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教改
──公辦民營另類小學(下) 文‧蔡文婷 圖‧莊坤儒
教育理想國? 公辦民營,在行政事務、公文往返、資格認證上,不免多受公務體系的框架限制,例如各種擁有碩、博士專業學歷的老師,由於不曾修習教育學分,儘管資歷再好,都只能以「代理老師」名義受聘。 再說,公辦民營學校法規由各縣市自行擬定,有些不盡合理。例如新竹縣雅歌實驗小學在與大坪國小合併後,原本的創辦人卻變成計畫主持人,校長則改由公家派任,失去了核心領導人,一度引起許多老師與家長的疑慮。 這3所學校雖然同屬公辦民營的另類國小,但理念各不相同。以華德福國小為例,它是以20世紀德國心理學家史坦納的「人智學」為根本理念,所有課程以孩子該年齡的特質為核心,發展出各領域教學內容,盡力保有孩童敏銳的「感覺」不被傷害。 例如6年級的孩子,正處於羽化前身心劇烈變化的「結蛹期」,課程主題圍繞著黑暗與蛻變,語文課講述西方黑暗時期與秦漢統一後國力的展現,陶土課捏製兵馬俑,數學教授未知數,所有課程呼應孩子當下的心智進程,無一斷裂分離。 至於中低年級,為了滿足孩子們夢幻的心靈世界,感覺學習的「甜美」,華德福教室漆上七彩粉嫩色調,掛上手染布帘。為了保護孩子的感官,家長們在入學前,也都被要求簽署一份「家長公約」,包括儘量提供孩子有機飲食,並且杜絕電視與電腦。 博物館學園 相對於華德福國小儘量給予單純柔和的環境,屬於佛光山教育體系的人文國小則強調多元開放,是一座處處有驚喜的「博物館學校」。 一進學校大廳,可自由取閱帶走的無盡藏圖書館和生機盎然的魚類博物館分列兩邊。專業的人文藝廊展示著校內外藝術家的作品,藝廊旁,特別設有兩大片長長的「塗鴉牆」,供孩子們盡情宣洩塗抹,唯一的規則是彼此尊重,不可以塗改抹去別人的塗鴉。 在編班上,人文國小採多種「交叉分族」,注重個別差異,提供孩子適才適性的發展。在語文、數學、英語、自然等主課程上,依照孩子的能力與學習偏好、挑戰精神等「學習風格」分組,並讓孩子依自己的進度,自由選擇時間接受不同的「通關考試」。下午則是2到6年級混齡、社團般的「家族時間」。每位老師除了是班級導師外,也兼任家族老師,同時還依照個人專長,分組負責主要課程的設計。 「這是一座有機的學校,老師們隨時都在協同教學,團隊精神十分重要,」人文國小校長楊文貴指出,剛開始的一兩年,學校的燈火每天都亮到深夜。 學生活了,老師累了 和正規學校課本、評量、參考書一疊又一疊相比較,這3所另類國小都沒有現成的課本,這樣「活起來」的教學,更得仰賴老師們相互合作、絞盡腦汁地設計課程。 「剛開始真的很累,我在半年內瘦了8公斤,腦海中的教育理念像迷宮一般盤旋,不知如何選擇,」經過3年的磨練,目前教授6年級的華德福教導主任郭朝清覺得自己已經進入「心物轉法輪」的境界,樂於這樣活潑的教學形式,每天都迫不及待進入教室與孩子分享。 「能夠在華德福留下的老師,要有隨時隨地工作的心態,」郭朝清指出,「學生活起來了,對老師才是最大的挑戰!」難怪幾乎每一所另類小學都經過一段教職員高度流動的草創期,才慢慢穩定了下來。 同樣的,在人文國小的教師甄試中,除了筆試、口試,最重要的是分組合作、協同教學。 曾在台北縣大型小學當了8年代課老師的王美虹表示,在體制內,不僅很難找到願意一起合作的老師,還被善意警告「別做太多,別給大家添麻煩!」 現在,王美虹終於可以帶著一年級的孩子到傳統水果攤、超級市場,認識蔬果植物。她發給每一組孩子50元,讓孩子認識水果的模樣、氣味、價錢後,實際加減計算,買回小組最愛的水果,回到學校再拿這些水果做為創作材料,合力拼出美術作品來。這樣的教學設計還通過初賽,被宜蘭縣政府選為參加全國「教學卓越獎」的代表。 馬兒好,馬兒不吃草? 千里迢迢,轉學他鄉,然而卻也有部分家長失望而去,帶著孩子再度流轉到另一所另類小學,或者回歸主流學校。 郭朝清表示,一般人對另類小學的想像大多來自英國夏山小學或森林小學,以為每一所另類小學都強調自由開放、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 「說來可能會嚇走許多家長──華德福的老師可是非常『權威』的,」郭朝清表示,在華德福,老師會試著與孩子建立深刻情誼,但是師生之間有倫理界線,老師是孩子的領航員,並非平起平坐的伙伴。在強調尊重他人的華德福,在課堂上睡覺、把腳蹺上課桌椅、不想進教室,這樣的行為都不被允許。 而不少家長則是左右搖擺,一方面希望孩子享受另類學校的快樂自主學習,一方面卻又拿著體制內善於讀寫考試的指標來檢視孩子。 「孩子有主動的學習精神,發亮的眼神,這樣的指標家長能不能接受?」郭朝清提問,他希望家長在進入另類小學之前,應該事先作功課,瞭解學校的理念,才不至於老師家長各吹各的調,目前這3所另類小學也都安排新生試讀,以免孩子轉了又轉。 而許多家長轉出,則是因為前方無路,例如還沒有國中部的新竹縣大坪國小,家長們往往忍痛讓孩子在五、六年級時回歸體制,及早適應。至於已經在去年招收第一屆國中部7年學生的華德福國小,和將在今夏開辦國中部的人文國小,讓家長終於放下心中一塊大石頭,且更積極在申請籌辦「另類高中」。 無聲教改 十多年來,體制內教改一改再改,多元多智、協同教學難以推展之際,3所公辦民營的另類國小卻在實驗摸索中,慢慢進入穩定期,也獲得家長、學生的普遍認同,不僅年年招生額滿,甚至還有許多進不去的孩子在排隊等候。 「我稱這些另類學校是由下到上、無聲的教改,」投身種籽學苑、自主學習多年的家長唐光華表示。儘管這種公辦民營的森林小學全台不過3所,然而卻是體制學校的一種刺激與對應。教育改革的春天,或許就將從這些孩子自主快樂的學習中,開始萌芽與擴散。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6年07月號) |
穿上雨鞋、戴上斗笠,慈心華德福的孩子正在上「農耕課」。(楊文卿攝)
5年級的華德福孩子就著「和諧」主題,在陶土課捏塑希臘神殿。(楊文卿攝)
這一座泰雅族涼亭,是3年級師生們建築課的成果。(楊文卿攝)
德國系統的華德福教育,注重感覺觸摸、手工製作,編織也是特色課程之一。(楊文卿攝)
十多年來教育改革爭議不斷,但在體制內另類小學孩子們自信發光的眼神中,卻似乎有了一點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