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黑潮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2006.8.17/報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本期內容:
【議題】海洋台灣變成垃圾台灣!民間團體公佈海灘廢棄物監測結果
【活動】2006 ICC國際淨灘會議報導暨916國際淨灘行動
【會務】八月大事紀,邀請您參與!

【議題】海洋台灣變成垃圾台灣!民間團體公佈海灘廢棄物監測結果

(本會2006年8月4日稿,新聞聯絡人:執行長張泰迪0912608777)

隨著人類的生活日益便利,強調用過即丟的消費市場造成許多垃圾問題,廢棄物處理也成為各國政府的棘手議題。除了大家熟知陸地上的垃圾問題以外,廢棄物問題也深刻地影響海岸線土地的使用,更進一步佔據了全世界的海洋。人們到海邊休閒遊憩時留下垃圾,城市街道上的廢棄物隨雨水沖至下水道、帶進溪流、最後進入海洋,海上航行的船隻將各式廢棄物直接丟進海裡,各形各色的人為製品隨著潮汐與波浪散佈在海岸高潮線,更甚在洋流的作用下成為國際垃圾。

現況與數據   

自2000年起,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所發起,全台各民間團體自發性的海灘廢棄物監測行動正式展開,經過了數年的努力,超過百次的監測行動,累計了包括基隆、台北、台南、高雄、花蓮各地海灘垃圾樣本共74669件,其中由「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廢棄物佔53%,「傾倒廢棄物」所造成的廢棄物則佔32%,「醫療與個人衛生用品」廢棄物包括針筒、針頭、藥罐等具高度危險性的物品,共發現2880件佔4%,由此可知絕大部分的海灘垃圾是因陸地活動影響及廢棄物處理流程不當,而污染了海岸與海洋。環保署「海岸地區環境清潔維護計畫(86年9月)」中指出,全台有55處鄉鎮垃圾場設置於河川行水區,而根據「台灣地區垃圾掩埋場安全評估及地理資訊系統建置計畫(中興顧問,89年12月)」,針對使用中掩埋場的調查,至少有六處掩埋場設置在海岸,九處設置於河岸,這些使用中或已關場的「垃圾掩埋場」若是處理不當,每逢暴雨、颱風,許多廢棄物隨著大水被沖入海洋,造成海洋環境沈重的負擔。   

源自「海上活動與船隻」的廢棄物共發現5151件佔7%,包括各式漁具、魚線、浮標等,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常務理事郭道仁指出,特別是俗稱「鬼網」的廢棄漁網,對於海洋生態更造成嚴重威脅,包括棲地破壞、各種海洋生物因受困而死亡等影響。   

哪一種垃圾最常被發現呢?綜合各監測點統計結果,「塑膠碎片」是海邊最多的垃圾,其餘依序為「瓶蓋」、「吸管」、「沖天炮」、「玻璃瓶碎片」、「保麗龍等石化製品」、「塑膠袋」等,這樣的資料提醒我們,海灘廢棄物與人類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強調便利、消耗性的生活形態造成大量的廢棄物,也加重自然環境的負荷。

政府做了什麼?   

海洋廢棄物的研究在國外行之有年,光就近三年的國際學術期刊,包括美國、澳洲、希臘、阿曼、日本、南韓、挪威等國家的學者,至少有15篇學術論文發表,相較於國際社會對海洋廢棄物議題的重視,台灣在這方面的研究卻少之又少。環保署、地方環保局時常舉辦「大拜拜」型式的淨灘活動,但對於這些廢棄物的來源及對環境的影響,卻未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監控及管制等積極作為。   

由權責區分來看,商港及漁港分屬於交通部與漁業署主管;海岸地區位於國家公園或風景特定區時,由主管機關負責維護;位於農林漁牧業使用分區或保育區,且未設有管理單位者,依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輔導進行維護工作;其餘一般性海岸則由環保署與地方環保局負責。以法令層面來看,相關法令包括「漁港法」、「商港法」、「海洋污染防治法」、「廢棄物清理法」,及針對海岸地區的「海岸地區環境清潔維護計畫」,但其中大部分對於廢棄物處理不當並無罰則。   

