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木馬電子報

2006-8-30

    本期主筆:宮部美幸的私房作品

    木馬新書搶先看:《怪》  

   木馬文化作家專欄:放炮樂     李季紋

宮部美幸的私房作品               木馬主編   管中琪       

       大部分的人絕對跟我一樣,因為《模仿犯》這套大書,而掉進宮部美幸渾然天成的犯罪世界。當初,從某處聽說有這麼一套推理迷絕對不能錯過的經典,卻因為工作煩心,只先擱在一旁。後來,又聽說出版社要收山,書可能絕版,嚇得我班也不上(ㄟ,沒心思咩,畢竟我也自詡是某種程度的推理迷,聽到這消息,如坐針氈啊),猛往書店去找書,卻遇上我這輩子最艱辛的朝聖之旅。簡而言之,該去的大型連鎖書店都去了,才湊齊全套四本書。而看過宮部美幸的書之後,簡直就像中了絕情谷主的情花毒,一動情思書,就胸口劇痛。後來,木馬文化要做「gr類型閱讀」書系,你說我怎能不把她的作品放進來,以解情毒呢!

      於是開始聯絡日方出版社、版權代理商,提出我方的版權條件,但發出的訊息往往石沉大海,要不就是版權已售出。時間一日日過去,對方捎來的消息越來越不利。終於,惡夢成真,宮部的作品最後只授權給某一家出版社Orz……我花了三分鐘安慰自己(人生苦短,不能悲傷太久),無法出版她的書,當個讀者吾願亦足啦。

       去年六月某個下午,剛把將近37萬字的《大逃殺》送進印刷廠,腦細胞還沒從書中的殺戮戰場生存歸來,頭殼裡空空的。偷閒的午後,左手枕著臉頰,右手指頭本能地按著滑鼠刪除信箱裡的垃圾郵件,眼皮漸重,色情郵件聳動的標題,也無法驚開眼睛,直到……

 Dear Cornelia,

It is my understanding that you were sent the draft of the agreement for the above title on March 23. Are you still interested in publishing the work alone? Other works by the author were licensed to other publishers……

      蝦米?!(左眼睜開)這係蝦米?!(右眼也醒了)開什麼玩笑,當然有興趣!馬上回信(這絕對是我英文信回得最迅速的一次)YESYESYES!就這樣,從天下掉下一個好禮物來,一個完完全全符合gr類型書系精神的禮物:《怪-あやし

      宮部美幸以犯罪推理小說打下文學江山,然而她右手寫推理,左手卻忙著描繪江戶時代的風俗民情,一種風格涵蓋懸疑、傳說、怪奇幻想的時代小說。而《怪》一書,更是她書寫此一類型的開山之作。書中九個故事,宛如九個怪誕的神鬼異世界,訴說著九則江戶庶民生活的愛欲嗔癡,有符合時令的鬼怪故事,有民間傳奇;有因癡情而生的哀愁,也有憎恨所引出的生靈復仇等。不管故事以何種面貌呈現,不論時空背景是已距今幾百年的古代日本,每個故事恬淡卻寓意深遠,透露著人性溫暖,恐怖中帶點溫馨的氣氛。

     《怪》雖然沒有《模仿犯》的磅礡氣勢,卻小家碧玉,韻味長存。     

 

      

《怪》  

宮部美幸  著

今年夏天最溫馨微涼的時代鬼故事。

「平成國民作家」、「日本推理天后」宮部美幸另一風格類型力作!

宮部美幸第一本結合懸疑、時代、怪奇幻想小說的短篇傑精選《怪》!

內容簡介     

九個怪誕的神鬼異世界,九則江戶庶民生活的愛欲嗔癡!

