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趴趴兒──
陳垣崇新藥發明之路 文‧張瓊方 圖‧陳垣崇提供
4月28日,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持續15年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他所研發的「龐貝氏症」解藥Myozyme,同步獲得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及歐盟醫藥品管理局核准上市。 從今以後,全球每年誕生的上千位龐貝氏症兒,將不再上演求藥無門、活不過一歲的人倫悲劇。這不僅是龐貝氏症患者的福音,更是我國生醫界的一項重大成就。 Myozyme一經核准上市,歐美各國媒體先後已有一百多篇相關報導;5月初中研院舉行記者會披露此項舉世矚目的成就後,國內媒體也爭相報導,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在一夕之間舉世聞名。 體型瘦高,說話語氣和緩、表情略帶羞澀的陳垣崇,出生於醫生世家,父親是台大小兒科名醫陳烱霖。他在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負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鑽研人類遺傳學領域。學成後進入美國杜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並兼任醫學中心醫師,同時也開始投入長期以來令全球醫生及科學家束手無策的「龐貝氏症」研究。 「我沒想到竟然要做這麼久,」回首來時路,陳垣崇坦言,「龐貝氏症」是單一基因疾病,他對致病機轉甚為瞭解,原以為七、八年就可以找到解藥,沒想到竟然熬了15個年頭。 「龐貝氏症」是第17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疾病,病童體內因缺乏分解肝醣的酵素,導致肝醣積存在肌肉及心臟中,肌肉纖維被肝醣取代,喪失功能,心臟肥大,並出現漸進式的肌肉無力和呼吸困難等症狀,9成的病童活不過一歲,就因呼吸衰竭或感染死亡。 新生兒罹患「龐貝氏症」這種罕見疾病的機率約四萬分之一。過去因無藥可救,因此一經證實,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一天天走向死亡。 雖然早在三十多年前已有人嘗試以補充酵素來治療病童,但酵素打入體內後只能停留在血液中,無法進到細胞裡,毫無功效可言。1970到80年代,醫療技術有了進展,已能將酵素送進細胞,但只能穿透進入肝臟和脾臟細胞,始終無法進到主要的治療目標──肌肉和心臟細胞。 陳垣崇是成功將酵素送進肌肉和心臟細胞的第一人。他之所以能成功達陣的關鍵,正是找到了酵素進入細胞的「密碼」。所謂「密碼」,指的是一個由醣類組成的基因標誌,它宛如一把鑰匙,酵素必須帶著它才能登門入室、順利進入肌肉細胞中。詭異的是,這個標誌一旦與酵素一起進入細胞後就消失不見,長久以來研究者始終無法找到這把開門鑰匙。 經過3年的觀察與測試,陳垣崇的杜克大學研究團隊找到了酵素進入肌肉細胞的密碼,只是如何製造是個難題。經過大腸菌、酵母菌及果蠅細胞等各種實驗,最後才在倉鼠細胞的培養液中,成功分離出帶有基因標誌的酵素。 倉鼠是陳垣崇研發帶有標誌酵素的幕後功臣;鵪鶉則是證明此一酵素有效的最佳拍檔。 陳垣崇指出,牛、鵪鶉和人一樣,都會罹患「龐貝氏症」,當時恰巧日本發現了罹病的鵪鶉,他立刻從美國把剛研發出來的酵素寄到日本進行測試。沒多久,陳垣崇接到日本同事的電話,同時告訴他壞消息和好消息。壞消息是──實驗中的鵪鶉不見了;好消息是──經過酵素治療,原本無法站立、奄奄一息的病鳥,起身飛走了! 在鵪鶉身上進行的動物實驗,證實陳垣崇所研發的酵素具有療效且沒有後遺症後,人體實驗的最終考驗才將開始。 「龐貝氏症」是罹病人口稀少的罕見疾病,大藥廠對於這種俗稱「孤兒藥」、市場規模有限的藥品研發興趣不大。一直到1997年,陳垣崇透過現任辜公亮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引介,才獲得和信集團轉投資的Synpac藥廠贊助,進行第一階段的人體實驗。 然而,初期的人體實驗進行得並不順利。由於實驗對象是脆弱的小嬰兒,一個小感冒、或因食道肌肉損壞導致吞嚥困難、喝牛奶嗆到,就會引發肺炎,甚至造成意外死亡。有些案例則因給藥太晚,身體肌肉組織已經產生不能恢復的損壞,給予治療仍舊回天乏術。 2000年,Synpac藥廠將授權轉讓給了美國Genzyme大藥廠。