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黑潮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2006.7.11/報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本期內容:
【專欄】黑潮尋鯨‧記錄今昔
【活動】夏夜晚風~2006黑潮自然講座
【會務】七月大事紀,邀請您參與!

【專欄】黑潮尋鯨‧記錄今昔

文/賴威任、黃郁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

今(2006)年六月初,為了慶祝花蓮賞鯨業屆滿十年,縣府在石梯港熱熱鬧鬧策劃一系列活動。不可諱言,在這十年之中,活潑可愛的鯨豚族群吸引了全台各地、甚至是國外的遊客們到花蓮海域來一探究竟,連帶促進本地觀光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將台灣民眾休閒遊憩的版圖拓展到廣大無垠的太平洋上。然而,逐年增加的賞鯨船與越來越頻繁的航次對這些野生鯨豚們是否會產生影響,也需要持續而密切的關注。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1998年成立後,便與多羅滿海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互惠模式,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擔任多羅滿賞鯨行程中的生態導覽及環境解說工作;而多羅滿海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則提撥收入的5%作為保育回饋金,支持基金會日常活動運作,達到所謂「生態旅遊」的精神。在這樣的過程中,除了達成雙方互惠共榮的關係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也將每個航次都當作一次研究機會,持續進行海上觀察及記錄。自1998年起截至2005年止,超過千筆的觀察紀錄呈現了花蓮海域賞鯨活動的歷程,在此也將整理過後的部分資料提出與社會大眾及賞鯨業者分享,以期能共同協力來維護這片海洋。

‧鯨豚發現率的變化

創會八年來所累積的厚厚資料中,扣除部份紀錄不完全的筆數後,共計有923個航次與1474筆的鯨豚觀察紀錄。在這些航次中,發現鯨豚者有847航次,沒有任何發現則有76航次,發現率達到91.8%,顯示賞鯨業者宣稱花蓮外海的鯨豚發現率達九成以上並無誇大。而在這段期間中每年的平均發現率,以2002年為最高,達到94.2%,最低者則為2005年的86.2%,可能與2005年期間有多個強烈颱風侵襲花蓮有關,因颱風來臨前和離開後,均會造成海相不佳,搜尋鯨豚較為困難。

每個航次中所觀察到的鯨豚種類,若以這段紀錄期間而言,平均發現率(包括混群)最高的是飛旋海豚,達37.6%,接下來依序為花紋海豚的30.9%、熱帶斑海豚的14.8%、弗氏海豚的7.3%、瓶鼻海豚的3.9%;其他種類合計為5.5%(包括抹香鯨、偽虎鯨等),顯示在花蓮海域想要看到體型較大的鯨豚,相對來說機會是非常小的。若再將不同年份中所發現的種類做一比較,則出現了一個值得再度深入研究的現象,即是這幾年的觀察紀錄中,各個種類的發現率呈現出非常大的變化。

在比較常見的幾種海豚中,飛旋海豚的發現率從1998年的27.1%,一路攀升至2003年的47.1%、2004年的49.6%,在整體發現率較低的2005年中,仍維持有40.8%,顯示飛旋海豚已是近幾年最常看到的鯨豚種類;然而有增必有減,明顯減少的則是花紋海豚,期間的平均發現率為30.9%,從1998年位居各種海豚發現率榜首的34.1%,到1999年高峰的38.7%,之後便開始逐年下降,2003年為24.5%、2004年為22.5%,到了2005年竟降到令人吃驚的9.9%,變化幅度確實驚人。儘管只有單一年度呈現此種超低數據,卻也值得我們持續觀察此現象是否會持續下去。

若將目標鎖定在觀察不同種類的混游情形,在1474筆鯨豚紀錄中,混群占了203筆,比例約為13.8%,其中弗氏海豚和花紋海豚混群的比例最高,共有50筆紀錄,約占49.3%,而弗氏海豚在這段期間的紀錄總共也只有108筆,顯示弗氏海豚出現時有將近一半的機會可以同時見到花紋海豚,然而弗氏海豚的發現率似乎也和花紋海豚一樣呈現明顯衰退的情形,從1998年的10.3%、2002年的9.9%、2003年的3.4%、2004年的3.9%,到了2005年同樣降至令人詫異的1.4%,下降幅度比例更是超過花紋海豚而名列第一,這些資料所呈現出的變化也值得我們密切關注,以期能更加了解此兩種海豚彼此間的關係。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這段期間的每個航次中,平均可觀察到的鯨豚群次。自1998年的1.57群、到1999年的1.95群,2004及2005年則約只有1.26群;而每個航次中所觀察到的鯨豚種類數,在1998年為1.44種、1999年為1.54種、2002年則達到高峰的1.58種,隨後便開始下降至2004年的1.13種及2005年的1.07種。兩相對照後,顯示近兩年的時間中,花蓮的賞鯨豚活動,似乎只單靠少數幾種鯨豚在維持,比較不容易在單一航次中看到多種鯨豚。

