不過,必須強調的是,這裡所謂的言論並不只是狹隘的政黨政治,或者藍綠鬥爭的政治切面,而是包括階級、性別、年齡、族群在內的多元文化觀點。因此,媒體既為公共領域的實踐類型,其意義便在於提供不同社群對話與溝通的公共空間,進而成為市民社會的重要力量。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檢視台灣的論壇節目,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許多號稱「全民」、「頭家」的節目不但沒有充分且多元的觀點,甚至只是特定人士的政治獨白,離「公共領域」有段遙遠的距離。

論壇性節目已成為政治人物或媒體名嘴的快樂天堂,每個事件、每個議題幾乎盡都能在這些天賦異稟的名嘴掌握之中。最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就像幽靈一樣無所不在、無孔不入,在各樣的媒體、不同的時段中隨時出現,讓人們難以逃脫其建構的意見天羅地網,除了關機與轉台外,大多只有在這些人提供的有限意見中,認識時政的多元面向。

雖然沒有實際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些名嘴對台灣政治意見有多大的影響,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生產大量政治言論的同時,也排除了其他意見的表達。少數的「專家」不但成了不同政黨、年齡、性取向、階級、職業的代言人,也讓意見的面向侷限在個人利益以及「專業」見解的狹隘胡同,而廣大、多元的閱聽眾,只能透過想像的替代性參與,讓出評價公共事務的公民權力。這種現象對強調媒體應自由化經營的台灣而言,實在是一大諷刺,因為台灣的言論天空始終只有幾張嘴。換句話說,如果媒體是「公共領域」,那麼,對話的主體並不只限於政治人物或媒體名嘴,對話的主題更不只是狹隘的「政黨」政治,或者更偏狹的「藍綠」政治。

失職的媒體

台灣的論壇節目不僅無法促成對話,使其成為多元文化展現的民主基礎,相反的,在商業趨力及藍綠政治的動員下,只剩下仇恨與對立,沒有民主與對話。事實上,論壇性節目的偏向,反應了「政治」與商業結合。一方面論壇性節目製作成本低,再加上藍綠對決的議題具有爭議性、對立性,符合媒體經營者熱愛衝突的品味,再加上藍綠陣營都有一批驍勇善戰的 call in卅政論急先鋒,輕而易舉地在對立的兩造找到戰鬥位置,號召義勇民兵奮力出擊,也因此在成本不高的前提下,不但維持了基本的收視,也能達成其「政治性」目的。

媒體在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並非全然無作為,不論是威權時代的非法媒體,或者當今熱中爆料政治的商業媒體,都或多或少曾震盪台灣政治。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媒體一直沒有成為促成民主對話的公共論壇,相反的,近年的發展,媒體將「政治」侷限在狹隘的政黨對決,情感與認同召喚,忽略了政治的多元面向,更令人擔憂的是,媒體不但無意處理公共議題,民眾對公共議題的理解與關心也可能日漸向八卦與情緒面向,久而久之,不僅媒體監督公共事務的能力日漸退化,同時當大眾無法從媒體了解公共事務與政治本質,或者,因厭棄爆料文化、政治鬥爭,而對政治不再關心,那麼去政治的社會與媒體,將會是極權主義再起的溫床。

(本文作者管中祥為本會董事長)


別讓媒體綁架小孩!

(摘自大綁架—搶救兒童心智大作戰,天下雜誌出版)
純真的年代—從出生到三歲

嬰幼兒最需要的就是生理上和情緒上的基本滿足,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刺激感覺的活動,以便有效地學習,而這必然也會發展出愛的學習歷程。這些小小孩特別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他們尚未具備處理他人生氣、害怕、難過和沮喪情緒的所需技能,因此這個年紀的小孩,如果暴露在大量的負面情緒或欠缺足夠有益的人際接觸,他們會持續受到情感和發展上的衝擊,包括大腦發展的一些重要面向,都會有恆久性的遲緩。

幼兒和品牌的關係
幼兒的大腦還未發展成熟,不足以理解廣告訊息,然而品牌偶像、人物和影像,是可以吸引這群小觀眾的。六個月大的小嬰兒,就可以開始認得品牌,藉由心理印象的形成,他們能夠辨識企業標誌和吉祥物。品牌忠誠度早在兩歲時期就開始形成,到了三歲的年紀,五個美國小孩中,就有一個會點名要特定品牌的產品。到了五歲,小孩已經準備自行購買(當然是父母出錢),而七歲時,他們就已經完全在掌控之中,並會想要自行作出購買決定。

