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心靈電子報
::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138 期 / 2006年07月12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本週素的鹹蛋超人要介紹惠敏法師的文章〈「修行次第」的現代意義︰know-how(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在文章裡惠敏法師認為,從知識的角度來看,有所謂的「陳述性知識」及「程序性知識」。

惠敏法師也不厭其煩的告訴我們所謂的「陳述性知識」是指關於事實,是「what is what」的知識,就像是「素的鹹蛋超人是誰?」、「素的超人肚,半徑有多大?」等之類「素的雞毛素的蒜皮」的知識。至於「程序性知識」是指執行某些特定工作技能的知識,以「know-how」為主。就像是「如何成為素的鹹蛋超人?」、「如何讓肚皮跟素超人一樣大?」等之類也算是「素的雞毛素的蒜皮」的知識。

當然,博學多聞的惠敏法師是不會以解釋「what is知識?」、「How to知識?」為滿足,法師也將佛教的問題帶入,認為修行也是要注重「程序性知識」。

何謂佛教的「程序性知識」?惠敏法是在文章裡介紹了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等「三學」;還有修布施、持戒、四無量心等「順福分」;欣求涅槃、厭背生死「增上意樂」之「順解脫分」……哇哇哇?what and what > <

怎麼這麼複雜啊?素的鹹蛋超人怎麼有看都沒有懂?到底惠敏法師要表達啥米意義ㄟ?看來素超人要深刻瞭解佛法源遠流長、甚深廣大的「程序性知識」,首先去圖書館借一本「佛法大字典」再說吧!

 
 

如何調和理性和感性?
首先,當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
滿腔的忿恨不平、身心緊張、
情緒激動難以控制時,
內心要清楚明白,
這是感性急於抬頭和力求表現的時刻,
也是容易和他人起大爭執的先兆。
在此刻,不妨試著將頭腦放鬆,
全身肌肉、小腹、神經都放鬆;
若能放鬆,定可化干戈為玉帛。

是非要溫柔

 
修行次第的基本意義

心靈網路書店 ■ 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兼教務長、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一、「修行次第」的基本意義︰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

所謂「修行次第」,若根據《瑜伽師地論》卷92所說,是指:「又諸苾芻守護諸根,有慚有愧,由是因緣,恥於惡行,修習妙行。修妙行故,無有變悔。無變悔故,發生歡喜,此為先故心得正定。心正定故,能見如實。見如實故,明及解脫皆悉圓滿。當知是名修行次第」。這段敘述可追溯到漢傳四種《阿含經》和巴利語經藏五種《尼柯耶》(nik?ya,部、集成)等初期佛教佛典。

例如︰《中阿含經》卷10〈習相應品第五〉中,有十六部經都有如下類似的說明:「阿難!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 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

在《瑜伽師地論》的綱要書《顯揚聖教論》卷7則將此段作為「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生起分別的說明:「生起分別者,謂︰由尸羅(??la, 戒)成就故,無悔。由無悔故,生悅。生悅故,心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觀如實。觀如實故,起厭。起厭故,離欲。離欲故,解脫。解脫故,自謂︰我證解脫,復起如是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若將《中阿含經》卷10與《顯揚聖教論》卷7二者文句對照,可整理出如下的次第︰

持戒→無悔→歡悅→心喜→身安(輕安)→樂→心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知解脫(自謂︰我證解脫。復起如是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二、「修行次第」的譬喻︰七車喻

此段修行次第在《中阿含》卷2的《七車喻經》也有︰戒淨→心[定]淨→見淨→度疑淨除(去疑惑而清淨)→道非道見淨(明瞭何者是道?何者非道?因而清淨)→行道見淨(對「修行之道」明瞭而清淨)→智見淨(獲得斷煩惱之智慧而清淨)之「七種清淨」次第的類似說明。

《七車喻經》並舉當時中印度憍薩羅國(Kau?ala)波斯匿王(Prasenajit)的交通方法為譬喻來說明如上的修行次第。波斯匿王須從舍衛城(?ravasti)到娑雞帝城(Saketa)辦事,路程雖遠,但是因為沿途設有驛站,各站預備車馬,到站後車馬不必休息,換了車馬就走,如此以一日換乘七車的方法,於一天之內就到達。波斯匿王從起點如此有效率的到終點,不是只是單獨那一車馬的功勞,必須眾多條件配合。已此比喻修行須「七種清淨」次第方達最終目的之無餘涅槃,而不是只具足一種清淨即可到達。

三、「修行次第」互為因緣,本性空寂

上述《中阿含經》卷10〈習相應品〉16部經對於持戒→無悔→歡悅→心喜→身安(輕安)→樂→心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知解脫的修行次第說明之後,以:「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作為結語。修行次第若是「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因緣相生而次第增進的,依照緣起法的定律,因緣生而有,因緣滅而無,則修行次第也是因緣生而有的,也依因緣滅而無嗎?