相信有許多朋友會想要知道,一年之中的哪些月份比較容易觀察到鯨豚。根據這段期間的紀錄,5月至8月份的航次中,成功觀察到鯨豚的比例都超過九成,9月份則稍微降低了些,但也有88.4%;而發現率較低的分別是4月份以前的85.2%及10月份以後的72.4%,研判可能和氣候有關,這段期間東北季風讓海面起伏變化大,大幅增加搜尋鯨豚的困難度,再加上這些月份裡,海上賞鯨船較少,無法像旺季中一樣地相互聯絡,協力共同尋找,發現率也因此較低。

‧可見的鯨豚種類與互動方式

除了這些令人略微緊張的數字外,當然也有一些好玩的結論可以和大家分享。您知道什麼種類的海豚群體數量最為龐大嗎?答案是弗氏海豚。根據統計,每群弗氏海豚的數量平均可達到404隻,在2002年的某次航行中更發現到了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推估其數量可能高達1500隻左右,幾乎可以說在視線所及的海域中都有弗氏海豚的蹤影;其次是飛旋海豚,平均每群數量為177隻,再來則依序為熱帶斑海豚的153隻、瓶鼻海豚的98隻。而在許多遊客心目中期待見到所謂的「鯨」中,瓜頭鯨每群平均達64隻最多,其次是短肢領航鯨的50隻及偽虎鯨的33隻。

自2002年起,我們在觀察紀錄表格中增列了鯨豚與船隻的互動。根據這筆資料,可將常見的五種鯨豚分為2類,一類是和船隻互動佳、會主動靠近的種類,包含瓶鼻海豚、熱帶斑海豚及飛旋海豚,主動靠近的比例分別為66.7%、65.8%及63.4%,另一類則是通常不會主動靠近船隻的弗氏海豚與花紋海豚,不打理的比例分別高達66.7%和74.1%;若是以鯨豚與船隻間的距離來比較,瓶鼻海豚是距離船隻最近的種類,平均只有7.38公尺,接下來依序為熱帶斑海豚的10.18公尺、飛旋海豚的13公尺、花紋海豚的14.5公尺及弗氏海豚的19.97公尺;與觀察心得中弗氏海豚較易緊張、不易靠船的印象相符,而偽虎鯨屬於較容易接近船隻的種類,在25筆的紀錄當中,接近船隻的平均距離僅有10.76公尺,甚至比部份種類的海豚還要更接近賞鯨船。

而在觀察鯨豚的過程中,常會看到一大一小兩個個體緊緊相依相偎,動作也幾乎同步的情形,這就是所謂的「母子對」。觀察紀錄中顯示,所有的群體中有高達62%的比例記錄到母子對的存在,就算是其中比例最低的花紋海豚,仍有53%的群體中有母子對;除此之外,包含飛旋海豚、熱帶斑海豚、瓶鼻海豚及弗氏海豚等種類,都有超過6成的群體包含母子對在其中。

您知道參加一趟賞鯨航程的時間有多久嗎?接觸鯨豚後的觀察時間又是多少呢?根據統計結果,平均每個航次的航行時間為127分鐘,合計總接觸觀察時間平均為33分鐘,從這兩個數據可推算出在海上搜尋鯨豚的時間平均為94分鐘;若從與鯨豚接觸後的觀察停留時間來分析比較,1998年賞鯨活動剛開始時,賞鯨船遇到鯨豚後的觀察時間平均為30分鐘,之後則逐年下降,依序為1999年的23分鐘、2000年的20分鐘、2003年的20分鐘以及2005年的16分鐘;調查期間平均約為21分鐘。對遊客而言,可能會因觀察停留的時間不夠長而有些遺憾,但對鯨豚來說,受船隻干擾時間的縮短似乎也是好事一件。

除了依年度不同來比較觀察停留時間的長短外,若以鯨豚種類來區分,則呈現出種類發現率高低和觀察時間長短的相關性—當賞鯨船發現平日較不易觀察到的鯨豚種類時,往往停留的觀察時間會相對增長。請鯨豚朋友原諒我們的無禮,畢竟越是難見著,就越是希望能將鯨豚的身影深深記在腦海中,當然也就越是捨不得離開。在唯一一次的虎鯨觀察紀錄中,總共停留了42分鐘,同樣較少發現的短肢領航鯨和抹香鯨則分別為38分鐘及37分鐘。而在常見的海豚中,觀察停留時間以平均族群數量最為龐大的弗氏海豚拔得頭籌,平均為25分鐘,其次是個性活潑大方,和船隻互動極佳的飛旋海豚,停留時間平均為22分鐘;而和船隻互動較少的花紋海豚則在常見的五種海豚中排名最後,觀察時間僅有19分鐘。

以上和各位讀者分享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這幾年在海上的觀察紀錄,這樣的工作目前仍持續在進行中,藉由這樣的紀錄工作,不只能訓練解說員敏銳的觀察力、增加環境教育題材的豐富度,更重要的是能累積我們對這片海洋的重視及關懷,進一步了解鯨豚族群在花蓮海域中的變化。

