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OpenFoundry自由軟體充電報

OpenFoundry自由軟體充電報
2006.7.18/報主.Tumi

本期內容:
[OSSF專欄] Kwiki 不只是 wiki
[開放原力] 第二生命

[OSSF專欄] Kwiki 不只是 wiki

whiteg/文 2006/07/08

由 Ingy dot Net 於2003年開發的 Kwiki,是以 Perl 撰寫的 wiki架構,讓有興趣的開發者可以建立自己的 wiki 與所需的附加功能。到專門存放 Perl 模組相關資源的 Perl 綜合典藏網瞧瞧,kwiki 已經有超過 200 個外掛 (plugin) 了,這些外掛大部份都不是由 Ingy撰寫,而是其他 kwiki 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要而開發的。這種可以自由加外掛、訂製自己的 wiki 的特性,正是 Kwiki 與其他 wiki 系統差異最大之處。也因為這樣的特性,使得 kwiki 在整合眾多外掛後,得以超越 wiki 的限制,成為可商品化的群組軟體 (groupware)。位於美國加州帕洛亞托 (Palo Alto) Socialtext 公司的產品,就是以 Kwiki 為其核心元件,開發出供企業應用的 wiki 系統。

Kwiki 從發展之初就一直以 Perl 綜合典藏網 (CPAN) 為其專案下載平台,用 CPAN 的 RT 系統管理使用者意見與瑕疵回報。但是隨著新工具的成熟,目前 Kwiki 的開發已經完全轉換到 Subversion (SVN),透過 SVN 釋出。kwiki 核心開發者之一的劉康民 (gugod) 表示,CPAN 需要大家自行把檔案壓成 tarball 再上傳的作法太過古老,在版本管理上也比較麻煩,SVN 則讓版本與釋出的工作變得容易,新版模組可以直接用 SVN 釋出。這其實也是 Ingy Freepan 計畫的構想,可惜計畫胎死腹中。

CPAN 上的 Kwiki 因此久未更新,版本持續停留在 0.38,但 SVN 上的 kwiki 已經比 0.38 版多出很多東西,只是沒有傳到 CPAN。使用者如果想要取得持續更新的 Kwiki 要改道至此,目錄下的 readme 有詳細的使用說明。即時是 Kwiki 的開發者,也比較鼓勵人們使用 SVN 上的版本。雖然從版本號上看不到 Kwiki 有大幅度的更新,這可不表示 kwiki 的開發停滯,只是開發者目前把焦點放在其他地方。因為 Kwiki 高度使用到 Ingy 撰寫的另外一個模組 Spiffy,許多使用者回報的 Kwiki 問題,追本溯源,其實是 Spiffy 的問題,所以雖然看不出 Kwiki 有何改進,但是 Spiffy 則已經被大幅度改寫,連帶解決了使用者在用 Kwiki 時會遇上的問題。而各種 Kwiki 外掛的發展仍舊頻繁,只要看看 CPAN 上面上傳的模組紀錄,就可得知。

目前針對 Kwiki 的開發則著重在 wikiwyg,讓使用者在編輯 wiki 頁面時也能有所見即所得 (WYSIWYG) 的效果,並且預計加入 AJAX 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在編輯同時得知更多訊息。短期內,gugod 與 Ingy 正致力於整合 wikiwyg 與 mediawiki。

至於以 kwiki 為核心元件的 Socialtext (ST) 公司,則聘雇了多位 kwiki 核心開發者。ST 以 kwiki 為核心,不但整合許多 kwiki 外掛,也會根據客戶需求修改功能,推出完整的產品。ST 在公司內部有自己的 RT 開發平台,維護其產品會用到的 Kwiki 外掛與程式碼。就公司立場來說,產品整合過程中如果使用到的外掛有瑕疵 (bug),他們會修掉,但是如果要全數回饋到開放源碼社群,則還需要與各外掛作者溝通,也無法保證作者一定會接受,所以 ST 不一定會去維護在開放源碼這邊的進展。

在台灣,除了有 gugod 以開發者身份為 Kwiki 寫各種外掛之外,小型的創意產業內容業者也採用 Kwiki 進行內部的文件管理工作。位於台北市的「印花印象」,是間迷你的影像製作公司,全公司的正職員工四人,視專案性質有 10 多名的簽約工作者。台灣的創意產業一向使用電子郵件往返討論,但是一個專案有不同需要討論的層面,電子郵件往返效率低落,尤其是概念上的發想更難以追蹤脈絡。以 wiki 作為共同筆記取代電子郵件的想法由此而生,使用至今一年多來也廣受員工歡迎。

印花印象的員工視 kwiki 為公司的秘密武器,只要有人來訪就會展示給人看。至於為甚麼選擇 Kwiki,製作人瞿筱葳說,因為當時只用過 Kwiki,而且身邊認識的人也用 Kwiki,所以他們就直接用 Kwiki了,並沒有經過特別的評估或去比較其他系統。對於中小型公司來說,以 wiki 模式來管理一些共用文件,不啻是經濟又實用的解決方法。

儘管 Kwiki 好用,但安全性仍然是企業內部使用時的疑慮。以印花印象目前的狀況,kwiki 架在企業內部網路內,簽約工作者則透過 VPN 連進內部網路使用,但是如何讓不同工作者只能夠讀寫與其專案相關的特定 wiki 頁面,仍是他們待解的難題。小型公司通常難有經費聘請專門的資訊人員,使用開放源碼軟體固然解決了部份問題,但是如何進一步調整系統至完全符合企業需求,則還需要技術上的支援。

台灣使用者在聽到 wiki 時,多半就是想到維基百科 (Wikipedia),因此常常忽略了 wiki 在文件管理、企業內部溝通與資源整合上的發展潛力與應用。透過 Kwiki,使用者可以整合功能眾多的外掛,打造自己專屬的 wiki。