由民間團體的監測成果可知,陸源性垃圾為海岸廢棄物主要來源,其解決途徑必須由廢棄物處理流程下手,做到源頭控管,以降低廢棄物污染海域的機率,而不是交由各海岸地區權責機關負責,否則公部門僅能做到「清除」工作,但對於減緩海洋廢棄物的污染並無任何幫助。

具體行動訴求   

有鑑於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廢棄物已成為國際間重要的「全球環境議題」,並訂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防止船舶污染國際公約(MARPOL)」、「防止廢棄物污染海洋公約(簡稱倫敦海拋公約)」等,各締約國也積極制訂相關法令與行動,如美國國會不但通過Annex V法案,遵守「防止船舶污染國際公約」,更訂定MPPRCA法案,禁止所有船隻在美國領海內傾倒垃圾。   

反觀國內,除了淨灘活動外,對於海洋廢棄物的主要來源、影響評估、防範機制一無所知,更看不到改善海洋環境的積極作為。對此,環保團體提出三項主要訴求:

一、要求環保署全面調查所有水域(含海洋、溪流)中的廢棄物,釐清廢棄物來源、分佈,並將減廢對策、權責與推動時程公告週知,請全民、輿論一起監督。

二、要求環保署立即全面體檢設置於河岸、海岸上所有使用中或已關場的垃圾掩埋場,防止廢棄物以各種方式進入水域,造成二次傷害。並全面監測海岸垃圾,定期清除。

三、要求漁業署針對廢棄漁網等影響海洋生態甚鉅的漁業廢棄物,提出積極主動的管理辦法,協助宣導漁民妥善處理漁業廢棄物,以降低對於海洋環境與生態的傷害。   

環保團體呼籲政府確切負起責任,以全球性、具遠見的胸襟正視海洋廢棄物議題,採取有效、實際的行動,維護台灣海洋環境!

【20060804記者會出席代表】:孫兆鴻(中華民國休閒獨木舟協會理事長)、郭道仁(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常務董事)、晁瑞光(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教育學程助理)、林蕙姿(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教師)、張淵翔(基隆市長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泰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更多相關報導請按此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第365集:漂流地圖 (線上收看按此)

‧海灘與海底廢棄物現況影片線上收看→ (1) (2)



【活動】2006 ICC國際淨灘會議報導暨916國際淨灘行動

文‧蔡南益(現任本會活動企畫)

今年(2006)七月七日至九日,當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視在德國,睜大了眼看世足賽究竟誰能奪冠時,有一群來自加拿大、日本、印度、波多黎各、智利、巴貝多、南非、百慕達、台灣、美國各州的環保團體及相關政府部門代表,為了2006年國際淨灘會議而在舊金山齊聚一堂。

國際淨灘活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以下簡稱ICC)1985年發源於美國,當時由民間團體「海洋保育中心」(Center for Marine Conservation,現已改名為The Ocean Conservancy,以下簡稱TOC)與美國環保署共同在德州發起淨灘活動,1989年加拿大及墨西哥加入,正式將計畫推向國際,在每年的國際淨灘日(九月的第三個星期六)動員各地志工,進行淨灘活動。自1986年至2005年,一共有來自一百二十七個國家超過六百二十萬人次的志工,沿著一億七千九百萬英里長的海岸清出一億零九百萬磅的海洋廢棄物(註)。

ICC計畫目標不僅僅是淨灘活動,更重要的是淨灘時記錄廢棄物的種類及數量。紀錄表以廢棄物的來源行為共分成「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海上活動與船隻」、「抽菸相關行為」、「傾倒廢棄物」以及「醫療/個人衛生用品」等五類。期望以此資料教育大眾,廢棄物對於海洋污染的嚴重性,並督促政府訂立相關法令,以維護良好的海洋環境。

每年在國際淨灘日之前,主辦單位TOC會舉辦ICC會議,邀請各國協力參與ICC計畫的組織代表與會,會議中除了上個年度計畫成果發表,今年度計畫進度報告,也讓各個國家的協力團體分享交流彼此推動ICC的心得。