古典江戶,形塑現代日本文化及思考方式的時代,卻同時是奇幻鬼怪文學的興盛期。無論是永遠不老不死的人,每隔十年就換上不同姓名與身分、默默在社會中求生存;或是繪有古老物語的手帕,引誘情愛男女走上黃泉路;還是受不了情人背叛,以至死後化作悽哀的鬼魂,誓言一命償一命……

宮部美幸九篇看似怪力亂神的鬼怪故事,實則是人世間光怪陸離或冷暖人情的最真實隱喻。即便詭譎的不可思議想像不時抽動你的神經,溫暖的世間人倫義理卻更讓你在驚駭連連之餘,泛出暖暖的感動與溫馨。

 作者介紹  

宮部美幸 ,1960 年12月生於東京都江戶。一手寫推理小說,一手寫江戶神怪故事,不僅獲獎無數,而且屢屢創造銷售佳績,是在歷史與推理兩個類型創作中,同時具備深厚的寫作功力與銷售實力,並有社會派推理大師「松本清張之女」的美稱。1987年以短篇小說〈鄰人的犯罪〉獲得《ALL讀物》主辦的推理小說新人賞,開啟多元的創作生涯。寫作文類涵蓋SF、懸疑推理、時代小說、青少年讀物與社會批判,被公認最有資格繼承吉川英治、松本清張和司馬遼太郎的衣缽!

內文試閱

布團部屋 

 賣酒人家「兼子屋」位於深川永代寺門前東町,傳說這兒的老闆代代都相當短命。第一代從寶永六年(一七0九年)開始經營店家,此後過了一百零五個年頭,老闆也由第一代更迭至第七代。和一般店家相比,差不多的時間裡,通常也只是輪替四代或五代的老闆而已。

話說,端看過去六代老闆過世的狀況,並沒有特別不祥的地方。雖然其中有一個人的確比較特殊,但其他五人死去的時候都很安詳,也都是到一定年紀才過世,而被認為是壽終正寢,相當安穩的往生。總之,這五人大概都是那種經過一晚睡眠,到了早上卻一直沒有醒來,等家人去叫起床時,才發現他們已經離開人世。

說的更仔細些,兼子屋的男人很不幸,從先祖時代開始,可能代代都心臟衰弱。事實上,先祖那一代中沒有繼承家業的次男和三男,都在幼童時期過世,只有長男平安地長大。在長男十六、七歲的時候,父親早逝,慌亂中,長男成了家業的繼承者,早早成婚生子;等孩子長到十六、七歲時,長男又過世--總之,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一直循環著。

相反的,女兒都平安無事地長大,嫁進來的媳婦也都個個剛強,子嗣眾多,生孩子時也沒有碰到太危險的情況。

愛道人長短的人常說,兼子屋的女人太強悍,男人得忍氣吞聲,所以才早死。這其實也很容易理解。說實在的,被認定要繼承家業的男主人,在當時都非常年輕,因此會被年長且長壽的阿媽阿婆嚴格監視。在嚴格的監控之下,這些年輕的男主人都不敢說出自己心中的苦悶。另有傳言,說兼子屋的女人都是會吸乾男人血的丙午之女;除了嫁進來的都是丙午年出生的女人,連她們生出來的女兒,也都是丙午之女。這其實都是胡謅亂蓋,事實上,兼子屋的女人裡頭,沒有一個在丙午年出生。

談到謠言,還有另一說。先前提到,六代老闆中,有一個人死去時的情形有些特殊。他是第四代的老闆喜右衛門,在剛滿三十三歲那年沒多久,便死於麻疹。麻疹要是到了成人時才發病,就會是很恐怖的疾病,因此奪人性命之事也時有耳聞。

不過在當時卻有傳言,說喜右衛門是遭到天譴才死掉的,還說是由於第五代將軍綱吉公的懲罰。寶永六年正月始,綱吉公死於麻疹。而兼子屋便是在寶永六年興起的。也就是說,綱吉公的靈魂對於兼子屋在自己身亡那年興盛起來,非常震怒,因而降下懲罰。

這個謠言實在沒有道理,因此也沒有流傳很長的時間。五代將軍綱吉公從前是仗勢權位、欺壓百姓的將軍,反而是大家要懲罰的對象。而且,若是綱吉公之靈真的成了囉唆嚴苛的神明,想要懲罰兼子屋,也大可不必等到第四代。第一代至第三代都在孩童時期平安度過麻疹的危機。雖然眾人對於這謠言有許多猜想,但原本不過是一個謠言,卻演變成這樣的故事,實在讓人捧腹大笑。

