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則讓你大開眼界的新聞:
用「要保持高格調的社區品質」為由,拒絕受虐兒的台中某社區 (照片來源:東森新聞報 2006/08/17 )
「我們不是壞孩子…」 社區拒入住 受虐兒難過
東森新聞報 2006/08/17 記者彭仁鐸、李岳為、張士彥綜合報導
台中市專門收容身心受創受虐兒的社福團體「向陽之家」,為了讓受虐兒有更好的生活空間,最近花了1500萬買了2棟透天厝,希望能讓這些受虐兒重新出發,不料這個社區的居民卻以「要保持高格調的社區品質」為理由,拒絕他們入住,19名受虐兒童成了人球,面對鏡頭難過的說,我們不是壞孩子。
受虐兒童:「我們也想好好的過,想跟一般人一樣,他們為什麼要排斥?」
社福基金會主任郭碧雲:「為了要設置這個兒少之家,所有動作,比如說我們要裝修,孩子要進入社區,他們全部都拒絕。」
向陽之家花了1500萬買了2棟4層樓的透天厝,原本基金會還希望把後面的圍牆打通,獨立進出,減少對住戶的衝擊,但是這樣的方案,管委會依舊不能接受。
社區管委會委員徐先生:「你一下子要進來16個,今天報紙又說是40個,一個小小的社區,以後不是成了軍營?」
社福基金會主任郭碧雲:「(住戶說)要做愛心可以,可是在我們家之外去做,不要到我們家來做愛心。」
管委會委員徐先生:「他們可以去主管機關申請解釋,如果有任何主管機關正式行文給我們,下命令給我們說這樣是不對的、不可以的,那我們也只能從善如流,向住戶解釋啊。」
***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受虐兒」的定義:
根據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講主治醫師李建璋所發表的文章中,虐待兒童的定義是「對於一位小於十八歲的兒童青少年,由主要照顧者所故意施加,足以導致身體傷害或甚至死亡的任一行為」。注意,定義裏根本沒有提到兒童本身的行為。
再來,看受虐兒遭虐之後的影響:除身體上的傷痕之外,「受虐兒在身心受創之餘,他們的心理發展受到影響,他們會成長為不快樂的成人,終其一生缺乏真正的自尊也無法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造成社會重大的損失。在人際關係上,很難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若非不相信別人,就是過分依賴別人,因為他們的自我在早期就被扼殺了。」(引用心理健康諮詢網:http://www.psychology.org.tw/index.htm)
這樣看來,受虐兒最難以平復,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對它人的信任。
現在想想:你能夠被它人拒絕幾次而不會受到傷害,不會感到難過?三次?八次?十五次?
這些小孩從小就被拒絕,那些應該照顧他們,關心他們的人不斷虐待他們,讓他們以為自己不是人,只是個工具。好不容易有其它有點人性的人們伸出援手,嘗試告訴他們「這世界沒有這麼壞,你可以信任他們,和他們合作……」結果事實是連想住個地方安一下身,別人都要趕!
這是在告訴他們什麼訊息?「你說對了,這個世界的確是在拒絕你;這世界有很多的愛心,不過都不是在你身上──你沒有份。」
好個「要做愛心可以,可是在我們家之外去做,不要到我們家來做愛心」!愛心何其低價!從小我們的「公民與道德」課全都被英文數學等「重點課」借走,反正「它沒有用──又不能幫孩子考上高中大學」,於是我們教出來的人類一個比一個自私,而且毫不掩飾。「我家小孩好就好,別人家小孩死活干我屁事?」
我們來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一個爸爸拿著課本對孩子道:「這裏說什麼……喔,這題一定會考,是非題:『我們要兄友弟恭;對待別人要有愛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記起來,記起來。」小孩忙拿筆乖巧地寫下來。這時媽媽來了:「達令,親愛的,社區在問到底要不要讓那些什麼虐待兒……」「受虐兒,」小孩糾正。「對,乖孩子,是受虐兒。他們問要不要讓受虐兒住我們社區。他們還說會自己獨立進出,不會影響到我們。」媽媽道。
「什麼跟什麼,那些什麼兒的,來我們社區幹什麼!?」爸爸威嚴地吼起來。「我花了多少錢才住進這個平安美麗大方又漂亮的社區,那些什麼亂七八糟的兒子是什麼不良少年,想住到我們這裏破壞我們的高格調高品質?門都沒有!!」爸爸嘴角邊開始冒白泡。媽媽拿出手帕輕輕擦去白泡泡:「達令,親愛的,我就知道你會這麼勇敢。我去跟那些委員會講,叫他們別讓什麼不良少年進來,影響我們的高品質社區。」媽媽施施然走開。
「爸爸,那……」小孩問,「這個是非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答案是……錯?」
爸爸回過神來,「笨蛋!」往小孩頭上一個爆栗,「當然是『對』!你上課有沒有仔細聽?」
我們的言教和身教就是這麼樣有力簡潔,完全而美麗地分開,涇渭分明,真可謂天下奇景,該去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好個「要做愛心可以,可是在我們家之外去做,不要到我們家來做愛心」!
深林◎個人電子報:野人的太陽|站地手札|明日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