‧賞鯨活動應保有海洋關懷

黑潮解說員常笑稱近一兩年的鯨豚搜尋工作中所倚仗的並不是眼力或經驗,而是船上的對講機,因為最常記錄到的目擊線索是「友船告知」。對賞鯨公司而言,這是最穩當的經營策略,至少遊客不會空手而歸,但對於鯨豚而言,卻得接受一艘又一艘的賞鯨船連續不斷地打擾,甚至是遭到三艘以上的船隻同時包圍進行觀察。另外,油價節節上漲,賞鯨活動費用卻因應消費市場逐步調降,在商業競爭下,如何維持室內行前解說與海上生態與環境解說的品質?如何堅守每個航次的海上航行時間與接觸鯨豚時的船速控制?也都在在考驗著賞鯨業者的經營能力與職業道德,台灣賞鯨活動是否已對生物與環境造成衝擊或傷害,或許還言之過早,卻也不無可能。花蓮擁有令人讚嘆的壯闊山海,應有鯨豚等豐富的海洋生命相伴,才更能凸顯當地的美麗與獨特,業者與遊客需彼此自由心證,避免讓萬一哪天我們在海面上遍尋不著鯨豚朋友身影的情形發生。

最後想呼籲社會大眾將多一點的心思投注在海洋議題上。台灣雖是一個海島國家,但我們對海洋、對鯨豚仍然是相當陌生的,因為相關的基礎調查資料嚴重不足,也就缺乏一個客觀比較的基礎,在許多決策上可能會因此而無法做出最周全的考量。國際知名保育人士珍古德博士曾說:「唯有進入,才有認識;唯有認識,才有關懷」;期待政府與民間都能多多拜訪圍繞在我們周圍的這片湛藍海洋,除了認識鯨豚、飛魚、鬼頭刀、燕鷗等海洋生物之外,也可以增加對海洋生態及環境議題的關懷,以期最後能將這份關懷之心化為行動的力量,一同來尋求一個能與海洋共存共榮的發展方向。

★TaiBIF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黑潮鯨豚觀測資料庫



【活動】夏夜晚風~2006黑潮自然講座

住在花蓮這山海小城,面對著一片大藍,理所當然的太平洋成了自家院子,是招待朋友或是閒步放鬆的所在,背倚著中央山脈,山林裡好似永遠也不缺新奇事物讓人探索。關於這海這山,還有什麼故事呢?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這夏天的周五夜晚,邀請所有喜愛大自然的朋友,帶著一顆輕鬆而好奇的心,乘著夏夜薰薰微風,一同來參與黑潮的自然講座。

時間:7/7-8/11每週五晚上七點-九點

地點:陸軍港歷史空間(花蓮市中正路橋畔),洽詢電話:03-8334133或8334143

7月7日 海洋廢棄物—張泰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7月14日龍的傳人:蛇類漫談—王緒昂(師大生命科學系博士班,資深自然解說員)

7月21日潮間帶生物—陳國芳(玉里高中生物科教師)

7月28日曼波魚的生態與保育—張永洲(慈濟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8月4日 自然觀察與寫作—吳明益(東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8月11日鯨豚擱淺的處理與救援—楊瑋誠(中華鯨豚協會獸醫師)

★講座內容詳情請按此



【會務】七月大事紀,邀請您參與!

1.海灘廢棄物監測…花蓮港東堤北側海岸

活動日期:7月15日(週六)16:00-18:00

活動內容:花蓮人記憶中曾經美麗的奇萊鼻海岸,設有悠閒的自行車步道,徐徐海風中卻見環保公園、垃圾掩埋場、以及廢棄石材與來自各地的海漂物。今年我們將嘗試以此為定期據點,每月進行淨灘與記錄工作,了解這段海岸的美麗與哀愁,歡迎有興趣的伙伴加入,一起到海邊走走!

2.第十七期黑潮會訊發行

第十七期黑潮會訊已於2006年4月發刊,內容包括(1)2005竹筏計畫報告與各地義工心得分享、(2)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執行現況、(3)第三屆志工年會紀錄、(4)2006年度計畫簡介、(5)董事與專職異動公告、(6)黑潮出版義賣品全覽等。本刊物免費贈閱團體與個人,歡迎附上姓名地址來信索取。

3.徵求義賣品展售點

本會歷年出版品有《消失的漁村—鳥踏石仔》、《傳統漁業文化紀實》、《花蓮賞鯨地圖》、《台十一線藍色太平洋》、《台灣的漁港》、《台灣島巡禮》等。2005年9月更由義工們設計美觀精緻的鯨豚明信片與書籤,提供義賣。感謝各地義工長期的協助與用心,才有如此成果,透過這些作品希望讓台灣的海洋保育與文化能更進一步被關懷,目前我們正在尋找各地寄賣點,希望熱情的你提供適合黑潮義賣品展售處資料,讓更多人能支持認購,當然也歡迎個人以 信用卡授權或劃撥購買。



報主的話: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關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海洋文化‥

黑潮電子報是一個愛好海洋者的資訊交流平台,提供各種參考觀點、活動訊息、相關出版品,藉以思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資源與其文化意涵。

---支持黑潮,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下載授權書---

*黑潮電子報第38期-2006/07/11發行-欲轉載內文敬請來信告知黑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