[開放原力] 第二生命

Jedi/文 2006/07/07

就在《世紀末軟體革命》一書以「復刻版」重新上市之際,我回想起多年前初次翻閱此書時,那讓我銘記在心的一句話:「(電腦)運算的目的在於模擬(真實世界)。」

對於十年前的我來說,這句話啟迪了日後眾多信念的根源之一,亦即二進位宇宙乃是跳脫一切羈絆,透過撰寫程式的手段,實行創生世界及萬物之作為。在概念上,這與 Lawrence Lessig 所謂「網路世界中的程式碼相當於真實世界中的法律」的說法是一致的,只不過在此我們所面對的遠比法律條文更為基本,約略是等同物理定律程度的存在;除了內在的邏輯與空間邊界,一切都能重頭開始,按照不同的規範運作。

顯然筆者不是唯一這麼想的人。2003 年,RealNetwork(就是發行 RealPlayer 軟體的公司)前任技術長 Philip Rosedale 於舊金山成立了 Linden Lab ,並建立出名為 Second Life (以下簡稱 SL)的 3D 虛擬世界;這個看似尋常的線上遊戲或「虛擬實境」冒險,卻有著許多跟任何其他遊戲截然不同之處。首先,SL 的世界是與你我此刻身處的真實世界相連的──不單單是可以自己繪製(或上傳)人物的衣著、設計搭建建築物等,甚至可以把你桌上數位攝影機擷取的影音透過網路經由 SL 內的大螢幕播出,或者將麥克風收到的聲音傳進 SL 播放,於是 SL 的居民便能窺視我們這個原生的第一生命。

另外,在 SL 的世界中,居民可以使用 Linden Scripting Language (Linden 腳本語言,LSL) 完成以前所不能完成的事,諸如複雜的肢體動作、上天下海的交通工具、甚至是五花八門的武器以及專用的比武場地。這套 LSL 是一種與 C 語言類似的程式語言(事實上根據 SL 的說法,LSL 比 C 略難),不過 SL 在遊戲一開始就提供了基本的教學文件,讓 80% 的居民(也就是玩家,不過 SL 的說法是居民)在前七天內就有能力完成自己的第一個程式腳本。在一般的使用環境中,不管是傳統網頁、Wikipedia 或者是 Linux 界來說,使用者參與、貢獻的比例大約都低於 1% ,亦即絕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是瀏覽者、終端使用者,而非內容撰寫者或修改程式碼的黑客;但是在 SL 中,使用者產出的比率卻高達 30% ,幾乎每三個居民中,就有一個有在製作物件、撰寫程式或產出內容。

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不過稍加探究一下,其實並不難理解。在 SL 的世界中,巧妙地利用虛擬貨幣促成各種經濟活動。舉例來說,買地、蓋房子都要錢,好看的衣著、髮式也要錢,購買各種「動作球」(用來做出複雜的肢體動作)、開飛機或賽車也要錢;相對來說,如果你能做出好看的衣著、撰寫有趣的程式,那麼其他居民也將樂於花錢向你購買使用。 SL 的居民不會餓也不會渴,不需要打怪撿寶物更沒有甚麼謎題非解不可,就算身無分文一樣可以自由傳送到各個地點,探索新世界或聆聽各地的音樂演奏等;換句話說, SL 的貨幣完全沒有必要性,一切的經濟活動目的都不是為了存活,而是為了「爽」。

在這種衣食無缺的情況下,文化藝術活動與民生消費娛樂很自然地成為發展的重心;貢獻的目的不再只是要讓自己爽,更是為了要讓自己「爽的自由」變得更大。以社群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貢獻可以被量化地交易、轉換,另一方面各項創意又不會被綁死,等於是在質與量上都鼓勵著眾人創作,並且讓社群的成員可以與他人自由發展人際關係。在這樣的世界中,有人撰寫了電玩(遊戲中的遊戲,沒錯)並因此有了不少收入;有一些醫生設立了診所,開始提供醫療咨詢服務;也有人重製了科學博物館及研究室,並與真實世界同步授課。在 SL 的網站上,有一張像極 Google Maps 的地圖,顯示了此刻 SL 的疆域地理;同時任何的活動也會即時呈現於上,用滑鼠一點,就能帶領你所扮演的 SL 居民傳送到該處。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有趣之處在於,雖然 SL 如此多采多姿,卻跟過去許多想要把人、身份投射到網路上的嘗試很不同: SL 用了第三人稱視野,而且可以自由控制「鏡頭」位置,而不受限於扮演的角色;另外 SL 中隨性打字聊天時,系統播放的音效居然是敲打鍵盤聲,於是當居民們熱烈串門子時,你會聽到鍵盤敲打聲此起彼落──這些刻意營造的感覺非但不會讓人感到格格不入,反而讓人們更能接受這第二生命的本質:更自由的延伸,而非對現實不滿的補償。許許多多我們五年前難以想像得到的所謂「虛擬社群」的應用,此刻都已經存在了;人們樂於在 SL 創造世界,同時也樂於承認第一生命的自己,並將兩者連接起來,這是我覺得相當重要的一點。

任何研究社群議題的人都該玩玩 SL ,玩 Web 2.0 的人也該看看這個正在發生中的未來 Web ; 2006 年的今日,通往夢幻土地的大門已敞開,順暢的網路及堪用的 3D 顯示卡,或許將是最後的門檻了。

參考網址:
1.《世紀末軟體革命復刻版》
2.Linden Lab
3.Second Life



報主的話:
本電子報為摘要版,若欲閱讀/訂閱全文版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