在《雜阿含經》卷43將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修行次第比喻為渡河的船筏,可使眾生從生死此岸,到彼岸涅槃。但是,《增壹阿含經》卷38更進一步將「船筏譬喻」說明︰依靠船筏渡生死河而到了涅槃彼岸,若認為此筏對我有益而不捨此筏,繼續持用自隨,則反而造成累贅。所以,「(八正道等)善法猶可捨,何況非法(雜染法)?」

總之,從佛教之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修行次第」,或是戒淨→心[定]淨→見淨→度疑淨除→道非道見淨→行道見淨→智見淨之七種「清淨次第」的教義,我們可知︰修行須依照次第才能達到無餘涅槃之最終目的,不是只具足一種學習或清淨就可到達。但是,修行次第也是因緣生而有的,也依因緣滅而無,本性空寂。

修行者在還沒有「見道」(見諦)以前,總是先觀察無常、苦、無我,厭離生死,趣向寂滅,此時,或是「次第見諦」漸入四諦理,先見苦諦──無常、苦、空、無我,然後觀集諦,漸次證見,故名「漸現觀」。四諦現觀完滿,就是證得初果。或是「一念見諦」觀四諦之共相(空、無我)勝義,一念智生,頓見滅諦──寂滅無相,故名「頓現觀」。如「般若法門」直觀一切法不可得、不生滅而悟入,從不生不滅去觀無常,四諦理可以一時成就,從諸行空而發展到一切法空、無我。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68期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 /聖嚴法師
兩千年來漢傳佛教的智慧寶庫,若以教觀義理的深入影響而言,天台學可說是獨一無二。不僅著作數量龐大,且教義與觀行並重,理論與實修雙運,勘作為佛教未來全人類共同需要的藍本! …<more>

 

禪的世界禪的世界
/聖嚴法師

禪不一定是什麼,也不肯定或否定什麼,禪是你要什麼就給你什麼。本書介紹禪修觀念,調整自我、消融自我。從三分鐘的放鬆身心,到平常日用中的照顧身心,更見簡便實用的禪修方便。 … <more>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第二十三期

佛法詢問台-問

女兒今年剛上國三,由於長期勞累,再加上胃口不佳又挑食,以致健康情況欠佳。對於這種現象,我想好好的改善,但總是很氣餒的對她發脾氣,弄得母女都不高興,請問我該如何以佛法的慈悲來面對這個狀況?

佛法詢問台-答

在青春少年時期的人,多少會有叛逆的情緒,對他們最好不用責備、指責的話。如果能用關心、慰問的話來跟她講,例如:「妳今天累不累啊?」「妳今天中午在那兒吃飯,錢帶夠了沒有?」。還有,不要把她當小孩,她可能自以為很大了,你應該把她當朋友,相信她的態度也會改善。

另外,對自己也要檢討看看,是否沒有尊重孩子的意見,勉強孩子照自己的意思來過生活或決定其未來,如果有的話,也要改過。如果擔心孩子會變壞或功課不好、身體不好,最多是從旁規勸,以朋友的立場提供她意見,讓她自己去想、去決定,如此,孩子也較能養成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這對孩子也是一種成長的訓練。(可參考聖嚴法師所著《和孩子做朋友》)

天台導讀一:次第法門導讀、六妙法門導讀、童蒙止觀導讀天台導讀一:次第法門導讀、六妙法門導讀、童蒙止觀導讀 /智者大師◎著 振法法師◎編註

《天台四部止觀導讀》的面世,在今日台灣佛教界,頗有空谷足音之意義。而且的確是一套供人弘講與實修的好書。...聖嚴法師序...<more>

 

天台導讀二:摩訶止觀導讀天台導讀二:摩訶止觀導讀 /智者大師◎著
振法法師◎編註


天台大師的四部止觀,看似各自獨立,各自成一個體系,實則是彼此環環呼應的,此可參看振法法師於本書所附的「四部止觀總表」,便能一目了然。...聖嚴法師序... <more>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智慧掌中書電 子報>>大師密碼電子報
>>法鼓文化文摘報>>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心靈網路書店好康報>>修行電子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0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