2001年9月,原任職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遺傳系主任的陳垣崇,在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的力邀下,由美國返台接任中研院生醫所所長。Myozyme進行第二期臨床實驗時,陳垣崇剛返台不久,他邀請台大醫院小兒部及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的醫療團隊加入,參與包括美國、歐洲等9個醫學中心的跨國臨床實驗計畫。 經過第二階段人體實驗,陳垣崇得到一個結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成功的關鍵。」他指出,在出生3個月內的黃金期內開始治療,每個月固定給藥兩次,大部份的病童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的長大成人。 新藥誕生,在一片祝賀聲中,陳垣崇心中仍難掩遺憾。「我很替台灣感到可惜,」陳垣崇說,起初Myozyme是授權給和信集團在英國投資的藥廠Synpac,但做完第一階段人體實驗後,該藥廠決定不繼續投資而轉讓給美國的Genzyme藥廠,把已經成功在望的聲名與市場拱手讓人。 台灣將製藥授權拱手讓人固然可惜,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台灣生物醫學的研發能力。如果身在台灣,陳垣崇有沒有機會研發出龐貝氏症的解藥? 陳垣崇表示,15年前或許不可能,但如今台灣的生醫水準已經具備研發新藥的能力,關鍵是,從研發成功到量產上市,仍有漫長而艱困的路要走。 主要的障礙,在於現行醫藥法規對於人體實驗的種種限制。人體實驗是新藥上市前必經的階段,在通過動物實驗、進行人體實驗前,必須向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提出申請,然而,我國一直以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通過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核可者,就能獲得快速審核,拿到衛生署藥政處核發人體實驗的許可。若未拿到此一「背書」,醫藥品查驗中心將會對新藥人體實驗的風險性、有效性、道德性等條件逐一審核,曠日廢時。 此外,現行的醫療法規對於醫療糾紛,除了民事賠償外,醫師還必須負擔刑事責任。對於結果難以預料的新藥人體實驗來說,無疑是相當大的風險,萬一實驗失敗,病人可以一狀告上法庭,醫生除了賠錢外還得坐牢。在這樣不利的情勢下,台灣醫生難免對配合研發團隊進行臨床人體實驗有所顧忌,也大大阻礙了生藥科技的發展。 過去束手無策的「龐貝氏症」有了解藥,台大醫院首開全球先例,為新生兒進行龐貝氏症篩檢。台大醫師胡務亮最近就篩檢出2名龐貝氏症兒,有幸能在出生第20天就開始給藥治療,將傷害減到最低。 陳垣崇研發解藥的工作已完成,但卻未達最終目標。他指出,病童雖然有藥可治,但必須終其一生接受治療,即使健保已納入給付,對病患來說,時間和金錢仍是沈重的負擔,未來唯有發展基因治療,才能一勞永逸。 和其他疾病的基因治療研究相同,龐貝氏症也是卡在基因殖入患者體內後「存活不久」和「表現不佳」的兩大難題上。「目前動物實驗已經可以成功地置入健康基因以取代缺損的基因,問題是外來基因置入後會遭到患者自體免疫細胞的攻擊,大約維持6個月左右就弱化而消失不見了,」陳垣崇坦承,龐貝氏症的基因治療還有一段路要走。 除了龐貝氏症外,在陳垣崇帶領下,中研院生醫所還分別與國內各大醫學中心合作,研究包括糖尿病、躁鬱症、年輕型高血壓、手部退化性關節炎、肥胖等非單一基因引起、外加環境因素的疾病,以及12種藥物不良反應計畫。這些罹病人口眾多、市場龐大、影響深遠的疾病,是未來幾年生醫所致力的方向。 Myozyme只是一個開端,但它已為台灣生醫科技譜出序曲,後續的篇章值得期待。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6年08月號) |
對龐貝氏症新藥發明者陳垣崇來說,15年是段漫長、艱辛的歷程。(楊文卿攝)
倉鼠細胞在培養液中分泌出帶有特殊標誌的酵素。
帶有標誌的酵素成功地進入人類肌肉細胞中。 罹患「龐貝氏症」的鵪鶉肌肉軟弱無力(左),經過Myozyme的治療可以昂首舉翅,明顯恢復生氣。
陳垣崇與首位接受人體實驗的龐貝氏症兒合影,這名美國小男童如今已就讀幼稚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