總之,兼子屋被認定是不長命的家族。不管哪一代,只要老闆一死,便會傳出無聊的謠言,這對商家來說,實在非常難受。正因為是賣酒的商家,所以對於死亡這種不吉之事,最好低調處理。因此兼子屋世世代代,身段都比其他店家來得低,願意接受別的店家無法受理的訂單,努力工作,以顯示自己的誠意,建立客人的信賴感。

所以,兼子屋對員工的要求非常嚴格;這也成為除了老闆短命以外,另一個傳得沒那麼兇的謠言。員工也沒有拿到比較多的薪資,就只是一味被嚴格要求而已。

雖然如此,但在兼子屋七代的歷史中,卻從來沒有員工中途潛逃、或發生什麼不祥的事情,一回也沒有。事實上,兼子屋的員工都很努力工作,不抱怨也不鬧事。看在門前町一帶其他商人的眼裡,實在是不可思議。

對商家來說,管理員工是件頭痛的事。按常理,這個怎樣都無法做到相當完美。倘若僱用十個員工,培養他們十年,到最後能對店家有助益的,有個一、二個就算多了。由此可見管理員工的困難度之高。員工大多的情況是離職,或是因為忍受不了辛苦而出走;也有不少是因為生病或受傷才離開。

比較嚴重的是偷走公款潛逃,為非作歹,還鎖定之前有恩的店家盜取財物。法律規定,員工要是傷害老闆,或是放火燒老闆的家,不管什麼理由,都會處以鞭笞重刑。從別的角度來看,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例子不是少數,才導致必須制定這麼重的處罰。

員工不一定都是成年人,有些員工自幼童時期便要學習管理方面的工作;而店家也必須要代替父母管教他們,這可是一大難事。幼小的員工翹班嬉鬧,或是偷吃東西、打瞌睡,店家都必須責罵管束,有時還會體罰。但即使做到這樣、花上許多時間及心力,卻不見得能順利培育出有辦法獨當一面的員工。

意外的是,兼子屋代代都很順利地完成這樣的難事。在兼子屋工作的員工裡,即使曾經是讓人傷腦筋的小流氓、或是愛哭的沒出息幼童,都在十天內脫胎換骨,變得能夠獨當一面,打理店面,身體也特別健壯。

周遭商家對此都感到不可思議,也很羨幕。不過當他們詢問,這究竟是怎麼辦到時,兼子屋的老闆也只是歪著頭,微笑不語,而更令人感到困惑。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祕訣呢?

某天,謎樣的兼子屋裡,一位年輕的女員工突然因為大量流鼻血而猝死。這是文化十一年(一八一四年)十月中左右的事情,時值兼子屋第七代的老闆七兵衛當家,那年他三十五歲。

 【木馬藝文新訊】

《讓歐洲微笑的建築》新書講座 新竹場次  

主講人:《建築、在旅行的路上》、《讓歐洲微笑的建築》作者朱沛亭先生

9月3日()15:00~16:00 誠品新竹店B2人文書區(新竹市信義街68  03-5278907)

【追風箏孩子徵文活動得獎名單公佈

趕快來看看你是否有得獎喔!

http://blog.yam.com/kiterunner/archives/2016569.html

 

         放炮樂   李季紋               
        中國建築以木造房屋為主,包括皇宮在內,整個中國就是個大四合院,防火便成為重要的都市規劃項目。在紫禁城內的各個角落可以看到許多大型的銅鑄水缸,從前皇宮還是皇家的住宅時,平日都儲著水,冬天還在水缸底下燒著煤炭,以防結冰,就是為了萬一失火時可以馬上取水滅火。現在的北京,人口更加稠密,建築物間的距離也很密集,一旦失火就不得了。加上市中心仍保存著很多古蹟,為了防火,所有的寺廟都禁止入內焚香,至於中國人過年期間的最愛──放鞭砲,當然是全市禁止。中國政府只在國慶節這樣的日子,以官方的名義燃放煙火慶祝,反而農曆春節這樣的民俗節日不主動放煙火與民同樂,彷彿怕一放煙火就會放出政治味道來。