幼兒真正的需要是…
小孩需要的東西是最難給予的──平靜。他的生理需求其實很少、很簡單、很重複。他需要食物、溫暖、觸覺舒適、和基本的乾淨…每個需求,都需要大人儘可能輕柔地、安靜地、和緩地滿足他們。科技和電子媒體帶來的吵雜和視覺資訊,卻是恰恰相反的氛圍,這些會讓新生兒的感官過度超載。

父母的優先要務
★和你的嬰幼兒,進行優質正面的互動,一起閱讀遊玩、和他說話,不管吃飯洗澡或任何時間,這樣不但有益情緒健康,也能促進小孩的智力發展。
★儘可能地替你的嬰兒或幼兒,創造最正面、最關愛、最有利於學習的環境,讓他們的每一天都充滿有趣的學習經驗(玩具、書本、走近大自然、嶄新的經驗、接觸其他小朋友)、關愛的撫觸和措辭(“我愛你”)、以及教養照顧。
★將螢幕消磨總時光減至最低──每天不要超過一小時──並且慎選那些你會放心讓小孩觀看的媒體內容。嬰幼兒的科技時間更應該極盡少量,不要受惑屈服於科技的便利,就把科技當成育嬰保母一樣使用。

想知道更多擺脫綁架的秘訣,請到http://ad.cw.com.tw/reader/Kidnapped.htm

-------------------------------------------------------------------------------------------------

成為與眾不同的媒體人–2006媒觀新聞營

你是否對媒體工作充滿憧憬,但又對媒體亂象感到疑惑?
你想成為媒體界的閃亮之星,但又缺少指引的方向?
作一個與眾不同的媒體人,需要的是真誠的態度、豐富的創意、多樣的知識、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才是對現實媒體生態進行顛覆性理解的要素。
史上最豪華師資陣容等著你來報名!

超強師資

◎詹怡宜(TVBS副總編輯兼製作人、主播、金鐘獎文教資訊類節目主持人獎)

◎何榮幸(中國時報資深記者、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得主)

◎高瑞麟(漢聲廣播電台資深記者、卓越新聞獎得主)

◎蘇啟禎(公視新聞記者、紀錄片製作人)

◎管中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電台節目主持人)

◎陳順孝(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專任講師、阿孝札記blog、生命力公益網指導老師)

◎黑手那卡西樂隊(超酷炫獨立天團)

◎郭笑芸(紀錄片工作者、前「全景映像工作室」導演,作品:「梅子的滋味」(2005年)、「海棠、馬沙與珊瑚」(2006年))

報名資格:高中生、升大一、升大二學生皆可參加哦!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6/20止或是額滿為止。

報名費用:單人報名$3,800(含食宿);三人以上團體報名,每名$3,500;並提供五名清寒獎助名額。清寒獎助相關辦法,請洽詢媒觀辦公室。
活動時間:7/8(六)、7/9(日)、7/10(一)(三天兩夜)。
活動地點:富邦淡水教育訓練中心(台北縣淡水鎮八勢裡八勢一街39巷39號)。
報名方法:下載 報名表,填完,繳費,寄到媒觀辦公室。(詳情請見報名表內容)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媒觀網址: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觀電話:(02)2703-4035
媒觀Email: media.watch@msa.hinet.net

想要快速累積媒體工作能力值,你一定要通過殘酷營隊快樂訓練!「媒觀新聞營」邀請大學教授震撼你對新聞的想像;召集史上最優質媒體人講師群,從廣播、電視、報紙的實務經驗,告訴你成為優秀媒體人的必備條件;還有酷炫的獨立樂團現場演唱,引爆你一拖拉庫的熱情!

參加本活動將獲頒結業證書哦!

很心動吧?別再耍矜持了,快來報名吧!
-------------------------------------------------------------------------------------------------

【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Mediawatch Org.
106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237號4樓
4F,237,Chien Kuo S.Road,Sec1,Taipei 106,Taiwan,R.O.C.
TEL:+886-(0)2-2703-4035
FAX:+886-(0)2-2703-4695
http://www.mediawatch.org.tw
All Service E-mail: media.watch@msa.hinet.net

══════作自己的媒體,唱自己的歌═══════<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欲訂閱或取消智邦生活館電子報: https://enews.url.com.tw
˙收報、退報有問題,請洽智邦生活館客服信箱: mailto:iwebs@url.com.tw
˙歡迎申請智邦生活館免費電子信箱: http://www.url.com.tw/emailstore/
˙您想要登廣告: http://www.url.com.tw/subpage/ad.shtml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 作自己的媒體,唱自己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