2005年ICC的成果報告中,數量最多的廢棄物是香菸,佔總量的26.3%,事實上在每年的成果報告中它都名列前茅。針對此現象,美國協力團體之一的「清麗美國」(Keep America Beautiful)設計了一套「香菸廢棄物防制計畫」(Cigarette Litter Prevention Program),透過在車站放置菸灰缸,發放攜帶式菸灰缸的方式,減少菸蒂被隨手丟棄,更積極的推動廢棄物防治法,尋求以政府公權力解決問題。印度的代表Rajan Vir是退伍的海軍艦長,他與數位退伍的海軍將領共同組成「印度海事基金會」(Indian Maritime Foundation),號召印度海軍以及海巡署的大批人力,淨灘運動聲勢浩大。波多黎各代表Alberto Marti除了淨灘,還集合了一群潛水愛好人士進行海底廢棄物的清除,更利用廢棄物模擬海洋生物,製作成各式手工藝品,既環保又有趣。

除了民間團體的努力,許多政府機關也投入在海洋廢棄物的問題裡,例如美國海洋及大氣署(NOAA)不但參加ICC活動,還進行「海洋廢棄物計畫」(Marine Debris Program)—累積、研究海洋廢棄物的資料,進行海中廢棄漁網的清除,從事推廣教育,並與非政府組織及企業聯繫合作,如此積極作為的公部門令我印象深刻。

2005年台灣ICC活動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發起,在花蓮、基隆、台北、新竹、苗栗、嘉義、屏東等地,共十個民間團體參與進行淨灘與廢棄物紀錄的活動。由各地紀錄的所彙整而成的成果報告指出,海灘上的廢棄物有高達78.7%來自「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代表了我們到海邊遊玩欣賞美景後,除了腳印,還送給大海我們不要的垃圾當禮物。或者是日常生活中隨手丟棄的垃圾,從街道、城市經由水溝被沖進海中,又被海浪帶回岸上。從現在起,謹慎處理個人製造的廢棄物,或許就是愛護海洋的開始!

日本代表Edo Heinrich-Sanchez在他的報告中如是說:「我們身處在同一個系統中,環太平洋國家是一個整體,因著海水潮流我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確,海洋廢棄物早已超越國界成為一個國際議題,台灣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今年九月十六日是國際淨灘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邀請大家共同參與2006ICC國際淨灘行動。黑潮將提供參與團體ICC的紀錄表格,以及活動的操作手冊。淨灘結束後黑潮將收集彙整台灣的紀錄資料,傳送給ICC的主辦單位TOC,TOC將整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料,於明年度製作出2006年的ICC成果報告。每一位ICC志工的努力,都將轉化為實際的統計數據,幫助我們了解海洋廢棄物。唯有了解現況,才能夠解決問題。

註:海洋廢棄物—泛指在所有水域(包括海洋、湖泊、水道)中被當作垃圾的人為製品,而海洋廢棄物的污染問題已經變成不容忽視的全球性環境議題。所有的人為製品都會成為廢棄物,煙蒂、漁網、各種瓶瓶罐罐、輪胎—任何你可以在消費市場上看到的東西,而這些廢棄物之所以會出現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人亂丟、隨便處理,不管有意或無意,不管個人或是企業。

‧召集十個人以上,選定一段海灘,將行事曆上九月十六號空下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歡迎您共同參與2006ICC國際淨灘行動。ICC報名簡章下載→請按此

‧環境資訊電子報相關報導

[台灣新聞]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公布台灣海灘廢棄物監測結果

[深度報導]台灣海洋廢棄物打哪來?



【會務】八月大事紀,邀請您參與!