然而北京市民血液裡積壓著的放砲慾望,並沒有因為一紙命令而消滅。早在好幾年前,北京市民的放砲慾望就已經壓不住了。農曆春節期間,地下工廠製造出來的劣質爆竹,在黑市裡流通,每年都有幾百名市民因為燃放這種爆竹而受傷送醫,甚至送命,並導致零星的火災。今年(二○○六),北京市政府大概是感覺到全面壓制不如部份開放來得容易管理,於是規定在除夕到初二這幾天的早上七點到晚間十二點的時間,可以在五環外的郊區燃放爆竹,而且市民可以在指定的臨時銷售點,買到安全的爆竹。北京人忙了一年,到了農曆新年,年夜飯也不用自己做,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上館子,廟會也是每年老調重彈的蚌殼精與老背少,能夠在「爆竹一聲除舊歲」這件事情上大鳴大放倒是頭一遭。我常常聽北京的朋友說:「台灣過年的氣氛一定比北京濃吧!」過年氣氛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指放鞭砲這件事。好幾年不能放砲,忽然能夠放了,北京市民好像窮孩子發現天上忽然掉下來一大包玩具一樣,拿在手上也不知道怎麼玩。在街道上忽然一間間冒出來的爆竹銷售點,變成辦年貨的重要一站,不時有人探頭進去東摸摸西摸摸,然後必然提著兩大袋出來,一趟不夠,第二天又接著來買。

街道上張貼著關於燃放爆竹的規定時間與地點,但形同虛文,早在春節的前一個禮拜,就不時有人「偷放砲」,不是在郊區,而是在市中心封閉的小區裡「打帶跑」,根本抓不到。在除夕的前一天傍晚,小區裡已經到處都是隆隆的砲聲與硝煙的氣味,許多人家一家老小都跑出來放砲了。

也許是憋壞了,也許是根本沒放過所以不知道怎麼放,北京的放砲景象實在是驚心動魄。北京人放的砲不是台灣人過年時應應景的長串鞭砲、仙女棒、沖天砲、水鴛鴦之類的小型砲,根本就是小型煙火。北京人沒放過砲,要玩就玩大的,而且完全不顧死活。台灣人為了安全會在屋頂或空曠處放砲,北京人直接在小區居民出入的院子裡放,萬一有人沒關緊窗子,說不定砲會直接鑽進居民的屋子裡。我看到步履蹣跚,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放砲,還看到大人手上直接拿著砲杖,像空中連續發出五六顆像是照明彈的東西,天呀,他的手臂為什麼還接在肩膀上?我跟朋友吃完年夜飯回家,眼看小區的星空風雲變色、金光閃閃,儼然八二三砲戰一樣,他說:「又打起來了!」拉著我的手從地下停車場進去,免得遭池魚之殃。

除夕的倒數前幾秒,北京的砲戰達到了最高峰。東城區明明是禁放區嘛,怎麼砲聲還是不絕於耳?而且所有人都在放,根本管不住。放完了,再跑去買,繼續放!一直到初一早上五點鐘,我還沒有闔眼,天呀,今年北京的「過年氣氛」也太濃了。

北京市政府動員了數千名清潔隊員,承諾在當天清晨六點以前把所有的爆竹殘留物清掃乾淨,當然也是白搭。我初一中午出門的時候,小區的地面上還滿滿的鋪著紅色的碎紙跟燃燒過的火藥殘渣呢。我看見一名清潔隊員還拿著掃帚在掃地,路過的大爺說:「別掃啦!掃完了還放!」

這場砲戰一直延續到年初三,而且日夜無休,消防車進進出出。我想起多年前台北市長一聲令下在新年前夕嘉惠市民,不需使用規定的垃圾袋,免費幫市民清運大掃除後的垃圾,最後的結果當然是一場災難,而且自此他嚇壞了,再也不敢作此類承諾。這次北京市民放的砲不知道燒掉幾個億?明年的春節北京是不是又會恢復禁止民眾施放爆竹的命令?這很難說。但是過年嘛,家裡還是要大掃除,砲也還是要放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李季紋, 台北市出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藝術碩士、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博士。劇本、小說、散文曾獲世界華人成長小說獎、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聯合小說新人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並入選九歌版《九十年短篇小說選》。現旅居北京,從事表演教學與劇場導演工作,著有散文集《北京男孩女孩》《後現代甜心-北京男孩女孩2》。個人新聞台「什煞海以東」

http://mypaper5.ttimes.com.tw/user/jwj2918    

 

木馬文化版權所有