1.鐵馬影展花蓮場次開跑

由苦勞網(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主辦的鐵馬影展,在巡迴了台灣西部後,持續運轉著理想的輪軸,延伸來到花蓮的人文土地,並集結在地社區發展、志工服務及環保團體的協力,自8/19到8/26起連續八天於縣定古蹟陸軍港歷史空間(位於花蓮市中正路陸橋旁),免費放映十五部記錄世界不同角落及階層的精采紀錄片。

這次影展的序幕,由「海棠、馬沙與珊瑚」揭開。本片記述台灣東北角福隆沙灘上,揮灑青春的音樂人遇見海洋的故事。另一部由本地導演拍攝的「南方澳海洋記事」,則提供生活經驗貼近大海的花蓮民眾另一種與海洋相處的態度。

除了與海洋互動的主題外,土地與勞動人民及全球化議題更是本次影展的焦點:「淹沒」、「誰的土地」、「農地之怒」等影像記錄了在發展與生存的矛盾下,小老百姓的心境及處境;「卯上麥當勞」、「米奇王國」、「Walmart超低價的高代價」等片,則跳過精美包裝的廣告時間,直擊全球化大企業幕後運作的赤裸真實,對慣於接收歐美強勢文化(商品)的台灣民眾提供了異類觀點。

此外,影展並引進兩部墨西哥民族解放軍「查巴達」精彩紀錄片,側寫這個12年來領導受壓迫者跨步邁進的反政府、反新自由主義的組織。

影展期間將針對歷史空間再造、原住民運動和WTO衝擊等不同主題,邀集專家學者進行三場座談。主辦單位希望藉由本次影展內容的多元性及座談的互動,深化本地民眾對國家政策與人民生活、全球化、勞動人民與消費者、公民社會等幾個議題的思考。

所有映演場次及座談全部免費入場,白天在室內放映,夜晚在室外。室內可容納人數約30位,放映前20分鐘依序排隊等候,放映前五分鐘依序入場,額滿即不開放,室外放映不受此限。

影展相關影片介紹及放映時間請至苦勞網按此參閱,或洽詢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TEL:03-8334133或e-mail:kuroshio@seed.net.tw)。

2.夏夜晚風~2006黑潮自然講座

住在花蓮這山海小城,面對著一片大藍,理所當然的太平洋成了自家院子,是招待朋友或是閒步放鬆的所在,背倚著中央山脈,山林裡好似永遠也不缺新奇事物讓人探索。關於這海這山,還有什麼故事呢?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這夏天的周五夜晚,邀請所有喜愛大自然的朋友,帶著一顆輕鬆而好奇的心,乘著夏夜薰薰微風,一同來參與黑潮的自然講座。

時間:7/7-8/18每週五晚上七點-九點

地點:陸軍港歷史空間(花蓮市中正路橋畔),洽詢電話:03-8334133或8334143

8月4日 自然觀察與寫作—吳明益(東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8月11日鯨豚擱淺的處理與救援—楊瑋誠(中華鯨豚協會獸醫師)

8月18日環境意識與公民行動—朱增宏(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

★講座內容詳情請按此

3.第十七期黑潮會訊發行

第十七期黑潮會訊已於2006年4月發刊,內容包括(1)2005竹筏計畫報告與各地義工心得分享、(2)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執行現況、(3)第三屆志工年會紀錄、(4)2006年度計畫簡介、(5)董事與專職異動公告、(6)黑潮出版義賣品全覽等。本刊物免費贈閱團體與個人,歡迎附上姓名地址來信索取。

4.徵求義賣品展售點

本會歷年出版品有《消失的漁村—鳥踏石仔》、《傳統漁業文化紀實》、《花蓮賞鯨地圖》、《台十一線藍色太平洋》、《台灣的漁港》、《台灣島巡禮》等。2005年9月更由義工們設計美觀精緻的鯨豚明信片與書籤,提供義賣。感謝各地義工長期的協助與用心,才有如此成果,透過這些作品希望讓台灣的海洋保育與文化能更進一步被關懷,目前我們正在尋找各地寄賣點,希望熱情的你提供適合黑潮義賣品展售處資料,讓更多人能支持認購,當然也歡迎個人以 信用卡授權或劃撥購買。



報主的話: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關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海洋文化‥

黑潮電子報是一個愛好海洋者的資訊交流平台,提供各種參考觀點、活動訊息、相關出版品,藉以思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資源與其文化意涵。

---支持黑潮,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下載授權書---

*黑潮電子報第39期-2006/08/17發行-欲轉載內文敬請來信告知本報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